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三十日,是中国的除夕之日,人们俗称大年三十儿。这一天被北京人视为正式的年禧,辞旧迎新的活动也在这一天举行,因此,这是最喜庆、气氛最活跃的一天。
点景
为了使院内院外,屋里屋外充满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人们在除夕前或当天早上,照例要按传统的习惯来美化环境。
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的门框上都要贴上对仗句的红色春联,门媚上要贴上“横批”。书香门第多是自己选拟书写,一般人家就到地摊上买写好的,春联的词句以象征吉祥、健康为主。
北京的老住户,有的将大门上用油漆涂成两条红联,以黑漆写上对仗的词句,到年禧时就用红纸写一副贴上。
有父母丧者,谓之“守制”。过年时照例用蓝纸写“守制”二字贴在门口,并贴一副蓝对子,上书哀挽、行孝之词。
贴门神:门神历来有各种不同版幅,北京多沿用唐时的秦叔宝和尉迟敬二位武将的木刻版画。凡是设有“门心”的大门才贴门神。门神虽是北京人所谓的“家宅六神”之一,但从来不受香火,不享受任何供养。
贴挂钱:有的住户在街门、屋门,甚至佛龛上都要贴上红挂钱。清代满人在祖宗供板上贴白挂钱,上面透刻满文,比较精细。庙宇贴黄挂钱;“守制”的贴蓝挂钱。
另外,有的人家在大门外正对屋门的对面贴上“抬头见喜”;院内贴上“全院生辉”的春条;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红色剪纸的窗花;室内贴上“福”字。钱柜、大型生产工具、买卖幌子及招牌皆贴上黄纸红签的“道有儿”。还有将“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吉言每四字组成一字,写在红纸块上,贴于箱、柜正中央。
大户人家或讲究的人家按当时规定,用白宣纸镶红、蓝边做对联。在大门外高悬大红气死风灯,上书“堂号”(如福德堂王、宏善堂李等),表示欢庆。
佛堂
过去老北京90%的人信佛,家中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禧,一定要上供,三堂、五堂不等,讲究的有设九堂的。供品有:
成堂蜜供:用过油后的面块、面条,滚上蜜,叠成小塔形,高、矮有数尺和几寸之别。除灶王供为三碗外,余者均为五碗一堂。
成堂套饼:即大小不同的五个月饼叠起来,上边摆一个带座、做上红寿字的面桃为一碗,共五碗。每碗插一枝供花。
成堂面鲜:系用面做的五种水果形状的点心。即:桃、苹果、橘子、柿子、佛手,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枝。
成堂的水果:如柑橘、苹果之类。有的在苹果上面刻“福”、“佛”字的图案,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一枝供花。
百果:以干果为主,如什锦果脯、糙细杂拌等,亦为五碗。
花糕或京式大小八件、芙蓉糕马等,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一枝供花。
年糕年饭:用一块黄年糕,一块白年糕,一块枣朝上,一块枣朝下,放在供碟里,上插一枝“刘海撒金钱”的元宝,共两碗,各放一边。中间放一碗年饭,饭上摆着桂元、荔枝、生栗子、红枣等年饭果,中间用一块大柿饼插上一枝带松木豆(可涂红)的松枝,把五个系有红头绳的小铜钱挂在上面,谓之“摇钱树”。
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如是馒头,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表示喜庆。亦为五碗,每碗都要插有一枝供花。
素炒菜:如炸疙脂、炸排岔、炸素丸子、炸香椿鱼、罗汉菜(用粉头炸的,也叫菊花菜)。
佛桌前,设香炉、蜡扦、花筒(或香筒)等五供。蜡扦上插大型“素蜡”,有些人家在上面镶有金字。如“花开富贵,云现吉祥”等。
蜡扦下压着黄钱、千张、元宝,谓之“敬神钱粮”。花筒内插上金银佛花。讲究的,佛桌前要挂上刺绣的红桌围子。桌前地下摆蒲团,供礼拜之用。
佛堂大供要在除夕正午十二点以前上齐,正午十二点,开始燃烛,点海灯,烧子午香(有大姆指粗,买来时用一根秫秸捆着,点时,插在佛案两旁的香墩上),谓之“起香”。从此烧线香,使之不中断,直至初五日为止。
有的人家从这时起开始“忌门”,不接待女客,即使是至亲也不接待。
天地桌
有的人家没有常年供奉的佛龛、佛像,一般临时设所谓“天地桌”。如前设摆五供等祭器。亦陈供养、挂钱粮、烧香秉烛。惟所供的佛像、神码不一。大致有:
“百分”。即天地爷和诸神木刻版的像册,放在一个红灯花纸的大口袋内,半装半露,(第一张为黄纸彩色、银脸的天地爷),夹在神纸夹子上。
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刷的“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的全神码。
福、禄、寿三星的画像或瓷像。
当天接进来的财神码。
根据自家情况,有的把天地桌设在院中,有的则设在堂上。
元旦子时接神时,即将“百分”焚化,其它不动,接递烧香,至到灯节时为止。
据说大年三十晚上至初一凌晨为“诸神下界”,考查人间善恶的时辰,因此,每当这时人们都要谨言慎行。
同时院内正中要设香炉点上檀香、芸香,富户、府第要烧藏香。表示恭迎圣驾,以求各位神灵赐福、赐财、赐寿等。
祭祖
为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年禧时很多人家有祭祖的风俗习惯。
不论有无祠堂,一律将宗亲三代主牌亮开,有影者一律悬影。按满人习俗,祖宗的影像或牌位,要在屋内西墙(西墙是尊贵的方位)供奉。有的要将祖宗的遗物从供匣内拿出来,摆在供桌上。
要把月饼、水果及各种蒸食、炒菜之类的供品摆在供桌子,并配以香炉、蜡扦。午后起,点燃红烛,整衣焚香,开始祭祀。
还有些郊区农民,在除夕时举香到坟上请祖宗回家过年。直到正月初六才能撤供,初六才把纸锭、包裹焚化,谓把老祖宗送走了。
送财神爷
大年三十刚一擦黑,有贫家小孩挨门挨户地送财神爷。这种神纸是以木板水色印刷的,质地粗糙,上边印着“增福财神”字样,正中印一戴纱帽的财神像。一般人都为取个吉利,用高于财神像成本几倍的价钱接进来。有时,送财神爷的小孩很多,一晚上能接到几十份之多,为讨吉利,也不能说;“不要。”如不再接,就回答说:“有了。”回民们向来不接,遇有送财神爷的,则答道:“隔教!”
