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作者在原著(通行本)开篇自云的一段叙述中,除了描写“将真事隐去”外,也描写了“假语村言”,更有“‘甄士隐’云云”和“‘贾雨村’云云”的说法。我们在前文中论述过,“真事隐”(甄士隐)和“假语存”(贾雨村)与“假作真时真亦假”一样,正是作者一种藏的写作手法。
在原著第一回中,作者于写实层次中最初刻画的两位成年男子,也恰恰就是甄士隐和贾雨村。所以,“甄士隐”和“贾雨村”不仅是一种写作手法,也成为了书中角色的人名。作者通过这种特殊的设定,既向读者表明了这两位人物的重要性,也在提醒读者,作者在这两个角色身上隐藏了许多的故事。
在本章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重点论述贾雨村其人其事,并通过对隐藏故事的挖掘,来探讨作者设计这个角色的初衷。
第一节贾雨村其人
<仕宦之族仪表堂堂>
贾雨村的身世
【原著第一回: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字表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原著中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是甄士隐与贾雨村见面时的情景。这里介绍了贾雨村的出身和当时的生活状况,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贾雨村出生于诗书仕宦之族。也就是说,他有一个好出身。
第二,贾雨村生不逢时。他出生在家族末世,根基已尽,只剩得一身一口。
第三,贾雨村有抱负。他要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第四,贾雨村暂时受困,安身在庙中,以卖字作文为生。
需要指出的是,这段文字中有一处错误,就是“字表”二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表字”。那么,作者故意设置的这一错误,有哪些隐藏的用意呢?主要的用意有三点:其一,暗示贾雨村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他是有隐藏故事的人。本章接下来的内容,就是在揭示他身上的一部分隐藏故事。进一步说,原著人物的描述中出现的错误,都有暗示人物复杂性的作用。其二,贾雨村表字“时飞”,这个“时飞”有特定的含义,我们后文详解。其三,我们曾论述过,错误本身或者前后文中,都可能藏有线索。本段原文中的“葫芦庙”是有暗喻的,我们后文详解。
贾雨村的样貌
【原著第一回: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
原著中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是甄家丫鬟娇杏眼中贾雨村的外貌形象,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贾雨村的相貌是,“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可以用仪表堂堂来形容。
其次,贾雨村的衣着虽然是“敝巾旧服”、衣衫褴褛,但看上去很“雄壮”。这说明,贾雨村虽然暂时困窘,但他这个人的内心很自信。
<才华横溢志向远大>
【原著第一回: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原著第一回: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以上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贾雨村于中秋节大展才华的场景。
第一段原文,是描写贾雨村于中秋节间既想念娇杏,又感叹自己未能实现抱负时,随口吟诵的一首五律诗和一副对联。其中,五律诗表达他对娇杏的爱慕相思之情,对联则表达了他无法实现抱负的苦闷。
第二段原文,是描写在受邀与甄士隐饮酒时,贾雨村借酒兴而口号的一首七绝。他以月拟人,展示自己一定要让百姓仰头观看的雄心壮志。
诗和对联,都是贾雨村有感而发,随口而出。作者通过此处的描写,展示了贾雨村具有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特点。
请读者们注意,在与甄士隐于中秋之夜饮酒时,贾雨村是自己主动吟诗的。贾雨村的主动吟诗,只是为了抒发情感吗?或者说,只是为了展示才华吗?他有没有更现实的目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接受馈赠急奔前程>
接受馈赠
【原著第一回: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乃亲斟一斗为贺。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馀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原著中此段文字中的重点,在于甄士隐与贾雨村二人对“义利”的看法,以及赠银时二人的表现。所谓“义利”二字,源于《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指的是道义;“利”,指的是利益、功利。重义轻利,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美德。
