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霍金博士为邻
最初的人类,在地球上是四肢着地行走的。那时候,人类跑跳不如灵巧的松鼠,爬树比不过敏捷的猴子,不能像眼睛锐利的雄鹰一样翱翔;人类的耳朵,灵敏度赶不上兔子,嗅觉又不及狗的十分之一;与猛兽搏斗,既没有尖牙利爪,又缺乏力量;到了冬天,甚至也没有厚厚的毛皮可以御寒。
在优胜劣汰的自然界中,这样一个物种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然而正因为此,人类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
他们用长竿采摘挂在高树枝头的果实,制造石斧和长矛捕捉走兽和游鱼。寒冷时剥掉动物的皮做成衣服,并学会了建造房屋,保护家人免遭猛兽袭击。人类正是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之后,人类又发现并学会了使用火,这堪称人类迈向文明的最伟大一步。
当初这个物种面临的几近绝望的逆境最终将他们塑造成为胜利者。而假如人类一开始就处在顺境之中,那么也就无法取得物质和精神上的辉煌成果。
活着,不会总是泥泞不堪,也不会总是一马平川,这就是人生路——坎坷与坦途是交织在一起的。身处逆境,如果善于利用,也会有收获和突破;而即使在顺境中,如果不善利用,顺境也会带来灾祸。是的,不管生活看起来多么困顿难挨,也是能够克服的。
史蒂芬·霍金博士,便身体力行地证明了这一点——很少有人的身体条件比霍金博士还差。而我,曾有幸在旅英期间与他比邻而居。
年轻时,突如其来的筋肉萎缩令他除眼睛、耳朵与大脑之外的全部器官残疾。他的双唇麻痹,只能吃些流体食物,而手指也只能勉强操作计算机的几个按钮,通过输入的声音装置说些简单的话。而他的不幸还不仅仅来自身体,更来自情感——妻子与他离婚,将两个孩子丢下,扬长而去——这无疑带给他更大的痛苦。
然而,这个巨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构建起惊人的学术体系,成为人类历史上与牛顿和爱因斯坦比肩的科学家。令人叹为观止的还不是他在学术上的成绩,而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我离开英国时最恋恋不舍的人就是他,看得出来他也非常喜欢我,这是有渊源的。那是1991年霍金博士访问韩国时,我曾与另外几位韩国代表一起在英国大使馆和他交谈并共进午餐。
饭后安排了与博士的交流,许多人提的问题显然仅仅出于一种猎奇心,对于他的学问则显得淡漠。我却恰恰相反,问了宇宙的起源和未来以及与人类关系的问题,我的提问似乎给博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们在英国重逢并成为邻居。见面时他一眼就认出我来,并告诉我还记得我们当年在大使馆的谈话。
我在剑桥期间,我与霍金博士又有过两三次对话,或者我登门拜访,或者他过来做客。有一次,我怕谈话时间长了他身体会累,便决定早些告辞,他却不断挽留。他问到南北统一和朝鲜核问题的进展状况,并说了自己的看法。此外,博士还满怀关心地问起我以后的人生道路。
我真为他的博学多识和高尚人格所叹服!看看他的一生,我们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全做到了,甚至做到的更多。多舛的命运没有打倒他,反而使他的生命更加生机勃勃。
总之,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求知欲极强的人,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和喜悦,而这种微笑和喜悦,是只有最幸福的人才有的。我想,霍金博士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明证:人克服和超越的困难有多大,过程中收获的幸福就有多大。
狱中读书,找到了人生的答案
比之霍金博士,我自愧弗如。但回望自己的一生,确也曾与为数不少的逆境作战,其中之一便是狱中生活。没有谁喜欢蹲监狱,我也一样;然而前后被关在监狱中六年,却让我有时间学习了大量知识和思考、领悟世间的真理。
我在入狱之前,对哲学还很陌生,但是恰恰是在狱中有幸对大量的哲学书籍进行了反复的阅读和思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卡尔·雅斯贝尔斯、让·保罗·萨特、克尔凯郭尔、罗素等等,通过他们的著作,我对哲学这一领域多少有了些了解。
此外,通过在狱中阅读各种神学书籍,关于神的存在、现实世界失序的原因、来世的救赎等等这些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也一一找到了相应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狱中得以精读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而这本书给我的人生指出了基本方向。在狱中阅读这些历史名著,几次让我拊掌感叹:“若不是到了这儿,恐怕到死也领悟不到这些真理!”是的,从这方面看,对于入狱,我心怀感激。
