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危机中,民众的思想是敏感的,而且容易动感情。在剧烈的经济震荡中,人们寻找精神寄托的渴望更加强烈。而理论和历史也一再证实,在适合大变局和经济困难时期,文化工作者会更有活力。而且通过与动荡的社会现象“零距离对话”,使他们的文化作品富有真实情感。而社会现实也让文化工作者加强写实倾向。就媒体工作者来说,他们一方面积极宣传国家好政策,一方面通过报道事实来鼓励民众坚定社会信心。因此,在经济危机条件下,更能激发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的灵感和创造性,作品也更能和消费者的生活联系起来,作品也更能为消费者所接受和喜欢。
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中,唯一让世界感到不悲哀的景象就是:西方文化产业及传媒新闻业得到巨大发展。就这种发展的本身来说,我们发现经济规律并不是“纵横天地之间”的。起码高度文明的文化传媒产业就在它的控制之外。在19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演艺、影视业双星辉映,创造了美国娱乐业的巨大繁荣,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也成为普通美国人精神与梦想的救助站与孵化器。也正是在那个时代,美国涌现出了卓别林的小人物影片,诙谐有趣的“猫和老鼠”,“微笑天使”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等大量艺术经典作品。
此时,美国媒体实现了从原始向现代化的转型。在经济危机势头迅猛发展的1929年,美国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于当年5月16日星期四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酒店盛大举行。在经济大萧条高峰期的1932年,迪斯尼推出首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并为迪斯尼公司获得了一座奥斯卡动画断片奖的小金人。
而化妆品市场也表现不俗。在1929年至1933年之间,美国整体产业大量萎缩。但化妆品市场却长势喜人。在1990年至2001年间,美国经济趋于衰退,而化妆品产生规模却得到扩大。在911事件之后,美国经济严重受挫,但美国的口红销量出现正增长。
“红效应”不仅仅表现在美国和。在亚洲发达国家中也有其作用的表演场。众所周知,日本经济在经过战后40多年的长足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承受了长达10年的经济萧条期。在这段时间,日本经济犹如进入了一个噩梦。整个经济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情况。但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的传媒娱乐业成为了“黑暗里的一道亮光”,形成了“口红效应”,实现了逆势增长。日本的成人娱乐业在全球范围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动漫、游戏这些新兴文化产业行业,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目前,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据统计,全球电子游戏的市场份额中,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软件均被日本厂商所掌握。
而韩国也利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将自己的文化产业进行了充分的发挥。韩国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倾力加强文化产业投入,当年即成立了“文化产业基金会”。此后,在世界文化产业尤其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市场上,韩流阵阵。据统计,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好莱坞电影占据了韩国电影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到了2004年,本土电影的票房比重已达到了62%。2005年韩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额高达7亿美元。仅2004年一年,中国30多家电视台共播出了60多部韩国电视剧。
现在,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人类“玩”往往能战胜“钱”。通过取长补短的发展战略,美国首先打造了自己的文化霸权国家的重要地位。以美国为榜样,世界各国都开始意识到,在经济极不景气时,发展传媒娱乐业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战略。“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文化产业在经济大萧条中逆势而上,演艺、影视业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亮点,出现了百老汇、好莱坞、迪斯尼、时代华纳等一批文化产业“巨无霸”,最终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这就是一个铁的印证。
在每次经济大萧条中,传媒娱乐业总能找到生存的立足点。并为文化消费型社会勤恳地耕耘。它们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扩大经济利益,但有一点我们可能明白,在经济大萧条期间,只有传媒娱乐业是最光彩的社会图景。不得不不说,经济萧条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能让传媒娱乐业长足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大萧条时期只有传媒娱乐业是最大的赢家。
伊拉克战争的起因——
伊拉克战争已经过去7个年头了。但当回想起当时国际紧张气氛,我们会再次质问,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真的就实在真确的吗?战争结束后不久的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认,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处于情报失误。由此可见,在美国政府内部,开始全面反思伊拉克战争的正确性。但美国政府依然狡猾,它们没有主动承认是政府的决策失误,而是将罪过全部推到总统一手调教的中央情报部门。在根据美国国会的反对派人士说法,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两方面的失误,即情报不准确和政府决策失灵。就现在来看,这样的说法似乎是更能站得住脚的。
根据西方主流观点的看法,美英为主的联军发动伊拉克战争完全是情报不准确所致。布什总统自己也认为,因为“911事件”的爆发,美国民众处于极度恐慌之中。而打击恐怖主义则是美国政府的首要政治课题。而当时的美国情报部门向总统提供的信息表明,“911事件”幕后策划者本-拉登与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有某种联系。而且,萨达姆政权正在研制大规模杀伤性和生物武器。于是布什总统为了稳定民意和政治基础,悍然发动了颠覆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这是美国官方的解释,同样也是美国媒体笃信的观点。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通过各方面资料的相继公布和面世,美国政府和媒体贞信的“事实”渐渐站不住脚了。