在探讨二人对“义利”看法之前,我们紧接前文看看在贾雨村吟诗后,甄士隐的反应。甄士隐大赞贾雨村有志向,说他“飞腾之兆已见”。贾雨村便接着甄士隐的话,说自己本事足够强,就是没有赴京科考的路费。于是,甄士隐便表示自己对“义利”二字是识得的,并赠送了冬衣银两。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二人对“义利”的看法。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甄士隐赠送冬衣银两的行为,他为的是“义”还是“利”呢?在此段故事情节之前,作者曾对甄士隐这个人有过这样一段描述:甄士隐是一个“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的人,而且甄士隐“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从作者对甄士隐的性格、家庭出身和家族地位的描写来看,他禀性恬淡,既不看重钱财与功名,又是当地望族,衣食无忧。所以,他不是一个逐利之人。因此,甄士隐的馈赠行为就是图的“义”,是“重义轻利”的一种表现。甄士隐的馈赠行为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帮助贾雨村实现飞黄腾达的抱负。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贾雨村接受馈赠时的表现。“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礼物分量很重。但是,“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作者的这段描写是不是表明,贾雨村也是“重义轻利”之人呢?或者说,既然甄士隐待自己“重义”,自己也“重义”以待甄士隐呢?笔者说,这是可以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为什么呢?我们分析一下贾雨村此时的处境。依据原著的描述,贾雨村原是前年就要去赴京赶考的,路过此地时由于没有盘费就暂居庙中,到现在已经两年了。才华横溢的贾雨村之所以没有实现抱负,就是受困于身无分文的窘境。因此,钱对他来说太重要了。钱就是功名!钱就是抱负!所以,此时贾雨村的表现,有些不符合他的急切心情。
那么,贾雨村此时表现出来的“重义轻利”到底是真是假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急奔前程
【原著第一回:那天已交了三更,二人方散。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
此段原文中的重点,仍在于二人对“义利”二字的真实看法。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甄士隐的表现。在上一段落中,甄士隐为贾雨村选中的黄道吉日是十九日。正因如此,甄士隐在中秋节第二天一起来,就想再帮贾雨村写两封推荐信。所以,甄士隐的“重义轻利”做的是非常好的,他帮人帮到底。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贾雨村的表现。中秋节当晚还在与甄士隐饮酒的贾雨村,第二天还没亮的五鼓便动身进京了。这说明,贾雨村是真的急,急到连睡觉都不要了,回房收拾东西就走。贾雨村为什么这样急?因为有钱了,可以进京了实现抱负了。由此来看,他当时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一定是钱。所以,从贾雨村星夜急奔前程的举动来看,他面对甄士隐馈赠时的表现,就是一种隐藏的行为。内心的狂喜能被表面的不漏声色压制住,这说明贾雨村的城府很深。所以,作者笔下贾雨村表现出来的“重义轻利”,是要加上虚假二字的。作者在这里使用了藏笔,“假作真时真亦假”,贾雨村真实的内心与假装的淡漠正好相反!
再次,我们既然有了贾雨村内心“重利轻义”的结论,那么他在中秋节自己主动吟诗的目的也就有了答案了。贾雨村的主动吟诗,就是要引出甄士隐的赞美,然后借机说出自己盘费不足的现状,并期盼得到甄士隐的帮助。
最后,虽然贾雨村此时的真实内心是“重利轻义”,但仍掩盖不了其它方面的闪光点。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此时的贾雨村仍然是一个正常的读书人形象。
第二节做官罢官
<做官>
【原著第二回: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
通过原文的描述我们知道,贾雨村果然才华出众,考试、仕途一路顺利,很快便升任了知府。
<娶娇杏>
“还礼”
【原著第二回:封肃……说道:“原来本府新升的太爷姓贾名化,本贯胡州人氏,曾与女婿旧日相交。方才在咱门前过去,因见娇杏那丫头买线,所以他只当女婿移住于此。我一一将原故回明,那太爷倒伤感叹息了一回;又问外孙女儿,我说看灯丢了。太爷说:‘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说了一回话,临走倒送了我二两银子。”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
此段原文描写的是甄士隐岳父封肃见到贾雨村后,回家叙述二人交谈的经过,以及贾雨村馈赠的答谢礼。有以下三处要点。
