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品德好坏之差,儿童的道德智商需要从他(她)们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培养,因为他(她)们会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
——〔美〕腾思·卢梭
帮助孩子培养树立正确的、健康的道德观与价值观,首先需要父母本身有正确的观念与标准。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我们自身的过程。
美国父母认为,面对孩子要想保持自己的尊严,首先应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点,有勇气改正,这是对孩子最为有效的教育与培养。而一些中国父母恰恰相反知错不认,这对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是不利的,应当加以纠正。
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有自身独特的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系统。但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有一些共有的对基本价值的尊重与遵守。这些基本的价值包括:诚实、勇敢、自律、忠诚、可信、无私和公正等。无论在家庭和学校,我们的孩子都在有意无意地接受这些价值观的熏陶。无论是美国父母,还是中国家长,基本上对孩子的道德情操培养教育都是极为重视的。他(她)们都在努力让正确的价值观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健康的走完今后的人生路。
美国父母的教子智慧
儿童的道德智商需从他们诞生的第一天起开始培养,因为他们会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我们要相信品格胜于知识。
我们对孩子人格塑造最终目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价值首先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对培养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所以光有聪明智慧还是不够的。
家长想让孩子具备尊重他人、谦虚礼让、公平参与等良好品格,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期培养,点滴做起。
家长越保护越替代,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勤劳是幸福的种子,闲散是堕落的祸根。安逸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大敌人,是埋在孩子们心中的最大隐患。
年轻的父母不妨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其通过努力克服,以开拓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思维和能力。
与孩子交流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的有效方法,心与心的对话是最容易感染人的。
美国父母的家教理念
1.高尚的道德情操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要使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成为一个具备全面综合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从小开始对其进行道德情操培养,从孩子点点滴滴的生活、游戏、学习细节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使之能逐步成为一个自主、自觉而优秀的人,为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及长大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现在地球村意识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历史文化、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多,人的品德教育与伦理价值标准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且适合于其未来生命发展的品德培养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2.从小塑造孩子的人格个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人的所有教育,其目的都在于对人的人格塑造。
人格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个人的品质。
心理学将一个人在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有的行为倾向、行为样式称为人格。
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先天基础上的生理需求与知觉能力。在幼儿时期,人的意识自控系统尚未完备之时,人的生物性需要是不顾外界是否具备条件而一味要求满足的,心理学家称之为:“快乐游戏原则。”孩子对大人的顺从或者反抗都是为了此一目的。儿童先天的破坏性行为之所以无师自通,就因为它是未经改造的社会活动,它遵循了“快乐游戏原则。”而建设性行为,则需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培养教育过程。孩子的年龄越小,本能就越明显,家庭教育的导向性、基础性和科学性就显得更加迫切。
家庭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着巨大的直接的作用。人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即人逐渐适应社会行为模式的过程。
儿童的人格培养对其智能、体魄、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孩子从出生开始与母亲就有着一种天然紧密的依恋感。这种关系,表面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却是孩提时代的一种社会环境,孩子成长过程中对自然社会的认识都通过与母亲的这种关系展开。在此间,孩子找到安全感、探索的欲求、与他人的共鸣与互爱,竞争心、嫉妒、自主、社会性等因素也开始萌芽。
这份爱和依恋对孩子日后的智力发育极端的重要,如果此阶段未发展完成则会引起以后发育的延迟、后退与倾斜,而加强其积极面的因素后,会获得后期教育中无法或难以获得的技能与能力,对孩子日后的人格形成、创造力发展、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专家意见培养孩子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
我们对孩子人格塑造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所以光有聪明智慧也是不够的。对孩子人格塑造的重心是要培养孩子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精神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身价值实现等丰富的内涵。要启发鼓励孩子主动地学会做人,主动地学会生活、学习、创造,让其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开发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因此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做好示范作用。
3.哈佛教授科尔斯与《孩童的道德智商》
你了解孩子的道德智商吗?
他会不会考高分?他会不会进名校?他长大了会做什么?
随着孩子成长,做父母的无时不为孩子操心。但有个问题最让他们担忧: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做个好人?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诲,除了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外,其实他们最基本的愿望是,希望孩子能养成正直的品格。
现在,人们除了在乎智商(IQ)外,也热烈谈论情绪智商(EQ)所能发挥的作用。当今青少年犯罪率增加,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重视“道德智商”(MQ)呢?
