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把农历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节。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古时以此时为春节的开始。
老北京人历来把腊八视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尤其是商家,到了这时,就要开始下达帐贴儿,准备要帐。所以人们常常一语双关地说:“送信儿的腊八粥。”
腊八节这天,民间有煮食腊八粥的习俗。
有关腊八粥的说法,众口不一。有祭祀神农说、有祭祖八神说、有朱元璋忆苦说、有纪念岳飞说、有纪念佛祖说。其中说法最多,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纪念佛祖说。
相传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痛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毅然舍弃迦毗罗卫国的王位,出行去寻求解脱之道。
他遍游印度名山大川,到处访问贤达人士。这年十二月初八日,因为又累又饿体力不支,行至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时,昏倒在遍地卵石的大河边,幸亏被一牧女所救。
这位牧女将随身带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泉水加热煮成粥,一口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多日不见水米,竟然觉得这粥美味无比,于是精神大振,在尼连河里洗去了一路的尘埃,然后面向东方盘腿打坐,苦思解脱之道,最终大彻大悟,成了佛陀。
从此,佛教徒们就将十二月初八日称为佛的“成道节”。
佛教传入中国后,各佛教寺院在每年旧历腊月初八日这天都用香谷和干果做成粥来供佛。
封建时代,腊八这天皇帝会将腊八粥赏赐给文武百官。雍正三年(1726年),雍和宫万福阁就曾煮腊八粥,分给王公大臣食用。民间随即也开始在这天煮粥食用。
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外,左邻右舍之间还常以此做礼物相互馈赠。但是,凡有亲丧“守制”的则不熬粥。
腊八粥有很多种吃法,一般可根据家庭情况自行决定。旧时,米粮店一进腊月就将芸豆、小豆、豌豆、绿豆、豇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掺在一起出售,谓之杂豆米、“腊八米”。
一般人家就将这种杂豆米加上小枣、栗子之类的干果,熬成粥之后再加上红、白糖,还有的加上玫瑰、木樨(腌桂花)等甜调料进食。
比较讲究的家庭煮腊八粥,非常注意粥的颜色。他们一般不选用深色的杂豆,只用糯米(江米)、薏仁米(事先得用银针将糠心拨干净)、菱角米、鸡头米(芡实)、莲子肉(去心莲子)等原料,用以上原料煮成的粥,雪白透明,质地精细。
粥煮熟后放在盖碗儿或特制的粥盒里,铺上蜜饯果脯(桃脯、杏脯、苹果脯之类)、荔枝肉、桂元肉、桃仁、松子、染红的瓜子仁和青、红丝,谓之粥果儿;还要摆出图案,谓之“八宝粥”。
腊八节这天,民间不光要熬腊八粥,还要把蒜泡在盛有米醋的坛子里谓之“腊八蒜”。从腊月初八封上坛子口,放在较暖的屋子里,和除夕夜大年饺子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