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房琯的门客董庭兰也将被迫离开长安。董庭兰是长安著名琴师,因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人们都叫他“董大”。当年冬天,董庭兰经过河南商丘的时候,定居在这里的高适(约700-765)与他相聚,为他送行,并写了《别董大二首》赠别:“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高适的意思是说: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暗,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底下有谁会不认识你?就像鸟儿大翼飘动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大丈夫都不甘于贫贱受困,今天相逢我可掏不出酒钱。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两个人都处在困顿的境遇之中,董大的日子不好过,高适自己也混得不怎么样。
那时的董大,虽然落难,但已名满长安: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并演奏七弦琴这类古乐器的人不多,董大就是其中之一,有诗为证:“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而那时的高适一直很不得志,到处浪游。他是渤海蓨(河北景县)人,自少孤贫。二十岁到长安,客游于梁宋之后,定居于河南商丘,过了八年躬耕自给的生活。二十八岁到三十一岁,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三十二岁赴长安赶考,落第;三十五岁返回商丘,又熬过了十年的艰苦岁月,其间曾游于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
但在高适送别董大的诗中,看不到那些凄清缠绵、低回流连,而是如此质朴、豪爽,在慰藉中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此的赠别,是典型的心理暗示:为游子拭泪,为志士增色;是激励董大,更是激励自己。高适狂妄吗?狂妄之人盲目自信,总是不想认清自己也不想认路,所以再往前走时往往就会走向失败和自我沉沦;而高适只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与激励,他只是想要在迷茫之时扶自己一把,面对自我自信乐观,面对他人不卑不亢。
董大后来的境遇我们无从知晓,我们知道的只是高适与董大分别之后,他的未来之路确实越走越宽,最后完成了艰难人生的完美逆袭: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四十七岁时北使青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四十九岁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五十二岁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五十三岁擢谏议大夫,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五十四岁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五十六岁出任彭州刺史。五十七岁改任蜀州刺史。六十岁迁任剑南节度使。六十一岁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去世后赠礼部尚书。
高适的诗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送别诗荒渺而不凄切,开一代诗风,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人们把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
由此看来,成功的人生,除了客观因素,还必须时时处处进行自我暗示激励,必须有充分的乐观自信:自我暗示与激励过后,高适仰望天空之时,心里踏实,脚下也走得更扎实。然后,他认准方向与目标,一步步往前走,不回头,淡定自如地迎接一次次挑战与机遇,最终实现了人生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