时间进入到公元624年,唐军继续从多方向朝辅公祏的大本营挤压过去。新年过后,李孝恭率军先后攻占枞阳(今安徽省枞阳县)、鹊头镇(今安徽省铜陵市境内)和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铜陵和芜湖是沿江重要城市,这里离宋军重兵设防的博望山(今安徽省当涂县境内)长江防线近在咫尺。经过半年的激战,唐军主力已经和宋军精锐面对面接上了,最后的总攻战即将打响。
就在辅公祏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比他小很多岁的他的年轻的老首长杜伏威,此时却在长安突然死亡,时间是公元624年二月。
关于杜伏威的死因,千百年来,说法不一,莫衷一是。有说是李渊害死的,有讲是杜伏威自己病死的。
《资治通鉴》对杜伏威的死惜墨如金,只有一个字:“薨。”
《旧唐书》翻了一番,变成了两个字:“暴卒。”
两部权威史料对太保吴王的死因只字未提,连一向喜欢评论的司马光先生在此事件上也闭口不言,不知道是何原因。对一个敏感的政治人物,“薨”和“暴卒”说了等于没说,这就相当于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宣布杜伏威死了。至于到底是“因病医治无效”呢,还是“畏罪自杀”或者是“其死因有关部门正在调查之中”,没有交待。
欧阳修等人在《新唐书》中给出了杜伏威的一个死因:“伏威好神仙长年术,饵云母被毒,暴卒。”
云母是道家炼制出的一种丹药,当时的上流社会很多达官贵人都相信服用云母会强身健体、长生不老。其实这类道士炼制出的丹药中的砷、汞和铅的含量很高,长期服用会形成慢性中毒,但限于科学认知水平,众人都对服丹之事乐此不疲,以至于中国历史上因服食丹药直接和间接死亡的皇帝至少数以十计,连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英明的皇帝也是因此而死。杜伏威确实好服丹药,所以说他中毒死亡也不是没有可能。但由于杜伏威死亡的时间窗口过于敏感,正处在他的部下大举反叛的节点上,因而后世对他的死因就有了众多猜测。
笔者个人认为,不能完全排除杜伏威是被李渊派人暗杀的。造反的辅公祏是杜伏威委任的江淮军最高领导,这不能不让李渊有所怀疑。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人在长安的杜伏威和造反有瓜葛,但政治多疑的李渊也不是没有可能假定此事和杜伏威有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李渊动手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他杀死杜伏威,让叛乱的江淮军失去效忠对象,使他们变得群龙无首,绝了大家的想头。
另外,杜伏威一直没有交出江淮军的统帅权,这也让李渊放心不下。李渊在长安礼遇杜伏威,有很多笼络安抚江淮军的成分在内,使他们保持稳定。但既然江淮军已经公然造反,也就没有必要再对杜伏威供着养着了,不如早杀一天早绝祸根。
然而,这个江淮之王死亡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没人能说得有鼻子有眼。千年的光阴暗淡了一切印迹,我们的鼻子早已闻不到血腥,眼睛不再能看透迷雾。如果真的是李渊毒死他的,也许杜伏威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死因,因为作为皇帝,在他服食的云母里加点要命的物质太简单不过了。有一点很清楚的是,杜伏威死时只有二十六岁,还不到而立之年,在这种如火如荼的青春年华期间就追求长生不老,让人觉得可悲、可叹、可疑。
杜伏威一生看走眼了一个人:辅公祏。辅公祏是潜伏在他身边的一只没安好心的黄鼠狼,杜伏威全然不觉,他把黄鼠狼看成了“黄鼠狠”,虽然只差那么一点,但关键就坏在那点上了。在杜伏威在皇帝身边当人质的时间节点上,他挥戈戳天,明摆着就是想在长安给杜伏威挑好墓地。没见过部下造反,主将还能留着吃饭的家伙到永久的。
