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让孩子向你看齐,只要你能够在行为举止方面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他们迟早会效仿你的。
——〔美〕罗伯特·瓦伦文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爱读书的习惯,勤思考的习惯,勇于实践的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益的。
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成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要纠正不良习惯,必须有明确的意识、科学的方法和足够的耐心。每纠正一种不良习惯,孩子就前进了一大步。
美国家庭中的父母,大多视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自己的职责,并且注意以身作则。特别是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孩子终身受益。这种教子理念值得中国的为人父母者学习。
美国父母的教子智慧
适时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一种投入少、效益大的教育策略,值得大力提倡。
让孩子们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让他们向你看齐。只要你能够在行为举止方面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他们迟早会效仿你的。
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因为成年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父母要有耐心与毅力,只有父母坚定不移,孩子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坚持下去。
儿童时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有的已经改正的坏习惯还可能再犯。为了巩固孩子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所取得的成绩,促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生活规范,使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这无疑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意识有积极的意义。
美国父母的家教理念
1.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教育的职责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知识传递的过程也应该是习惯培养的过程,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要在孩子身上形成种种既以优良传统为基础又能适应当代和未来社会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
常听一些家长谈起自己的孩子已经上小学高年级甚至已经上初中了,还要家长帮助洗脸、洗脚,叠被子等。这除了说明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外,还说明家长的教育方法是欠妥当的。从孩子两岁时就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要求他起床后先把被子叠好,放学后把书包放好,饭前饭后要洗手,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等等,从具体的小事培养孩子有条不紊、有始有终地做事情。当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家长要有耐心,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生活习惯养成了,学习习惯也会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一般情况下,学习习惯不良的孩子,其日常生活也往往杂乱无章。如果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了生活习惯的培养,犹如一条腿走路,是长不了的。只有把培养生活习惯和培养学习习惯双管齐下,才能明显见效。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好的学习习惯也就容易克服了。即使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如果生活习惯较差,最终成绩也可能大幅度下降,甚至变为差等生。
