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有一个年轻人拾得一片从洛阳上阳宫水道流出的红叶,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这位好奇而有爱心的年轻人也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诗曰:“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然后把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竟然真的跟那位哀怨的宫女取得了联系。
此后,年轻人和宫女二人经常用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安史之乱的时候,官兵为抵挡叛军安禄山进行了为期六十天的“洛阳保卫战”,年轻人趁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一起逃出了上阳宫,结为连理,白头到老。
这就是“红叶传情”的传说,传说中的年轻人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顾况。这是个神秘的人物,我们只知道他号华阳真逸,是浙江海宁人,曾经登进士第,任著作郎、饶州司户参军等小官,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传世。
除了与韦应物有过诗词唱和,曾与皇甫湜在扬州见到过之外,与顾况有交往的诗人并不多,白居易就是其中很幸运的一个。
十六岁的白居易去参加科举考试,刚到京城,便拿着自己所写的诗歌去拜见著作郎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然后打开诗稿,看到第一首诗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由得赞叹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居住下来就容易了。”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称赞不已,白居易的诗名就此传开了。
顾况很少在世俗的公开场合中露面,他的生卒年无人知晓。他幼年时受佛经于其叔七觉和尚,登进士第之前于儒学外,一直痴迷于佛老之学,他的活动多与诗僧和佛道名山有关。他曾经与好友游览过巾山。巾山有双峰,又称双帻。传说晋时皇华真人修道升天,遗帻于此,留有华胥洞、仙人床等遗迹,民间传说此山有仙气。巾山西麓建有龙兴寺,754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曾在此驻锡,该寺僧人思托随鉴真“始终六渡”,才抵达日本九州。
他曾经求任新亭监(相当于知县),并举荐擅长绘画的王默做自己的副手,目的是画一幅关于海上仙山的巨画。
据说顾况作画的场面非常壮观:在鼓点的指挥下,鼓乐队吹起号角擂响鼓,上百人的啦啦队则齐声呐喊。在鼓角声和呐喊声中,顾况的助手把几十幅画绢拼在一起,贴牢在地上。顾况把一块锦缎布料缠在头上,开始喝酒,然后围着画布连续转上十多圈,转完了就正式作画。顾况舀起墨汁和其他颜料随意泼到画布上,然后拿出一条长的绢布,一头放在刚刚泼过颜料的画布上,找出一人坐在绢布上面压住,顾况则拽住绢布的另一头来回拖动。画布上的颜料在拖动的过程中被抹开,一幅画作的雏形就展现在众人眼前。顾况拿起画笔在上面勾勒,于是,山峰出现了,溪流出现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出现了,一幅大型的山水画宣告完成。
作为诗人,顾况还写过一首人们极少见的六言绝句,题为《过山农家》:“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意思是说,当我走过横跨山溪上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我。来到农家门前,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鸡鸣叫着,像是在欢迎来客。山农陪伴我参观焙茶,满怀歉意地说,不要嗔怪被烟熏到了。到打谷场上,山农为天晴可以打谷而欣喜不已。
这种诗歌难写也难读,但顾况的这首六言绝句不仅写出了农家本色与和谐之美,还写得轻快自然、清新朴素,读来毫无单调板滞之感。
顾况为人低调而行踪神秘,他告诉人们:“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