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像我们上节所说的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即使曹腾真的是汉相曹参之后,那和曹操的身世也没关系。那么过继给曹腾之前的曹嵩又是谁的儿子呢?曹操又是谁的后人呢?
我们首先来看一种流传普遍,现在很为人接受的说法,那就是“夏侯说”。提供这个信息最早的人是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他引用一本吴人写的传记《曹瞒传》和一本晋人编的史料《世语》,说:
“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为从父兄弟。”
所以后来元代的大史学家胡三省注《资政通鉴》时也说:
“曹氏,夏侯氏之出也。”
原来曹嵩是夏侯氏的儿子,本名应该叫做夏侯嵩,而且是夏侯惇的叔父。说到夏侯氏,这里不能不提到另一位西汉时的名人,那就是媵侯夏侯婴。他和刘邦也是同乡,而且曾经是沛县的“厩司御”。什么意思呢?“厩司御”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或者县长的司机,专门给领导驾车的。后来曾多次救刘邦、救吕后、救汉惠帝、救鲁元公主、救韩信,而且在战场上立了很多大功,所以很受汉室的“尊异”。《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也将夏侯们和曹们并列,是有道理的,而且《夏侯惇传》也说: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
那么曹操所出的夏侯氏估计也就是这个夏侯婴一个支族远裔,这一点是比较合情合理的,事实也正是如此,曹操始终将这些夏侯们视同本家。
这是一种说法,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曹操自己的说法。曹操自己作的《家传》里曾自称是:“曹叔振铎之后”。曹叔振铎是什么人呢?据司马迁的《史记》上说: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兄弟有十人,老大叫伯邑考,这个人我想凡是看过《封神演义》的兄弟姐妹们都知道;老二就是武王姬发;老三呢,因为被封在管地,所以叫管叔鲜;老四则是大名鼎鼎的周公旦,就是孔老夫子经常梦交的那个哥们——孔子一失意就会大声感叹:“哎呀,我又不复梦见周公矣!”这个“周公”指的就是这个“周公旦”;老五呢,和老三一样,被封在蔡地,所以叫做蔡叔度,据说后来管叔鲜和蔡叔度两人被武王任命去监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防止他叛乱。在武王活着的时候还好,武王一挂掉,周公旦执政,可能是有点儿专权了吧,作为周公旦哥哥的老三管叔鲜和作为仅次于周公旦弟弟的蔡叔度立刻就不满了,于是非但不履行自己监视政治犯的职责,反而串通武庚禄父一起造反作乱,后来被周公旦所平定;蔡叔度的弟弟,也就是老六,就是这个曹叔振铎,因为他被封在曹地,所以做了曹国的诸侯,曹操就说他自己是曹叔振铎的后人。
不但曹操这么说,连他的三儿子曹植在为曹操作《武帝诔》时,也煞有介事地追肯这一说法,说:
“于穆武皇,胄稷胤周。”
肃穆啊武皇帝,他继承了后稷和周人的事业。后稷是周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古代的大贤人。可见父子两人一唱一和,竞相说自己是周人曹叔振铎的后代,但是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又有多少呢?
众所周知:周代是中国德政的代表,古人称颂周德,都爱说:周文王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仍侍奉商。周文王姬昌都得到了全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心甘情愿地做殷商的干部。这一点是否真实,我们姑且不论,因为下面也将会有专节论述。而事实也正是,周人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统治中国,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成功地推行了德政。而商纣这边呢,又恰巧失德,于是周人便乘商人大军北征的当儿,一举攻破商都朝歌,逼死了商纣王,从商人手里夺得了天下。其实这次军事行动在道德上并不像后世所说的那么光彩,一是以臣犯君,二是乘别人大军远征,国内空虚的时候,所以当年汉景帝在讨论这件事时,学儒家的辕固生就和学黄老的黄生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景帝来了一句:
“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不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做学问啊,没有不规避的问题,不算是愚蠢。所以汉景帝希望学者们出于政治的考虑,在学术上规避这个问题的争论。后来周人吸取这次创业的经验,便对自己的干部或者接班人大肆宣扬这种“以德治国”的理论,并拿“以德得国”的实例来说明,这也是《尚书》周代政令文件中所反复陈述的一个主题。
我们后来看到曹操是很崇拜孔孟的,而孔孟又是以周公、周武王、周文王为榜样的,所以曹操爱屋及乌,对周公、周武王、周文王也很崇拜。所以后来有人劝他称帝时,他就说:“若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啥意思呢?假如上天真要我们曹家当皇帝,那我愿意做周文王,话外之意就是叫自己的儿子去当皇帝。
可以说曹操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周文王也是有些类似的,我们看到周文王终其一生没有去袭击殷商政权,这不是力所不逮的原因,很大一个缘故是出于政治声誉上的考虑,所以直到姬昌死去,仍然没有当上中原的统治者。
曹操不是一般人,不是像袁术那种目光短浅,私欲太盛的小人物,他深知称帝的弊处,因而在孙权上表劝他称帝时,他就笑着说:
“是儿欲据吾于炉火上邪?”
这孩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么?
不做归不做,但说归说,曹操为了给儿子称帝制造合理依据,便会说自己是周人的后代,代汉而有天下,那是天命所在,大势所趋,不是谁决定的,所以才会有这种“曹叔振铎说”。曹植是个聪明的人,很能体会父意,所以对爸爸的这一说法表示追肯。
而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就不如他的叔叔曹植聪明了,或许他整天忙着应付诸葛亮的北征,忙着建筑宫室,竟然没时间去看爷爷和叔叔写的材料,所以在与大臣们讨论郊祀祭祖宗该祭谁时,就犯难了。
郊祀是天子才能行的礼仪,一般祭祀皇天后土,祖宗神灵,曹睿他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所以犯难。这时候就有一个叫做高堂隆的干部对曹睿说:
“以魏为舜后,推舜配天。”
说魏啊,是舜的后人,所以应该祭舜。舜就不多说了,尧舜都是古代认为的贤君,魏国的干部竟然说曹家是舜的后代,真是八竿子打不着边儿了。所以当时就有一个叫蒋济的干部提出反对意见,说:
“舜本姓妫,其苗曰田,非曹之先……曹氏族出自邾。魏非舜后,而横祀非族,降黜太祖,不配正天,皆为缪妄。”
但是正确的意见历来不被昏庸的皇帝采纳,曹睿大概觉得邾这一周朝小国和舜帝比起来,不够有名,招牌也不够响,所以按照高干部的意见,于景初元年冬,也就是公元237年“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圜丘”,祀天,并发诏说:
“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
“有虞氏”就是舜帝的氏族,魏国皇帝的这一份官方性说明文件可谓影响深远,直到魏国灭亡时魏元帝被废写的《禅晋文》仍称:“昔我皇祖有虞”。可见啊,曹氏自家人的说法都相互矛盾,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说:
“汉时碑文,所述氏族之始,多不可据。魏蒋济《郊议》,王沈《魏书》,俱云曹出自邾。魏武家传,陈思王诔,则又云姬姓之后,以国为氏。明帝从高堂隆议,以魏为舜后……夫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其不可笑?况士大夫?”
那么曹氏到底是谁的后代,我们看曹家人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而且即使说了,像曹操、曹植的“曹叔振铎说”,曹睿的“舜后说”,乃至曹氏政府干部的“邾姬说”等等,您敢信么?自吹自擂不靠谱,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来自曹操敌对一方的说法,瞧瞧他到底是谁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