第一,由前文的结论我们知道,从甄士隐与贾雨村中秋分别,到甄士隐出家为止,经过了三年的时间。依据原著第二回的描述,贾雨村见封肃时,甄士隐又已经出家“一二年了”,但此时的贾雨村却对甄家的情况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在二人分别后的四五年时间里,贾雨村步步高升,却从来没有去打听过甄士隐的消息。
第二,贾雨村是见到娇杏后,才派人登门的。在原著第一回中,作者对贾雨村见娇杏的情节有过描写。娇杏因未见过贾雨村,又被贾雨村的形象所吸引,对他“一看两回头”。自那时起,贾雨村便认为娇杏对她有意,中秋节还为自己对娇杏的相思之情赋诗一首。所以,贾雨村对娇杏印象很深,认她为自己的知己。此刻贾雨村见到娇杏后,便派人登门拜访,他到底意在甄士隐还是意在娇杏?背后的深意,读者可以慢慢体会。
第三,既然贾雨村与封肃见了面,问明了情况,他对当初甄士隐馈赠的还礼还是要送的。“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看上去不少。但是拿甄家当下的落魄程度,与贾雨村因受馈赠而赴京科举,进而晋升的知府官位相对照来看,又实在不多。
娶娇杏做二房
【原著第二回: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
此段原文有两处要点。
第一,贾雨村娶娇杏的心情是迫不及待的。娶到娇杏后,即送来厚礼,百金之外,还有价值不菲的各种礼物。也就是说,娶娇杏的酬谢,可能比答谢甄士隐馈赠的谢礼还要多。
第二,贾雨村娶娇杏做的是“二房”。请读者们要对这个词汇有敏感度,这是原著中的一个重要词汇。
娇杏扶正
【原著第二回:谁想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侧作正室夫人了。】
此段原文有两处要点。
第一,娇杏这个“二房”,最后被扶正了。所以,“二房”在原著中是有特殊地位的。请读者们一定要尊重原著作者对故事环境的设计,不要处处与现实世界挂钩。
第二,娇杏的名字,意味着“侥幸”。她是原著年轻女性中,从丫鬟到诰命夫人的唯一。
<罢官>
【原著第二回: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此段原文有三处要点。
第一,此段文字描述了贾雨村此时做官的特点,自身极有才干,但贪婪、残酷,又看不起上级,当然也就更看不起同僚和下级。从这段描述我们可以领会出,贾雨村之所以能一路高升,主要是依靠他自己非凡的才干。他在官场中的人缘并不好,既不会讨好上级,也不会和同僚下级融洽相处。
需要指出的是,贾雨村此时的贪婪,是古代官场的通病,并非他个人独有。十年寒窗,无非为的就是功名利禄。在当时大多数读书人心中,当官要是没有钱,那还当什么官?
第二,就是因为人缘不好,所以上级给他安上了罪名,上奏了朝廷。从参奏的内容来看,加在贾雨村身上的罪名很重,所以皇帝即批革职。贾雨村就这样丢了官,而他治下的官员却都很高兴。由此看来,这时的贾雨村根本不懂古代官场的“为官之道”。
第三,对于被罢官一事,贾雨村在表面上又表现出潇洒的一面。但我们再仔细研读一下作者对他的描写,“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原来,他心中是“十分惭恨”的。这就是说,他既为这样丢官而羞愧,又悔恨自己做事不够周全。但是,他又像之前面对甄士隐时的虚假“重义轻利”一样,很好的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第三节教书与复职
<入林家教书>
【原著第二回: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
根据前文的描述,贾雨村被罢官后,“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这看似十分的逍遥自在,好像贾雨村便从此与世无争。事实是这样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在此段原文中,贾雨村到了扬州城,得了病,养了一个月。养好病但钱不够用了,听说鹾政要聘请家庭教师,贾雨村便托人进入了鹾政之家,教一个女学生。读者们都知道,这个鹾政之家就是林如海家,这个女学生就是林黛玉。
巧合的是,在原著中贾雨村谋求进入林家教书的时候,正值林如海“到任方一月有馀”。而贾雨村的病也刚好养了一个月。都是一个月!这就是说林如海一到任,贾雨村恰巧也就病在当地了。这只是巧合吗?读者可以自己去细细品味作者的笔下之意。
那么这个林家是个什么样的人家呢?一句话,可以用家世显赫来形容。具体细节,我们后文论述。
<得知“起复旧员”>
在贾雨村为林黛玉授课一年左右的时候,林黛玉的母亲去世了。林黛玉不仅要侍奉卧病在床的母亲,还要在母亲亡故后守孝,所以贾雨村暂停授课。一天,贾雨村郊游遇见了旧时在都城相识的古董商人冷子兴,二人谈论了贾门宁荣二府的状况。临天黑回城时,贾雨村遇到了以前的被革同僚张如圭,得到了朝廷要“起复旧员”的信息。于是,冷子兴劝贾雨村求林如海帮忙去转向京城求助于贾政。
请读者们注意,在贾雨村与冷子兴交谈的过程中,他提到在入林府当教师前,曾去过金陵甄家当过教师。这个甄家的家世如何呢?依据原著第五十七回描述,在宝玉眼中,“见其家中形景,自与荣宁不甚差别,或有一二稍盛者”。也就是说,甄家似乎比贾府还要富贵。这样看来,贾雨村先后到过两个富贵人家当家庭教师。因此我们回头再去读一读作者描述贾雨村罢官后的状态,“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是不是有一种违和感呢?所以,作者的藏笔无处不在!
