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寰的童年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但是,有母亲的爱在身边,再冷的冬天也不会感到孤单。特殊的经历给了任寰不一样的视角和心情,在母亲的辛勤教导之下,童年的病痛渐渐化作了爱意和关怀,为她的诗歌创作抹上了一笔特殊的色彩。
王月朋,1947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家庭教育专家。1965年毕业于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先后任职于吉林省京剧团、河北省京剧团、北京京剧院,曾主演过《王宝钏》、《玉堂春》等传统戏、《红灯记》等现代戏及古装戏,1987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优秀家长”称号。
任寰,1975年生。7岁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2岁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7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8岁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电视台记者、编导。至今已出版诗文集《十岁女孩任寰诗文选》、《六一的风》、《未来乐曲》、《我心中的爱——任寰抒情诗选》等7部,发表各类文章近500篇,多次获国际、国内文学奖。《小诗人任寰》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播放,曾有20多个国家报道过她的事迹。
“模式教育”的作用
日本著名教育家井深大先生写的一本书《怎样教育婴幼儿——从0岁开始的教育》,给了王月朋很多的启示。
多年来,井深大先生从培育人才的角度出发,十分关心幼儿教育,在他的倡议下,日本成立了“幼儿开发协会”。他特别强调对3岁以下幼儿认真进行教育的决定性作用。
从0岁起到3岁之前,这个最为重要的时期,井深大先生把它称为“模式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不同。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分辨人的面孔的能力,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时,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知道“认生”了。
他这时并不是对面孔的特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妈妈整个面孔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为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
婴儿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
王月朋意识到,婴儿依靠动物的直觉,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大人远远所不能及的。因为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大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
王月朋说,如果父母不把认为正确的模式,机械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地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
实际上,孩子到3岁时,就已形成了长大之后的一些基本性格和素质。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几乎能从所有的成年人身上看到他3岁以前的环境模式对他性格形成及素质的影响因素。
今天,对大部分母亲来说,她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到婴儿两岁前母亲专心育儿是困难的。但母亲尽量地多和孩子在一起,并给他从出生后开始的“模式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王月朋是由于患病的不幸,才获得了专心育儿的条件,这正是坏事变成了好事。由于女儿0岁至3岁这一重要时期,一直和母亲在一起,她便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女儿,进行了“模式教育”。她的儿子,由于在这一时期没有在身边,便失去了母亲教育的最好时机,所以才出现了两个孩子智力上明显的差距。这也证明了早期“模式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给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王月朋说,大致是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人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即幼儿的品德教育。
