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的活虽然忙完了,然而牲口还在坡上,王秋生于是对王家旺说:“家旺,你洗洗先休息,晚点要是你六叔放牲口回来的早,你去村口把咱家的牛给吆回来,我去吆骡子。”
王家旺简单的回答:“好。”因为他知道骡子有王壮照看着,王秋生去正好可以与他拉拉家常。
人的一生是要经历很多变化的,因为家庭状况的原因,王壮近些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常显得无所事事,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形象已大打折扣,此刻他正坐在村口的坡头抽着旱烟。
坡头噪音有些大,王秋生走进时见王壮没有察觉,于是喊道:“壮哥。”
王壮应声转了转身,道:“他叔你来了,今年麦子怎么样?”
王秋生坐在旁边的草地上,伸起右手脱掉草帽回道:“今年的麦子比前几年好多了,从今天的情况来看,产量可要好的多。”
王壮叹道:“现在的年成终于好些了,不容易啊。”
王秋生也叹道:“这样下去,那些挨饿的日子就不会再有了。”
太阳挂在地平线边上不远处,发出的光芒不再刺眼,王秋生见时间不早了,轻轻说道:“壮哥,我们回去吧,时候不早了。”
王壮道:“走吧,走吧。”
接着,二人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土,一阵吆喝,牲口应声而跑,刹那间狂奔到泉水边饮水了,因为常年劳作腿脚不太便利的王壮与王秋生,这才一摇一晃走到下坡的路口。
庄稼人是靠天吃饭的,局限于各种条件的不便,对于天气的变化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因此一切的劳作,完全是按照天气的实际状况而展开的。
第二天如约而至,所幸仍然是一个大晴天,轮到王六家碾场了,王六把其他牲口捎带给了王秋生,自己则全力在打麦场忙碌。村里其他的打麦场,都一样的热闹,这忙碌的景象带给人的是一种来自内心的踏实。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多月,碾场才宣告结束,紧接着便是晒麦子,与之前一切的劳作相比,这算是最轻松的一个环节了。
平时不怎么出门的王秋生,这天午饭后高兴地来到了村里人聚集的地方。一旁的高大婶率先打趣的说道:“哎呀,他叔,稀客呀稀客。”
王秋生笑了笑坐在那棵老梨树下,缓缓说道:“她婶,这都一个村的,我怎么还成了稀客了。”
王冯志笑了起来,说道:“因为老哥你不怎么出门,才成了稀客呀。”他一出口,总能带起整个氛围。
王家乐插嘴道:“叔,这么说的话,你是这里的常客了。你都是常客了,能把你这位置让给我坐坐吗?”
“回家凉快,回家呆着去。”王冯志边笑边回答。他坐的位置,头顶的梨树枝叶最为繁茂,遮住了强烈的阳光,是相当凉快的。
刘贵的儿子刘强拉着奶奶的手不停地喊道:“奶奶,回家,我们回家……”
高大婶说:“强强,我们不是刚出来吗,再坐坐就回去。”
小孩子的想法说变就变,刘强咧着嘴一声不吭,显然是对奶奶的做法不满,但由于旁边人多,所以他一直没有出声,显得很是腼腆。
这时候,兽医李子树从旁边走过来了,手里还拿着一把铁锨,一看就是刚从牲口圈清理完牲口粪便过来的,走了几步把铁锨立在了墙角。朝着刘强大声说道:“刘强,都这么大了还欺负你奶奶。”
刘强睁大眼睛瞅了李子树一眼,随即又低下了头。以王家福大儿子王小顺为头的其他几个小孩子从路口一起走过来了,每人手里拿着一根细棍子,看到一帮大人在这里怕被骂没有过来,王小顺朝刘强喊道:“刘强,我们去玩,你去不去,刚看到了一窝鸟,我们去捉小鸟。”
“去。”刘强喊道,从他奶奶手里挣脱跑了过去。
李子树坐了下来,向旁边的王家乐问道:“家乐,你家麦子怎么样?”
“不行啊,叔。”王家乐笑道。
“你尽瞎说,今年大家的麦子都好,怎么就你的不行了?装了多少袋?”
王家乐回道:“差不多二十四袋。”
“你大哥二哥家的呢?”他继续问道。
“三十多袋吧,不到四十袋。”
“今年麦子的产量,的确比往年好多了。”王秋生感叹道。
“叔,你家多少袋呀?”王家乐向王秋生问道。
“我家也三十几袋。”他回答。
从割麦子开始到结束这段时间,每个人都黑了一圈,瘦了一圈,因为收成好,精气神反而更加高涨了。在这短暂而又惬意的午后,大家谈论着生活里的琐事,可是八九不离十都和庄稼有关。农人不谈论庄稼,还能谈论什么呢!人就是这样,在一定的环境下,如果得不到新东西的刺激,思想也会慢慢固化,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除了让人筋疲力尽,又能给这群人带来什么样的刺激呢?
