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等候的沈不凡二人,为缓解心头的压力,不时地在说笑。
二牛见门子进去了好一会儿还不出来,心里紧张,问道:“凡哥儿,都多久了还没动静,能成吗”!沈不凡已经把事情跟二牛说过,二牛也觉得法子不错。
沈不凡刚要说话,就听到偏门开门的声音,走出来四个人。当先一人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气度不凡,沈不凡虽然参加过一次秀才考试,但是当时心情紧张,心思都在试卷上,而且教谕露面的时间也短,他也就没什么印象,加上他没中秀才,也就没有拜谢教谕的机会。后面跟着两个中年人,一个管家模样,另一个看不出来,门子李大利跟在后面一脸紧张,沈不凡看这架势也是懵了,心道:“这是怎么回事”?
杨望年看着沈不凡二人,道:“二位都是在学的读书人”?
沈不凡行礼答道:“回老爷的话,晚辈是在学的学生”!
坐实了读书人的身份,杨望年满脸肃容,道:“听说你乃猫儿屯的学生,授业恩师秦致知”?秦夫子姓亲名辽字致知。
沈不凡听他说起自己的恩师,虽说不知杨望年的身份,但看他气度不凡,难道是这府中的主人?恭敬答道:“回老爷的话,秦夫子确是小生的恩师”!
“那致知兄可教你士子应当专心治学克己守礼?”,又加了一句:“老夫乃本县教谕,与致知兄乃至交好友”。
沈不凡得知面前的老者就是本县教谕,还与先生相熟,不敢失礼,忙作揖行礼道:“晚生愚钝,拜见教谕大人”!
杨望年道:“老夫问你,你姓甚名谁,致知兄可知道你捕鱼卖鱼?”,再看沈不凡穿着破烂麻布做的衣裳,心知其家贫,态度温和了些道:“”士子做这等营生有辱斯文,坏我圣人门风,今日教我碰上,你总得给个解释”。
其实当世风气较之历朝历代已开明许多,读书人虽说地位高,像沈不凡这样的贫家读书子弟兼做些营生挣钱,一般人基本不会说什么。本朝有位宰辅孙若君,就是靠自己边卖豆腐边中进士的。孙若君是一位经学大家和书法家,主张务实践实,抨击当时学子们的虚坐空谈之风。凭借他在朝中的宰辅之尊和文坛的大家之身,士子风气有很大改变,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反对派在背后称呼孙若君是“豆腐宰辅”,说其提倡的主张不过是为了笼络寒门士子。几十年过去了,孙若君早已作古,其思想和徒子徒孙也泯然众人,后来连曾支持过他的寒门士子在飞黄腾达后也开始反对他,保持读书人身份的清贵才能更符合这些士大夫的利益,曾经的寒门子弟变成高官士绅后,最明白其中的道理!到沈不凡来到这世界,世风已经开始趋于保守了!杨望年虽不是寒门出身,他倒没有为阶层发声捍卫利益的心思,只是崇慕古风,提倡社会各人严格遵守身份礼节,书生卖鱼捕鱼对他来说是件极不守礼的行为,令他深恶痛绝!
沈不凡隐约猜到杨望年的想法,只能硬着头皮道:“学生沈不凡,家住猫儿屯。爹娘以种地务农为生,偶有得闲,爹爹便外出邻村做些木工,然爹娘奔波多年,家中仍旧贫困。我娘先后育有两儿一女,不幸大哥和妹妹相继夭折,只幸存我这一子。爹娘怜惜学生,千辛万苦供学生进学念书,觉得日子苦些总算有盼头。二十天前,学生随同村猎户进山打猎,不幸遭遇黑瞎子,受伤不轻,爹娘为我治病,四处借债筹钱,病愈后学生想做些营生贴补家里,这才和同村好友一块儿进城卖鱼。夫子,学生字字属实,不敢有半分欺瞒”!沈不凡讲这段话刻意平淡,但动情处依然难掩情绪。
杨望年对沈不凡卖鱼是不喜的,但见他说起话来思路清晰,神态从容,不卑不亢,衣着虽破而气质沉稳坚韧,外貌一般不出众,皮肤甚至有些黝黑,一双眼眸似锐刃出窍,一看就是有主见的人,心里有几分好感。
杨望年道:“你所作所为足见对父母的一片孝心,难能可贵。然而天地君臣,自有自身的法度和礼数,若人人都有苦衷而不遵守礼法,岂不国将不国”?
沈不凡知道,今天若能得杨夫子赞赏,自己的处境也许会好些。思考片刻,有了应对!
沈不凡道:“夫子,不凡愚钝,有一事不明请夫子解惑”!
杨望年捋了下胡须,颔首道:“但讲无妨”。
沈不凡道:“是,学生进学十余年来,一直困惑;何为礼,何为法。如何才算好的礼法呢?”,想到杨望年推崇古礼古法,就抛出他感兴趣的话题,又装模作样道:“学生年幼无知,若有冒犯之处望夫子谅解”!
杨望年有古君子之风,笑道:“老夫今年六十有六,早已看透世事,你不必多心”,又沉吟道:“礼者,所以事神致福也!最早乃指敬拜天地鬼神的行为,后来一直不断发展完善,日常的人际交往、节日祭祀、君臣相处等诸多规则习惯已化入其中,世上已不可无礼也!”,顿了顿道:“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作恶时,罚之!礼以德劝人,法以罚制人,二者一张一弛,相辅相成,万民方得教化,社会得以稳定”!杨望年研习礼法多年,短短几句话就把礼法两字阐述得比较完善,也让沈不凡收起了小觑古人的心思。每个时代,上层精英们总是拥有差不多的智慧。
杨望年继续道:“至于礼法如何算好?非三言两语可概括。唐、韩、明、宋诸朝之礼法大同小异,不过礼法张弛有异矣,乃中等之资,算不得好。倒是西周时礼法张弛有度,君臣亲爱,民众安乐,当算得上上佳之礼法”!
听到这,沈不凡才知道杨望年崇古的古是指西周时期,由此来看,杨望年的水平还是很厉害的。西周的分封制和后世大家推崇灯塔国的联邦制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是西周的天子和朝廷没有完成中央集权,诸侯的经济军事政治几乎完全独立,联邦制中中央是完全享有外交军事等权力,地方只是中央集权下的分权。杨望年能在完全独裁的封建时代看到这种好处,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虽然他只是给出结论而没有细说原因。
沈不凡只是引诱杨望年多交流,并在交流中改善对自己的印象,并不存有说服杨望年的心思,这是很成熟的做法。说服驳倒杨望年不明智也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