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军百战百胜、所向披靡,是《宋史》以及有关岳飞的相关作品所着力描述的。事实上,岳飞并非百战百胜,《金史》就多次记载了岳飞兵败的战例。仅以1140年左右的几个战例为例:
其一:金将王伯龙曾率军在今安徽采石矶一带,击败岳飞、刘立、路尚等兵,缴获大批粮草。
其二:岳飞以兵十万,号称百万,前去攻打被金军占领的东平。东平以公有的五千金军仓促应战。当时正值桑柘树生长茂盛之时,完颜昂命人在林间插了许多旗帜布下疑兵,自己则领精兵与岳家军对阵。岳飞不敢动,相持数日而退。
其三:金将仆散浑坦与岳家军对阵,浑坦曾以六十骑深入岳家军,俘获护送粮饷的七百余宋军。
其四: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复取河南后,完颜宗秀与海陵赴军中任职。当时岳家军活动于亳州、宿州之间,完颜宗秀率步骑三千扼其要冲,与其他诸军逆击败之。
由于《金史》出自元朝人之手,所以,不可否认《金史》有夸大金军战绩的嫌疑,但是也不可能都是杜撰。
此外,中原所作的宋史中常见到岳家军杀敌“数千数万”的记载,这也颇有水分。这其中除了伪造之外,还有一个偷换概念的问题,实际上,岳家军在大部分战斗中所歼灭的敌人,并不完全是女真“金兵”,还有金军扶立的“伪齐”政权的汉族“伪军”,以及被金兵抓来的汉族老百姓(被称作“签军”),还有一些是连“签军”的名义都没有的汉人,他们只是金军在交战时挡在前面消耗对方箭石的“炮灰”,蒙古人后来也经常使用这种手段。
史书中说,当时金兵中有人称岳飞为“岳爷爷”以示敬畏,恐怕也是一种误传。有人会说,西汉时期,匈奴人因敬畏李广也称其为“飞将军”,但这两种称呼从人格上讲根本不是一回事。从情理上来说,女真金人不可能去称呼异族敌人,而且曾是自己手下败将为“爷爷”。一种可能是,这些人是“金军”中的汉人部队。还有一种可能是,这只是宋人的误听。
岳飞的军队对于百姓也并非秋毫无犯。《中兴遗传》《三朝北盟汇编》等书都记载:岳飞部将韩顺夫攻讨曹成时“辄扎营解甲,以所掳妇人佐酒”,结果大意之下吃了败仗,岳飞大怒之下“尽诛其亲随兵”。
《满江红》一词被认为是岳飞的传世之作,然而,史学界考评后却认为是明代人伪作,写作年代不早于明代中叶。理由是,该词从未出现于宋元人的任何著述中,即使是岳飞子孙收录的家集里也没有记载,一直到了明代才突然出现在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中,根据是弘治十五年(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的岳坟词碑。而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朝人考证也是伪作。
除了史料记载上的可疑之处,《满江红》本身就有一个极大的破绽,即词中“踏破贺兰山阙”这一句。贺兰山在今宁夏界内,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岳飞不可能以在西夏境内的“贺兰山”来比喻攻打金国黄龙府的志愿。实际上是,明代北方鞑靼族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因此有学者推测,“踏破贺兰山阙”是王越或者王越手下文人所作的歌颂胜利的诗词。
岳飞是什么性格?史书中很少有直接的描写,但是从一些历史事件中,却也可以看出端倪。
根据南宋徐梦莘编写的《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岳飞二十九岁那年,率军前往江南西路讨伐李成,家眷留在今天的宜兴。打仗归来后,宜兴的百姓找他投诉说,他舅舅仗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岳飞将舅舅狠批了一顿,不想他舅舅怀恨在心,有一次外出时居然向岳飞放冷箭,于是岳飞将其捕获,让部将王贵和张宪捉其双手,自己拔出佩刀,捅进舅舅的心窝。岳飞杀死舅舅之后,仍然不解气,于是“碎割之归”。如果上述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岳飞这手段就太狠了。