<官复知府>
林如海的谋划
当贾雨村面见林如海,谈起复职之事时,林如海表示,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而且林如海说林黛玉也要进京入贾府,他让贾雨村与黛玉顺路一起进京,由贾政帮忙复职。于是,贾雨村与林黛玉一起走水路前往都城。
贾政的热情接待
【原著第三回:有日到了都中,进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
此段原文有三处要点。
第一,贾雨村到京城,竟然直接拿了一个“宗侄的名帖”投入贾府。要知道贾雨村从没有见过贾府的人,而连宗这样的事是要对方同意的。所以,贾雨村这个“宗侄的名帖”藏有玄机,我们后文详解。
第二,贾政是个贵族,他初见贾雨村的印象就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欣赏。这就表明,除了妹夫的极力推荐外,此时的贾雨村仍然保留着文人士大夫的气质,很让贾政欣赏。
第三,由于林如海的推荐,贾政对贾雨村更加另眼相看。所以,在贾雨村复职的事上,贾政极力帮忙。
官复知府
【原著第三回: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此段原文有三处要点。
第一,有了权贵的帮助,复职的事很轻松,两个月就重新被任命了知府。
第二,如此轻松的复职过程,一定让贾雨村对官场有了新的认识。
第三,贾雨村做知府的地点,是“金陵应天府”。这个地点是有内涵的,我们后文详解。
第四节葫芦案
<下马案至>
【原著第四回: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彼时雨村即传原告之人来审。那原告道:“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我家小爷原说第三日方是好日子,再接入门。这拐子便又悄悄的卖与薛家,被我们知道了,去找拿卖主,夺取丫头。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倚财仗势,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凶身主仆已皆逃走,无影无踪,只剩了几个局外之人。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望大老爷拘拿凶犯,剪恶除凶,以救孤寡,死者感戴天恩不尽!”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令他们实供藏在何处,一面再动海捕文书。】
此段原文有四处要点。
第一,贾雨村“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案件如此紧急,好像就是在等他到来一样,连片刻休息的时间都不给。作者这样的描写,是有特殊用意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二,这个官司是人命官司,被告是薛家。
第三,这个官司拖了一年没有解决,其中必有缘故。
第四,我们分析一下接到案件后,贾雨村的表现。贾雨村大怒,一边骂人,一边要拿人。我们在前文中分析过,贾雨村上一次做官之所以连连高升,靠的就是自己出众的才华。因为贾雨村对官场的上下级和同僚都看不上,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人情世故在里面。虽然贾雨村当时贪酷,一定也操纵过冤假错案,但肯定也有“秉持正义,刚正不阿”的一面。此时贾雨村接到报案后的反应,就是“刚正”的表现。
<门子阻拦>
【原著第四回:正要发签时,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之意。雨村心下甚为疑怪,只得停了手,即时退堂,至密室,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服侍。】
此段原文有三处要点。
第一,门子敢于向新任知府使眼色,这里面一定有文章。门子是差役,知府是高官。二人初见,他如何敢使眼色干预知府行权?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二,贾雨村看到门子使眼色后,竟然不发签拿人了。根据前文的描述,依照贾雨村此前的脾气,他连上级都看不上,何况一个如此低微的差役?那他此时的行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个原因就是,早在上次被革职时,贾雨村就已经“惭恨”了。贾雨村知道自己被革职的原因不是能力问题,是因为没处理好人际关系,不懂官场的人情世故。所以,他这次复职后便开始小心起来,看到门子使眼色,立刻觉得有隐情,马上停止发签拿人。
第三,贾雨村为了弄清情况,竟然去了密室单独询问门子。这说明,贾雨村开始重视官场规则了。