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因为成年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例如,你要求孩子每天起床叠被子,那你首先要每天及时把被子叠好;让孩子随时摆放好物品,你首先要有个有条不紊的习惯;要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当然要率先勤奋学习。必须明确,仅仅掏钱把孩子送进学校或请家庭教师,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平时的良好习惯,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慢慢养成自觉主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了保证。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自然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同改正不良习惯相比,还是容易得多。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它就要支配人的行为过程,影响人的精神面貌,要想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不良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但需要付出很大代价,要花费家长、教师巨大的精力。因此,应当及时发现和改正孩子的坏习惯。应当说,适时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一种投入少、效益大的教育策略,值得大力提倡。
2.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在孩子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举止言谈习惯等习惯中,学习习惯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人的一生中,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只有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生命才能放出异彩,才能在事业上不断获得成功,在生活上才脱离低级趣味。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说明,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往往开始于学习的比赛。谁学习得好,较多地占有一些前人的智慧成果,谁就有可能使理想如愿以偿,因为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习惯是一种比较巩固的动力定型。一个孩子养成了晨读习惯,每当早晨起床后,就会不假思索地拿起书本坐到一定位置上朗读起来。
——〔美〕贺内·杜波斯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孩子自觉地学习,及时预习、复习,上课注意力集中,笔记工整清楚,遇到问题积极思考等等都是学习的好习惯。反之,也有种种学习的坏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学生的学习是不可想像的、学习成绩也一定不会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习的习惯。”作为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抑制和消除不良的学习习惯。
专家观点应尽早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调查过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结果表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习习惯的得分并不增加。据此认为,学习习惯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难有多大改进。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棵带有枝枝叉叉又弯弯曲曲的小树,长大能直吗?因此,尽早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良好习惯也越容易巩固住。不良的学习习惯发现得越早,也越容易纠正。学习习惯形成的标准一般有三条:一是动作的速度,指经过多次反复练习,组成学习习惯的一系列动作的敏捷性日益提高;二是动作的质量,指动作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应该不断提高;三是学习者本身的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要不断维持相对平衡。如果孩子某种学习活动达到上面三条标准,说明他某种学习活动的习惯已经养成。
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美国父母的家教方法
1.“今天的事今天做”
不少家长本身很有时间观念,将日常作息时间安排得很好,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层次分明,合理利用。因此在教导孩子时,也有意地培养他的秩序感。但有的家庭中,因为父母就不是个有条理的人,所以天天手忙脚乱。搞得孩子也跟着乱,吃过的东西乱扔,玩过的玩具乱扔,衣服乱扔,没有好习惯。父母不教导、指正,平时在家随随便便也不把这一切当回事,孩子从内心没有重视起来,也不懂究竟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因此,当有一天父母带他去朋友家聚餐,和朋友家的小宝宝一比较,才看出孩子的弱点。只见他东一叉西一匙,一边吃一边扔,甚至把桌上所有的好吃的东西全部占为己有,把朋友家的房间搞得又脏又乱,做父母的才发现今天自己很没面子,他们没有想到结果会是这样。
父母应该从小就告知孩子,哪一件东西是爸爸必需的、重要的、不能动的。哪一件是妈妈的东西,孩子不能随便拿。如果弄坏了后果是什么,如果搞乱搞脏了后果是什么,如果孩子不知道它的重要性,父母应该告诉他父母的权力,孩子同样要尊重。平时对自己的东西多加爱护,并且不乱放。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很多父母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在进行教育时总是采取先批评的方式,先挑出孩子们一大堆错,指出差的地方,这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怎样努力也没有用,认为自己没有这种能力,这是不对的。
