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下):孙坚跨江击刘表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一曲常常重弹的老调子。在中国,从古至今,持血统论、出身论、成分论的人,总是络绎不绝的。这大概和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那种不变的世袭制度有关。一个例外,就是三国期间的大政治家曹操,倒是历史上不大买这种老调子账的帝王,着实让人钦佩了。而与他同时期的刘备,心理状态则不同,他是想方设法要跻进贵族队伍中去的。这位织席贩屦的手工业者,自己颇有点自惭形秽,穷酸窘迫,深感上不了台面的。于是,总抱住皇叔这块招牌不放,到处显示他形迹可疑的贵族出身,又可笑,又可怜。所以,一听太史慈说,孔融求他出兵,马上得意起来,“孔北海尚知世间有刘备乎?”一脸飘飘然的样子,很觉得被这位大世族看重而自豪。后来,被东吴招为驸马,也是以皇叔的身份,去攀附江东贵族高枝的,说明刘备心灵是被这种老调子震慑住了。
皇帝的儿子当皇帝,贵族的儿子做贵族,奴隶的儿子,也就永远是奴隶了。古往今来,凡皇帝、贵族和他们的儿子,都喜爱唱这老调子,说穿了,也是维护那个等级制度的既得利益。
曹操则不然,他并不期求那分高贵。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他只要求死后在墓碑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行了。虽然作为谋略,把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当上了皇帝的岳父大人,但他从来没有为此而自炫过。孔融在北海混不下去,跑到许都来,曹操也没有像刘备那样觉得荣幸,后来,因为孔融老是捣乱,还不客气地将他杀了。根本未把孔子世家当回事,说不定正因为孔融是士族的代表人物,才要了他的命的。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把袁绍、袁术、刘表之类出身名门望族的州牧,统统否定,倒把平民出身的刘备抬得很高。曹操的言论,是一种对门第观念的否定。
因为自秦汉以来,这种门阀观念使得选拔人才的圈子,越来越狭窄,进取的机遇,越来越不公平,单向选择的结果,是官员的质量越来越下降。所以,对于这种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曹操是一个具有挑战精神的人。他一再发出命令,要求各部门不拘一格地擢用人才,哪怕像陈平盗嫂受金,不干不净,疑似信誉不佳的人;像白起杀妻求信,母死不归,贪酷可疑的人,只要有本事,就要予以提拔。
曹操从他早年任洛阳北部尉起,就反豪强、蔑权贵,表明了他对这种老调子的厌恶。“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由于袁绍无能,袁术作乱,遂以四分五裂告终,曹操气得直骂:“竖子不足与谋!”看来,他对这些没有真本事的名门子弟,是彻底唾弃了。他在《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里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他之所以特别强调唯才是用,不讲德,不讲资,也不讲出身和成分,是有他的道理的。
按他的意思,即便是老鼠的儿子,如有打洞之长,也要起用。他的一生中,招降纳叛,不咎既往,大胆使用从敌对阵营投奔过来的文臣武将,不可胜数。譬如他对捉住的关羽,那样地隆重礼遇,恐怕此前此后的领导人,都很少有他这样的气度。另一方面,他对付皇帝、贵族、豪强和士的代表人物,则是不遗余力地打击。在《诛袁谭令》里声言,“敢有哭之者,戮及妻子”。将袁绍、袁术这个名门望族,一点也不留情地斩尽杀绝。在《宣示孔融罪状令》里说,“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从舆论上把这个大士族分子搞臭。在《赐死崔琰令》里说,“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杀一儆百,对整个士族集团发出警告。一直到他临死前的建安二十三年,都城许昌发生一次由士族不满分子发起的动乱,他又疯狂地加以镇压,几乎夷灭了全城的豪贵,从而为他儿子接他的班扫清了障碍。
刘禹锡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这种老调子的反弹,每个时代总有它自己的声音,那种悖谬的陈腔老调,大概早晚要画上休止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