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时分,洪山县教谕杨望年的房间灯火通明,夫妇俩一个沉默不语,一个唉声叹气,气氛很压抑。
“素儿这时候要回金陵,老爷,你说说,孩子是怎么想的”?杨柳氏打破沉默,问起丈夫女儿的事。
今天下午,杨挽素一脸轻松地告诉她爹娘,自己准备明日就回老家金陵去。杨望年夫妇多少知道原因,只是杨望年至少还要在洪山县为官一年半,女儿这一走,杨柳氏放心不下肯定得跟着,这里就只剩下杨望年一个人了。
“女儿的决定是对的,到了金陵便远离这伤心地,心情会好些”,杨望年慢慢地回答老伴,掩了掩被子,道:“金陵总归是我们的家,族人都在也有照应”,像是为了安慰老伴,笑着道:“那里青年才俊多,说不定素儿看中哪个也好早日成亲,我俩也算了了一桩心事”!
杨柳氏听了丈夫的话,觉得有些道理,踌躇道:“素儿一个人我也不放心,我陪着她回去吧?这样一来,我们家又要分开了”,说完心里难过。她和丈夫感情甚笃,如今已经六十多岁。虽说身子骨还行,这一走留下丈夫一人在此,总是不圆满的。
杨望年也没有法子,为了女儿也只能如此。沈不凡马上要成亲,自家女儿再喜欢他,也不可能觍着脸给他沈不凡做妾。金陵杨氏虽说不是皇族巨门,多年的家族底蕴尤在。他杨望年的独生宝贝女儿,不可能轻易嫁人做妾。再说了,沈不凡是什么出身?
令杨望年夫妇欣慰的事,女儿深陷情网虽然难受痛苦,却没有自作多情过多纠缠,更没有等着给沈不凡作小的打算。如今突归金陵,想来她也是心有决断。再不舍得,也只能答应了!
下定主意,杨望年对老伴说道:“你也不要难受了,素儿能这么想我们应该高兴。她呀,从小性子恬静,不好于人争论,却有自己的骄傲”,终是叹了口气道:“你明日就和她收拾收拾,回金陵去吧。我在这有人照顾,不必担心”。
杨柳氏听了,想七想八也想不出个主意来,无奈答应道:“也好,你自己得照顾自己。这洪山县气候阴冷,得防着点湿气”!
……
俩人又絮絮叨叨大半响才睡着。
年纪大了就睡得浅,何况心里还装着事。刚有鸡叫,杨柳氏就起来了,吩咐婢女开始收拾。
大部分的家当都在老家金陵,这儿也就是一些衣服首饰,打包起来很方便。
早饭大家都没什么心事吃,草草扒拉几口就完事了!
杨挽素昨日就告知好姐妹王慕贤几人要走的事,这会儿她们几个都在门口等着送行
门外的马车早有下人备好,杨挽素扶着娘亲往门口走去,杨望年在后面跟着,没有说话。
“夫人,小姐”,车把式老刘见杨挽素娘俩下了台阶,立马放好小板凳迎了过来!
杨挽素先扶着娘亲上了车,看着立在台阶的父亲,突然跪了下去,泣声道:“爹,女儿不孝,不能随伺左右,您要保重身子”,说罢又磕了几个头!
杨挽素的举动引得已经上车的杨柳氏轻啜起来,连跟着的画儿都掩面而泣。
杨望年脸色悲戚,闭眼长叹道:“走吧…你娘年纪大了,身子弱些,照顾好她”,又吩咐车把式老刘:“刘师傅,此去金陵路途遥远,你稳当些,赶路不要着急”!
杨挽素对着王慕贤几个福了福身子,行礼告别。
“素儿,可有什么物件或者话儿要带的”?王慕贤开口小声相问。
杨挽素当然知道姐妹的意思,坚决地轻轻摇头,道:“这些都是我一厢情愿,他到如今也不知情”,这话说得自己心里难过,稳了稳情绪,苦涩笑着道:“如今他将要成亲,我又何苦给他添些麻烦”,说到这,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饶是王慕贤平日大方,还有几分急智,这档口也没了话说,只能轻搂着杨挽素,艰难地说着无用的安慰:“都会好起来的,也要照顾好自己,我们也放心。日后我们还要去金陵找你玩呢”!
杨挽素听了这话多少高兴了些,望着她们几个道:“那素儿就在金陵等着你们”,话虽如此,往后能不能再见也是未知数,毕竟相隔千里呐。人生多有变故,一时惆怅涌入心间。
“慕贤,他成亲之日,你代我传达我的祝福,愿他一生平安喜乐,宏远得成”,杨挽素美目含泪,郑重地叮嘱着好姐妹。
“会的,我一定把话带到”,王慕贤听得心有不忍,艰难点头。
似是了了心事,杨挽素踩在板凳上,正要上车去,回头向城北方向回望片刻,吸了口气钻进了车里。
刘把式收好凳子,把好方向,一甩马鞭,长喝一声道:“出发咯”。
车子已动,杨挽素母女掀开车帘,望着伫立不动的杨望年,轻轻地挥着手。
杨望年一言不发,直望着马车跑远,到看不见了才转身回府,像是瞬间苍老了几岁。
望着禁闭的杨府大门和早不见马车踪影的街道,王慕贤几人悻悻而归。
“沈不凡就是走了狗屎运,不知好歹的东西”,同行的一年轻士子咬牙骂道,说罢还吐了一口口水。
众人没有回应,只听到王慕贤道:“走吧”!
……
从猫儿屯出发,正要赶往县学报名办手续的沈不凡打了个大大的喷嚏,皱着眉道:“嗯?又是谁在骂我”?
由于在院试结束回来的路上耽误了时间,今日是县学报名的最后一天。沈不凡急急忙忙赶往县城。
县学在城西头,占地不大,约莫三十亩左右。
沈不凡向门子道明来意,递上名帖进去了。花了大半日的时间才处理完毕。
县学学生人数不多,不到五十人。加上教学的教谕、训导、嘱托及更夫伙房等,有六十五人。一般教谕很少出面,除非有大事要来处理。
县学的管理走到今天已经不严格了。毕竟大家都是秀才,很多都已经成家立业了。除了每月月考和三年两次的岁考科考,平日偶有缺席说一声就是。甚至有的秀才要去外地游历,做个正式的请假说明都可以。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很安心读书的,尤其是要立志乡试的。
县学费用也不低,除了每月四钱银子的住宿费外,伙食费也要三钱银子,这两项一年就要八九两银子。还没有算上笔墨纸砚以及结伴交友的费用,难怪古代的读书人都是家境殷实的,穷人哪读得起?
好在有秀才功名在身,平日有心也能睁些外快补贴。
“秋闱”迫近,沈不凡自觉应当抛开一切杂念去读书,搏一搏举人的头衔。
自举人始,就有了从政做官的资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