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过来六七天,除了极个人别心里还放不下外,大部分人没同外界有接触,每日按部就班的工作,已经适应目前的状况。
参与问话的人也就兴奋了一会儿,下午各人手上都有事要忙,问完话,众人便散了。
叶乔拉这几日和工程部的同事泡在厂区,上午工程部的同事已经先过去维修遗留下来的旧纺织机了,因为关乎未来生计,叶乔拉相当重视,昨天就答应高工换班替他过去盯一盯进度。
问完话已经接近两点钟,一看时间紧张,她匆匆叮嘱祝蘅把今天的问话记录整理出来,下午再发通知到各部门,让所有人晚饭时间到食堂集中,趁吃饭的间隙开个短会,顺便通报这一周来的情况,祝蘅点头答应。
她说完刚要走,祝蘅又叫住她,告诉她调查年龄的事有眉目了。
叶乔拉倒没想到进展会这么快,她本来想听祝蘅说说详细情况,但瞧了瞧时间,快到换班的点儿了,她怕高工等,只能让祝蘅晚上开会的时候一起说。
工程部的同事过来后也是连轴转,天天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今天也不例外,一大早还不到上班的点,高工就领着几个部下直奔厂区。
这座没来得及搬走的纺织厂是柳师傅亲戚开的,说起来是厂,其实严格讲,不过是规模稍大的作坊,除了纺织机,还有两台织袜子的机器。
前几天叶乔拉就陪着高工他们勘察过,厂里现有的十二台纺织机,其中三台旧型号有问题,开不起来。
下午叶乔拉赶到厂里的时候,工程部的同事刚拆卸完第一台机器。
虽然是才坐实的穿越节点,但叶乔拉早在推测是西汉的时候就开始盘算全局,为长远的生计作打算,提前着手维修纺织厂的设备,也是她的筹划之一。
他们如今身居高山密林,首先要考虑人力和运输的问题。
瓜果蔬菜云岭有大把,但山路难行,运输途中瓜果蔬菜又易损坏,拿去换钱太不现实。
纺织厂里有遗留下的库存和棉纱备料,就当下而言,只要机器能正常运转起来,对于现而今的穿越众来讲,纺织品就是最节约运输成本,最快能换回钱和资源的产品。
更何况再有不到半年,雲嶺的棉花也能采摘了。
但这些仅仅是权宜之计,毕竟云岭的地有限,人力有限,棉花产量有限,未来真正要持续不断吸金,还是得推广棉花种植,至少在山下的村子和附近的区域得推广开,最好还能设法将几台旧的设备运往山下,在山下就近设厂加工。
不过好的一点在于,接下来云岭如果要进人,至少未来这些人过冬的棉衣棉被不用再发愁。
一想起当初云岭種植棉花的初衷是為了給觀光客提供親子活動,屬於不務正業的範疇,叶乔拉就不由得自失一笑。谁能预料到种片棉花竟然能在穿越后为他们提供目前最快捷的赚钱渠道?简直是歪打正着。
工程部的同事维修设备,叶乔拉也没闲着,忙前忙后帮着递工具打下手,一旦手上有事做,时间就过的飞快,机器刚修了个开头,就到饭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