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既有这样一个中央秘书长的爷爷,那作为干部子弟的曹操爸爸自然也有些背景了。《三国志·武帝纪》上说:“曹腾)养子嵩嗣,官至太尉”。另一本史籍《续汉书》上说的则更为详细一些,道:
“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
我们看曹操生父曹嵩都做过什么官,先是司隶校尉,这个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军区长官,既握有纠察权,又握有兵权,而且直属于皇帝,管辖的范围也很大,既包括京畿及附近州县,还负责监察全天下各省的长官,是个相当有实权的职位。所以你看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在给自己大封特封之时,都会在官爵之外,再领一个“司隶校尉”,其中的道理就是这样的。
其次是大司农,这个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也算一个很有油水的不错职位;再次是大鸿胪,这个官的权力就有些虚了,不过和大司农一样同属“九卿”,就是部长一级的待遇,所以是平调。
关键的是这个“太尉”,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主席——掌武事“既是”三公“权力也很大,但是曹嵩的这个太尉来得却有些不光彩。怎么不光彩呢?是因为这个”太尉“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曹嵩使钱买来的。您说这是怎么回事儿啊?这个就叫做”卖官鬻爵。欲知详情如何,咱们啊还得从头说起。
要说“卖官鬻爵”这个事儿啊,那是自古有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秦王政刚即位的第四个年头,十月份闹了蝗灾,给当时的秦国打击很大,而当时的秦国正在筹划着扫灭六合,一统天下,所以这时的王国总理——相邦吕不韦想了一招,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什么意思呢?“内”同“纳”,就是老百姓只要给政府上缴一千石粟,就能升一级爵位。秦国实行军功爵位制啊,没有军功,即使贵为王子,也不能有爵位,这是商鞅给他们搞的那一套改革。爵位虽和官位不一样,例如你的爵位是个“侯爷”,可不代表“侯爷”就是个官儿,你既可以做“大将军”,也可以做“司隶校尉”,这些才算作官位。但就是这一件事,开了以后中国历朝历代卖官鬻爵的先河。
而曹嵩买“太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上节讲到曹腾是在桓帝在位的时候挂掉的,那么桓帝“晏驾”以后,和当年梁太后、梁翼一样,只不过这次是窦太后及其父窦武“定册禁中”,立了年仅12岁的解渎亭侯刘宏为帝,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汉灵帝。
00这个汉灵帝和汉桓帝一样,除了在几个宦官的辅佐下都除掉了强大的外戚,别的没什么不同,而且劣行更有甚之,所以诸葛亮在后来回忆说,先帝(指刘备)每和我谈论起往事,没有不对桓灵二帝表示叹息和痛惜的,看来刘备心里也很清楚汉家事业的大抵都失败在桓帝、灵帝这两个皇帝在位的时候。
灵帝在位的中平年间,天下大乱,到处用兵,而且各地都发生了大灾难,朝廷的财政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灵帝和权宦们为了笼络钱财,便想到了卖官鬻爵这个老办法,于是灵帝就在中常侍张让、赵忠等人的怂恿下,于光和元年在西园开盘,明码标价,公开买卖官爵。
据说当时自关内侯以下的官位都可以买到,行情是二千石的官位卖二千万,四百石的官位卖四百万,而这时关内侯这样的爵位还属于国家持股,不能随便交易。到了中平四年,灵帝又出台了新的官爵交易法案,连关内侯这样的爵位也可以公开交易了,开盘价格大约在五百万左右,而且支付方式更加灵活,不但可以分期付款,而且按揭可以零首付,那也就意味着可以赊欠。
不过,这零首付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就可以享受到的,那得是那些和掌控交易人员有不一般关系的人,即须“因常侍、阿保入钱西园而得之”,所以当时想要做官儿的,“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谐价”就是讨价还价了,可见灵帝的官爵股也是时刻地随着行情变化的。
有一回,一个叫崔烈的人出仓五百万买得了司徒,完了去拜见灵帝的时候,灵帝还有点后悔,说:“悔不小靳,可至千万。”后悔不再多持股一会儿,这么早就抛了,要不然可以卖到千万的价格。后来崔烈平调为太尉,太尉的价钱和司徒自然是在一个水平上的,也许曹嵩就是听到了灵帝的这个小道儿消息,赶忙出钱万万,就是一亿,把太尉股从崔烈的手中强吞了过来,所以“代崔烈为太尉”。
价钱高了自然就买得到太尉。也许是曹嵩在财政部长大司农的位置上捞了一些钱,但你曹嵩有钱,人家比你有钱的也有啊,所以曹嵩做这个太尉没到半年,就被免了,大概是又有出高价的人强行收购走了。
但曹嵩好歹是过了一把中央军委主席的瘾,这会儿再出席什么活动,人家介绍时也会在前面加上个什么“前中央军委主席”什么的头衔,那也很够面子的了。不过这买来的大官儿实在是不怎么光彩的一件事,所以在几十年之后,家里历代做大官儿的袁绍要找曹操麻烦时,写的檄文里面,便提到了这件事,臭骂曹操“因赃假位,舆金辇玉,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你家是因为了贿赂,用车子载着金玉,运到有权人的家里,所以才能盗取这国家的官位,干些不利于国家的事儿。指的大概就是曹操爸爸曹嵩买太尉的这件事儿。
然而卖官鬻爵这种事儿确实也怪不到曹嵩的头上,因为当时社会风气使然,我们刚才说了这是灵帝出台的经济政策,当时便连一些很有名的正直党人也这么干,也“炒股”,所以人家曹嵩有钱,能不炒么?难道把钱放在那里,叫它生霉坏掉?还不如买个太尉当当,半年之内又能翻了好几倍地捞回,这比现在炒房来得都快。你想啊,这太尉升得多快啊!由五百万一下子就升到了一亿,而且不用担心崩盘,何乐而不为呢?再说了,要不是曹嵩想着法子地炒一炒“官市”,捞一捞钱,曹操后来要起兵,自己创业,又哪来得资本呢?
