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了一段时间的近乎,吉顼看小哥俩对自己挺放心,就找来小哥俩一起吃饭。在酒席上,吉顼看着小哥俩,突然说:“唉,虽然你们现在荣华至此,我却真为你们担心。”张氏兄弟见吉顼一脸真诚,想到武则天死后,他们的荣华富贵会像烟一样消散,朝廷上看他们不顺眼的人多,他们大概死无全尸。兄弟两个越想越怕,一起哭了出来,问吉顼应该怎么办。吉顼用更加真诚的语气对他们说:“你们虽有圣上的恩典,但对国家没有什么功劳,以后很难保全自己。你们看,天下人都觉得政权应该回到李家人手里,庐陵王在房州,相王被幽闭,圣上春秋已高,以后总要将王位托付他人,现在她对诸武不满意。如果你们能协助拥立庐陵王或相王,等他们登上王位后,你们就是功臣,不但可以转祸为福,还能长享富贵。”张氏兄弟不是傻子,吉顼这番话入情入理,他们又怎么会不懂其中的利害关系?当下,他们忘了平日和武承嗣等人的交情,找到武则天猛吹枕边风。武则天知道,自己这两个小情人没有什么政治头脑,他们突然说要立李家人为太子,背后肯定有人指使,武则天问:“这些话是谁教你们的?”张氏兄弟不敢欺瞒武则天,供出了吉顼。
武则天召来吉顼,吉顼像是早就知道武则天要召见自己,跪倒在地说:“陛下,庐陵王与相王,都是陛下的亲生儿子。先帝将他们托付给您,是因为先帝信任您,请陛下三思。”民心难违,武则天沉默良久,终于做了一个决定。将庐陵王李显召回长安。李显回来了接到武则天的命令,李显没有欣喜若狂。常年的惧怕令他下意识地产生这样的想法:母亲是要将我弄到长安再杀掉吗?拿着圣旨的使臣和和气气,还有点巴结的意味,又让李显察觉到长安情况有变,也许母亲接他回去不是为了赶尽杀绝。李显定了定神,他多年来担惊受怕,却还在心底压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他没想过这辈子会实现。可是,母亲派人来接他了,这么多年以后,母亲终于有讲和的意思了。李显和妻子讨论回长安究竟是吉是凶,韦氏保持她一贯的强悍,“回去就知道了。”在长安,朝廷的空气有些变化,大家都知道武则天要将李显接回来,纷纷猜测女皇的意思。这一天,狄仁杰被武则天招进宫,武则天笑吟吟地将李显推到他面前,说:“来,还你太子。”狄仁杰老泪纵横。
虽然武则天还没有正式将李显立为太子,但这一句“还你太子”已经说出了她的决定。狄仁杰突然浑身一颤,“还你太子”,这句话有玄机。狄仁杰的确表达过希望拥立李显或李旦为太子,但是,朝廷上“李派”众多,女皇偏偏把他叫来说这样一句话,还用了“还”这么一个字眼。还,就是归还的意思,难道女皇一直都知道自己心念李唐,不停地为恢复李唐事业添砖加瓦,自己做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吗?如果不是,她怎么会特意把他叫来,说出一个“还”字?她是将自己当成李唐王室的代表,把李唐江山正式地“还”了回来。那一瞬间,狄仁杰由衷地佩服眼前的女人。这么多年来,他和她斗智斗勇,他欣赏这个女人,他知道这个女人也欣赏他,他们之间,是作为君臣的互相欣赏,也是作为对手的互相欣赏。因为这种欣赏,她可以容忍他对李唐的效忠,一直重用他;也是因为这种欣赏,他不曾真正地反对过她。狄仁杰突然明白,他和女皇之间,没有输赢,在他保全李唐王朝的同时,却早已承认了武则天是他的君王。
他不必去看李氏子孙如何将王朝延续下去,也许君臣之间,没有无条件的信任,但能够被历史记下的明君忠臣,他们之间必定是有默契的。虽然,武则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明君”,自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忠臣”,可他们之间的默契,恐怕再也无法在其他君王身上寻到,即使此刻自己死去,也是无怨无悔的吧。狄仁杰说不出话,跪在地上跪谢武则天。这是一代名臣对一代女王的最高敬意。公元七○○年,庐陵王李显回到长安的第二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面对朝臣,半晌,流下眼泪,说出一句话:“朝堂空矣。”这是一代女王对一代名臣的最高评价。狄仁杰不在乎李显和李旦谁当太子,但对于武则天,太子人选是她深入考虑的结果。选李显有以下几个正面因素:首先,李显离她较远,母子正面冲突较少。在感情上,没有太多隔阂。其次,李显是罪人身份,武则天将他重立为太子,他心里自然会有一份感激。再次,李显常年居住在房州,没有自己的政治力量,武则天不必担心被李显架空。最后,李显和武家人没有什么积怨,今后能保证武家人的地位。反观李旦,武则天就不乐观了。
首先,李旦常年在自己的监视下,两个妻子也被自己杀死,他难免会有怨气。其次,李旦是皇嗣身份,也许将继承王位看做理所当然,不会感谢她。再次,李旦常年在朝廷,朝廷中有很多同情他的大臣,他很容易建立自己的势力。最后,李旦与武家人早就结仇,他登基后势必要找武家人算账。两相权衡,武则天认为立李显更加安全,对自己更加有利。而且,李显回来后,像是变了一个人。从前的急躁没了,傲气没了,他对母亲百依百顺,对朝臣谦卑有礼,就连对武家人,他也急于拉拢,将自己的女儿永泰郡主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又将“裹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表示自己对武则天的尊重,对武家人的尊重。在经过多年磨难之后,李显终于变聪明了。李显回到长安,是对武承嗣的毁灭性打击。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继承姑母皇位的希望,他太伤心了,他太难过了,他一命呜呼了。武三思听了这个消息直摇头,哥哥,你也太不坚强了。太平公主听了这个消息说起了风凉话,我说的吧,这个人身体不好。没有人愿意同情武承嗣,他多年的努力,全部白费,倒是让李显占尽了便宜。武承嗣死不瞑目。
