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的一生无疑是辉煌的,他崇高的品质堪为世人的楷模。而他的成就有一半的功劳要归功于他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农家妇人。她给予蔡元培先生的不只是生命的权利,她还给予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勤劳、坚韧的生活态度。静静流淌在血液里的优秀品质,都应得力于母亲在他年幼的言传和身教。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毛泽东评价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用自强点亮生活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诗人陶行知写过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可以说,这首小诗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自立做了最精辟的解释。
用陶行知自己的话说:“……写这首诗,志在勉励青年打破依赖性,不再做那贪图享福之少爷小姐。”
蔡元培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没有机会做一个富家少爷。父母替人做事以维持全家生计。蔡元培11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被迫落在了蔡元培的母亲周氏身上。
蔡元培的母亲共生七个子女,不幸的是,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先后夭折,只留下排行第四的蔡元培和长子、三子。就算这样,他们的家庭负担依旧极为沉重。蔡元培的父亲去世后,一些亲友看到周氏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生活非常艰难,便纷纷募款济助,但都被周氏谢绝了。
他的母亲虽然没上过几天学,但深明大义,性格倔强。她下了决心,一定要独立把孩子培养成才。周氏自己省吃俭用,辛勤操劳,一家人的衣服和鞋袜都是靠她一针一线缝起来的。孩子大一些后,她也给人家做零活。
她自强坚韧的品格,让年仅11岁的蔡元培懂得,艰苦的生活不能成为依赖他人的理由,自强不息会让生活焕发新颜。母亲用自己的行动,向孩子展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品格——自强。母亲在细微之处影响着孩子,她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模仿的榜样,这是最鲜活生动的教育,比起书本上的大道理更能让孩子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意义。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一对夫妇晚年得子,欣喜万分。他们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就一直这么娇宠着他,什么事也不让儿子做。结果,儿子长大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
一天,夫妇俩要出远门,怕儿子饿着,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饿了就吃。可是,等他们出远门回来,儿子还是饿死了。原来他们的儿子只知道吃脖子前面的饼,而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当然,这个故事可能被演绎了,但寓意深刻警人。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又能有什么用?没有自理能力,更谈不上在逆境中自强自立了,只能是父母的负担、社会的负担。但是,现在有些父母的确在做这样的事情。因为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任性、依赖性强是他们共有的“独生子女综合症”。
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什么也舍不得让孩子干,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然就会严重依赖大人,造成孩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自立自强也就根本谈不上了。
父母应该明白,有时候阻止孩子前进的不是贫穷,而是优越。所以,成就孩子成为强者的往往不是优越的环境,而恰恰是困境和磨难。同样,阻碍孩子发展的通常不是贫穷,而是太多的拥有……
儿童时期是模仿、接受事物最快的时期,如果此时能让他亲身体会生活的不易,让他亲眼看到自强给生命带来的奇迹,这一切将会深深印在他脑子里,成为以后搏击人生风浪的资粮和自信。
除了母亲演示给蔡元培的自强精神,她更让蔡元培看到了一种希望。生活固然有着阴暗的一面,但是,自强不息终会点亮生活的明灯。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看到希望,面对艰苦的生活也能自得其乐,才能使他在生活的洪流中永不迷失自己,充满信念地积极生活。
贫穷并不代表懦弱,弱小也不代表可以依赖他人。蔡母的坚韧自强为童年的蔡元培上了生命中的至关重要的第一课,对他未来的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要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大胆地放开手,给孩子长大的机会,让他自己长大,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教子点睛:
中国现代政论家邹韬奋曾说:“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看护或教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着,决不越俎代庖,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的自立的精神。”如果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所以就必须为孩子做这、做那,那么孩子可能就因此没有“长大”的机会了。
教子求知
我国早期教育家从教育实践中得出结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是说,只有拥有学习欲望的人,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的人,才能保持着源源不断的学习力,才能最终学有所获。
有关研究证明,“智力”并非是影响学习效果优劣的唯一因素。儿童的学习仍有一大部分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其中,以学习动机最为重要。
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儿童,取得的成绩要比缺乏动机的孩子优秀。我们反观成功者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他们在自动自发地汲取着知识,不断地吸取新知,不断地完善自己,使得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活力。
然而,现代的孩子,他们有着优厚的学习条件,肩负着父母的希望。虽然父母尽全力满足着他们的要求,孩子也由此变成了家庭的全部,但是,让父母头疼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孩子缺乏求知的兴趣和动力。也就是说,他们学习的愿望总是显得冷漠而又迟缓。
相比之下,蔡元培的童年要艰辛的多。由于家庭贫苦,蔡元培10岁才有机会进学校读书。而在这之前,总是母亲教他识字。母亲虽然受教育不多,但是,在蔡元培对知识的渴望之下,使得他在上学前已经比同龄孩子认识更多的字。蔡元培上学后,母亲也常陪着他做先生指定的家庭作业,鼓励他的学习。
蔡元培童年时家境虽然贫寒,但是,他的母亲一直没有忘记培养他求知的精神。他在母亲的谆谆教诲和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取得了比同龄孩子更优异的成绩。蔡母的教育方法里没有严厉的批评,更多的是温柔的提醒。他在不自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母亲的教诲和他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一直点燃着蔡元培求知的欲望。
其实,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欲望,但是,为什么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求知的欲望会变得如此的淡薄。父母也许要问,难道真的是孩子出了毛病?