哈佛大学教授兼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的新书《孩童的道德智商》,就从他个人养儿育女的经验,及他周围人教育孩子的心得,来谈如何培养儿童道德观。
养儿育女绝对不是件有绝对答案的事,科尔斯教授提出的一些观察,也许可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
科尔斯教授认为,儿童的道德智商需从他们诞生的第一天起开始培养,因为他们会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我们要相信品格胜于知识。
有位小儿科医生对儿童道德智商的理解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小孩子。例如,他曾接触患上血癌而将死去的女孩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负担,增加母亲的忧愁;有一名男孩子在车祸中弄伤右手,他不仅为自己感到难过,他更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难过,因为他父亲喜欢棒球、喜欢教他打棒球。
因此,道德智商不只是背诵条规得来,我们学习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对待他人时,也逐渐形成我们的道德观。这个学习过程,是从我们所见所闻而记于心中,而成人的道德行为如何,小孩子是最敏锐的觉察者。科尔斯教授本身也记述了一难忘经验,当他9岁的儿子不听父母的话,玩弄汽车房里的木工器具而弄伤自己时,科尔斯不仅为儿子的不听话感到难过,更难过的是儿子伤得不轻。科尔斯便在雨中开车奔往医院,甚至闯红灯,不断溅湿了路人。这时,他儿子指出:“爸爸,如果我们不小心,我们不但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可能还会制造更多的麻烦。”
这时爸爸才意识到驾快车很可能撞到别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正在受伤的儿子也能为别人着想了。要小孩说出他们如何看待成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们确实是我们的观察者。当我们想教导小孩时,其实有时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学习。
“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在传达信号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母亲在科尔斯教授的讨论会上说。一位名叫梅丝的母亲以她的儿子为例说,这个小淘气胃口极好,他大概7个月后,喜欢喝完牛奶就丢奶瓶。听着奶瓶摔在地上的声音,他似乎很愿意这样做。
一个邻居说:“他只是在练练他的肌肉。随他吧,你应该对他这样做感到高兴。”可是梅丝说不,她不希望孩子以为自己喝完了什么,随手一丢,就可以看着别人来替他收拾残局。
梅丝没有打骂孩子,她只是确保每当孩子要喝完最后一口牛奶时,拿走奶瓶,并一边跟他说话或洗脸。渐渐地,孩子就没有再丢奶瓶了,梅丝也即时从第一天开始就教导孩子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的。梅丝让人们看到小于1岁的小孩也能调教,不然长大了更难教。如果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过于纵容他们,弄巧成拙,就会成为爱的奴隶。
在小孩进小学前后,他们开始为这世界设想种种原因,如事情为什么和怎么发生的,及他或她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待人处事。这是小孩的良知开始启蒙的年龄,他们也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道德观。这时,小孩也开始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性格。
在这个阶段,许多的新知识也随着书本、音乐、美术和运动等形式,引起小孩兴趣。小朋友们也开始接触与他们分享知识的老师和教练等。处于这样精力充沛的年龄的小孩,对新鲜事物甚感好奇。好奇和学习心极强,甚至令家长追不上、吃不消。但由于小孩正处于学习和启蒙的阶段,家长也应谨慎地尝试明白小孩是怎么去理解事物的。
到了青春期,青少年开始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自觉,而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可是,即使他们有很多朋友,很多青少年还是感到寂寞和孤单,他们常常觉得自己的心事、焦虑、恐惧、愿望无法与人分享。这也使得青少年较情绪化和忧郁,因为他们也正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
作为家长,面对青少年较难以理解的举动时,不应只一味责备,而应尝试用一颗年轻的心,去理解和开导他们。因为只有有了沟通和理解,才能打开心扉,慢慢建立桥梁,将其纠正过来。
美国父母的家教方法
1.父母要做孩子的人生导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在家庭中,如何最有效地培养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念呢?在这里应强调的是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的榜样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
美国父母的模范表率作用是十分受人鼓励的。他们注重教育孩子要守约,因为孩子无故拖延,耽误了约定的时间,父母会很不满意,将孩子大大地训斥一顿,但发现孩子并无改正,似乎习以为常,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做父亲的忍耐不住,便会与孩子做一番探讨:“吉米,我和你讲了许多次要遵时守约,否则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也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不这样认为吗?”
