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孟子·尽心下》。
“语义”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现比喻好的事物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和传颂,也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故事”春秋的时候,有个名叫曾参的人,他非常孝顺,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晢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的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晢死后,为了悼念父亲,曾参不忍心再吃羊枣。这件事在儒家学派中广为流传。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更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可为什么曾参的父亲死后,他不吃羊枣而吃脍炙呢?”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晢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