毕竟曹操没有刘备那么有“煽惑力”,搞资本运作是一个好手,不用路演,也有“款爷”张世平、苏双给他投资,否则就以刘备“织席贩屦”,搞一点小商品买卖,就是加上张飞的“肉联厂”,估计折算变卖,也拉不起一支队伍来。所以我说曹操之所以能那么成功,这一固然是得益于他的聪明才智,运作有方,经营有法,这二呢,也是人家家底儿厚实,比你刘备不是多了一星半点儿,所以赔得起,也耗得起,你刘备行么?
事实证明:散户还是很难干得过庄家的。
我们看曹操爸爸曹嵩的一生,虽然没什么大的功业可言,可是也算“敦慎”,(是啊,曹腾搞政治,人家曹嵩玩经济,一出一入的能不谨慎么?)赚钱是个好手,所以为曹操后来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太监爷爷曹腾呢,则打好了政治基础。虽然曹腾和曹嵩都有些不光彩的“违规操作”吧,可在那种没有规则的时代里,也没什么人会苛责,除了跟他过不去的袁绍等人,兴许在新时代里揭一揭你以前的短儿,可说白了,那时候儿谁不那么干呢?你袁绍的祖上没干,那是你不懂得抓住机遇,现在反倒拿这来说事儿,可见袁绍这人的心理。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自己写的一首乐府诗歌《善哉行》: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说自己“身薄祜”,自己没有依靠,又“夙贱罹孤苦”,“夙贱”就是早年时社会地位不高,“罹孤苦”呢?古人无父称“孤”,无母称“独”,没有老婆称“鳏”,没有老公称“寡”,所以“鳏寡孤独”都是政府所需要特别照料的弱势群体。“罹孤苦”就是遭受到了亡父的痛苦。
“三徙教”和“过庭语”则分别出自孟子和孔子的两个典故,曹操这个人一辈子是很崇拜孔孟的,无论是从他签发的丞相手令,还是说话行事,总爱引经据典,而且大部分都是孔孟的语录或者典故。
“三徙教”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这个我就不多解释了;我主要说一下这个“过庭语”,此典讲的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两次从孔子门前过,孔子都叫住他,问他学这没有,学那没有,不学这怎样,不学那又怎样。看看这才是“诗礼簪缨之族”,所以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中也写道“叨陪鲤对”,这“鲤对”的意思就是说像儿子一样等着您训教。
曹操说他自己也没“三徙教”,也没“过庭语”,就是说他爸他妈都没怎么教育过他,要说曹操的母亲,估计死得早,没有教育过他是可能的;但要说他爹曹嵩没教育过他,我估计这就是曹操自己的“看法”了。
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曹操的叔父叫曹嵩管教曹操的记载,也可能曹嵩确实很少管曹操,所以才会有曹操叔父的这个请求。但曹操说他“不闻过庭语”,我觉得应该就是曹嵩的教育理念和曹操自己的发展意向不符,所以曹操才觉得他父亲没怎么给过他教育的原因吧!
就像现在老子想叫儿子学这个学那个,可儿子偏偏不喜欢,非要学别的,儿子便会难免生出一种“不闻过庭语”的感觉,再者说,这首诗歌是写于曹操他爹遇难之后,所以多少也有一种追怀的情绪在其中,恨他爹走得早了,没有来得及教育他。
曹嵩最后死于非命,关于曹嵩的死,我们下面还有专节详述,所以在这里就不赘言了。我们知道曹腾或许是汉相曹参之后,可他毕竟是个太监,曹嵩是他的养子,那么曹嵩究竟是谁的儿子呢?曹操又是谁的后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