<护官符>
门子自报家门,竟然是出身葫芦庙的和尚,这让贾雨村十分震惊。接下来,贾雨村对门子变得很客气,让门子坐下。然后,门子便给贾雨村讲解“护官符”的事,并告诉贾雨村如果得罪了“护官符”上面的人家,不但官爵,连性命都可能不保。门子拿出一张“护官符”给贾雨村看,上面前四家正是贾、史、王、薛四家。
此段原著情节的描述,有三处要点。
第一,门子出身于葫芦庙。葫芦庙这个地方,在原著中已经多次出现了。我们在前文中提示过,葫芦庙是有暗喻的。葫芦庙的暗喻,不在于庙,在于葫芦。一提到葫芦,很容易就会想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民间谚语,“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里的葫芦可以引申为,葫芦里面有文章,有故事,有隐藏的东西。“葫芦”一词在原著中实在是太过重要了,正确理解了它,就可以正确理解原著中许多隐藏的内容。
“葫芦”是解读原著隐藏内容的一把具体钥匙,它的具体作用将在后文中阐述。
第二,当门子报出家门时,贾雨村十分震惊。贾雨村的震惊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贾雨村震惊于在陌生地遇到了故交。其二,贾雨村震惊于遇到的故交,正是自己最落魄时期的见证人。当时贾雨村受困借住在葫芦庙,以卖字写文为生,生活十分窘迫。这些事情,门子一清二楚。也就是说,门子是对贾雨村知根知底的人,这对贾雨村来说是个威胁。当然,由于门子之前就认识贾雨村,所以他才有胆量阻止贾雨村发签拿人。
第三,门子给贾雨村讲述了护官符的事,又拿出了一张护官符。门子之所以如此卖力,目的是想亲近贾雨村,从而获得提拔。贾雨村呢?他在细心聆听门子讲述官场中的门道。
<王老爷来拜>
【原著第四回: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有顿饭工夫,方回来细问。】
在此段原文中,正当贾雨村聆听“护身符”秘密的关键时候,王老爷来拜。贾雨村一听,就慌忙接出去了,而且双方交谈的时间还比较长,有吃一顿饭的功夫。那么,这个王老爷身上有什么秘密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门子说案情>
贾雨村回来后,门子说薛家是大家族,是拿不到人的。〔雨村听如此说,便笑问门子道:“如你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你大约也深知这凶犯躲的方向了?”〕门子说,他不但知道凶犯的去处,也知道案件的经过。原来拐子卖一个女孩子,先被公子冯渊看上,付了钱,约定三日后迎娶。拐子又将女孩子卖给了薛家。两个买家知道后,争抢女孩子。薛蟠指使下人打死了冯渊,抢走了女孩子。如今,薛蟠也没有躲藏,而是按预定的时间进京了。门子接着说,他还知道被卖的女孩子是谁,〔“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此段原著情节的描述,有三处要点。
第一,在原著中,贾雨村见过王老爷后,没有再问“护官符”和四大家族的事,而是笑着问门子怎么结案?问他是不是知道凶犯的去处?这说明,贾雨村此时已经不关心“护官符”这件大事了。而且,当下的贾雨村人也变得很轻松,笑着的问门子话,还颇具调侃戏弄的意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二,当门子说案情的时候,贾雨村并没有主动打断提问,只是静静的听着。这说明,他对案情本身已经不关心了。
第三,当门子说出女孩子是贾雨村的恩人之后时,贾雨村又一次吃惊。贾雨村这次的吃惊与门子自报家门的吃惊略有不同。这里吃惊的原因,也来自两个方面:其一,贾雨村是吃惊于这个案件涉及到了恩人之后;其二,贾雨村必须要做对不起恩人的事,这让自己很为难。
<问如何断案>
门子描述完甄英莲的情况后,〔雨村听了,亦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然后问门子如何断案?〔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了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闻得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作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府王府。”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有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此段原著情节的描述,有三处要点。
