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出生于英国中部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祖辈务农,父亲经营手套生意兼营农业,担任过当地的议员和镇长。莎士比亚幼年时期,曾接触过一些剧团的演出,引发了他对戏剧的兴趣,后因家庭破产,在剧团打工谋生,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参加了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了剧团的股东。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
成书时间:1601年
类别:戏剧
经典欣赏
第三幕(节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若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丽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内容导读
《哈姆莱特》被举世公认为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最伟大的悲剧,有人甚至认为这是西方一切悲剧中之最伟大者。
《哈姆莱特》取材于13世纪古老的丹麦传奇故事。剧本一开始就笼罩着阴森不已的气氛。在德国威登堡大学上学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因父王猝然病故,赶回国内。夜间,父亲的鬼魂出现,声称自己已遭到谋杀身亡,而凶手是弑兄娶嫂、篡夺王位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决心先查明真相,再行复仇。为了免遭毒手,他不得不装疯来保护自己,并用“戏中戏”证实了叔叔克劳狄斯的罪行。在一次与母亲的谈话时,哈姆莱特将躲在帷幕后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奥菲丽娅的父亲)错当成克劳狄斯杀死。他的情人奥菲丽娅因父亲被杀、恋人“发疯”而精神失常,落水身亡。哈姆莱特最终在决斗中杀死克劳狄斯,而他自己也中毒剑身亡。哈姆莱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现实社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以复仇。哈姆莱特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哈姆莱特的复仇不是单纯的个人复仇,而是哈姆莱特复仇的悲剧有其性格上的原因,更有客观历史的必然性。时代赋予人文主义者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所以他的复仇更艰难、复杂。作为光明与时代进步代表的哈姆莱特,他有着先进的思想与远大的抱负,但他缺乏生活知识和斗争经验,他的复仇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尽管哈姆莱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犹豫不决,从而注定了他最终的悲剧命运。
剧本尽管以古代丹麦为背景,但描写和反映的则是英国现实生活,丹麦宫廷是英国伊丽莎白宫廷的缩影。国王克劳狄斯既有封建暴君的荒淫、狠毒,又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阴谋家、野心家的阴险狡猾。他周围的大小朝臣,无不阿谀奉承、势利自私,哈姆莱特的同学也成了刺探他内心秘密的特务,甚至连奥菲丽娅也不自觉地充当了敌人的工具。整个国家动荡不安,戒备森严,人心惶惶。哈姆莱特的结论是:全世界是个“很大的监狱,里面有很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哈姆莱特》不仅仅是一个为父复仇的故事,它揭示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同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哈姆莱特接受教育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是当时人文主义者汇聚之所。在人文主义者看来,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莱特对人和对世界曾抱有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信念,父亲的被害令他深刻地反省人性。他反对迷信,崇尚科学,肯定理智。父王的鬼魂告诉他真相后,他虽十分震惊,但是并没有鲁莽行事,而是决定先寻找“比这更切实的证据”。在证实了克劳狄斯的罪恶之后,他才决心行动。
莎士比亚作品的许多特点,如作品中既有现实主义的刻画,又有浪漫主义的描写;生动的情节、个性鲜明而又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塑造;语言精彩华丽,极具表现力等,在《哈姆莱特》一剧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