王六缓缓说道:“麦子收成好是好事啊,可是咱们庄稼人辛苦,闲不下来的,你们看那村子对面地里的胡麻又熟了。”
“叔,这怕什么,胡麻熟了也是好事啊,意味着有油吃了。怎么你不喜欢吃油饼吗?”王家乐反问道。
他这么一问,惹得大家哈哈笑了起来,王六一下子竟然无法反驳,笑着道:“你这小子,就知道顶嘴。”
…………
伴随着一阵阵笑声,大家渐渐散了去,但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可是已到了下午的劳作时间,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闲聊了。
胡麻这一次要农作物,顺利进入到了收割时节,夏天悄悄向我们告别了,而秋天则理所当然的来了,但秋老虎可是一点儿也不仁慈,初秋的这段日子,每天都被火辣辣的阳光照着,与入伏时节的气候一样炎热。
下午,村里放牧的人把牲口赶到了村子对面的草地,地上稀稀疏疏长着一些树,为人畜带来了一丝清凉。放牧的人集中在一起,坐在路口一边照看着牲口一边聊了起来。
村长王远山说道:“又到了交公粮的时候了,大伙都商量一下,各交各的呢,还是大家一起去交?”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愣住了。
麦子装进袋子以后,一年的农业税也就该交了,这也被称为“交公粮”,即按每家人口比例给国家上交一定的粮食,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上交的集中点,叫做“粮站”。
现如今国家政策好了,收成也好了,大多数人都愿意交公粮,也有极少数的人很不愿意,但因为这是政策,所以谁家的也少不了。
王远山见大家都愣住了,继续补充道:“我知道我们大家一年辛辛苦苦不容易,可这是政策,我们就得服从,你们就是骂我也没用,这公粮还是得交呀。”
王壮补充说:“远山说的没错,公粮的事不能拖,这是政策我们就得服从。没有国家,哪有我们今天的日子。在旧社会,你就是想种地连地都没有,多多少少一年的收成,那还都是地主的。”
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王壮的地位虽然已经不如从前了,但他这么一说,大家没有理由反驳,只能对着老汉点头。王远山的心里,闪过了一丝对王壮的感激,往日对老汉的讨厌,似乎在这一刻也消失了很多。
王远山又道:“我叔说的没错,我看咱们商量一下时间,大家一起去交,能不拖就别拖。”
王六说:“后天镇上逢集,我看就后天吧,交完公粮还能顺带赶个集,这不一举两得吗!”
“我看后天行,别人不说,家乐这小子肯定一百个愿意。”王冯志笑着说道。
王秋生也道:“我没意见,后天我也觉得行。反正这路还得娃娃们走,公粮还得娃娃们去交,麦子忙活了那么久,也让他们去赶个集,好好逛一下。”
长辈们都同意,自然年轻人也是同意的,王远山最后说道:“那我们决定后天去交公粮,麻烦几位长辈回家后再和家人商量一下,最少每家要去一个人的,你们各自把人确定一下,后天我们一起出发。”
大家都同意了,王远山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别看这小小的村长,组织起一些事来还是挺费劲的,不过我们的这位村长,最喜欢的就是这差事了。
后天终于到了,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十四,王家村交公粮的队伍在村长王远山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向三河镇粮站出发了。
每家去了一个人,每个人都赶着一匹或两匹牲口,牲口背上驮着大小不一的麻袋,麻袋里装着当年产的新麦子。这队伍中,王立家牵的那匹马最为耀眼,还有另一家的一匹马,其余都是骡子,没有骡子的是驴,但骡子的数量最多。
队伍走过山路,一到那条通往镇上的公路,行人也就多了起来,从每个路口碰到的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瞅的不是某个人,而恰恰是在瞅王立家牵的那匹马。大家都是庄稼人,看到这么好的牲口,又有几个人不羡慕呢!
王远山开玩笑说道:“立家看到没,好多人看到你家的马,都在夸耀说是匹好马,这可给我们一行人长脸了。”
王立家只是淡淡的回道:“这是我爸喂的好,都是他的功劳。”
王立家就是这性格,在村长面前,从来不去讨好他,也不给他面子,这与王远山平时喊人时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有关,王远山顿觉无趣,说道:“也是,也是啊,我六叔喂牲口是很细心的。”
刘贵看到村长正在遭受着微弱的尴尬与难堪,立马绕开话题问道:“村长,你看我们收割麦子辛辛苦苦了一月多,好不容易来趟镇上,交完粮后我们是不是一起吃点东西,犒劳一下自己?”
“没错,贵哥说的有道理,至于吃什么,我看还是要问家乐的。”王远山回道。刘贵比王远山大几岁,所以有时他会客气的称刘贵为贵哥。
王家乐和王冯志性格颇为相似,也是一个十足的乐观派,他平时来镇上几乎都会把一些小吃吃个遍,所以谁家的好吃味道如何他都一清二楚。听到村长刚才说吃什么要问家乐,王家乐于是笑道:“哈哈,那我今天可要带你们去吃个够了,咱们镇上好吃的可真是不少的。”
王家乐一出口,立即引来了大家一阵阵的笑声,有说有笑走起路来也精神多了。
交完粮后,大家如愿在镇上的大街小巷逛了逛,赶完集一起吃了一顿饭,说说笑笑赶着牲口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