第一,听了门子对甄英莲遭遇的描述后,贾雨村先是一叹,然后说“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接着,贾雨村又解释了一通他对甄英莲嫁入冯家和薛家的看法。贾雨村在此处的言论,已经不是在说一件严肃的行凶案件了,很像一个旁观者在闲谈。他既然说出了甄英莲的遭遇是“孽障遭遇”,就表明他不会去搭救这个恩人之女了。
第二,贾雨村问门子如何断案?门子让他送人情给贾府和王府,这是二人对话中第一次提到了王府。那么这个王府和刚才的王老爷有关系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三,贾雨村心中的主意并没有表露出来,嘴上还是用冠冕堂皇的言语来敷衍,同时还在不停的问门子,让门子说出办法。至于贾雨村心中的主意是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
<门子的方案>
〔雨村低了半日头,方说道:“依你怎么样?”〕门子说出了一个方案。〔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或可压服口声。”〕
此处,贾雨村还是在问门子怎么办?当门子说出方案时,又被贾雨村否了。这说明,贾雨村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判断葫芦案>
【原著第四回: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应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
此段原文有两处要点。
第一,贾雨村第二天的断案非常果断,顺利。这表明,他对如何处理案情早已心中有数。
第二,根据本文的描述,前任知府之所以不能结案,就是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不愿意支付烧埋费。但是在贾雨村断案时,薛家并没有任何异议。这表明,薛家支持贾雨村的这个判法。这里面有什么文章吗?我们往下看。
<修书表功>
【原著第四回: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
请读者们注意这段原文的描述,贾雨村徇私枉法判了案后,急忙的,迫不及待的在第一时间就给贾政和王子腾写了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薛蟠的案件已结,让他们放心。这是一封表功劳的信,也是表忠心的信。事情发展到这里,案件的幕后推手似乎现身了。我们继续往下看。
<充发门子>
【原著第四回: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
此段原文有两处要点。
第一,此处,作者描写贾雨村充发门子的理由伏有藏笔。贾雨村怕门子说出贫贱时的事情,这个理由是对的。贾雨村怕门子说出他忘恩负义,没有保护甄英莲,这个理由也是有的。但是,说断案一事都是由门子所出,这就是错的。原著中的这句话是作者的一处藏笔,在下一节中,我们将对这处藏笔进行分析阐述。
第二,贾雨村也是住过葫芦庙的人,也是会隐藏的人。贾雨村表面上对门子处处依靠,背地却下定主意要赶走他。贾雨村的做法是拿了个错,拟个罪名,远远的充发了门子。
第五节复职背后的故事
<复职背后的故事>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贾雨村判断葫芦案的前后,门子似乎不是起主导作用的人。那么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人是谁呢?我们现在进行揭秘。
原著第三回中的主体文字,是描写黛玉初入荣国府的情况。在这回文字的结尾,作者描写了林黛玉入府第二天见王夫人的情形。当时,王夫人正在和凤姐看金陵的来信,信中便提到了薛蟠打死人命的事件。这个看信的时间,是黛玉入荣国府的第二天,也是贾雨村投奔贾府的第二天。
贾雨村在京城等待了两个月左右,就当上了知府。这个知府的上任地点,正好是金陵应天府,是薛蟠打死人命的地方。这表明,快速复职与履职应天府,二者根本不是什么巧合。依据原著中门子的话,这是贾府和王府合力促成贾雨村去应天府任职的。所以,在帮助贾雨村复职的权贵中,多了一个王家。
根据原著第四回的描述,我们判断贾雨村一开始并不知道让他任职应天府的真实原因。因此,他一下马接到案子就要拿人。门子的阻拦,让事件暂停了一会儿。接下来,还没等门子和贾雨村谈完,王老爷就来拜访了。
这个王老爷重要吗?我们给读者多讲述一个阅读方法,就是做类比。在原著第一回中,甄士隐曾请贾雨村到家中做客,二人交谈中下人报“阎老爷”来拜,甄士隐便向贾雨村告罪忙去见“阎老爷”。后来甄士隐又留“阎老爷”吃饭,贾雨村便自行离开。所以,“阎老爷”一来,贾雨村就不重要了。这次王老爷一来,作者也提到了“饭”,是“有顿饭工夫”,就是贾雨村和王老爷交谈了一顿饭的时间。那么,王老爷来拜后,门子是不是也一样不重要了呢?