比如,一个6岁的小孩过圣诞节时给爷爷和奶奶写了一张贺卡,但因修改过多,显得很乱,妈妈发现后让他重写一遍,可重写之后又出现拼写错误,妈妈又要求重写,孩子变得很烦而且没有自信心。本来是一件值得父母夸奖的事,却变成改错了,变得很扫兴。
父母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先肯定孩子的做法,懂得在节日期间用写贺卡的方式向祖父母祝贺,表扬之后,再趁机教导他关心他人,热爱他人。最后再指出他如果写得更用心、整洁一些效果会更好。使孩子面对错误从心理上放松,而且明白自己这件事的差错,改正之后会写一张更好的。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父母要有耐心与毅力,只有父母能坚定不移,孩子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坚持下去。这些习惯常常是很小的事情,比如饭前洗手、给爸爸妈妈道晚安。通常当孩子学会一种小把戏时,常常会乐得手舞足蹈,过一段时间当他不再感到好奇,没有新鲜感时就不想再坚持,而是又去寻找另一种有吸引力的东西。这时家长就要注意,教给孩子每一个好的习惯,都要让孩子明白不是学会就算结束,而是要保持下去,要引起重视,每日必纠。有时孩子也明白这个道理,明白家长希望他们保持良好习惯的迫切心理,只是顽皮一下,尝试一下,看看他不遵守结果又能怎么样。当父母不再坚持时,他自己也觉得无聊,这个好习惯就会中途废弃。贝利生性好动,虽然调皮但很可爱。妈妈带他去超市购物,贝利觉得妈妈可以随便拿物品,他也可以,所以,一进超市就欢乐无比,东窜西跑,东挑西拣,乱拿东西,每当贝利如此表现,妈妈都会对他训斥一番,贝利会老实一会儿,但很快便又故态复萌。有一次看到一辆喜爱的童车,贝利不顾一切地跑过去,骑着满商店乱跑,店员为了礼貌待客,不便阻止,可从心里担忧。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很气愤,大声责骂,追着他想将童车夺过来,但贝利根本不管那一套,像脱缰的小马一样乱跑乱蹿,使得妈妈气急败坏,费很大劲才制止住。这种现象的发生责任在母亲身上,因为在去超市这样一个特殊场合之前,妈妈就应该把注意事项向孩子讲清楚。因为家长没有把超市的概念讲清楚,孩子只以为妈妈带他去了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并不清楚进入超市该怎么做。所以,到了这种忘乎所以的地步再强制孩子听家长指挥或拒绝孩子的某种要求就变得有悖常理了。在同孩子讲清道理后,母亲应做一定的规定,如果贝利不遵守行为规范,或者不再带他去市场购物,或者当即停止购物,带他回家反省一段时间。
有些人在独立生活时,很有时间观念,对自己的生活安排比较好,一旦组建家庭,就有些忙无头绪,特别是宝宝出生后,家庭成员多起来,在时间上不能保证,逐渐变成一个杂乱无章,忙而无序的人。这种父母当然不可能要求孩子遵守时间,父母对孩子一会儿这样要求,一会儿那样规范,一会儿说可以饿了就吃,一会儿又说必须到点开饭,没有准性,孩子如坠入云里雾里,不知如何是好。家长没有时间观念,造成孩子从心理上放松。慢慢发展到对什么都无所谓了,见了好吃的东西随便吃,见了不喜欢的书本随便撕,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有步骤地训练孩子,教育他从小就要以一种好的行为规范做标准。
孩子很需要一种节奏感,一张一弛,掌握某种习惯,制定一个计划,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时候怎么做。父母应不停地指导,并给他一定的时间进行训练,直到他明白和掌握为止。假如他不知该如何尝试你的限制和约束,最后可能干脆不顾这种约束,越走越远。因特殊原因打乱时间,对孩子来说会很不适应,要做一种解释。时间被打乱是不得已的,而不是无所谓的。这样才能与自己一向要求的规矩保持一致,否则孩子会认为你自己打乱所树的规矩,那么我也不必照办了。这样便降低了做父母的威信与影响力,也很难培养出孩子的好习惯。
2.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
我们命令孩子做事情,或强迫他去做,是在显示我们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无非是身份、年龄或体力的差别,孩子当然无法在这些方面去与大人竞争。我们这样做便导致了权力之争,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引导和影响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而去做正确的事情,只是意味着我们应该找到不同的、有效的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方法。蒂娜已经13岁了,妈妈成功地说服蒂娜洗自己换下来的衣服。两周过去,事情很顺利。每到周末蒂娜就把自己的衣服洗净叠好、放好。然而有一个周末,妈妈发现蒂娜的脏衣服堆了一堆却不去洗,就批评她。蒂娜答应下次不会忘了。接下来的一周,蒂娜还是没洗。她已有两星期没洗衣服,几乎没剩几件干净的衣服了。这次妈妈记起来要运用自然结果法,看看效果如何:她不再理会蒂娜。蒂娜的衣服留在那里没有洗,只好不换衣服,看她怎么办。但脏衣服的堆积似乎并没有使蒂娜为难,她从脏衣服里捡出一些稍微干净一点的继续穿,她心想:“我就是不去洗那些衣服。”妈妈天天看着那些脏衣服越来越恼火,终于有一天,她发了火,狠狠地说了蒂娜一顿,当着她的面扔掉了一些太脏的衣服。蒂娜流下了眼泪,但暗自高兴,你把太脏的衣服扔掉了,我还不想要那些衣服呢,正好合我心意。妈妈把她拉到洗衣机旁,强迫她把衣服洗了。“你记清楚了吗,下次记住及时洗衣服,否则没有衣服穿!”