对于怀抱中的婴儿,母亲不但要供给她身体发育的乳汁,而且要想到作为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精神和智力方面的发育。可这一点,常常被很多母亲忽视了。
模式教育的方法是“重复”。谁能随时随地不厌其烦地反复把同一事物灌输给孩子呢?只有和幼儿经常在一起生活密切的母亲!只有母亲有着这样深厚的、伟大的母爱。母亲的教育,特别是在3岁以前对幼儿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母亲自己的想象。“孩子是反映母亲形象的一面镜子”,母亲也会从3岁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因此,王月朋主张:母亲在孩子两岁之前应专心于育儿。对妇女来说,有什么工作比育儿更为重要呢?动物一出生可以独立地活下去,而婴儿离开母亲的双手就活不下去。从未成熟的婴儿发育到成熟,母亲只有认真地进行培养,才能称为生了孩子。
经过一番痛苦之后生出来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培育,那也就失去了痛苦的价值。三岁以前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决定孩子的未来。
教子点睛:
教育专家建议,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开始,越早越好。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代生活的节奏很快,很多父母为了忙工作把孩子托付给了奶奶或者保姆。孩子过早地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对他智力的发展是一个大的损失。虽然父母不能时刻和孩子在一起,也要对他多一些关爱。
别忽视歌谣和儿童诗
任寰从小身体就不好,从九个月第一次患肺炎住院起,她的病便反复发作起来。经做变态反应实验,才知她确实是过敏性体质,有30多种过敏源:室内尘土过敏、室外花粉过敏,食物中过敏物就更多了。
要消除这些过敏源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他们住在筒子楼里,很多家共用一个厨房,厨房离家又近,食物的气味从门缝里钻进小屋里,孩子就哮喘起来,那水泡就布满肺叶,脸也变青。为了这个,孩子经常出入于医院之间。
那时,王月朋夫妇想的是如何活下来,哪里还会想到早期教育呢?当孩子患肺炎时,她身上的湿疹似乎变好了一些;但肺炎好了,湿疹便立即加重了。孩子更为烦躁不安,难受得咧着嘴,用自己的小手飞快地、狠狠地抓着。
女儿这样痛苦,王月朋和爱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减轻孩子的痛苦,王月朋想到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办法。这就是从1岁半开始的说歌谣、读儿童诗、讲童话故事。王月朋看到女儿躺在床上一抓痒,便把女儿拉起来,放在自己腿上,听自己说歌谣。这些歌谣都有伴着和孩子玩耍的动作,最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可以一遍一遍地重复,二三岁的孩子都不会感到厌烦。
歌谣给女儿带来了欢笑。可当王月朋把幼年记住的歌谣全都说了,还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便从床底下,把文革劫后剩下的书找出来,看可有适合给孩子的作品。王月朋的爱人从小喜欢收集河北歌谣,并从收集走向了歌谣的写作,他们家还保留着他十二三岁写的一本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的《新歌谣》,便给孩子一篇篇念了。
随着孩子理解力的增加,王月朋从歌谣,逐渐发展给孩子读儿童诗。那些有情节有故事的儿童诗,既让孩子感到有节奏、韵律,又由其故事性满足了幼年的好奇心。
他们找到了一本柯岩的《小迷糊阿姨》,从浅近的、韵律整齐的似童谣的诗读起,然后,又给她读那些有故事情节的儿童诗,相继读了金近、任溶溶、金波……的儿童诗。孩子幼小的心,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的韵律教育的,得到了艺术的滋润和熏陶。
作为父母,当时只是为了减轻孩子疾病的痛苦,作为转移她的注意力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却没有想到,幼儿在3岁以前听到的歌谣和诗的韵律,会在她7岁之后起了重要作用。
7岁时,任寰拿笔写诗,便知道押韵,诗也有自然的节奏、韵律,老师让她向同班小朋友讲“韵”,她可什么也说不出来。有人说:“这孩子是天生的会作诗,不然,她咋就知道怎么押韵呢?”她哪是什么天生会作诗?王月朋细想原因,这还是在她3岁左右,听了大量的歌谣和儿童诗,那些韵律在她血液里流动的缘故吧!
王月朋说,环境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母亲对孩子幼年影响最大,妈妈的职业特点,也会印在幼儿的心灵中。当医生的母亲和当演员的母亲,孩子的个性也就往往不同,孩子身上有母亲的影子。