“的确不好,不过,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父亲有些生气了:“怎么能说没什么了不起呢?你养成这样的毛病,长大会怎么样呢?还有谁会信任你呢?”
看见父亲生气,吉米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过得很不错吗?没见你有什么麻烦呀?”
“你是什么意思?”父亲不懂怎么话题扯到了自己身上。
“你大概忘记了,好几次你答应来参加我们学校的活动,我都告诉老师你会来,你却到活动结束了都不见人影。”
“那是因为我临时工作上有事情,而且那些活动也不是一定参加不可……”父亲注意到儿子不屑的甚至有些讥讽的表情,尴尬地停住了,不知如何收场。这不是偷窃、害人的大事,父亲工作忙,的确会有脱不开身的时候,学校里的活动大约不去也可以,但是孩子怎样看这个问题呢?他可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他可能会想:“噢,父亲也不守约,他过得不错,大概不守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也无须纠正这个所谓的缺点。”有了这样的想法,无论有多少次的教训,恐怕也不会起作用。再者孩子可能认为:“父亲对别人倒还能守约,尤其对工作上的事,但我的事却不认真,可见守约也要凭兴趣或分等次,不必事事守约。那么有时不守约也就不是错了。”对于这样的推理,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有效反驳的呢?
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肯听话,但实际上,我们常常用自己的行动来抵消我们的言语效果,让孩子认为我们是说一套,做一套,不必对我们的话认真,这样父母是真的面临困难了。
在这个例子中,父亲应当怎样挽回损失,消除不良的印象呢?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应有行动。“吉米,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我当时的确有急事不能来,但我应当事先或事后同你解释一下,甚至去同你的老师解释,我真的很抱歉,你能原谅我吗?”
吉米很有些感动:“没关系,我知道你很忙。下次打声招呼就可以了。”
“你们下一次家长座谈是什么时间?我一定把工作安排开,当然如有意外我会和你联系,好吗?”
“谢谢!”能够做到这样谦虚的家长是不多的,然而孩子们需要这样的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道德教育题目很大,似乎总是同宏大的说教、演讲联系在一起。事实上,道德观、价值观的构筑是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开始的。珍妮与帕拉玛约好,星期六要到帕拉玛家去一起完成一个工艺的制作。帕拉玛答应准备好工具和所需材料,珍妮出设计。这件事妈妈并不知道,到了周五晚上,她同全家商量了周末一起去爬山,再住一个晚上,周日回来。珍妮连想都没想,就举手赞成,回到房间给帕拉玛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明天要去旅游,周六约定要做的事,周日回来再说。帕拉玛十分不快,因为她为了这个约会,推掉了其他的活动安排,况且周一还要交作业,周日再做怕来不及。但珍妮不愿放弃这次旅游,说等周日回来再说,便挂了电话,同家里人一起去做明天出发的准备。
过了一段时间,帕拉玛打来电话,是妈妈接的,听说是找珍妮,便交给了女儿。因为听到帕拉玛的声音中有些不快,妈妈不由留心听她们讲话,虽然不大清楚,但心里有了些想法。等珍妮放下电话,妈妈问道:“有什么事不愉快吗?”“没有什么,一点小事。”“这是我的不是,安排出游前没有问一下你有什么安排,就决定了。你是不是约了人家什么事。”“噢,本来说明天做工艺作业,后天做也一样。”“什么时候交呢?”“星期一。”“这不大好,一是完成作业是要紧的事,不能随便推移时间,再者帕拉玛恐怕已经做好了准备,违约不好,你忘了上次你约她来一起做游戏,结果她临时改变了主意,你是多么生气?”珍妮犹豫了,妈妈理解她的心情:“这样吧,你明天先去做作业,什么时候做完,我们就什么时候出发,反正也不太远,去了先休息,第二天再玩,好不好?”这里全家人都为珍妮做了一点小小的牺牲,但这是值得的,妈妈及全家的支持教育珍妮要对自己的行为、言行负责任,要尊重别人,要懂得约束自己的欲望,要培养孩子的各方面的品质,父母、成人常常是要做出牺牲的。这也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
当我们的孩子长大后,随着人生境遇的转换,时代的变迁,可能会生长出与父母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不可能永远将他们纳入自己的道德体系,但我们给予他们一个牢固的基础,使他们在有意识的摸索中形成自己的新价值,他们会记住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勇敢地对待自身的缺点,这种勇气与坦率会鼓励孩子做终生的探索与自我培养,不致遗失方向。
2.从点滴小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