蒂娜没有按约定的规定按时洗自己的衣服,妈妈忍耐不住发了火,最终用强迫的手段让蒂娜洗了衣服。在两人都很恼火的时刻要求蒂娜按时洗衣服,妈妈用了结果法作为一种惩罚,而蒂娜最可能的反应是“还是不去洗,让她看一看”。事实上,如果妈妈能耐心一些,可以再坚持几天,看一看最后蒂娜怎么办,她不可能永远穿脏衣服。其实蒂娜是想让妈妈看一看,她并不愿意让别人强迫自己干什么事情。她宁愿穿脏衣服,也不愿受妈妈支配。对这件事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妈妈应该对蒂娜洗不洗衣服不再提出意见。当妈妈将照料脏衣服的事交给蒂娜管理时,就承认蒂娜已足够大,可以自己照料这件事,不再需要妈妈操心,洗不洗衣服是蒂娜的事。如果蒂娜不洗,她就穿脏衣服。一个女孩子其实很小就开始爱打扮,爱干净,她懂得什么是美观漂亮,什么是邋遢肮脏。她不可能长期穿脏衣服,但她决不希望妈妈干涉,一大堆脏衣服留到洗衣机旁,是对妈妈干涉的抗议。妈妈强迫蒂娜洗衣服是运用权力,许多父母在无法行施有效的教育手段时,就去运用权力强制孩子入轨,这是很武断的也是很难成功的。妈妈感到她的权力地位受到威胁,因为蒂娜不听她的劝告。当然妈妈也非只有一个选择:除了运用自然结果法使蒂娜自觉地洗衣服,妈妈可以同蒂娜谈谈话,发现她不洗衣服的原因。比如,先搞明白蒂娜为什么洗着洗着就不洗了,不保持这种好习惯了,会不会是蒂娜有几件衣服旧了,小了,她不想穿了。如果是这种情况,妈妈耐心地和蒂娜谈谈话。蒂娜会告诉妈妈,她不喜欢那几件衣服,就会避免一场长时间的权力斗争。
3.如何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
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习惯一经形成,如不及时加以纠正,重复出现一次便是一次强化,慢慢便会成为极难改变的恶习。儿童时代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到了成年才想去改变就很难了。不良习惯会给人一生带来许多不利,不仅妨碍工作和生活,还会损害人的形象。孩子年龄尚小,可塑性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好时机,也是纠正不良习惯的好时机。
娇生惯养是孩子形成不良生活习惯的直接原因,因此家长必须注意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1)帮助孩子深刻认识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
一般地说,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孩子都没有正确的生活价值观,他们觉得生活就是享乐,怎么样舒服、快活就怎么样做,有的甚至自以为了不起,别人都是傻瓜,对于成年人的批评毫不在意。这种错误认识不改变,就不可能改正不良习惯。为此家长要注意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真正打动孩子的心灵。民间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懒惰的危害。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对兄弟非常懒,整天什么事也不做。他俩长大后,父母要他们到外地投奔一个亲戚,行前大人烙了许多圆饼套在他们脖子上,叮嘱他俩路途饿了就吃饼子,可这两个懒汉半路吃完了嘴下边的竟不知挪动一下圆饼,结果被活活饿死。许多孩子听了这个故事,都深受教育。当然家长如果采用现身说法,教育孩子效果就会更好。
小知识 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
不良生活习惯对孩子成才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精力分散,学习受干扰。儿童应当通过学习、游戏、锻炼身体、劳动等活动全面发展自己的身心素质。而有好吃懒做、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入迷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孩子却没有心思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反而对那些低级趣味的活动津津乐道、兴致盎然。他们没有心思学习,多数是学业上的落伍者。
其二,身体受损害,精神不振奋,凡是有爱睡懒觉、挑食等不良习惯的孩子总是与身体素质差、精神萎靡不振、烦恼和失望时时相伴,贪婪症、焦虑症等便随之而来。
其三,生活能力脆弱,经不起风雨。对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来说,他们不怕困难,能够开拓前进。而那些存有无病呻吟、任性固执、花钱如流水等毛病的孩子,小时候得不到克服各种困难的锻炼,将来脱离父母的监护后就会感到事事不如意,到处是麻烦,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
不良生活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反复地出现。为此,家长应当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帮他们克服。如花钱无度的孩子要钱时,必须问清楚用途和数目,再决定给不给和给多少,过后还要追问孩子是怎样花钱的,收回孩子剩余的钱。让有严重不良生活习惯的孩子到较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更换其居住、生活的条件,也能促使他改掉坏习惯。现在居住在大城市的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条件艰苦的县城求学,不能不说是一种明智之举。对有些孩子还可以用“激将法”。巴西球王贝利童年时曾染上吸烟的恶习。有一次他正在抽烟,爸爸过来看见了,吓得他赶紧把烟头捂灭。然而,父亲却像老朋友似地对他说:“你踢球有点天分,要是吸烟损坏了身子,球就踢不好了,这事你自己决定吧!要是你还要抽,最好抽自己的,老讨别人的烟很丢人!”说着把仅有的几张钞票递给了他。小贝利感动极了,从此他在绿茵场上驰骋了几十年,再也没有吸过一根烟。
