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敏之被流放,还没到流放地就被武则天杀了,李弘终于出了一口气。但李弘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六七五年,李治想要让位给武则天,在郝处俊的提醒下,他想起太子,到太子住处温言安慰多病的太子一番,并说等太子病好,他就将王位让给太子。话说了没几天,李弘就去世了。这件事太蹊跷,满朝大臣都在捂着嘴议论,太子死得这么巧,会不会是皇后搞鬼?从前就有关于皇后杀害亲生女儿的传言,大家都知道皇后对前任王皇后还有萧淑妃的狠毒,最毒妇人心,有什么事是皇后不能做的呢?说着说着,大臣们都有点相信是武则天杀了李弘,就连后世的史官也这么写。那么武则天有没有杀李弘,或者说,她有没有杀李弘的必要呢?在武则天的心里,她真心地哀悼李弘的去世,不仅是母子情深,还有一个原因是,武则天很欢迎李弘继位。她了解自己的儿子,他和李治太像了,就算李弘继位,也会因为性格问题和身体问题,继续依赖她。她没必要除掉大儿子。一直以来,武则天忌惮的人是“太子”,却不是李弘。她早就知道,体弱多病的大儿子不是她的对手,就算李弘当了皇帝,也只能依赖她,顺从她,继续由她独揽大权。
大儿子当太子、当皇帝一天,她就能继续为所欲为,但如果大儿子有什么意外,由其他人来继任太子,武则天就没有那么自信了。但是,儿子的身体,又让武则天隐约意识到,太子换人是早晚的事。果然,李弘英年早逝,甚至没有留下子嗣。这个柔弱的太子继续了唐朝首任太子们的血泪史,没能顺利当上皇帝,他把接力棒传了下去。接棒的人是李治和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一个健康的、果断的、有头脑的皇子。也就是武则天一直忌惮的人。太子李贤李贤是大唐真正的天之骄子。他几乎继承了父母的一切优点,摒弃了父母的一切缺点。这个孩子小的时候读《论语》,读到“贤贤易色”,不禁再三吟诵,越体会越有味道,皇子的家庭教师看到这么小的孩子竟然对“亲君子,远女色”这个道理体味再三,大为惊讶,这位老师仿佛看到一位未来明君,像太阳一样冉冉升起。如果张行成知道有这么一位皇子,大概也会后悔没能成为他的老师,看看,李治年纪那么大还栽在小人和女色上,李贤这样小,却有这样的胸怀。李治听说了这件事,也表示了惊讶和欣赏。从此,二皇子更加有名。
李弘死后,李贤当仁不让地被立为太子,相对于多病又懦弱的前任太子,大臣们自然更欢迎一个聪明的、健康的下任老板。李贤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得到了朝臣们的拥护。当太子是当皇帝的第一步,李贤明白这个道理,他开始学习当皇帝。这一学习不要紧,他突然发现,原来他在朝廷上的对手,不是他的父亲,而是他那彪悍的母亲。六七五年,李贤被立为太子,此时朝廷上早已遍布武则天的势力,就连新上任的宰相,大多也是武则天提拔的,李贤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他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幕僚班子,刻不容缓。他选了和母亲一样的方法,说要为《后汉书》做注,借此招揽才士。李贤这个人,不但有才华,更难得的是做事认真,他注的《后汉书》,质量很高。此外,李治也注意培养新的太子,命令他监国,学习当皇帝。武则天很紧张,李贤一天天成长,而且,李贤不是武则天能够控制的人,一旦他当了皇帝,她只能作为皇太后,退休养老。眼看着威胁一天天增大,武则天内心充满了不安和痛苦。不过,国事繁多,武则天没有时间多想,她一边打点朝政,一边又怀念起泰山封禅时的风光。她向李治提议应该再去封禅,这一次,是封禅中岳嵩山。
假使李治的命够长,他的妻子大概还要怂恿他去封禅华山、封禅衡山、封禅恒山,把五岳封个遍。李治也喜欢玩封禅,他开始计划这史无前例的封禅大计,古来只有封禅泰山,哪个帝王都没有封禅嵩山,他要引领新一代潮流。可惜,吐蕃不太照顾他的情绪,派兵直逼大唐边境,李治慌忙命人抵抗,封禅这件事,就此搁置。前面说过,吐蕃和唐朝,关系很复杂。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带了众多文化典籍和手艺精湛的工匠,实现了松赞干布接触先进文化的愿望。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和唐朝时有战争,吐蕃人保持一贯的野蛮,打仗的时候,完全不记得唐朝的恩惠,就算来唐朝做客,也是一副大爷的架势,有一次派人来要求和亲,指名道姓要娶李治的爱女太平公主。“太平”,不是这位公主的封号,而是道号,武则天的母亲去世后,武则天怀念母亲,就让女儿代替自己修道,为母亲积福。“太平”就是公主的道号。太平公主从小就聪明伶俐,和武则天惊人地相似,武则天对她爱若珍宝,当然舍不得真让她去忍受道士的清冷生活,出家入道,不过是个心意。可吐蕃人来了,他们知道太平公主的显赫身份,扬言只迎娶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则天犯难,不嫁吧,影响两国邦交;嫁吧,舍不得女儿。
