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正宗,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后,现代散文佳制连篇,名家辈出,获得不少好评。鲁迅就说过:“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6]这评论足使散文界扬眉吐气,记录着它曾经有过的光荣历史。令人遗憾的是这佳话多年以后似乎并无继响,中国现代散文给人的印象似乎在走着衰退的路!到了抗战时期,烽火连天,作家流离四方,书刊出版困难,报告文学虽一花独秀,其他散文文体则因缺少研究,使人有凋落的错觉。三十多年来印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对散文只提供有限的篇幅,让它叨陪末座。可以说,对中国现代散文和散文史的研究与它的历史成就很不相称。我们不计浅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之作一番史的宏观考察,试图按史的实际,描述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大势。史实证明,许多现代文学的大作家,多是第一流的散文家,不研究现代散文,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是不全面的;中国现代散文并没有趋向衰落,而是走着开创、兴盛、拓展的令人鼓舞的历程,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有着自己的持续不替的辉煌的成绩。
在这本书的开头,我们只打算简略地说明我们对散文文体、中国现代散文史分期的看法,并谈一下本书编写的体例。
众所周知,散文的概念有大、中、小的区别。它的最大范围是指与韵文相对峙的一切散行文字;其次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对而言的,它包括广义的文学散文文体,或称杂文学散文;最小的概念是狭义的纯文学散文。从中国现代散文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来看,这三种理解都有,我们采用大多数人选取的第二种概念,既考虑其体式的特殊性,又充分认识它社会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它的思想倾向、审美特点、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优势。
孙犁说,散文,“并非文章的一体,而是许多文体的总称”[7]。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8]散,表示并非一体;杂,表示各类夹杂。散文、杂文,就广义来说,都是多种文体的集合体,是个“名号多品”、血缘亲近的庞大家族。在许多前辈散文家看来,散文学、杂文学,是不足与纯文学等量齐观的。比如,朱自清就以为,散文,“它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9]。不过也有不同的意见,如鲁迅针对有的人以为杂文既非诗歌小说,又非戏剧,所以不能入文艺之林的意见,确认“杂文这东西,我却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10]。这两种在不同时期里提出的似乎对立的见解,指出了两个根本事实:一、散文不是纯文学;二、散文或杂文要侵入高尚的文学领域,也就是说,其中的许多文章可以是文学作品,足与纯文学并驾齐驱。
散文并非文章的一体,正因为这样,它才具有其他文体所不能替代的优势。它体裁多样,能迅速地感应现实,能进行灵活战斗;它题材不拘,既可以反映重大斗争,又能够抒写身边琐事,具有多视角表现社会生活的功能;它能准确、直接地表达作家的主观情意;它实用性强;等等。这些特性是诗歌、小说、戏剧所难以比拟的。秦牧说:散文“这个领域是海阔天空的,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11]。随感录、短评、杂感、文艺性政论、国际小品、随笔、读书杂记、知识小品、历史小品、科学小品、日记、书简、杂记、传记、游记、旅行记、风土记、访问记、速写、通讯、报告文学、抒情散文、诗散文、散文诗等等,都是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群体的成员。其品种繁多,正表明其丰富多彩。散文的题材涉及政治题材、社会题材、自然题材、人生题材、内心题材、知识性题材等广泛领域,与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感情生活、人事往来、学习生活等有着极密切的直接联系,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瞿秋白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期写了两本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对《饿乡纪程》,瞿秋白说:“具体而论,是记‘自中国至俄国’之路程,抽象而论,是记著者‘自非饿乡至饿乡’之心程。”对《赤都心史》,瞿秋白说:“东方稚儿记此赤都中……的史诗,也就是他心弦上的乐谱的纪录。”