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那么的无私、无畏、无言。用她辛勤的无微不至的汗水,浇灌了孩子成长的参天大树,用一双柔弱的臂膀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孩子自由的呼吸伸展。胡适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却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培养了一匹“千里马”……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著名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白话文学史》和《胡适文存》等。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
教子“三省吾身”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对于孩子来说,懂得自我反省是成长的一个秘诀。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在胡适4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了。从此,母亲就担当起教育子女的重任。胡适的父亲生前经常教妻子冯顺弟读儒书,冯顺弟受丈夫的影响很深,她将丈夫的教诲记在了心中。通过学习,她深谙反省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子的时候,特别注意培养胡适自我反省的能力。
她记得丈夫教过她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她对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就拿来勉励、鞭策儿子胡适。每天临睡之前,胡母便坐在床沿上,叫儿子站在床前搁脚板上,让儿子学着古人的做法来“三省吾身”——今日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等等。
胡母在督促儿子“三省”之后,又对儿子细细讲述他父亲生前的种种好处,说:“你总要跟得上你父亲的脚步,他是一个完全的好人。你要学他,不要给他丢脸。”一次说着说着,母亲动了感情,想起养育儿子的艰难、还有丈夫生前的好处,不觉眼圈都红了起来,几乎掉下泪来。
小胡适看见母亲这样伤心,他拉着母亲的手,不知道该说什么来安慰她。这一刻,他深深地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听母亲的话,求知上进,给父亲也给母亲争口气。
有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母亲,是胡适的福气。自我反省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一个遇事懂得反省自身的人,比起一个凡事总会责怪别人、抱怨外部环境的人来说,要有智慧得多。
反省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学会自我反省,才能走向成功。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任何事情的发生必然有它的道理,我们没有办法左右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但是,我们通过反省来照见自己的错误,可以通过反省来完善自己。
只有牢记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在成长之路上走得更加顺畅。要让孩子勇敢面对在学习和生活中缺点,让他懂得任何的推脱和逃避都给自己埋下了隐患。要知道,错误不改正,永远都是自己的。
父母也要明白,孩子如果没有形成完备的自我意识,那他自我反省的能力也会处于萌芽阶段。所以,这时就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教子点睛: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一味给予斥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这就容易使孩子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时,父母要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让他明辨自己的过失。要引导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发出真正的反省之心,才会有可能真心地去改过。
慈母兼严父
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可以说,世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过母爱。当然,胡适的母亲也不例外,她给孩子的爱是温柔的,但却从不盲目。
每天,天刚蒙蒙亮,胡适还在睡梦中,母亲便起床了。她给儿子一边准备好东西,一边叫醒儿子,让他起床上学堂。对于孩子来说,早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可是,小胡适很懂事,虽然他很想多睡一会儿,但是一想到母亲的操劳,就能立马从床上坐起来。
当他赶到私塾老师家门口,老师家人都还在睡觉,他轻轻地敲门,里面就会有人把私塾的钥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拿了钥匙,他跑到私塾把门打开。这时,同学们都还没有来,他一个人坐下,打开书本,开始读书。
他天天都这样早起苦读。母亲看着儿子这么辛苦,也很心疼他。但是,她明白,如果想让儿子成为像他父亲那样知识渊博、人品端正的人,就一定要吃一番苦不可。其实,儿子读书早,她为了准备早饭,比儿子起得更早啊!