美国白宫前高级反恐顾问理查德·克拉克在其新书《反对一切敌人》中披露的信息看,这种说法不攻自破。克拉克在书中写道:“‘9.11事件’发生后,布什当即召集他来到一间密室,锁上门,要求他提供有关基地恐怖网络与伊拉克政权之间所谓联系的情报。克拉克当时回答‘情报专家一致认为,基地组织及其头目本-拉登是这次事件的幕后策划,与伊拉克无关。’布什当时回答‘我知道,我知道,但是,看看萨达姆是否有牵连,我想知道是否有一星半点的证据……’。”很快,美国中央情报局就为总统的要求而奔波忙碌起来。经过紧张而周密的搜索、分析之后,中央情报局为总统提供了一份详尽而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调查报告。根据报告的精神,伊拉克不仅仅与基地组织来往密集,而且它的大规模杀伤性研制成功之后,很可能会转移给恐怖分子。这将会让人类蒙受灭顶之灾。
经过40天的不间断大规模攻击之后,2003年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宣布,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美国在伊军事作战中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但美国还从未正式宣布战争结束。美国总统这样的讲话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美国将在不远的将来取得全面性胜利,但到今天,伊拉克战争中依然没有盛者。而美国政府并没有在伊拉克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没有发现萨达姆政权与911恐怖袭击有任何关系。但布什政府依然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反恐战争的延续,是为了维护“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联合国历次作出的对伊决议威信的维护。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本身现在已经失去威信,因为全世界都在质疑,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不是别有用心。
从目前已经揭示的情况来看,美国的情报部门并没有有意“误导”政府,美国直到开战之前都没有找到足以使美国五角大楼确信的萨达姆政府在继续研制和储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凿情报。2004年3月7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内特在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作证时特意提到,他曾“若干次”提醒美国副总统切尼,在美国准备正式公布的有关萨达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报告中“存在问题”。现在,有关布什政府在伊情报问题上到底是“误判”、还是“故意夸大”的特别委员会调查已经非常明显,两者在工作中都出现了疏忽和轻率下结论的错误。2005年1月下旬美国前驻伊首席武器核查官戴维·凯就曾明确提出,萨达姆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们所有的人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兵理由已然彻底崩溃了。
针对“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国会与政府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渐渐水落石出的事实面前,布什总统最终认错。但他并没有低头,政府很快又抛出一个让人敏感的理由,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反恐,为了美国和人类的安全。于是,美国政府与国会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国会质询委员会拿出厚厚的一本调查材料,证据充分地证实了萨达姆与基地组织无关的事实。战争的结果目前究竟是有利于世界的反恐局势、还是让国际社会与恐怖主义之间的斗争更加尖锐化了,目前还难以给出简单的答案。但是看看2005年3月11日发生在西班牙的201人死亡的火车爆炸事件,看看3月17日在巴格达一旅馆发生的7人丧生的汽车炸弹事件,再看看伊拉克境内目前仍继续恶化的安全局势,我们根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反恐战争。
以上原因现在都不能说明美国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真实目的。但从在野党民主党人与共和党的竞选言论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崭新的、布什总统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2004年,民主党与共和党在美国内展开激烈的竞选宣传战。让人深省的是,民主党竞选中间人物克里、安迪、爱德华兹和利伯曼在竞选中都不约而同地指责: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中东的石油。也许政客们的猛烈攻击是出于政治目的。为了找到真正的答案,美国媒体煞费苦心地求助于民众。根据媒体的大量民意调查显示,美国50%的民众认为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中东石油。
当前,美国的年石油消耗量在9.3亿吨,而其自身的产量只在2.5亿吨。为了实现美国“马力十足”的发展劲头,美国政府渴望尽可能多地从外海输入石油。而国际石油市场总是受到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提价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不断的波动。美国为了保障本国石油供应量的稳定,控制世界第二大石油储备国伊拉克成为一种必然的倾向。值得重点提出的是,对于有靠石油起家、自己曾经营过石油公司、权力基础又主要是在美国传统大工业的布什家族来说,对石油利益的敏感几乎是天生的。布什总统也毫无疑问地继承了这样的传统。而布什政府中最有权势的人物——副总统切尼更是被视为美国传统石油集团、军工等部门利益的重要政治代言人。具有这样的家族和权力背景的布什政府,下决心发动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权力逻辑的必然。
作为美国保守派的大本营,共和党政治领袖们带有强烈的传统斗争思维。于是,美国通过控制石油,发展传统能源系统主导下的经济是是其重要的战略目标。因为美国在过去的霸权得以实现,完全是因为其强大的传统能源系统经济的强大。“如果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世界经济”,这依然是美国传统政治势力的信条。而在军事工业方面,在短时期被没有大规模的替代性能源,于是军方鹰派代表、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基于传统能源基础上的“军事科技革命”。他一上台就竭力推动以“军事技术革命”为宗旨对美国军事力量进行变革,建立21世纪不受挑战的美国军事实力。发动像伊拉克战争这样一场五角大楼认为战争代价和烈度可以控制的有限规模战争,不仅可以检验美军作战能力,更可以争取更多的美国国内政治与舆论的赞同,增加国防拨款,采购新装备,建立军事力量新的发展方向,为美军全面走向21世纪打上一支“强心剂”。“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但拉姆斯菲尔德和美军都觉得“太不过瘾”。在这些强硬派的心目中,伊拉克战争是吹响美军新军事技术革命上新台阶的“冲锋号”。
其实我们现在可以看出,美国主流媒体报道的近乎冠冕堂皇的“侵略伊拉克”的理由不经让我们想到,美国媒体一直在掩盖政府决策层的国家命运牌。这不是媒体应该做的。当媒体在政治的影响下而“苟同”的话,那美国危险的政治未来将比恐怖主义威胁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