晚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家宴称为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是否丰盛,要根据家庭情况而定。但老北京的年禧饭菜吃喝,无论菜肴、主食部有传统的固定套子。许多家庭为了年禧尽情娱乐,在除夕前就将“年菜”做好了。除夕晚宴则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
冷荤:冷炖猪、羊肉,因汤已凝固,谓之“肉冻儿”;冷炖鲤鱼、鲫鱼,谓之“鱼冻儿”;冷炖鸡,即之“鸡冻儿”。
大件:扣肉、米粉肉、四喜丸子、红烧时条、红白丸子,事前准备好,随吃随蒸。
清口菜:年禧吃的油腻过大,因此,佐以爽口蔬菜,以搭配食用,增进食欲。如用蔓菁、大红袍萝卜做成的“辣菜”,在汤里点上香油。还有糖辣白菜、芥末墩儿等,都是根据家庭成员的口味而定的。
咸菜:为了方便食用,易于保存,多炒出一些咸菜,如:肉丁炒咸黄瓜丁、肉丝炒酱瓜丝、肉丝炒干佛手等。
主食以水饺为多,一般有羊肉白菜、猎肉青韭,讲究的有三鲜馅。因羊肉、猪肉馅的饺子比较油腻,因此,吃的时候还要蘸腊八醋、就腊八蒜,这是老北京特有的风味。
除夕晚上这顿年夜饭人要齐,以取团圆之意。菜饭要尽量丰富些,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吉祥话,以表示祝愿。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人家从掌灯时分一直吃到深夜。
“守岁”娱乐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为自由娱乐时间,谓之“守岁”。暗示年长的人在辞旧岁之际要珍惜光阴。年轻的有为父、母延寿的意思。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除夕之夜必须搞些娱乐活动,以免守岁时打瞌睡。年长的一般多聚在一起打麻将牌。有的妇女们则喜欢盘腿坐在炕上打索胡纸牌。虽赌输赢,但输赢也不会有太大悬殊,纯系消遣。
有个别人家用天九牌(亦称“牛儿牌”、骨牌)推“牌九”、掷骰子、“摇宝”,因不够文明,且有赌博之嫌,讲究的人家多不做此戏。
小孩们除点灯笼、放爆竹之外,有三、五个人坐在一起拈“升官图”者,由“白丁”起步,至“大师”荣归。
即用一木制小轴,上书:“德、才、功、赃”四字,拈“德”字进三步;拈“才”字进两步;拈“功”字进一步;拈“赃”字则后退,以先荣归者为胜。以此取吉利。
接神
接神在除夕子时(夜十二点的)进行,有的人家由于娱乐或家里人未齐,须要在三、四点钟才接神。
接神前,用香菇、木耳、黄花、炸货、葫萝卜、白菜等拌成素馅,包成饺子。接神时,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个。饺子端上来以后,马上燃点香烛,开始接神。
接神前,先查好《宪书》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再由家中最长辈主持接神仪式。
然后,主祭人才正式举着高香到院里依次向各方位叩首,表示接请。
礼毕,举香回到堂上,插入香炉,再三叩首,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三叩首,肃立十余分钟后,在香烛快要燃尽的时候,主祭人还要领全家依次再三叩首。
然后,再将神像及黄钱、干张、元宝一并请下,拿到院中早已设好的钱粮盆里与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时燃放鞭炮。此时,全家人都要互道“新禧”,并说些吉利话,以预示吉祥、顺利。
随后,将芝麻秸铺满甬路,从屋门,直铺到门道,家里人踏上谓之“踩岁”。凡放芝麻秸之家表示初一到初五“忌门”,不接待女客。
团拜
团拜一般在接神仪式完毕后进行。首先,齐聚祠堂或设有祖宗影像、牌位的供案前,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有时坐在炕上),接受小辈们磕头拜年,还要互相说些祝愿的吉祥话。这时,长辈们照例根据年龄给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团拜之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也叫五更饺子。有的把一枚小铜钱放在饺子里,能吃到铜钱的人则预示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