不只哲学、神学与史学,在狱中,我还阅读了大量外面难以接触到的世界文学古典名著,藉此了解了普希金、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俄国文学家,而美国文学中,海明威的小说给了我极大的影响。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的感动,书中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老人将拼死抓到的大马哈鱼绑在船尾荡舟回家,鲨鱼群聚拢而来,开始啃噬老人的大鱼。老人拿起橹和鲨鱼群搏斗,拼尽力气却终也无可奈何。回到港口时,老人的马哈鱼只剩下一具骨架。每想起那副马哈鱼的骨架,我便又一次切实地感受到何谓人类真正意义的胜利。真正的胜利,重要的不是结果获得什么,而是斗争的整个过程。
另外,也是在狱中,才品出孔子、孟子著作等东方经典的真味和深度。更不可思议的是,我现在的英语水平也是当年在狱中打下的底子。
其实,今天的金大中在知识和人格上的成熟,有相当多一部分是拜铁窗生活所赐,那里是我真正的大学。
逆境与顺境的转化
出狱之后,各种事务繁忙,令我应接不暇,安心读书的时间都被挤掉了,有时我真有希望回到狱中的冲动。乍一听诸君可能会以为我只是在调侃,但这里面是有实情在的。因为在那里,我体验到的如宝石般灿烂的人生真理,铁窗之内自有一方天地供人沉积和成长。恐怕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会觉得这一点难以置信。
在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六个月里,我一直被礼待有加,并在离开剑桥时被我所在的卡莱尔学院评选为教授会议终生会员。此外,期间我所居住的公寓名字也从松林旅舍(PineHurstLodge)改为了“金之家”(Kim'sLodge)。
犹记得我初到剑桥时,剑桥副校长致欢迎词说:“当年牛津迎来克林顿,今天我们迎来金大中。”我觉得所有的荣耀都源自人们对我的认可,人们认可我身上这种百折不挠、九死未悔的精神。
我对周易不甚了解,不敢妄说,但却知道万物皆由阴阳和合而成,其中阴与阳绝不是割裂开的,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阴阳说的核心。也就是说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而不是落于黑白两端。固执于完全的黑或者绝对的白的人,并不懂得人生。
静静地观察生活,我们会渐渐发现周易所言不虚。人最终会明白,即使是当时看似无法走出的逆境,走过去了会发现并没有那么艰辛;而对于逆境处理得当的话,很多时候反而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裨益。
同样的道理,有些看似会带来好运之事反而可能孕育着不幸,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这说明,如果对顺境利用不善,福报也会转化成祸根。我们韩语中有条谚语“天塌下来,也总有个窟窿可以钻出去”,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中国有句话叫“转祸成福”,意思是说,祸福相倚,结果是祸还是福,要看我们如何应对。
比起顺境来,人生伟大的成功更多是逆境造就的。纵观古今,放眼世界,我们发现逆境造就伟人的例子不胜枚举:贝多芬、海伦·凯勒、司马迁,以及朝鲜王朝末期的丁若镛等等。在韩民族的历史发展中,立功立言如丁茶山者并不多。
我认为丁茶山之所以能够留下这么卓越的业绩,与他人生经历的诸多逆境有关。我们知道,丁若镛被流放到全罗南道康津郡。18年间,留下了珠玉般珍贵的书稿达数百卷,其中不朽的名著《牧民心书》与《经世遗表》等正是其中的代表。世事变幻,如塞翁失马,幸运并非总是姿容美丽、面带微笑地走近我们,有时它恰恰是带着凶险的面貌汹涌咆哮而来。对此,我领教过多次,而我今天所有的一切,可以说是竭尽全力经受住无数逆境考验的结果。
对于人生的顺境和逆境,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地选择;然而,随机应变,将逆境转化为顺境从而将损失降至最低,却是我们可以自主选择的。此外,还要善用顺境,谨防被优越的环境诱惑而堕落,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迈向成功。是的,我们可以做的仅仅是培养这种心态并随时随地准备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