(3)通过制定家规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儿童时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有的已经改正的坏习惯还可能再犯。为了巩固孩子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所取得的成绩,促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生活规范,使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小约翰在小学期间,往往边吃饭边看书,既耽误了时间又影响了消化,怎么劝说也不能彻底改变;一时改了,过时又犯,有时把父母气得发火,但他仍我行我素。这说明在这方面他已形成一种很坏的习惯。后来全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小约翰说,他也想改,但一吃饭就想着先拿一本书,不拿书就不想吃饭。父母指出这种坏习惯既影响消化又损害眼睛,读书效果也很差,必须彻底改变。父母一起制定了整改时间和方案,限他1个月必须改变,否则以后再也不购买新书了。小约翰爱书如命,每个月都要多次逛书店购买新书,玩具不买可以,零食不吃可以,书不买他是怎么也受不了的。为此他下决心改正边吃饭边看书的坏习惯,父母也按约定1个月未购买新书。小约翰通过1个月的锻炼,终于改变了这一坏习惯。
小马丁吃饭剩碗底,不管饭多少,都是那样。父母正确引导他,指出粮食来之不易,并用一些具体事例开导他,使其认识到粮食的宝贵,浪费粮食就是犯罪。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制定了严厉的规定,如果剩饭,再吃饭时必须先把剩饭吃掉,否则不能吃新做的饭菜。他的这种坏习惯经过一段整治也改变了。诸如孩子每天不能按时刷牙、走路爱踢石子、不按时洗澡、随便弄坏钢笔、乱撕作业本等坏习惯,也可以通过制定家庭规范给予限制,并坚决让其更改,做好了就及时表扬。家规的制定要发扬民主,由全家人讨论制定,对孩子既要有约束作用,又要符合实际情况,使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家规制定出来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定期总结;还要在执行家规的同时,改善家庭的软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
4.让孩子懂得与他人分享
现实生活中,小气的孩子并不少见。“小气”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所以,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很重要。为此,家长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1)不要溺爱孩子
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父母的溺爱密切相关的。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父母分享,父母却在感动之余,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
(2)不能让孩子搞特殊化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这无疑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意识有积极的意义。家长还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3)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家长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4)对孩子进行分享行为的训练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如孩子拿着镜子,家长拿着匙,家长温柔而愉快地递给孩子匙,然后从他手中拿走镜子,通过这样反复地交换,孩子便学会了互惠和信任。
(5)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
经常让孩子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孩子与小朋友们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另外,应常提供孩子为家长服务的机会,如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时表扬强化。
(6)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如帮助孤寡老人、给灾区人民捐衣送物等。
(7)不要矫枉过正
家长要注意掌握分寸,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要勉强孩子什么东西都与人分享,更不要因孩子拒绝分享而惩罚他。
5.培养孩子从小学会节俭
1998年春天的一天,在纽约市区的一家馅饼店,50名孩子欢聚一堂。他们头戴有该店标志的帽子,吃着最喜欢吃的意大利式烤馅饼,喝着清凉可口的饮料,听着悠扬的乐曲,个个兴奋异常。这是阿曼中东不列颠银行在为其头50位小储户举办庆祝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国儿童手中的零花钱也逐渐多了起来。于是,一些儿童出手大方,随意花钱。为使儿童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阿曼中东不列颠银行开设了“儿童俱乐部储蓄”。