我们回到当时的故事中,贾雨村见王老爷用了一顿饭的时间,回来后面对门子的神情语气都有变化。由此看来,这个王老爷必定是王子腾家的人。而王老爷与贾雨村所谈之事,必定就是薛蟠的案情该如何处理。所以,在贾雨村与王老爷谈完后,门子的话便都不重要了。
贾雨村断案之所以异常顺利,也必定是王家和薛家过了话,让薛家拿钱了事。而之前的知府,必定不是贾家、王家和薛家的亲近之人,所以薛家不肯出钱。
由此可知,贾雨村如此迅速当上金陵知府的真正原因,是薛蟠打死人命的案件很棘手,王家和贾家合力调走了前任知府,特意安排他来了解此事。
所以不难看出,葫芦案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人就是王家的王子腾。
<贾雨村的人性特点与变迁>
一、贾雨村深层次的性格特点
1、善于隐藏真实的想法。
从接受甄士隐馈赠银两衣物时表现出来的虚假“重义轻利”;从被革职时内心“惭恨”,却展现出的嬉笑自若,一身轻松的神情;从与王老爷交谈后,本已胸有成竹,却又不停的请教门子的言行来看,贾雨村身上这种隐藏真实想法的性格特点十分明显。这个特点,就是我们时常说的城府。
2、善于选择靠山,认人很准
从贾雨村困在葫芦庙时,积极与当地望族甄士隐交往;从他被革职后,名义上游山玩水,却主动投奔金陵甄家和林家做家庭教师;从他投奔贾政,并愿意徇情枉法以讨好贾王两家来看,他每次的靠山都选的很准。
在认人方面,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神仙一流人品”,是真正的重义轻利之人。林如海出身“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林如海这个名字,寓意森林像大海一样广阔,那是多么的浩瀚。所以,顾名思义,林如海在原著中滋养了太多的人(这一话题我们后文再说)。所以,贾雨村在认人方面很有一套,也很有运气,这些人都帮到了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贾雨村善于隐藏的性格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3、生性贪婪,缺什么就狠贪什么
贾雨村困在葫芦庙的时候,体会到了钱的作用,于是做官后就开始大肆贪财;被罢官后,知道了靠山的作用,于是利用游览的借口投奔权贵,先后到了金陵甄家和林家,最后投奔贾家和王家;断案时,知道同僚下属都可能影响仕途,于是在门子的眼色下停止发签拿人;听门子说到“护身符”,便倾心细听其中的奥秘;与王老爷交谈完毕,知道自己为什么当上的知府后,便徇情枉法,胡乱断案,以讨好王子腾和贾政,紧紧拥抱权贵大腿。至此,贾雨村逐步建立起一套关系网,并且逐渐深谙官场之道,开始飞黄腾达。
4、逐渐撕掉了伪装的面具,完成了走向堕落的蜕变。
贾雨村的人生,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官员的典型人生,经历了读书,做官,罢官,复职,高官的完整历程。贾雨村的一生是钻营的一生,他结交甄士隐,攀附甄家和林家,最终依靠贾府和王府步步高升。
贾雨村如此钻营为了什么?无非为了权和利。他觊觎官场,官场也改变了他。贾雨村走过的路,完整体现了古代社会由一个读书人向势力小人的转变过程,在他们步步高升的同时,变得道德沦丧,唯利是图。在后文为贾赦抢夺扇子的案件中,贾雨村已经变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恶魔。
二、读懂贾雨村人生变迁的意义
1、作者用贾雨村的人生变迁,展示了书中官场环境的阴暗,也体现了作者所处社会的阴暗,这带有强烈的批判意味。
2、贾雨村的性格转变,有被客观环境逼迫的因素,比如他在葫芦庙时的缺钱;有人为逼迫的因素,比如他在官场上的沉浮等。但贾雨村性格转变的最主要因素,还是源自于他对“权利”追求的欲望。
故事结局中的重要人物
关于贾雨村这个人物,我们暂时谈到这里。但他的故事并没有完,他是原著中的重要人物,在原著结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他接下来的其它故事,我们将在后文中逐步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