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之争:有没有“中国模式”
(一)存在“中国模式”
1.“中国模式”是对中国成功经验的概括总结和理论抽象
2.“中国模式”是对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独特性的概括
3.“中国模式”是对30年发展过程的一种描述
(二)不存在“中国模式”
1.以缺乏独特性,否定“中国模式”存在
2.以不具备可复制性,否定“中国模式”存在
3.以发展的不确定性,否定“中国模式”存在
4.以不具备有效性,否定“中国模式”存在
5.以不能满足“模式”概念本身所具有的三种含义,否定“中国模式”存在
(三)把“中国模式”置于批判的对立面
二、中国模式的特征
(一)总体特征
1.“威权资本主义”
西方许多学者通过与东亚模式的类比来概括中国模式的特征。认为在很多方面,中国的发展战略类似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快速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模式: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政治威权主义、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2.“国家资本主义”
不少学者在解读中国模式时,强调国家的作用。英国《观察家报》专栏作家W.赫顿将“中国模式”概括为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以独特的方式对待资本主义,从来没有把资本主义当成目标,而是把它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际马克思大会社会主义学科主席T.安德烈阿尼在法国加布里埃·佩里基金会的一次研讨会上,将在摸索中逐渐形成的“中国模式”称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为中国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独特道路,并从六个方面解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因素。
(二)经济特征
1.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
2.渐进主义的转型战略
(三)政治特征
1.“威权主义”不能准确概括
2.一种统一的混合体制
3.自上而下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纵向民主”
4.协商式列宁主义的政治体系
三、中国模式的国际影响
(一)“中国模式”难以复制或输出
1.中国独特的国情因素,决定“中国模式”难以复制或输出,其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红利”提供了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复制的积极因素。
2.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和缺陷,限制了“中国模式”输出的可能性
3.其他国家可以学习中国发展的经验,但“中国模式”却很难被完全模仿和复制
(二)对西方模式是否构成挑战
1.“中国模式威胁论”
(1)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将损害西方国家的经济利益。
(2)“中国模式”将在意识形态上挑战西方的主导地位。
(3)“中国模式”所铸造的成就,也许会引起东西方文化之争。
2.中国模式不是威胁
(1)中国的榜样作用不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多大影响,因此不会挑战西方的价值观。
(2)“中国模式”没有超越资本主义,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挑战。
(3)“中国模式”的成功,不仅不是威胁,反而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四、中国模式的未来
总的来看,大致有四种判断:一是承认中国几十年来的成功经验,承认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一般认为中国模式是可持续的,并对中国的未来表示乐观;二是指出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和制度缺陷,认为如果不进行改革,中国模式将难以为继;三是强调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摆出一连串难题,认为不管改革与否,中国都将走向崩溃;四是认为中国的未来,各种可能都有,前景并不确定。
(一)中国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1.政治体制的适应性以及普通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使中国政治体制具有可持续性
2.受益于政治稳定,即使不进行重大改革,中国也能继续保持经济增长
3.中国30年发展成就本身,证明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中国模式需要改进
1.改革增长方式,否则中国经济将失去后劲,甚至更糟
2.中国政治基础并不稳固,但是完全转向西方民主模式也不可能
(三)中国模式将走向崩溃
(四)中国模式的未来并不确定
五、解读“中国奇迹”背后的根本原因
(一)“中国模式”为何成了西方社会热议的话题
中国模式之所以充斥西方新闻报端,成为热议的对象,原因很多。
1.没有遵循华盛顿共识的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令人震惊的经济成功是在没有显著的社会与政治失序这样的民主化副产品的条件下取得的。
2.相对于中国这些年的成功,美国经济、政治和外交的失败造成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吸引力的衰落。
3.西方理论没法解释中国现象。西方传统理论一向认为,只有民主制度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却实现了异乎寻常的经济增长。
4.中国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引起摩擦甚至冲突。
(二)关于“中国模式”争论的实质及逻辑
西方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主要围绕四组问题,相互关联,甚至互为前提,而且每组问题内又有若干意见分歧。透过这些分歧和争论可以看出其背后的话语逻辑。
1.无论“北京共识”还是“中国模式”,都是为了总结中国30年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为了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2.争论本身就意味着意见不统一,但是争论也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共识。
3.之所以争论日益政治化、道德化,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学者的分析范式。
4.争论日益政治化、道德化,这是否也在考验中国模式自身是否具有道德上的吸引力?当然,这是一个中国国内需要进行话语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分析范式和话语体系的问题。
(三)分歧的由来
之所以争议如此之大,一方面是由于中国问题本身的影响力、复杂性和动态性,很难用传统的模式范畴进行概括和抽象;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问题观察者自身所关注的领域、所使用的概念框架以及所秉持的立场方法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