可怜杜伏威在李渊面前一生谨慎,最后还是不慎死于非命,给后人带来了无数的猜测。他死后不到一个月,辅公祏叛乱就被平定。李孝恭缴获了辅公祏造反时特意伪造的杜伏威来信,他不知道这是辅公祏的假托之书,将其作为杜伏威是造反幕后总指挥的证据上报给李渊。李渊极度生气,下诏“追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取消了杜伏威生前的一切官职封号,把他的老婆孩子全部逮捕,罚为奴隶。
直到李渊下台后,他的接班人李世民知道杜伏威是冤枉的,才给他重新平反,恢复了杜伏威的一切政治待遇和其后人的生活待遇。杜伏威在隋唐所有实力派反王中,是最主动、最真心投靠李唐政府的,但他的际遇却并不比那些和李渊死磕到底的强硬派反王好多少,死后还连累家人。若不是碰上李世民这样史上少见的明白皇帝,他的造反黑锅恐怕要永远背下去。总结杜伏威的一生,可以浓缩成一句话:一个好心没有得到好报的投降派。
三月中旬,唐宋两军决战已经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李孝恭率领的唐军已抵达驻守博望山和青林山的宋军大将冯慧亮、陈正通的阵地前沿。冯、陈二人久历征战,经验丰富,见唐军远道而来,故意紧闭营门不与之交战。他们意图通过拖延时日消耗唐军锐气,然后趁对手气衰力竭时再率众出击。
见宋军坚壁不战,李孝恭采取相应反制措施,一方面派兵“绝其粮道”,破坏对方粮食运输线,一方面召集诸将商讨用何种方法打击拥兵不动的宋军。
几乎所有的将领都异口同声地认为,冯慧亮等人握有强兵,且占据水陆险要之地,如果硬攻,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不如直指丹杨,掩其巢穴”。大家主张抛开南方的长江沿线守敌,率领军队快速北上,直接去攻打辅公祏所在的丹阳。
李孝恭觉得此计可操作性较强,准备照计实施。
此时,他的那位黄金搭档李靖又站出来与众不同地否定了这个听上去很美的作战方案,并指出了直捣丹阳之策可能存在的一个被忽视的重大风险。
李靖认为,宋军精兵并非全在博望山和青林山长江防线上,辅公祏“所自将亦锐卒也”,丹阳城内的守军同样是将强卒精,倘若贸然舍近求远进攻宋军大本营,大军必将被挡在丹阳坚城高垒之下。而军队受阻后,冯慧亮、陈正通若是催军北进,和丹阳守军从南北两边对攻城唐军进行内外夹击,那腹背受敌的唐军定难逃败局。
在否定北击丹阳的计划的同时,李靖还提出了自己的作战策略:“若出不意,挑攻其城,必破之。”
这里的关键词是“挑”,挑逗挑战挑衅挑刺都行,只要把宋军从营中钓出来就成。
李孝恭还真拿李靖的话当回事,别人一万句也顶不到李靖一句。听完李靖的分析后,他马上放弃了直接进攻丹阳的想法,决定从外到里一步步来,先解决最近的敌人。具体的战法是“使羸兵先攻贼营而勒精兵结陈以待之”。这战法很没人性,总是拿羸弱的士兵作为诱饵,让他们的不堪一击去挑逗起敌军的战斗欲望,而战场上的不堪一击是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的。但在还没有人文关怀概念的唐朝,为了能打胜仗,士兵生命的成本大多时候是忽略不计的。
于是,由一大群弱不禁风唐军士兵组成的先锋团向宋军驻守的大营冲去。营寨里的宋军一看这阵形、气势和精神风貌,靠,不咋地啊,干吧!
于是,在唐军攻营不克,转身而走时,宋军全部出动,排山倒海般追过去。当他们追出几里远的时候,埋伏的唐军精锐突然杀出,将正在一门心思追赶目标的宋军杀得溃散而逃。这期间,杜伏威的养子阚棱在战场上表现尤为突出,他见宋军来到面前,立即取下头盔对他们大声呵斥:“汝曹不识我邪?何敢来与我战!”
这句话比核武器还管用,这些原江淮军将士中许多人都是阚棱以前的部下,他们听到老领导阚棱的怒喝,“皆无斗志”,有的扔下武器,有的向阚棱敬礼,军心一下子就散了,“由是遂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