“心史”,它是路程与心程的结合,这个富有启发性的词语,确切地表述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作家心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国现代散文既是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诗史”,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散文作家的“心史”,它不但感应和描述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道路,也表现散文作家在探求中华民族的解放道路上所经历的兴奋、苦闷、彷徨、愤怒、慰安的心灵历程。丁玲说:“其实,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宏伟的巨著,反映历史需要小说、戏剧、史诗这样的长篇大作,也需要短小精悍、情深意切的散文。”[12]中国现代散文以诗史、心史的方式和散中见整的方式来反映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历史,不但如此,它还抒写真挚的人情,剖白深藏的内心,表现幽默的理趣,描绘山川的秀色,给人以愉快和休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散文,它有如下的共同特征:其一是“真”,它是最足以发挥个性、表现自己的文体。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的先行者冰心说:“‘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这其中有作者他自己的遗传和环境,自己的地位和经验,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丝毫不可挪移,不容假借的,总而言之,这其中只是一个字‘真’。所以能表现自己的文学,就是‘真’的文学。”[13]散文是最足以表现“真”的文学,散文中的任何一种体式,都立足于作者自己,忠实于自己的思想感情,忠实于自己的性格气质,忠实于自己的审美感受,忠实于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杂文需要真知灼见,报告文学需要真人真事,记叙抒情散文需要情真意切,不管是什么散文文体,都要融进作者真实的爱憎哀乐。鲁迅的深沉思辨,郭沫若的澎湃激情,冰心的慈爱胸怀,周作人的隐逸倾向,郁达夫的诗人气质,朱自清的学者风度,……在他们的散文中无不自然流露。有了作家思想感情的“真”,还必须有生活的“真”,描述议论对象的“真”。散文家孙犁以“真情”与“真象”的完美结合作为他散文所追求的艺术境界,“真象”的再现或表现的逼真,同样是散文家所努力的目标。有了“真情”和“真象”的结合,作家敏感的心灵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交融,则构成了散文作品的千姿百态的奇观。
其二,散文取材广泛,可以表现有意义的、有意思的或有意味的思想。政论、杂文、报告文学,涉及政治性、社会性比较强的重大题材,必须表现有意义的、进步的、革命的思想。一般随笔、小品、记叙文、抒情文,取材者微,也得所见者大。茅盾说的“大题小做”,鲁迅说的“谈风云的人,风月也谈得”,都暗示题材虽小,也可以谈出有意义的思想主题来。散文要写出有意义的思想,这是主要的方面,它是表现“真情”和“真象”的一种理性的规范。不过,散文的思想性范围有着较宽的幅度,描世态,抒人情,增知识,讲趣味,都是允许的。亲子之爱,男女之情,师友之谊,童年回忆,乡土眷念,异地旅思,山水清音,艺术赏鉴,茶酒消闲等等,作者如果能够写出其中的意义来,或者写出意思或意味来,只要它是健康的,有益身心的,都会为读者所欢迎。柯灵说:“它可以是匕首和投枪,可以是轻妙的世态风俗画,也可以是给人愉快和休息的小夜曲。”[14]这一体裁的特点和它所能够发挥的多样作用,是其他文体所难于企及的。
其三,散文又称“美文”,散文的艺术美要求自然,也要求锤炼;散文的语言要求质朴,也不摒弃文采;散文的结构要求自由舒展,也不排除整饬精美。散文体式一般比较短小,美丑立见。思想感情的低沉、卑劣、枯啬、贫乏、病态,结构的臃肿、残缺、芜杂、拖沓,语言的艰涩、笨拙、苍白、堆砌、浮夸,都得坚决防止。作为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真实、明朗、开阔,结构要严谨、匀称、舒放,语言要清晰、自然、流畅。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更高的艺术性,运用更丰富巧妙的艺术手法,推敲更精美凝练的语言,成为纯文学作品。散文的美,具有哲理、智慧、情韵、趣味、诗意和文采诸因素,一个散文作家要兼擅众长,达到无美不备的境地是难能的;实际上诸因素在散文创作中的组合是绚烂多彩的,这就造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或擅长哲理探索,或以博识见称,或以理趣称胜,或善于描摹人情世态,或着力于诗意的表现,或文采风流,多样多姿,各具特色。就类型大略而言,散文风格的美:有气势的美,刚劲、锋利、豪放、雄奇、崇高、酣畅等属之;有意境的美,含蓄、生动、典雅、清丽、隽永、委曲等属之;有理趣的美,机智、瑰奇、缜密、幽默、滑稽、闲适等属之;有神韵的美,沉着、缠绵、冲淡、洒脱、飘逸、旷达等属之;有文采的美,朴素、绮丽、洗练、繁缛、清新、奇崛等属之;其中也往往互有渗透交叉。散文兼用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可以交融短篇小说和诗的技法,在篇章中表现作者的品格气质,驰骋作者的艺术才能,尤能显示它的艺术美质。散文的审美要求开放,不能定于一尊、作茧自缚。一度有不少论者热心提倡散文的诗意和意境美,并以此为散文的极致,这说法是片面的。中国现代散文名家辈出,佳作如林,风格多彩多姿,体式多样并荣,无愧于文学正宗的优良传统,成功地开拓了散文美的广阔疆土。