当孩子接触新鲜事物的时候,眼睛里会发出兴奋的光芒,这说明他对新鲜食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当孩子掌握了某项新技能的时候,他也会感到喜悦和自豪;当孩子初次走进学校的时候,也都会对学习有着浓厚的求知欲。但是,他的热情总如潮水一般,来去匆匆。对待学习新知识,大多数孩子总是呈现出“五分钟热情”。作为父母,应该思考孩子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为什么如此短暂,父母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有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疏忽了引导,而是只是直接灌输自己的过往经验。这些“好心”的父母在代替孩子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孩子,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答案。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父母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亲身体会也许会更加印象深刻。即使孩子在亲身体会的过程中犯错误,父母也要学着包容,相信他有能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因为在犯错误中得到的正确答案,才是最珍贵的。
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提问则是孩子求知欲发达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往往会提一些在成人看来十分幼稚可笑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会发光?花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些看似平常不过的问题,却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是求知欲望的具体表现。
疑问就是孩子求知的动力,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先不要忙着给他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他在疑问中探求事情的真相,借此来启发孩子的探求欲望。长此以往,孩子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将会得到加强。
而当孩子从疑问的解答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时,他也就体会到了获取知识的充实感。慢慢地,孩子会渐渐形成自觉的意识,去主动地学习。随之而来,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他也会慢慢建立起自信心,这将促使他对自己的学习更有兴趣,从而投入更大的精力在学业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如此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教子点睛: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路上,不但要培养他优良的做人品质,也要培养孩子敏而好学的习惯。父母的任务在于帮助孩子学习,而不是替代孩子找出答案。父母要做孩子的伙伴,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其交流、学习。父母必须先唤起孩子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活动。引导孩子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孩子的一生受益匪浅。
给孩子温暖的爱
有一种爱必须细说,它细腻又温和,总在不经意间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它很温暖又很踏实,它只有付出从来没有要求回报。
有人说这种爱像水,是那么的平和但又是那么的不可或缺;有人说这种爱像温暖的炉火,在最寒冷的日子,想起它就不再害怕冰冻;还有人说这种爱是个甜蜜的债,努力偿还却怎么也还不完……这种爱就是母爱。
蔡元培的母亲知道他父亲的过早过世,给他的心灵留下了伤害,更需要母亲的呵护,因此她跟孩子说话总是和风细雨,从来没有打骂过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她也只是说明理由,让他们自觉改正。
蔡元培幼年丧父,是母亲用她的爱,抚慰了他受伤的心灵,让他感受到爱的温暖。幼年丧父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大不幸,而拥有一位慈爱的母亲则上苍对他最好的补偿。蔡母用她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生活是艰辛的,她为孩子们构筑起温暖的家。在母亲爱的包围下,没有人觉得苦。
有一次,当蔡元培在灯下构思苦吟时,母亲觉得夜太深了,心疼儿子太疲倦了,以致思路不通,教他干脆睡觉去,明儿一早再叫他早起续作。
黎明即起的蔡元培,竟能一挥而就。而且终身认为熬夜不如早起,这种好习惯是被母亲养成的。
孩子就像是一棵幼苗,他需要母爱的滋润和关怀。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人世间的各种情感也悄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成长。当他看到母亲的微笑,感受到轻柔的爱抚,他便体会到人间最真挚的爱,也就学会了人世间的关爱。
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如果暴力可以征服一个人的身体,那么爱,则可以征服一个人的心灵。当父母把爱注入孩子幼小的心灵时,这份爱将伴随孩子一起成长。他的眼睛里,他的生命中,从此就会看到更多美丽温馨的风景。
可是,仅仅让孩子感受到爱是不够的,更要让他懂得珍惜别人的爱,付出自己的爱。让他知道周围的人需要他们的爱与关怀,这不仅可以帮助别人,更会使孩子自己感到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善良的母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见到了上帝,上帝想要满足这位母亲一个愿望。母亲告诉上帝,她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来爱自己的孩子。