家长想让孩子具备尊重他人、谦虚礼让、公平参与等良好品格,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期培养,点滴做起。家长通过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做些游戏,制作玩具等方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中,逐步具备礼貌待人、关心他人等良好品德。如果孩子长大成人后,留在他或她的脑海中的,只有对一个个电视节目的回忆,而没有参加儿童团、和父母一块外出游玩、举办生日聚会的美好过去,他或她也无法有真正的收获。当然了,让他或她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也只能是家长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迪克梅尔·史密斯一家共五口人,他们把每星期五的晚上定为“家庭之夜”,由家长陪伴在孩子们身边,共度这一晚上的大好时光。全家人时常在一起玩些需用棋盘进行的游戏(如西洋跳棋、国际象棋等)或者捉迷藏。“我的孩子们很爱玩这些游戏,”迪克梅尔说。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玩玩捉迷藏,真的就能教孩子们懂得礼节礼貌了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它无形之中告诉孩子们,家长对他们十分关心,不惜花费宝贵的时间,陪他们一块儿玩,他们感受到了爱,而且也能学会去爱他人。“礼节礼貌并不只是要告诉孩子如何使用餐叉,”礼仪辅导员帕特里克·吉尔伯特说,“它是教孩子做个好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团结协作,做一点儿牺牲。孩子们将从他们的父母那儿学到这一切。”
尽管孩子们并不会喜欢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讲究礼节、礼貌;但对他们来说,把讲究礼节礼貌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束缚,也是毫无道理可言的。家长们时时刻刻都在为孩子能具备良好的教养而添砖加瓦。“一旦规则成为我们的第二特性,它就把我们解脱出来了,”米歇尔说,“如果迈克尔·乔丹时刻都得提醒自己遵守篮球规则,那么他又怎能把篮球打得出神入化呢?”
朱迪·马丁对此表示赞同。“一位有教养、懂礼貌的孩子长大之后,能有很多好朋友,能找到好的人生伴侣,也能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她说,“因为人们同样会以礼相待、鼎力相助。礼节礼貌是全人类通用的语言。”
3.懂礼貌、有教养的孩子并非只会说“谢谢”
一提到没有教养的孩子,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爱惹是生非的小捣蛋鬼,以及他的举止粗鲁的家长。而对于多蒙德太太来说,至今还对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发生的一件事情余怒未消。当时他们一家人正坐在一个小型电影院内看电影。每次进电影院看电影之前,多蒙德太太和丈夫都要再三叮嘱他们3岁的儿子,要静静地坐在里边看电影,不要大声吵闹,到处乱跑。在电影放映期间,他们的儿子除了个别时候小声提些问题之外,一直都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然而,尽管电影已经开始放映好长时间了,他们却连一句完整的话也听不清。这是因为坐在他们旁边的两个孩子,不停地在自己的座位上来回晃动,大声地叫嚷着,两个人争得起劲时,还在电影院的过道内互相追逐。多蒙德太太想找这两个孩子的家长,让他们出面制止自己孩子违反电影院规定的行为,可左瞧右看,怎么也找不到这两个孩子的家长。他们全家人接连几次去这个电影院看电影,都碰到了这两个不停地捣乱的孩子,这可真把多蒙德太太给气坏了,她决心要找到他们的家长,把情况向他们说一说。于是,在一次电影放映结束之后,多蒙德太太便尾随着这两个孩子到了一个餐厅。一对夫妇正在餐厅等着这两个孩子,多蒙德太太想他们肯定就是这孩子的家长了,便当即走上前去。
“你们的孩子不停地在电影院内跑来跑去,搅得我们一家人连一场电影都看不好,”多蒙德太太对这对夫妇说道,“他们如果对看电影不感兴趣,那么你们倒不如别让他们去电影院,让他们与你们一块儿呆在餐厅。”
孩子的父亲冷冷地看着多蒙德太太。“我们花钱给孩子买了电影票,”他说,“我们的孩子理所当然地要进电影院,他们在里面想去哪儿就可以去哪儿。”
他说出这样的话,着实让多蒙德太太大吃一惊。一对衣着端庄,看似很有涵养的夫妇,怎么能够容忍自己孩子那么明显的粗鲁之举呢?难道现在的社会已变成了一个人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只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对他人的利益全然不顾的社会了吗?佛蒙特大学心理学教授托马斯·艾奇逊不无讽刺地说:“看一看现在的电视节目吧,个人至上、傲慢无礼的行为已为人们司空见惯。”
当许多青少年们对电视节目中知书达理、循规蹈矩的人物嗤之以鼻时,不少的家长也在为那些举止粗鲁、目中无人的所谓“江湖侠士”拍手叫好。