“儿童俱乐部储蓄”方法灵活,内容丰富,儿童只需手持5美元就可开一户头,利息与成人储蓄相同,并可马上免费得到一张贴画及其他小礼品。它设有特别储蓄,储金的20%可用于购买玩具,20%可买儿童读物,10%可买比萨饼。以上东西,是儿童最喜欢的,当然,它们的价格对手持储蓄卡的儿童来说是相当优惠的。此外,该银行还将经常为储蓄积极的儿童组织有趣的户外活动。
“儿童俱乐部储蓄”一问世,立即引起儿童的极大兴趣,储蓄者十分踊跃。
6.教孩子不再依赖他人
3岁的汤姆,简直像极了强力胶,白天缠着爷爷奶奶,晚上则死缠着父母不放。
这样一来,父母不仅无法工作,就连晚上短暂的休闲生活,也被剥夺了。爸爸原本想送他上幼儿园算了,但这个小家伙就是死活不从。跟他折腾了大半个月之后,爸爸也无计可施了。也许依赖的孩子并非全然不好,但他确实为家庭带来不少困扰。
“哭”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担心被父母“抛弃”,但父母却以为孩子长不大,太依赖了。
这是种认知差异,显示亲子间的想法常有所不同,也意味着孩子心中有很多的担心与顾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这种“症状”叫“分离焦虑”,如此的情形经常发生在三至六岁的孩子身上。父母绝对无法叫他不要粘,毕竟那是一种成长的轨迹!如果到目前为止,依然企盼孩子“独立”,给你的忠告是,赶快去除这种非分之想吧!
直到孩子大约五岁左右,才能给予必要的“独立”训练,例如,故意抽些时间和孩子分离,然后逐日把分离的时间加长,直到他不需要你,也能玩得非常快乐为止。
初期,孩子可能会以“哭闹”来表示抗议,但你可千万别妥协。这时可考虑的妙招是,忽视孩子的行为,或给自己一段自处的时间,例如,孩子一再大吼大叫时,你可以躲入自己的卧房中,等他恢复平静时再出来,并且微笑着告诉他:“爸、妈最喜欢不哭不闹的孩子哦!”
大概不出两三个月,孩子便可从父母的行为语言中得知,父母最喜欢哪种行为表现,而附和你的要求。
此外还要懂得“增强”!比方说,当他独自一个人在书店里看漫画书或玩玩具时,摸摸他的头,告诉他:“我喜欢你能做自己的事。”甚至让他说出,所看到的一切,或玩玩具的心得,相信一定非常有趣。
7.从小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
孩子的专注精神从心理学上讲,属于注意的稳定性和意志的坚韧性问题。它是孩子今后学习、工作,尤其是创造发明的一种可贵心理品质,必须从小注意培养。例如:孩子一般都乐意大人关注他,因此,当孩子集中注意和坚持一种有益活动时,家长应该用自己的注意去增加孩子注意稳定的时间。尤其是当那些注意力、自制力差的孩子开始或坚持活动时,家长要特别给予注意,或点头微笑,或口头表扬,或走到其身边称赞地拍拍其肩膀,使孩子从自己进步的“脚印”中获得成功、胜利等情感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和力量。在此基础上,家长需要进一步提高孩子注意的心理层次和水平。最初,孩子从事某种活动,可以说纯粹出于好奇、出于兴趣、出于无意注意,一般每次注意的时间不长。教过凡非的老师几乎都这样评价凡非:“凡非在听课时,精力特别集中,眼神一直跟着老师,教这样的学生,老师上课特别提情绪。”凡非在省优秀中学生座谈会上曾这样说:“听讲时我一点也不敢马虎,老师所讲的东西我都巴不得找一把刀子刻进脑子里。”而最喜欢《水浒传》的凡非却在父母看《水浒传》的状态下能集中精力做练习题,好像根本未开电视机一样。凡非在学习的时候特别投入,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探究知识的海洋里。他的这种习惯是从小培养成的。小凡非两三岁时,观察蚂蚁搬家能看上近一个小时不肯离去;看连环画入迷时竟忘记吃饭,不肯睡觉。对此父母适当调控,但不强行制止,工作不忙还随他一起观看。每当搭积木、插汽车模型时他总是一气呵成;浇花和做游戏也是那样专注,谁也别想打扰他。后来上学了,做作业也是这样。他的专注习惯就是从游戏中,从日常生活、学习中,从自己成功的喜悦等情感体验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以后父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知识范围的拓宽,不仅继续增强了孩子从事各种有益活动和学习的兴趣,而且还通过教育,让孩子逐渐懂得其意义,使有意注意的水平逐渐增高,并能排除干扰,将一般注意水平提高到高层次的专注水平,达到了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8.让孩子养成提问的好习惯
我们常用有“学问”来形容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呢?德国现代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意味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和“问”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问二字的字面含义就包括学和问两个方面。问是学的开始,学是问的继续,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学和问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知识的获得是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而认识又总是开始于不认识的,也就是说,具有渊博学识的人,都是从无知识即有问题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提出来了,就可到书本和老师那里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学习就提高了一步。没有问题的学生,就谈不上有求知的渴望。教师教给学生的,一般都是学生不懂的问题。
提出问题不仅是求知的前提条件,也是科研、发明、革新、创造的开始,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便是工作取得较大成效的时候。英国的瓦特由于思考“开水为什么能掀起壶盖”这一问题,才终于利用其中的原理发明了蒸汽机。