她的愿望在上帝的帮助下实现了,这个集万千爱意于一身的孩子,在所有人的关爱中慢慢成长起来。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却是他的母亲不希望看到的。她的孩子由于不懂得付出而变得骄横跋扈、目中无人。这个孩子发现,即使他再坏,依旧有人来爱他,这些爱在他的心中已经轻如鸿毛。
母亲非常伤心,她请求上帝再给她一次机会,她想重新许下她的愿望,上帝同意了。这一次,她希望她的孩子去爱每一个人。她的愿望实现了,桀骜不驯的孩子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他的爱心关怀着每一个人。他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倾听他们的话语,安慰他们的心灵。
慢慢地,母亲发现,孩子这样做,并没有失去所有人的爱。不同的是,孩子学会了珍惜和回报每一份爱,他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其实,如果父母愿意,孩子也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也可以拥有全世界的爱。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爱;其次,要让孩子明白,一个懂得爱人的人,才会拥有所有的爱。这是为人父母者给予孩子一生最大的礼物,孩子懂得这些,就会一生被爱与关怀所温暖、包围。
孟子曾经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以,如果想让孩子赢得更多的爱,就请帮助他先伸出自己的手吧,这样做会让他赢得更多的爱与关注。渐渐地,孩子也会发现,主动去爱别人,每一次经历都会变成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让他们既可以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又可在逆境中扬帆远航。
教子点睛:
当父母温暖的手掌牵起孩子稚嫩的小手,他就学会了关爱他人;而当尖刻的责骂传进他的耳中,他也学会了暴力与憎恨。付出和回报向来都是平等的,父母给予的一切,孩子都会无声地接受,也会影响到他的一生。
寓教于无形中
榜样的力量是最好的老师,蔡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蔡元培要勤俭、自强。蔡元培从母亲那里明白如何做人,如何学习。那么,如果父母表现出豁达、坚强的一面,孩子又怎么会变得狭隘、自私呢?
蔡元培能够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一定程度上与蔡母的以身作则分不开,她用自己善良、勤劳和坚韧的实际行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据说,当蔡母病重的时候,蔡元培和弟弟竟然效仿割肉救母的故事,割肉为母亲做药。这多么的感人。可是,如果没有蔡母的言传身教,就不能相信蔡元培会想到这样做。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教育总在无形中就会完成。
身教重于言教,作为父母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形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父母习惯的翻版。
所以,家庭教育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孩子对于父母的模仿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如果我们是一个不合格的父母,那么,不仅自己会深受其害,对孩子的品格影响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是位导演,他非常孝顺。他曾说:“人生最幸福,是活到六十多岁回到家可以喊一声娘;是下了班以后,看着母亲熟睡的脸庞。”
由于工作关系,他常年在外奔波。可是,每当他回到家,就会亲自帮母亲泡热水脚。泡好以后,又戴着老花眼镜帮他的母亲仔细的剪脚指甲,他觉得那是他人生的幸福和享受。
有一次,他的儿子接受访问。当孩子说到,在他很小的时候,亲眼看着他父亲仔仔细细帮他奶奶泡脚,又帮他奶奶剪脚指甲,他说他内心的感动不是用言语可以形容的。
他说那句“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时,顿了一下,他想要表达这种情感。后来,他觉得自己的感受真的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父亲的孝心,已经在孩子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父亲的这个榜样直接深植在孩子的心中,这也是永远不能磨灭的。
后来,这个孩子慢慢长大,帮奶奶剪脚指甲的工作自然而然他就给包下来了。这样的孩子,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下,都不会忘记父亲对奶奶的这份孝心;而对于他自己来说,也一定会成为一个孝顺的人。
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榜样,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甚至言行不一,一边要求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关心他人,自己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懒懒散散,不思进取……
试想,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爱和责任感的家庭,他就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健康乐观、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愚昧无知、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就可能成为一个粗鲁的、甚至危害社会的人。
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有资格做一名称职的母亲、父亲,孩子才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慢慢成才。
教子点睛:
孩子是父母的监督者,孩子明亮的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父母在日常中怎样做,孩子就会一一表演给父母看。不要等孩子出现问题,才去关注他的成长。父母给了孩子生命,还需要用正确的言行,去为他的生命负责。从这个观点来说,提倡教育应该从父母亲抓起,父母责无旁贷要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