对于散文特点的不同提法,这是由于对它的范围有不同认识的缘故。有的人对散文的概念,持缩小范围的态度,杂文专指文艺性政论,报告文学强调其文艺性,记叙抒情散文局限于文艺性散文,总之突出它们的文艺性,以区别于广义散文的其他体式。不过,专注于散文的纯文学性,反而可能把一些散文精品淘汰了,并且大大削弱了它文体的优势。我们采用中国现代大多数散文家使用的广义文学散文概念。并列于小说、戏剧、诗歌的散文是多种体式的综合体,它又可分为偏于议论的杂文、偏于记事的报告文学和偏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记叙抒情散文三大类,又可以把许多分散的体式分别归入这三大类中。我们把这三大类的散文家族的成员,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的研究对象,是从中国现代散文史的实际出发的。我们根据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真善美统一的要求来考察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历史,估定散文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和美质、地位和作用,探讨中外散文传统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和风格流派的发展演变,力图再现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概貌。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必然要受时代的制约,这是中国现代史、散文文体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推翻三座大山的奋斗史,它充满着血与火的战斗,思想斗争也十分激烈。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大革命的失败,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的内战和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切如火如荼的重大事件,疾风暴雨式的民族搏斗和阶级斗争,震撼人们的心目,左右人们的生活,对于直接感应现实的散文作家来说,他们怎能超越时代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制约和影响有不同的情况,有的作家与时代同步前进,有的作家却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与时代游离,有的甚至背道而驰。五四时期探求国家前进方向和探讨人生问题的作品,三十年代前期反映城乡社会生活的作品,抗战时期战争题材的作品,这与时代的主流关系至为密切。它如品尝生活趣味,表白内心世界,流连山水名胜,寄情草木虫鱼,表面上回避时代大潮,但实际也是受时代影响的一种曲折反映。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虽然身受“欧风美雨”的影响,但多具有热心用世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性,“文章合为时而著”是他们大多数人所崇奉的创作观。即使身在山林,也难免心怀魏阙,对祖国人民的命运,他们实在难以忘怀。所以有些作家虽然走着曲折的道路,但终于汇入人民革命的主流。时代不同不但制约和影响着散文的内容,也影响着散文的艺术形式。政治压迫的加剧,反而促进杂文战斗艺术的发展,促进抒情艺术的生发,促进游记艺术的兴盛;战争的进行,军事题材艺术也随之进展;散文艺术的功力同时代也是结着不解之缘。中国现代的民族民主革命,使中国停滞的历史进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新的革命目标,新的政治要求,新思潮的输入,新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产生新的思想感情,外国文艺理论和作品的引进,新的传播媒介,新的白话散文形式技巧,都是中国散文现代性的标志。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各个时期统一战线的不同组合,新思潮接受实践的检验而此消彼长,知识分子生活、工作和思想感情上的变化,外国文学影响的更迭,传播媒介受时局的牵制,散文形式和艺术手法的发展等等,这诸多因素又使各个阶段的散文呈现不同的面貌。
中国现代散文与时代的关系相当密切,关于散文史分期问题,我们采取同中国现代历史大体一致的分法,只是由于战争环境和题材的连续性,我们把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散文合并为一个发展阶段,概括分为三个时期分三编加以叙述。
根据对散文文体和史的分期的基本看法,我们在编写时本着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考虑从三个不同时期对三类文体进行分阶段的历史运动的宏观考察。这三类文体以记叙抒情散文为主,杂文和报告文学为辅,因为这一套文学史丛书对杂文和报告文学将另有专史,我们这里只对它们的主要作家及其作品作扼要的介绍,并把它们与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和散文理论建设一起合为一章,述其概况,与记叙抒情散文互相映衬。对杂文和报告文学,我们先按社团分别评价其主要作家和作品,到了抗战期间,战局形成了地区的分割,我们顺势按地区分别评价其主要作家和作品。社团也好,地区也好,大体都能够体现时代的面目和作家群的创作特色。