对礼节礼貌的践踏,不仅表现在电视节目中,就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屡见不鲜。比如,在一次全美棒球赛中,巴尔的摩棒球队著名的守垒员罗伯特·奥林尼斯竟然当着成千上万观众的面,向场上的主裁判约翰·希尔贝克的脸上啐口水。
所有这些现象,都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心理学教授托马斯·艾奇逊把20年前的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与如今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做一对比,结果发现,如今的孩子更容易惹是生非,更不服管教。专家们指出,现代社会的家长,培养出了一代可以熟练地使用电脑,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写一封感谢信的孩子。
甚至那些努力去培养孩子文明举止的家长们,也不禁慨叹,他们在家里花了不少心血,才让孩子学会讲究礼节礼貌;但孩子一旦走出家门,就被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所感染,他们的培养成果便毁于一旦。家住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莱曼·阿尔库特女士对此深有感触。有一天,她11岁的儿子发现他的妹妹使用他房间的电话。“把我的电话放下来!”他向自己的妹妹吼道。接下来便开始对妹妹破口大骂。
莱曼·阿尔库特听到儿子的骂声,急忙跑到他的房间。“你没有权利这么骂你的妹妹,”她责备道。
儿子不以为然地耸耸肩。他慢条斯理地解释说,他的一位朋友在和自己的妹妹争执时,也是这么做的。
“在我们家中绝对不允许你这么做,”莱曼·阿尔库特语气坚决地说。尽管你无法让自己的孩子走出家门之后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但专家们相信,作为家长,只要耐心、细致地教育孩子,从小就让孩子懂得讲究礼节礼貌,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美德;那么他们的孩子一定会讨人喜爱,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定会倍受敬重。
4.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
家长越保护、越替代,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勤劳是幸福的种子,闲散是堕落的祸根。安逸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大敌人,是埋在孩子们心中的最大隐患。因为安逸的结果是:于己,他们未经锻炼的翅膀难以搏击人生的风雨,所以难以在和“苦孩子出身”者的竞争中取胜;于国,他们幼嫩的双肩更扛不起民族振兴的大旗。美国有位百万富翁,夫妇俩正在中国度假,接到正在上中学的女儿打来的越洋电话,问发给她的零用钱花完了,能否到银行支取些,得到的答复却是:超支的零用钱靠自己做“钟点工”或投递报纸挣钱解决!这位富翁日掷千金毫不吝惜,为什么对女儿这么“刻薄”呢?这就叫做“富门寒教”。父母的钱再多,没有孩子的汗水,轻易给她就不知珍惜,只有通过孩子劳动,去取得含有自己汗水的金钱才理解它的真正价值,才知其贵重。所谓“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的外界刺激,这些刺激对儿童来说是必须和有益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饥饿:为什么相当多的孩子有偏食、挑食的习惯,而且食欲较差,主要原因是他们很少领教饥饿的滋味。他们常常零食不离口,吃饭时自然没胃口,因此为了增加儿童的食欲,年轻的父母不妨有意识地让孩子饿一点。
劳累:由于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儿童几乎与劳动无缘,致使孩子们不知什么是累。活动量小,使其缺乏锻炼造成肢体懒散,肌肉无力,不仅妨碍身体发育,而且还会影响智力开发,更容易形成脆弱、自私和好逸恶劳的恶习。
困难:儿童意志薄弱者甚多,这与他们生活总是一帆风顺有关。年轻的父母不妨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其通过努力克服,以增强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思维和能力。
批评:要使孩子有教养,从小就要明确规定一些他们应做和不应做的事。比如打人、骂人、糟蹋东西等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有错则立即批评。孩子受到约束和“劣性刺激”,可能会一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但是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是有益的,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5.选准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时机