提问不仅是学习的开端,所提问题还是知识水平、智能水平高低的标志。一个学识比较丰富的人,提出的问题比较深刻;而一个知识比较贫乏的人,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如一个几岁的小孩往往提出“月亮为什么悬在空中,而不落在地面上”的问题。任何一个有一定水平问题的提出,都是学习深入的结果,是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反复推敲的产物。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一种学习方法称“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任何思维都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问题往往是思维的向导,具体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可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爱因斯坦得出的结论是:“妨碍青年人用诧异的心情去观看世界的那种教育完全不是通向科学的阳光大道。”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完全无所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爱因斯坦却尝试着对它不信任,提出了新问题,从而创立了相对论,在科学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指导孩子在预习、上课、复习、考试、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就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对增强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都是有好处的。美国的小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提问习惯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课而发问,教师也绝不会因此而不满。相反,如果哪个学生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或指出教师讲课的错误,那么教师会对他高看一眼;如果提的问题教师一时回答不上来,老师会很高兴,会邀请学生下课后一道去讨论。这种不怕露浅的精神,正是科学态度之所在。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提问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让孩子克服提问前的为难情绪
“提问无须脸红,无知才应羞耻。”这是养成提问习惯所必须具备的正确认识。
学生能够思索,能够提出问题,那是老师求之不得的好事,老师是十分欢迎的。即使有少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甚至有冷漠表现,那也是暂时现象。孩子提问的畏难情绪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2)要让孩子克服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比家长具有更大的权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话毫不怀疑地加以接受,年龄越小,对教师的这种依赖性越强。
但老师并不是科学和真理的化身,学生一味地依赖教师,就会妨碍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提问习惯的培养,还不利于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应让孩子及时提问,先思后问
孩子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一下课,就抓紧时间请老师解答他在小本子上记的问题。要准备几个小本子,分别记下各科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这样就可以及时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节省因价值不大的思考所花费的大量时间。
学习中积累的问题越多,则越容易产生积重难返的感受。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早解决,这才能给以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还必须正确处理思考与提问的关系。提问应该产生在思考之后,不思就问或问后不思,就会滋长思维的惰性,对学习没有好处;反之,思后再问,不但会从问中找到问题的关键,而且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并会对问题的探求更深入一步。
对中国家长的启迪
孩子良好的习惯宜尽早培养
美国父母认为,习惯是反复实践后自然形成的。好的习惯抓得越早越好。因为习惯一旦形成,极具稳定性。这一点很值得中国一些为人父母者学习。
文明程度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很多习惯的性质与形成。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父母十分注重从小就对孩子小节的引导纠正,以培养孩子有教养的文明习惯。这与有些中国家长“孩子太小还不懂事,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截然不同。
因此,中国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应当更新观念尽早抓起,并以身作则,持之以恒,让中国人的下一代都成为现代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