李旦逊位李显回来了。曾经的睿宗,现在的皇嗣,在鬼门关走过一次的李旦又一次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李旦用他精密的头脑分析了几秒钟,又一次明白了母亲的意图。虽然两个儿子都被自己折腾了很多年,但李显离得远,又是被母亲一张圣旨空降回来的,自然对母亲心存感激。至于李旦,两个老婆都被杀了,和母亲终究有隔阂。做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李旦的优点就是有自知之明。能做的事他掂量着做,不能做的事他坚决不做。母亲把三哥召回来,却只让他在城里游玩闲逛,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让他表态的意思,表的好,继续活着,表的不好,废你还不简单。事不宜迟,李旦立刻给母亲写信,不知多少次地表示自己无德无能,应该由哥哥当太子。武则天和大臣们本以为李旦会闹点意见,没想到这位皇嗣会干脆利落地宣布:皇位我不要了。潜台词: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命。为了表现自己的坚决,李旦干脆开始绝食,一定要让哥哥当上太子。皇嗣都绝食了,大家当然不能为难他。很快,李显被立为太子,李旦又开始吃饭。失去皇位,他半点都不可惜,王位是烫手山芋,接得住不一定拿得稳。
果然,李显当上太子没几天,就出了一堆事。传得最快的永远是绯闻,太子李显(这是他第二次当太子)首先被戴了一顶绿帽子,有人、有很多人说,李显能顺利回来,武三思功不可没。但武家人为什么要帮李家人?这个就更微妙了,那是因为李显的老婆韦氏色诱武三思,两个人勾搭成奸,现在正在蜜月期。被戴了顶不知真假的绿帽子,李显不生气,他现在正为闯祸的儿子忙得焦头烂额。前面我们说过,在李显重立的过程中,二张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李显回到朝廷后,双方的关系却日趋紧张。原因出在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和女儿永泰郡主、女婿武延基身上。李重润,就是当年李治亲自册封的皇太孙李重照,古代讲究“为尊者讳”,父母祖上还有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就是说你的名字里如果刚好有和皇帝名字同音或同一个字,必须将自己的名字改掉,照与曌同音,李重照改名为李重润,是遵循这一礼貌。前面说过,李显为了拉拢武家人,将自己的女儿永泰郡主嫁给了武延基,小夫妻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武延基和李重润关系也不错,三个人经常举行家庭聚会,谈天说地。
谈着谈着,李重润和武延基谈到了二张,这两个人年轻气盛,对以色侍人的张氏兄弟,那是一千个看不起。两个人喝着酒,边喝边嘲笑二张,谁知这件事竟然被二张知道了。张昌宗和张易之哪里受得了别人挤兑,他们齐齐来到武则天面前,哭诉自己受了委屈,请武则天为他们做主。武则天想也没想,命人将李重润和武延基一起打死,永泰郡主当时怀了身孕,听说哥哥和丈夫死了,很快也死于难产。李显茫然地看着这个结果,他知道儿子对二张的不屑,也知道武则天对亲人的狠辣,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失去了儿子和爱女,李显欲哭无泪。对于韦氏来说,李重润之死更是一个巨大打击。她失去了唯一的亲生儿子,也就失去了未来的保证。即使如此,这对夫妻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言语。每天还要装出笑脸逢迎武则天,夫妻俩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是,张氏兄弟是他们不能得罪的人,李显咬了咬牙,找到自己的弟弟和妹妹,说:“我想要上书请求皇上立张昌宗为王,你们觉得如何?”李旦、太平公主与李显心照不宣,他们立刻写了张奏折呈给武则天。武则天倒是很想照办,但张昌宗于国无功,封王又要招人非议,只得了个恒国公的封号。
李显用“奏请张昌宗封王”这个举动,代表自己丝毫不怨恨武则天和张氏兄弟,又拉了李旦和太平公主同时表态,代表李家人依然无条件支持武则天。这是他想到的唯一一个保全自己的方法。那么,武则天为什么因为张氏兄弟一句话,就杀死自己的孙子和侄孙?因为武则天已经不是当初的武则天,她的心态已经变了。李显重立为太子,一切事情都解决了,李唐大臣们放了心,开始歌颂武则天。这一次,他们是真心地歌颂女王的英明神武。武则天却没有一丝高兴,她已经老了,想到自己用几十年辛辛苦苦经营的事业,最后还是要还给李家,那么她过去做的事到底有什么意义?她已经站在权力的巅峰,想要走得更高,已经无路可走。等她死后,李显自然会恢复李家王室的正统地位,她和她的大周,立刻就会消失。有了这样的认知,武则天突然丧失了所有动力,她开始一心一意地享受生活,享受一天算一天。她老了,再也不想为无意义的事浪费心力。孙子也好,侄孙也好,都不如眼前的两个小情人来得实在。曾经活力四射的女皇武则天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麻木的、只懂得享受的老太太。风烛残年,她已经没有心力再去打点一个帝国,一个早晚要还给李家人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