与孩子沟通交流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的有效方法,心与心的对话是最容易感染人的。一位家长这样说:与我们如何同孩子谈话或听孩子谈话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何时与孩子谈话或听孩子谈话。一位有经验的家长称,一些最为有效的时间是就寝时间与吃饭时间。南达科他州的一位母亲每晚就寝时,都有一个与自己的孩子谈话的习惯。她说:“当我的孩子已上床了,准备睡觉时,我就坐在床边,关切地问他:‘你今天什么时候过得最快乐?’‘今天有什么让你不高兴的事情吗?’等话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达到了很好的沟通。”
可以借助吃饭的时间,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亚里桑那州的史密斯与玛丽说:“我们每周至少在一块儿吃4次晚餐。吃晚餐的期间,我们甚至把电话挂断,以免突然来的电话影响我们同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
有个家庭制定了一项晚餐规定:哪位家庭成员在就餐期间给大家讲事情时,其他的人都不能打断他或她。实行这一做法之后,每位家庭成员都有机会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完完整整地讲给大家听。另一个家庭每隔几周,都要借吃早餐的机会,开一个家庭圆桌会议。在这种形式的会议上,每位家庭成员都有5分钟时间,来给大家谈谈近期所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对这些事情有何看法。
有些妈妈们及爸爸们惊喜地发现了另一个与孩子交流的主要时机:一块儿做家务活。
“当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家的洗碗机坏了,而且一时也没空去修,”一位妈妈回忆说,“于是,我让孩子们和我一起洗碗。我惊喜地发现,在洗碗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能够畅所欲言,以前从未和他们谈论过的话题,可以在这个时候无拘无束地和他们谈论。多年来我一直没找人修那个坏了的洗碗机,其原因就在于我不愿意错失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良机。”
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满关爱地与孩子交谈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时刻表露出一片爱心十分重要。在那些非常和睦的家庭中,家长们在这方面做得都比较好。斯坦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他的两个孩子都已十几岁了,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深地感到:关爱可以缓和家庭的紧张气氛,化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有些时候,家长似乎不可能再和孩子谈下去了,”斯坦指出,“但你可以通过拥抱一下孩子,或拍拍孩子的肩膀,让孩子明显感受到你的关爱,你们之间的谈话也就能够得以继续。”关爱是一种无声的信息,无论你同孩子之间出现了多么大的分歧,只要你能够让他或她体会到你的关爱,那么你们之间的沟通将不会被隔断。
朱丽娅的儿子已经11岁了,然而,做妈妈的朱丽娅发现,他难以接受父母公开表示出的亲昵与关爱。朱丽娅对具体情况做了具体分析,然后找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用无声的语言、特殊的动作来表示对他的关爱与呵护。朱丽娅深有感触地说道:“我的儿子前去球场打球时,他不想听到我当众大声对他说,‘孩子,妈妈爱你!’后来,碰到这种场合,我都会轻轻在他肩膀上拍3下。他知道我这种特殊的动作,是一种爱他的表示,他常常回过头来,对我会心地微笑。”你的孩子肯定知道你很爱他或她,要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向孩子表示出你对他或她的爱。你可以从简单易行的方法做起,过不了多久,你就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全家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认真对待孩子的意见
我们发现,最好的家长知道他们必须坚持自己正确的决定,无论孩子对此持有多大的异议。然而,这么做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忽略孩子的意见与建议。允许孩子们在家庭事务中拥有发言权,可以带来两大好处:第一,当家长至少在征求孩子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决定之后,孩子更乐意主动接受这些决定;第二,孩子们也能够认识到,他们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这对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及责任感将有莫大的帮助。怀俄明州的凯丽16岁时,她的家中每逢要做出重大决定时,都要召开由所有家庭成员参加的家庭会议,她对这种做法非常赞赏。“在家庭会议上,我们每位家庭成员都能够畅所欲言,有什么好的想法,尽可提出来,让其他的家庭成员讨论。用这种方式所做出的决定,代表了我们家大多数人的意愿。”凯丽坦然而言。例如,当凯丽的家想买一台家用电脑时,她的爸爸妈妈就把大家召集到一块儿,就家中谁将使用它,大家喜欢什么品牌的家用电脑,用电脑的时间怎么分配,做什么事情时应该优先使用它等事宜进行了认真讨论。