对记叙抒情散文,我们按照各个时期的不同题材组织章节,企图从散文题材及其发展变化中考察中国现代散文史的发展概貌。从方法论来说:我们从散文家的具体作品出发,进行题材上的概括分类,排除先假设、后求证的做法;我们努力探求时代的变化在题材上的印记;我们注意题材和作风近似的作家群体,并想把它作为研究散文流派的基础;我们尽可能地避免“左”的流弊,注意散文题材的广泛性。经过我们编写的实践,觉得题材分类的表述,如果它能确切地概括作家散文写作的面貌,那么这个方法就可以显示它的优越性。它可以反映各个时期散文的主要写作倾向,并明显地看到它的发展线索;它有利于作家群体的发现,进一步探讨散文的风格和流派;它便于对作家进行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和作家与作家间个别的比较;它可以看到散文作家的多样笔墨、艺术特点和他们所继承的中外传统。中国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同社会变革、社会思想、文化思潮、散文的理论建设、报刊事业的发展,同散文作家的思想和审美观念的解放,对中外散文传统的吸收和融化,散文文体和艺术的发展,和散文社团、流派的形成,都有密切的关系。以上各个方面构成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不同层次,它们的交互作用,促成中国现代散文的产生、壮大和变化,促成中国现代散文的合乎规律的历史运动。
按题材的分类概括,我们自然地发现在五四时期的第一个十年中,打头的是海内外的旅行记和游记,再就是文学研究会作家群对人生问题的探索和对人生情味的体验,创造社作家群和女师大出身的几位女作家的作为漂泊者的悲愤和哀歌,以及作家们对“五卅”惨案和“三一八”惨案的愤怒呐喊。作者大多是从亲身的体验出发而写作的,相当充分地体现了现代散文家在个性解放之后寻求国家民族前途和服务人生道路的复杂多样的心情。在第二个十年间,国共合作的局面打破了,随之进行长达十年之久的残酷的内战,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在严峻的政治形势面前,一部分作家转向人情世态的体察和生活情趣的玩味,继续前一时期人生题材的流风而有所变化,世故渐深,失去了蓬勃的朝气。一部分作家回避险恶的政治环境,出洋旅行或纵游山水,继续前一时期旅行记、游记的题材,但作者心情大为异样。一部分青年转向内心的探索,写出心头的苦闷和希望;一部分倾向进步的作家则着笔于侵略压迫下的城乡生活场景的广泛描写;这些题材可以说是前一时期漂泊者哀歌的发展;血泪的现实使作家更深刻地发掘内心,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此外,传记文学和历史小品、科学小品此时也应运而生。现实的尖锐复杂和急剧变化,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繁荣。抗战八年,烽烟遍地,激起全民抗战的战争呐喊,随着战局的剧转,文人流寓后方,目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流离的惨状,许多作家转向报告文学和杂文的写作;坚持写记叙抒情散文的作家,则注意于描述上海“孤岛”和后方社会的避难生活和流寓生活,许多作家表白苦闷的心情,迫切地期待黎明;这是前一时期这两种题材的继续,但带有战时的特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仍然保持着这一趋势。表现人生问题的题材和抒写自然山水的题材,因时局的险恶,明显地失去了先前引人注目的位置,但也稍有创新。这时,解放区新的人物、新的生活,给记叙抒情散文带来了蓬勃的朝气。世运推移,质文代变,散文题材的变化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记叙抒情散文题材的变化促进散文艺术的发展。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期,由于先行者的创造,散文的表现手法和体式就十分丰富多样,大多数是以个人的所见所感为主,进行自由的记述、描写和抒情,这类以身边琐事为主的抒感性散文,也就是所谓本色的散文。随着城乡社会生活题材的增多,以小说手法写成的散文也多起来了;随着内心题材的发展,用诗的手法写成的散文也不少;这两种题材在30年代以后持续拓展,体式的互相渗透,表现手法的新变,加强了散文的艺术性倾向。
我们力图广泛占有材料,秉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治史原则,借鉴我国古代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体例,着重梳理现代散文丰富多样、纵横交错的发展脉络,而将作家作品还原于散文史分期分类的历史语境和纵横坐标中加以点评,目的在使点、线、面相结合,特写镜头和群体镜头相结合,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增强史的立体感。希望在此基础上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握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宏观趋势,描绘中国现代散文前进和迂回、曲折而起伏的运动轨迹,从中揭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和教训。可是做起来实在不很容易,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中国现代散文材料丰富而分散,我们资料不足,水平有限,深感途长步蹇,汲深绠短,希读者纠谬指正,帮助我们进一步充实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