岳飞对下属也过于严苛刑峻。有一次,他的一个幕僚私自为他向上表功,被他痛打五百皮鞭,并将其捆绑,自己则亲自上书请罪。还有一次,一个士兵仅仅因为拿了百姓一缕麻线捆缚马草,就被他小题大做斩了首。如果这些事属实,那么与曹操借粮官的人头来稳定人心和割发代首的手段如出一辙。
另外,根据《三朝北盟汇编》的记载,岳飞与同僚和友军也经常火拼。有一次,岳飞与江南兵马钤辖赵秉渊喝酒,大醉后爆打赵秉渊,差点将其打死,可见岳飞脾气之暴躁。另据史料记载,岳飞自此以后不再喝酒,赵秉渊后来回归岳飞帐下,并肩杀敌。
再比如,有人向岳飞告发,说同样是统制的刘泾阴谋吞并他的军队。于是,岳飞先下手为强,杀了刘泾,吞并了他的军队。另外,岳飞手下部将傅庆想去投奔南宋另一支军队的首领刘光世,结果被岳飞所杀。以上事件虽然另有隐情,但岳飞为了扩充实力难免有点不择手段。“岳家军”是带有军阀性质的私家军队,如果任其坐大,在当时那个混乱年代,很难说他不会演变成唐代的藩镇割据,这也是他受到皇帝赵构猜忌,导致被杀的重要原因。
上文屡次以《三朝北盟汇编》为证据,有人会问,这本书可信吗?答案是,半信半疑。这本书是宋代史学名著,由南宋高宗年间的徐梦莘作编写。书中汇集了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宋金和战是北宋末南宋年间头等大事,宋人据亲身经历或所闻所见记录成书者不下数百家,真假难辨。作者将各家所记兼收并蓄,未加考辨。从这个角度上讲,这本书对岳飞的记载难免有不实之处,但终不会是子虚乌有。
近些年来,社会上刮起一股颠覆历史之风,岳飞在被颠覆者之列。这种风气引起很多争论。无疑,为颠覆而颠覆是不可取的,但为了还原历史真相而颠覆历史则是有益的,唯有如此,才能思辨地借鉴历史。对岳飞的再认识也是如此。
如果让大家举出一个既是清官又断案如神的榜样,绝大多数人会脱口说出“包青天”。的确,包拯为官清明刚直,当时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只不过,我们所熟识的包拯多数来自演义、戏曲,这其中有一些情节与史实严重不符。比如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大嫂带养成人,就是杜撰。再比如说包拯断案如神,也有夸大的成分。只能说,在小说、戏曲中的“黑包公”是由历史上的包拯演化、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传说包拯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按理说文曲星一般长有一张清秀的白脸,可包拯这个文曲星却是个例外,脸黑得跟炭头似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包拯的来历,民间有这样的传说。一天文曲星包公与武曲星狄青在天上玩耍,突然玉帝旨到,说赤脚大仙已投胎人世,日后继位担任宋朝皇帝,这赤脚大仙就是做了四十二年太平天子的宋仁宗。这大仙有个毛病就是日夜啼哭。太上老君扮成道士前去查看,他在大仙耳边说了一句“文有文曲,武有武曲”,大仙立即不哭了。于是,玉帝令文、武曲星立即下凡去辅佐大仙。圣旨到时,两仙正在下棋,因为天太热,于是都将脑袋摘下来放在一旁。下凡钟声敲响,二人慌忙抓起脑袋就下凡了,哪知脑袋拿错了,结果本应是白面书生的文曲星包拯成了黑炭头,威风八面的武曲星狄青则成了英俊小生。
包公下凡后投胎到今安徽合肥一个姓包的穷苦人家,取名包拯,意思是要他长大后拯救百姓。包拯父母早逝,由兄嫂将其养大。文曲星下凡的包拯自然不同凡响,二十多岁就当了进士,做了家乡县官。包拯的嫂子有个独生子叫包勉,比包拯小几岁,二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好得没话说。此时,包勉见叔叔当了父母官,顿觉飘飘然不可一世,对那些欺负过自己的恶少有仇报仇,有怨报怨,不料打错了人,将一无辜贫民打死。官司闹到包拯那里,嫂嫂多次求情,包拯亦痛哭流涕:“自古杀人偿命,不可赦免,我不能枉法包庇啊。长嫂待我如母,恩重如山,送老归终,自应由我承担。”最后他含泪斩了包勉。家乡父老被包拯大义灭亲精神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包公。