对于家住密执安州的马克来说,被家长叫去商讨事情,不仅仅意味着自己有了发言的机会。马克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家庭决策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总是很有兴致地听我发表意见与建议,即使他们最终并不按照我所说的去做。这种做法的确帮助我树立起了自尊心。”当然了,操持家务及在家中执行纪律,时常要求家长自己来做出决策。如果你打算做出一条孩子们只有做完家庭作业,方可看电视的规定,那么你就自己决断好了;如果把这个事项也拿来让孩子们讨论的话,讨论来讨论去也不会得出一个好的结论。这并不意味着要你为公开交流设置障碍,而是提醒你更明智地决断哪些事项可以和孩子们一块讨论,哪些不太适宜一块儿讨论,以及讨论到哪一步告一段落又可以让孩子从中得到教益。
当比蒂的儿子开始驾车时,这种做法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蒂并没有不停地告诫儿子:“不要酒后开车,不要超速开车。”她只是和丈夫、儿子一块儿谈论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新闻,并对所报道的交通事故中的受害者表示同情。比蒂并没有为了让孩子能够听进自己的话,而做出什么特别努力。想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十几岁的孩子们内心的一种难以抵抗的冲动,比蒂的成功之处,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孩子的这种冲动。
(3)避免说些过火的话
我们的情绪与孩子们的安康是那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没有哪位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永远平心静气。然而,我们在碰到某些事情时越激动,越有可能说一些过后倒希望自己没说的话。
当碰到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时,一位妈妈对自己的孩子们说:“我心里确实很难过,因此我现在什么都不想说。出去玩吧!等我冷静下来后,再找你们。”工程师罗伯特是4个孩子的父亲,他每逢有可能和孩子们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都能够及时让自己冷静下来。罗伯特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时刻牢记:冲动、愚蠢的行为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要走的一段弯路。新泽西州的一位妈妈称,我们在和其他成年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无论对对方多么憎恶,我们常常能够克制自己;同样,我们应当以这种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
(4)认真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对家住得克萨斯州的乔来说,这意味着直到听孩子说完话后,他才开始说话。“不管孩子正在告诉你什么事情,你都要听到底,”他说道,“如果你没有等孩子讲完话,就发起火来,那么你就准备给孩子道歉吧!”
当孩子给你讲完话后,对孩子刚刚讲过的话进行阐述,然后询问孩子你所阐述的,是不是他或她的本意所指。在给孩子提出建议,或者采取行动之前,务必确保自己清楚地知道了孩子话语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及方式。罗恩是3个孩子的父亲,他的3个孩子年龄分别为7岁、12岁及16岁。在平日的生活中,罗恩时常提醒自己,孩子看问题的角度与成年人是不同的。他着重指出,在大人看来十分细小的问题,在孩子的眼中可能就是大问题,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家长体会孩子内心的真正感受。“如果一个孩子把他所喜爱的东西丢失了,不管这件东西在我们看来多么微不足道,对孩子来说它却很重要,孩子很在乎它。对此,我们必须能够理解。”罗恩说道。
(5)激励并表扬孩子
“你真是个杂乱无章的孩子,看你的房间脏得一塌糊涂,你从来也不知道好好收拾一下。”
“你最好把那封感谢信写完,否则你就别看电视。”
“你的嗓门像猫叫一样,难道你就不能大声对我说话吗?”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说过诸如此类的话。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要纠正孩子的行为。然而,为什么他们常常得到令其失望的结果呢?
