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节(下):孙权决计破曹操
大人物常常瞧不上小人物,但偏偏栽倒在小人物手里,历史上有许多盖世英雄为之蒙羞的故事。《资治通鉴》引习凿齿论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习凿齿,为东晋史学家,著述《汉晋春秋》时,距赤壁之战也就不过百多年,应该说,他的这番评断,对于曹操的败因的分析,接近于历史真实。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横槊赋诗,踌躇满志,气势非凡,不可一世,这也是所有翘尾巴的人,很容易涌上来的德行。曹操是文人,难免文人风流,如此得意,自然情不自禁,加之马屁精一捧,就摇头晃脑地作起诗来。诗,也许不难作,仗,就不怎么好打了。于是,这位枭雄栽了个大跟头。
据考证,当时双方的兵力:北兵是十五六万,荆州的兵有七八万,合计共二十余万。刘备一方面,合水陆兵有万人,刘琦手下的江夏兵,亦有一万。周瑜、程普的兵,《三国志》上有的地方说各有万人,有的地方又说共有三万,大概鲁肃手下还有些人,合计之共有三万。孙、刘之兵加在一起,约为五万。两方的兵力,约系一与五之比。
曹操的精神攻势,所谓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确实吓坏了东吴上下。重兵压境,危在旦夕,是乖乖交出政权,还是力保祖宗遗业,孙权正处于内心交战的痛苦之中。孔明到东吴,一个劲地用激将法,拼命做反面文章,夸大敌情,也无非让孙权明白,他唯有以拳头对抗拳头,死磕到底,否则你就剩下白衣素服,腰上还得系一绺麻,向曹操下跪称臣的一种选择而已。而对一个统治者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祖宗基业亡在自己手中了。
东吴在孙坚退守江东以来,已历三世,一直游离于中原的纷争消耗之外,养精蓄锐,羽毛丰满,这是他们不甘心屈服于曹操的主要方面。孙权自建安五年接手政权,至此也有七八年的治国图强的经验,认为自己励精图治,文治武功,也是一个行家里手,当然不愿拱手把江山送与曹操。所以,孔明对这些不甘心认输的对手,刺激其不肯败更不敢败的神经,戳痛其国可降主不可降的死穴,是不能不奏效的。
公元208年的长江上,在这次战争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主角,可分老中青三拨。刘备48岁、曹操54岁,为第一组;周瑜34岁,为第二组;诸葛亮28岁,孙权27岁,为第三组。还有一个未出场的,属于见习生的陆逊,才26岁。这个陆逊,后来把刘备困死在白帝城,则更属于后生可畏之类了。
看来,54岁的曹操,败于34岁的周瑜,除了其他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他们两人的年龄差距,也决定了大自然的规律,优势总是属于年轻人一边的。所以,在江心舟中的苏东坡,也为这一世枭雄嗟叹:“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你不能不承认年龄所具有的优势,你不能不承认青春所带来的活力。“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个绝对的强者,栽在一个绝对的弱者手下,不由其不服老,不由其不相信后来居上,苏东坡自己也不禁感慨系之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新锐之气,势不可当,方兴未艾,未可限量,要没有这点清醒的认识,就会碰得头破血流。更何况上了年纪的人,并非人人真正称得上是老骥,已是日暮途穷,气息奄奄,还要强撑着献个什么丑呢?老,不管你欢迎不欢迎,接受不接受,它是一种必然,躲也躲不掉,逃也逃不脱。因此,老是一种生命运行的正常现象,老了就得服老,不服老是不行的。
什么叫作“大江东去”?这就是说,曾经光辉过的岁月,那已是昨天的事了。挑水的回头——你已经过井(景)了,认识到这一点,着实着实地关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