最后,武则天非常礼貌地告诉吐蕃使者,这位公主早已出家,道观就在宫殿里。吐蕃人也知道李治他们的意思,回去后难免生气,没过多久,又来找茬了。李治摊手,你来找茬我也没办法,打吧,于是唐朝和吐蕃的战事又开始了。武则天面临的战争更加凶险,她的敌人是自己的儿子。她希望事情能和平解决,于是,命令她的幕僚编写了一系列孝子教科书,可惜李贤领会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干脆看也不看,免得生气。武则天仍要维持慈母形象,她给儿子写了很多封信,希望他注意言行啊,注意生活作风啊,注意这个、注意那个。李贤表示了明显的不耐烦。武则天见儿子如此不合作,当下也不再做他的工作,她转而做高宗李治的工作。当时,李治苦于病痛,没事喜欢招来道士缓解精神压力,李治招道士,却不吃金丹仙丹,这很难得,至少在这一点上,他比他的父亲李世民要明智得多。最近,有个叫明崇俨的道士很得武则天夫妇的欢心,这个道士很有学问,不但会谈鬼谈神,还会谈论国事,发表一些质量较高的见解,高宗和他谈得来,没事就招进宫里问东问西。这一天,明崇俨突然忧心忡忡地说,看着太子李贤的相貌,不是可造之材,倒是相王李旦更为尊贵。
他天天这么念叨,把病重的高宗也折腾得疑神疑鬼,太子听了勃然大怒,却也不好声张。朝臣们也听到风声,想到最近武则天和李贤母子不和,皇帝又是有名的优柔寡断,这大唐天下还不一定闹出什么事来。在大臣们中,李去世了,刘仁轨退休了,但只要皇帝不是那么昏庸,忠臣良将还是少不了的,大臣们看好太子李贤,平日也有意与李贤靠拢。武则天察觉到这个局面,告诫自己必须下决定。要不要跟儿子决裂?作为一个母亲,武则天当然不想为难儿子,但作为一个权力欲望超强的政治动物,武则天知道,一旦李治去世,李贤上台,她的政治生命立刻就会结束。何况,李贤的翅膀一天天硬了,继续纵容,恐怕她再也不能控制李贤。武则天行动了。六七九年,和皇帝夫妻一向亲近的明崇俨突然被暗杀,朝廷出动了很多侦探,谁也查不出明崇俨的死因。大臣们还在议论纷纷,这时,一位官员上书,请皇帝、皇后管教太子。李治拿到奏折,随即递给武则天,十分为难地说:“这该怎么办?”武则天佯装惊讶地看那张奏折,也十分为难地说:“把那个人抓起来吧,这关系到皇家的颜面。
”李贤做了什么危害皇家颜面的事吗?原来,他在东宫有个情人,叫赵道生,李贤很宠爱这情人,两个人心心相印,恩恩爱爱。忘了说,这赵道生是个男人。李贤好色,李贤的确不好女色。他好男色。李唐王室的丑闻,长江后浪推前浪,层出不穷。这本是一件必须遮掩的家庭丑闻,但武则天的反应却出乎李治的预料,武则天派出自己一手提拔的宰相裴炎调查太子的品行。裴炎抓了赵道生,很快拿出赵道生的口供。据赵道生说,他不能容忍明崇俨诽谤太子,所以暗杀了明崇俨。调查太子风纪案成了调查太子买凶杀人案。武则天听了汇报,立刻派人去搜查太子的住处,寻找杀人工具。这一找不要紧,杀人工具没找到,倒翻出几百副甲胄。翻出来又如何?太子的东宫,本来就有私人军马,当年李渊对儿子们宠到没边,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经常骑着马拿着武器出入禁中,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私人部队。李世民一朝,对儿子们控制相对严格,但东宫需要护卫,李治也有不少卫士。到了李治这一朝,我们知道,对父亲留下来的东西,李治敬畏有加,不会随便更改,于是,东宫依然有一定数量的甲士保卫太子。但办案官员一口咬定,甲胄数量超标,太子准备造反。
唐朝的太子们,只要是没当上皇帝的,几乎不是造反,就都被安了造反的罪名,可怕的是,他们没办法辩解,也没能力夺权。李治看到这熟悉的“谋反”二字,心头一沉,他和武则天商量,孩子年纪小,不懂事,不如原谅他吧。武则天干脆利落地回绝说:“身为一个太子竟然心怀忤逆,天地不容!我们必须大义灭亲,不能原谅他!”六八○年,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被流放到巴州。支持他的几位宰相被降职,和他有关系的官员大多受到波及,武则天给朝廷来了个大扫除,那些支持李贤的,她全要扔得远远的。冷静下来的李贤终于明白自己错了,面对一个老谋深算的母亲,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高估了父亲的力量,母亲想扳倒他,他没有反击之力。他知道太子一旦被废,就随时有丧命的危险,这危险来自父母,来自兄弟,来自未来的皇帝。也许是为了自保,也许是为了劝诫,李贤写了一首诗,让人送给母亲。“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这首《黄台瓜辞》,李贤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劝母亲不要再对仅有的几个儿子出手,以致绝后。武则天并未受到诗的影响,她很快立李显为太子,李显很听话,符合她的政治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