原因在于孩子身上的粗鲁行为,通常都是由粗心大意所造成的,而不是孩子故意去那样做的。家长的批评、责骂及命令,只会激怒孩子,并使他或她产生对立情绪。他们所崇尚的信条,就是不严加管教,严厉指责,孩子就不长记性,永远也学不好。
阿兰·凯斯丁是耶鲁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提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那就是激励并表扬孩子。在参加每项活动或者做每件事情之前,家长可向孩子解释说,到时如何表现,才能既不会让家长批评,又可得到大家的一致夸奖。“今天我们一块去你的玛丽姨妈家做客,如果你在见到她时,主动和她握握手,并在吃饭的时候帮她搬下椅子,我肯定会为你感到骄傲。”随后,可别忘了表扬孩子:“你今天表现很好,我非常喜欢你那么做,连你的玛丽姨妈也不停地夸奖你懂事呢!”
阿兰·凯斯丁补充说:“你应该时常这么做,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无需再去激励孩子,他或她就能做得令人满意。你所做的,只是表扬他或她了。”
然而,如何去确定孩子们何时有违规行为呢?礼仪顾问约翰·霍普建议每个家庭都应该订立一些大家都赞同的家规,然后家庭的每位成员都应当严格遵守。霍普说:“可以根据这些家规来确定孩子什么地方做错了,并且及时地予以纠正。”
这么一来,家长就不必再责备孩子:“你真是个举止粗鲁的孩子。把你的胳膊肘从餐桌上挪开。”而只需简单地向孩子声明:“我们的家规中明确规定,就餐时胳膊肘不能放在餐桌上。”家规的执行应当就事不就人,家长所纠正的是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专门去责备孩子本人;而且家长纠正孩子的话语,让孩子听起来不像是在命令他或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化解孩子的对立情绪,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乐意去改正。
以这种方式,对孩子进行的委婉批评,常常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埃伦·威克斯是康涅狄克的哈特福特中学的学生,她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每天早晨,埃伦·威克斯的父母或她朋友中的某一位的父母,轮流开车送她们这帮人上学。当车门打开后,埃伦·威克斯常常一句话也不说,钻进车内,静静地坐在后排的座位上。家长把车开到校门口时,她便像其他几位朋友那样,打开车门,急匆匆地向校园内走去。
一天早晨,当埃伦·威克斯和她的朋友们都钻进车后,开车的司机——其中一位女孩的父亲——转过头来,问道:“怎么连一个向我道声‘早上好’的人都没有呢?”
“以前,我真的没有设身处地为他想一想,我们几个人再急着上学,也得说句礼貌的话语,”埃伦·威克斯说,“我非常高兴他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告诉我们。”如今,她和自己的朋友们每次坐车,都不忘给当天开车送她们的那位家长道声“早上好!”
对中国家长的启迪
家长是培养孩子高尚情操的导师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具备全面综合素质人才方面,应当借鉴美国父母家教的理念与方法。
美国父母认为孩子的道德智商需要从他们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培养,因为他们那时就会观察和模仿父母或其他成人的行为。而中国父母很多是在孩子的毛病已经形成习惯时才发现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父母认为父母要做孩子的好导师,父母的榜样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中国家长虽然也知道“子不教,父之过”这个道理,但自己不负责、不讲道德的一些不良表现,却误导了孩子去模仿学习。每一个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家长,都必须从自身做起,以模仿表率影响和鼓励孩子,进而才能使教育富有成效。
美国父母一般由于教育程度发达,法律观念较强,对子女的教育很讲究科学的方法。而中国一些家长至今仍信奉着“棒打出孝子”的传统观念。所以培养孩子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的家长们首先应尊重子女的权利,关爱孩子,善于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到家长和自己是平等的,乐于接受家长的教育。中国也有着许许多多负责任的家长,也有很多优秀的被美国家长欣赏学习的教育方法,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正是经中国父母的精心培养而为社会作着贡献。但不可否认,因为文化传承与知识水平的差距,一些中国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已经在误导着孩子的成长,这方面应当借鉴美国家庭教育中的合理因素,以自己的表率作用让孩子在模仿中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