小时候的胡适既聪明又调皮,总有犯错误的时候。每逢这时,小胡适心里总会很忐忑,母亲虽然从来不在人前责备他,但是,只用严厉的眼光一瞅,胡适就被吓住了。到了夜晚,胡母才会关起房门教训儿子,有时还会打他,但无论怎样重,都不许儿子哭出声来。胡母这样做,为的是使儿子牢记,下次不能再犯这样大错误。
一次,一个秋天的晚上,天气转凉了。小胡适穿着单薄的衣裳,站在庭院里眺望星空。母亲关切地说:“天凉了,快进屋穿件夹衣吧!”胡适此时看星星正起劲,竟与母亲顶起嘴来,这大大刺伤了母亲的心。
后来,胡适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跪着直哭,他一边哭,一边不住地用手去擦自己的眼睛。他不知把什么细菌擦入了眼睛,竟害了一年多的眼病,找了很多郎中也治不好。最后,母亲听一些老人说用舌头去舔就可以治好,母亲便用舌头去舔儿子的眼,眼睛真的好了起来。
母亲在人们心目中大多慈祥和蔼,胡适的母亲在慈爱的同时,也能严厉地教导孩子,严格地要求孩子,不姑息纵容孩子的错误。胡适就这样在严厉的管教中走上了正路,没有给父亲丢脸。胡适长大成人后,念及此事,称赞母亲是“慈母兼严父,一身二任焉”,对母亲十分崇敬。
现代社会,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全家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这样大情形下,父母总会不自觉中姑息孩子的错误,孩子犯了错,往往不痛不痒地说上两句。心里会想,我疼他还来不及,怎么还能责骂他?更别说像胡母那样,每天让胡适自我反省了。
殊不知,父母这样做会害了孩子。父母都知道长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外面世界的风雨。人也是一样,在安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
作为父母,也应该适时地扮演“严父”的角色,不要给孩子设置过于宽松的教育环境,不但不能纵容孩子犯错,而且要未雨绸缪,让孩子学会常常自我反省,主动去避免犯错。这样严格的教育,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疼爱。
教子点睛:
对大部分父母来说,很容易对孩子宽爱,而要严厉地对待孩子则很难。还有一些父母,严厉有余而慈爱不足,这就导致对孩子过分苛刻。过于严厉和过于宽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一定要对症下药,有智慧地去协助孩子成长。
做孩子的登天梯
在胡适10岁的时候,家里的经济情况每况愈下。母亲只好让10岁的胡适辍学,去帮舅父料理药店的杂务事。在这段时间,胡适一有空隙便捧起线装古书阅读。母亲得知后,想起了亡夫胡传的遗言:“你要尽力让他读好圣贤书。”于是,她毅然为儿子选择了读书的道路。
胡适临行前,母亲专为儿子做了一只枕头套子,上面还绣了两行文字:“男儿立志出乡关,读不成名死不还。”表达了母亲对胡适成才的殷切期望。那年胡适14岁,他离开母亲去上海求学。
后来,胡适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这样写道:“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几年后的一天,也就是1910年6月的某一天,京城举行留美官费生招生考试。胡适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极好的机会,便写信告诉母亲。胡母接信后,复信鼓励儿子抓紧攻读,进京赴考。胡适月底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行的考试。7月发榜,胡适榜上有名,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三期留学美国的官费生。
胡适考取留美官费生之后,立即致函向母亲报喜。母亲立即回复:
你到美国后,宜勤寄家信,每月至少必须一次。每年必照两张相片寄家,切勿疏懒……你此出洋,乃你昔年所愿望者,一旦如愿以偿,余心中甚为欣幸……一切费用皆出自国家,则国家培植汝等,甚为深厚。汝当努力向学,以期将来回国为国家有用之材。庶不负国家培植之恩,下以有慰合家期望之厚也。
胡适到美国后,谨遵母亲嘱咐,按月写信回家向母亲请安,学习也极为认真刻苦,还不时把稿酬寄给母亲,以贴补家用。
1915年,胡适的大哥因病去世。胡适的母亲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生了重病,不能起床。但她不愿将病情告诉在美国的胡适,她特地照了一张像,注明日期并保存起来。她告诉家里人:“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儿,以免扰其情绪,分其心思。俟吾儿学成归国,乃以此影与之。吾儿见此影,如见我矣。”
1917年5月,胡适学成回国。当胡适母亲倚着门框,远远望见儿子胡适走来时,她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口中不停地说:“回来了,好了!”一别7年了,她真的想念儿子啊!
胡适回国后,在北大任教,胡家的经济状况好转了。但是,母亲却因操持家务,劳累过度,终于体力不支,于1918年11月23日与世长辞,年仅46岁。胡适闻此噩耗,悲痛不已,赶紧从北京回家乡奔丧。此后,他写了题为《我的母亲》一文,这篇散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选入国民政府教育部编纂的中学国文教科书里。在这篇文章里,他这样描述母爱:
人们总爱宣扬母亲的伟大,我们曾经用无数的词语来赞扬母亲,歌颂母爱,但母亲不是因为有了歌颂与赞美才变的伟大,而是默默无语的给予我们无私的爱。世上有一部大书,人永远也读不完,这本大书就是母爱。
同样的,胡适也深深地爱着他的母亲。他坦言,是母亲用她无私、无畏的精神,和辛勤的无微不至的汗水,浇灌了他成长的参天大树。也正因为有了母亲的庇护,他才能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才能自由的呼吸伸展。
教子点睛:
母爱是平凡的,它虽不轰轰烈烈,但却细水长流,也不失为一种风景。母爱是伟大的,正是这种“平凡”的母爱,撑起来孩子的一片天地。母爱让孩子感觉到家的温暖,孩子有了母亲的爱和关怀,就会觉得踏实,做任何事都会充满了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