此事震动很大,甚至惊动了朝廷。当时陈州恰逢灾荒,灾民纷纷控告,说朝廷发放的救灾款被当地官吏贪污。朝廷听说了包拯的事迹,就委派他前去调查,并调理民情,宋仁宗还赐给他御札三道。包公将札改为铡,制成御赐铡刀三口,分别为龙头、虎头、狗头,分别铡不同等级的犯人。
在民间传说中,包拯用这三口铡刀做了几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一是怒铡庞昱。话说包拯到陈州后,明察暗访,克扣灾款的官吏及知情者知道包拯疾恶如仇六亲不认,纷纷自首和检举,供出无恶不作的人是朝廷派往陈州放赈的庞昱。庞昱是当朝太师庞吉的儿子。庞吉听说包拯要查办自己的儿子,说放出风来:打狗还要看主人,谁敢处理我儿子,我和他没完。包拯对此毫不为动,他在陈州架起了虎头铡刀,将庞昱铡成两段,为民除了一大害,当地人民称他为包青天。
包拯因功被提升为开封府尹后,又显示了他的办案能力。开封是北宋的京城,被称为汴京,属天子脚下。当时开封有个叫皮五的穷光蛋每赌必输,无家可归,只好寄宿在城隍庙内,不想却被一个富婆看中,招作女婿。当时该富婆的丈夫大孙押司刚去世不久,她就把丈夫前妻的女儿迎儿嫁给了皮五。后来皮五时来运转,每赌必胜,吓得赌徒不敢和他交手,皮五从此金盆洗手,开了个典当铺,妻子迎儿做他的帮手,夫妻店开得红红火火。就在这时,大孙押司三次在迎儿面前显灵,说自己是被富婆害死的。迎儿夫妇二人于是向包拯投了诉状。此案立案后,冤魂又给包拯托梦。包拯日间断人事,夜间断鬼事,终于断明了案情。原来,当初富婆与现在的丈夫私通,为了侵吞财产,两人密谋杀了大孙押司,并且将迎儿嫁给穷光蛋兼赌徒皮五。没想到皮五时来运转,更没想到包拯竟然破了这个无头案。后来,宋仁宗见包拯破案手段高明,就封他为龙图阁大学士。
包拯当了大学士不久,朝中有人向宋仁宗揭发了前朝发生的一起狸猫换太子案,并说仁宗生母李娘娘仍在民间。仁宗请包拯秘密侦破此案。包拯很快破了此案,但是李娘娘却不愿回京,她大骂皇帝忤逆不孝,让自己的亲娘在寒窑中苦熬数年。骂完了后下旨让包拯打宋仁宗。包拯妥善处理,将打仁宗皇帝改为打皇帝穿的龙袍。此事办得甚是得体,从此李娘娘、宋仁宗母子团聚尽享天伦之乐,包拯也成了皇帝的左右手、群众信赖的青天大老爷。
包拯怒铡陈世美是另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宋仁宗有个驸马叫陈世美,深受皇帝钟爱。后来,包拯接到民女秦香莲的诉状,说陈世美本来是她的丈夫,当了官后非但抛弃自己和孩子,还设计要杀子灭妻。包拯确定案情属实后拘禁了陈世美,并决定按律斩首。公主、皇帝轮番来为陈世美说情,但是包拯执法如山,最后竟把陈世美铡了。
民间将包拯描绘为一个半人半神的人物,真实的包拯是否真的有这么牛呢?其实,《宋史·包拯传》记载得非常详细,说包拯是个清官,是个破案能手,但是千古流传的包公斩包勉、侦破狸猫换太子、打龙袍、铡陈世美和庞昱、破孙押司凶杀案等,却不是事实。真实的包拯是怎样的呢?下面由我来给大家简要说说。
其一,包公父母健在,没有嫂娘
在传说中,包拯父母早亡,是那位贤惠的嫂子将其拉扯大。所以包拯对嫂子始终十分感恩,尊称为“嫂娘”。然而,如此动人的故事,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根据史书记载,包拯不但父母双全,而且没有哥哥,更遑论嫂娘。此外,包拯的父亲包令仪曾做过知县,因此,他的家境非但不贫寒,还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二十九岁一举考中第一甲进士,授官知县。这种成绩在当时是很突出的,不但可以借此登上政治舞台,还预示在仕途上有着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