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理直气壮”,“有理走遍天下”。但这并不是说有了理就一定要不依不饶,不给别人留退路。在得理的情况下退让一步,对方一定称道你的宽宏大量,对你感激备至。我国汉朝时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老百姓做错了事,他只是让差役用蒲鞭责打,表示羞辱,此举深得人心。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属下集体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把肉汤泼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会把婢女责打一顿,即使不如此,至少也要怒斥一番。而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足见刘宽为人宽容之度量确实超乎一般人。还有一次,有人曾经错认了他驾车的牛,硬说为刘宽驾车的牛是自己的。这事要是换了别人,不将那人拿到官府去治罪,也要狠揍他一顿。可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便把那牛还给刘宽,并向他赔礼道歉,而刘宽非但没责备那人,反而好言安慰了他一番。这就是有理让三分、得理而饶人的做法。刘宽的度量可谓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在现在的社会也同样如此,比如当你绞尽脑汁、用心良苦地教导别人时,对方如果显出反抗的态度,你是否常常气愤地想整他一顿?然而对方如果没有接纳的心理,此举只有使对方更加反感罢了。一般而言,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多是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掉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但日常生活中,往往为一些非原则问题、鸡毛蒜皮的问题争得不亦乐乎,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这就未免有些小题大做,得不偿失了。当人们争吵时,由于满腔愤怒,所以往往出言不逊,争得面红耳赤。例如,当一个人犯错后受到你的责骂时,心里可能不断嘀咕:“这么小的过错,犯不着啰嗦个不停嘛!”甚至为了避免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会想方设法自圆其说。如此一来,再多说什么也是无益的。要知道,由于人类的劣根性,原本就不容易承认自己的过失。所以恐怕很多人会在犯错而受到指责时,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有“理”的你表现得宽让,就能显示出胸襟坦荡,富有修养,反而更能让他人钦佩,更易征服人心。不管别人怎样冒犯你,或者你们之间产生什么矛盾,总之“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能够宽厚一点,不把事做绝,不仅自己活得轻松,日后你有什么差错,别人也不会做得太过分,迫你走向绝境。下面介绍几条适时退让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首先要冷静地思考
人也是动物,最基本的生理反应就是自卫。遇到对抗或者攻击的时候,直觉就会让人首先要去自卫,要为自己找理由去辩护,这就是争论的开端了。因此,应该先冷静地听完对方所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和思考,说不定就真的能从中获得极大的益处。不要急于做出第一反应,这时冷静是最好的。
(2)各退一步下台阶
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固执己见,十分容易为一些小事情同别人争论,而且火药味浓烈。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应当有饶人的雅量,可以一面解释一面折中调和,最好使用不带刺激性的语言形式,以避免冲突的扩大。有一位年轻人,一次上一位邻居家吃饭,这位邻居是一个从事公路设计的老技术员。进餐时两人聊起了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问题。年轻人说:公路的进度一再推迟,是有关方面的一个严重错误;而老技术员则不同意,认为公路本来就不该兴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渐趋激烈。后来那位老技术员把问题扯到“年轻人自私心重,没有环保意识”上面,显然是在批评那位年轻人。年轻人怕再争下去伤和气,便开始缓和下来,他婉转地说:“可能我们的看法永远也不会合辙,可是,那没有什么,也许我们都是对的,也许我们都是错的,这也是不可知的事。”年轻人的一席话,不仅给自己搭了台阶,也给争论双方打了圆场,避免了双方争论不休,矛盾扩大,闹得不愉快。
(3)耐心解释别发火
不少时候,人和人之间发生不愉快,是因为互不了解、有失沟通造成的。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切不可因对方的错怪而以怒制怒。最好的方式是多加解释,想办法沟通或者道歉、劝慰,与对方达成谅解或共识。宽厚和善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艺术。如果我们具备了这种宽厚和善的心态,凡事给人给己留个出路,那么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