现在的青年大都不喜欢京剧、戏曲了。十来岁的孩子就更不愿听京剧、看京剧了。可是任寰从六七岁时看京剧也不闹着要走,三四个小时的京剧连排,她能从头看到尾。这是因为母亲本身是京剧演员,在她3岁之前,就听到母亲对她唱京剧了。“艺术感觉”就是在这时长出幼芽的。
王月朋建议年轻的父母,趁着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要自觉地去为孩子创造诗和音乐的环境,千万不要忘记3岁这段发展儿童语言的关键期。
教子点睛:
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如果能在经常给孩子一些艺术的熏陶,一定会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虽然并不一定抱着让他成为艺术家的目的,但是走进艺术对于孩子的见识、孩子的审美情趣以至孩子的人格培养都是事半功倍的。
让孩子心中有爱
王月朋说,当女儿写诗时,爱的教育对她的写作起了真正的莫基作用。她正是要抒发她的爱才激起了写诗的愿望,这种爱是她诗情之根。
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从3岁到4岁,任寰的病越来越厉害了,过敏性哮喘、肺炎反复发作,肺炎让孩子喘不上气来,很快就出现心力衰竭,需要抢救了。父母的心情常常为生活困苦,为孩子病情而烦躁不安。
4岁,任寰在这一年里住院近20次。医院的一切,给孩子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对白色,对穿白衣的护士、大夫,都有了感情。她一见到白衣服的护士出现,心就安定下来,她知道这是救她性命的美丽的天使。护士、大夫给了她生命的爱。她也把爱留在了生命中。
在医院里,小任寰还看到了更多和她一样痛苦的小伙伴:有从工厂来的,也有从贫苦的农村来的。她也看到了不少睡在医院走廊里的父母和病孩:有的住进了医院,却因为再也借不出钱来,没有治好病,便抱着出院了;有的病孩因为找不到药治疗,而死去……
从那时起,小小的任寰就知道了死亡。从小小的心灵里,对死去的小伙伴同情难过……她在这儿知道了什么叫穷苦;她对身边的生活,开始思索。王月朋说,医院的儿童病房,是女儿认识大千世界的第一个教室。
屋漏偏逢连阴雨,这个时候任寰又得了“尿崩症”,王月朋夫妇含着泪,抱她去了很多家医院,专家教授们都束手无策。亲人、朋友们看到他们这样拼命地为救孩子奔波,暗中劝说他们要在精神上做好准备。
可是,作为父母,他们不相信自己的乖女儿会活不了。只要有一线活的希望,他们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女儿的病治好、养大。这时,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去看中医吧,西医没法看的,中医也许有办法。中医院有位有名的儿科大夫叫王烈,你们去找找他吧!唉,死马当活马治呀,万一能看好呢?”
没想到,这次可真投对了医生。吃了他开的40多副药,任寰的病果然神奇地好了!被许多医生感到束手无策,宣布为不治之症,终于被王烈大夫治好了!夫妇二人对王烈大夫感激万分。
王月朋把王烈以及许多救过小任寰命的大夫事迹,都告诉给刚懂事的女儿。她告诉女儿那些给予她无私的爱的人们:我国著名的老翻译家、鲁迅的战友曹靖华先生,老诗人公木教授……
她告诉女儿:“一个人应该具有许多美德,而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爱,对弱者的同情心。”从她的亲身经历中,从他们家的遭遇中,王月朋深切地体会到,没有那些美好的爱给予他们同情、关怀和帮助,他们便一天也活不下去!
母亲下定决心,要在女儿幼小的心灵里培植对人的爱。王月朋教导女儿,她的每一次和病魔、死神搏斗,都有很多人的关注,人们都给了他们无私的爱。她还教导女儿,长大以后不要忘了人们,也要献出自己对人的爱……
事实的力量是无穷的,女儿体会到了人们对她的爱。当她写诗时,王月朋发现:爱的教育对她的写作起了真正的奠基作用。她正是要抒发她的爱才激起写诗的愿望的。这种爱,是她诗情之根,而这又是王月朋在不知不觉中扎在女儿心中的。
关于爱国教育,王月朋觉得,对孩子品德的培养目标,是教育他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伟大的人民,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伟大的理想,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这不是一下能达到的,必须从孩子懂事时起,就要从她接触的生活上,一点一滴地进行爱的教育,才有可能在长大后,树立远大的理想。
作为母亲,王月朋呼唤所有的人都要有爱人之心!她说,在所有的教育中,最希望首先注意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爱亲人,爱爸爸妈妈,爱兄弟姐妹,爱所有的人。让生活中充满爱与同情,少一些互相敌视、欺骗、倾轧、妒忌、欺负弱小吧!让世界充满爱!
教子点睛:
一个懂得爱别人,懂得珍惜别人的人,必定会也会得到别人的爱。现在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很自私,不会爱别人,心里只有自己。其实,这也是父母亲手种下的苦果。学会爱要先让孩子从学会孝敬父母、长辈做起。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已被太多人奉为家庭的中心和主角,这样怎能培养他们的孝心和爱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