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行业,既是一种社会现象,由人们长期创造而形成;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而我国古代的官学和私学及书院,就是文化教育的载体,鲜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观念,实现了百年树人的教育功能。
文化教育行业把孔子尊为祖师。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被后世奉为圭臬,孔子也被尊他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官学是指我国古代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古代官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古代官学是国家重点培养人才的摇篮。
根据我国古代社会朝廷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
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和国子监,是古代各朝廷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和国子监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科学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太学、国子监都注重考试。尽管各个时代考试形式方法不尽相同,但以试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制度,对于选拔封建贤德之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比如在汉初时,就创造出太学课试的经验,在当时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以后唐代朝廷官学的“旬试”、“岁试”、“毕业试”;宋代太学的“三舍试法”;明清国子监一年积满8分为合格的“积分试法”,都可看成是汉代太学课试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太学、国子监强调自修、自由研究学术。特别是在太学生日益众多的汉代更是如此。教学除了采取大班上课形式之外,还特别强调自修,引导学生在课余自由研究,探讨学术。
正是当时太学自由修业、探究学术的生动写照。以后历代太学、国子监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扬汉代太学这一优良传统,并培养出许多大学问家。
我国古代的专科学校,如东汉末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文学、儒学和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是属于培养某种专业人才的专科学校。
它们的教师、教材、教法、生徒及管理制度等都有比较完备的规定。
我国古代的贵族学校,如东汉的四姓小侯学;唐代的弘文馆、崇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都是属于这一类型。
四姓小侯,指东汉朝廷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大族开立的学校,置“五经”讲师。初期可入学的,只有四姓子弟。后来,门户开放,一般贵族子弟,不分姓氏,皆可入学。
此学影响渐大,声名益彰,匈奴也慕名遣子入学。
唐代的弘文馆、崇文馆,是特别教育一等亲贵子弟的贵胄学校,专门招收皇室近亲、皇太后皇后近亲及宰相大臣、一品功臣的子孙入馆读书。学科功课,虽如国子学,但程度反低。
宋代的宗学是专为皇族子孙开设的贵族学校。此学在宋初由诸王附设在王宫里面,属私立性质,由王室聘请儒师教8岁至14岁的皇族儿童。皇帝对这些毕业生甚为优待,特许不经考试,便可赐第授官。
明代的宗学在两京所属地方,凡属宗室年未弱冠的世子长子众子及将军中尉等官的子弟,皆可入学读书。教师由王府长史纪善伴读教授等官中之学行优长者充任。
清代的贵胄学校可分宗学和旗学两种。
远在入关前,就设立宗学。入宗学读书者为8岁至15岁的皇族子孙,生徒必须学习满文,兼习骑射。宗学月考经义、翻译、骑射;年考翻译经义,试时务策。
旗学是清代朝廷设置的,专门教育满蒙八旗及汉军八旗子弟的贵胄学校。它名目繁多,大小简繁不一。除每旗一所外,又陆续办起景山官学、八旗义学、咸安宫官学、八旗算学馆、八旗蒙古唐古忒官学、盛京官学等八旗子弟学校。
我国古代的地方官学自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开始。汉武帝对文翁设学宫甚为赞许,并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
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并建立了地方学制度。按制度规定,郡称“学”,县道邑侯国称“校”,乡称“庠”,聚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
东汉出现了学校多,学生多的良好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官学衰废,有名无实。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府州县学的学生一般是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学习内容以“九经”为主。
宋辽金时期,辽金也设有地方学校。宋代地方官学首先设置了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路州县学政。朝廷划拨学田,保障经费,教学内容已与汉唐以来的地方儒学别无二致。
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各府州县内均有相应学校,但有名无实。
明代早在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设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
清代基本上沿袭明代学校的规模。
总之,我国古代官学在培育各种优秀人才,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繁荣科学、学术事业,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