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时,汉宣帝刘询对霍光的权势和威风就有耳闻。尤其在他一夜之间由一个平民变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后,更领教了霍光的权威。他一即位,就明显地感觉到了朝廷内部来自霍光集团咄咄逼人的政治压力,所以在他登基之日谒见“高庙”时,霍光陪同他乘车前往,他觉得浑身上下都不自在,如“芒刺在背”。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汉宣帝心里明白,自己初即位,力单势薄,仅凭着一个皇帝的称号是不能和羽翼丰满的霍光相抗衡的,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求有利时机,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统治权。
所以在即位伊始,当霍光表示要还政于他时,汉宣帝回绝了,他明确表示非常信任霍光,欣赏霍光的才能。汉宣帝请霍光继续主持朝政,并当众宣布,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的援立之功,益封七千户。每次上朝,汉宣帝都给予霍光以极高的礼遇。汉宣帝的这一系列行为对于消除霍光对他的猜忌和提防,缓和朝廷内部潜伏的政治危机,为他的统治创造一个良好政治气氛起到了极其明显的积极作用,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免于变成“昌邑王第二”。
公元前68年,霍光因病去世。宣帝及皇太后亲自去霍光的灵前祭奠,并下令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奉命为霍光护丧;朝中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到霍光家中去祭拜。汉宣帝又赐给霍光大批锦缎、葬器,其中还包括做工精美的玉衣,还有梓宫、便房等,以极为奢华的方式安葬了霍光,并追谥他为宣成侯。
在安葬完霍光后,汉宣帝加封霍光的侄子、霍去病的儿子霍山为平乐侯、奉车都尉领尚书事,下诏称赞霍光辅佐汉武帝、汉昭帝两位皇帝共四十多年,率领朝臣励精图治,使国家安定、社稷稳固,从而使天下百姓得以安享太平,并宣布霍光的后世子孙可以永远承袭他的爵位和封地。第二年夏天,宣帝加封岳父许广汉为平恩侯,同时,为了表达对霍光的感激,又加封了霍去病的孙子中郎将霍云为冠阳侯。
汉宣帝的这一系列升官加爵的行为,让霍氏家族主要是霍光的老婆霍显产生了一个幻觉:即使是皇帝也要怕我们霍家三分。这也是导致后来霍家悲剧的最重要原因。《汉书·霍光传》中介绍霍光的老婆时,只提到了她的名字叫“显”,并没有提她的姓,因此也可以叫她霍显。
而霍显与汉宣帝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其实可以追溯到汉宣帝继位之初。汉宣帝即位后,各个大臣都极力推荐立霍光之女霍成君为皇后,可是这时候,汉宣帝却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上乃召求微时故剑”,意思是我在贫微之时曾经有一把旧剑,现在我十分想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为我将其找回来。群臣揣摩上意,开始一个个请立宣帝的发妻许平君为皇后。于是汉宣帝将许平君接进宫,封为皇后。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最浪漫的诏书,故剑情深的浪漫典故从此开始流传。
在立许平君为后这件事情上,当时的霍光并没有太多深思,但是他妻子霍显却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许平君只是一个狱卒家的女儿,而她的女儿霍成君却贵为千金,汉宣帝一定是跟霍家过不去才故意这样做的。想当年外孙女上官氏六岁进宫,成为汉昭帝的皇后,到汉宣帝这朝已经升级为太皇太后,而自己的女儿却被皇帝拒绝,霍显怎么也没法说服自己,于是她一直在寻找机会。
公元前71年,许皇后在生下刘奭(shì)之后再次怀孕,霍显串通皇家女医生淳于衍,趁许皇后产后身体虚弱给她下毒。于是苦尽甘来的许平君当了三年的皇后,就被阴谋夺去了生命。几年之后,汉宣帝册封许平君所生的儿子刘奭为皇太子,就是后来让王昭君去匈奴搞外交的汉元帝。霍显知道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自己家的女儿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后,却封别人的儿子为太子,就去找她的女儿,让霍成君给刘奭下毒。可是刘奭的几个贴身侍卫非常负责任,凡是皇后霍成君给的东西一律不吃,霍成君没有能得手,刘奭才保住一条小命,汉宣帝暂时把这些账都记着。
霍光去世后,霍显嫌给他的坟墓不够大,就私自扩大坟墓的规模。除此之外,霍显还大肆修造宅第,出门则乘坐华丽的舆辇,令奴婢用五彩仪仗服侍她,更过分的是霍显不甘寂寞与外人私通。霍禹、霍山等人也是广置家宅,整天花天酒地。霍云经常请病假不上朝谒见皇帝,不拜见就算了,他还派一名家奴替他上朝。霍氏家族中的女眷则可以自由出入长信宫中……此时的霍显风光无限,外孙女是太皇太后,女儿是皇后,女婿是皇帝,长乐宫这块禁地简直是她霍家的后花园。
此时,宣帝开始亲理朝政。他首先任命御史大夫魏相为给事中,调整了霍氏亲信的职位,暗中削夺了他们的实权。汉宣帝给了霍禹一个荣誉性的大司马,却收了他右将军的兵权;对于霍光女婿范明友,只让他干光禄勋,却收了他度辽将军的印信;霍光第二个女婿赵平的骑都尉的兵权也给收了。总之,凡是以前被霍家把持的军权全都交给许皇后还有他外婆史家的亲信掌握。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似乎每一位皇帝都要经历一次“鸿门宴”。眼看着大权旁落,霍家人开始有了危机感,与其让皇上灭掉自己,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他们计划利用上官太后设宴的机会,将丞相魏相、平恩侯许广汉等召来,再让范明友、邓广汉等人假借太后的旨意将他们处斩,然后废掉皇帝,立霍禹为帝。幸运的是,这个计划还没实施就被人告发了。霍山、霍云、范明友等畏罪自杀,霍显、霍禹、邓广汉等被缉拿入狱。最终,霍禹因谋反罪被腰斩,霍显及霍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被斩首弃市。霍氏家族受到牵连被定罪的人数达千人。
霍氏家族当中,只有皇后霍成君没有被杀,而是被废黜,移居昭台宫,十几年后,又被移往云林馆,最终自杀而死。霍氏从此退出汉朝历史舞台。
汉宣帝与昭宣中兴
虽然铲除了霍氏家族的所有势力,但汉宣帝并不否定霍光对大汉朝廷所作出的贡献,称霍光“功如萧何”,并继续执行霍光在任时提出的治国路线。
汉宣帝年轻时曾外出游学,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的生活比较了解,根据他对当时民情的了解,认为要让百姓安居乐业,最重要的是吏治的好坏。汉代的郡国介于中央与县之间,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郡国守相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郡国守相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方的安宁与否,也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所以,汉宣帝对郡守的选任十分慎重,每一年朝廷任命刺史、郡守时,都要亲自过问。
汉宣帝不仅对吏治的选拔工作很用心,对其工作质量也很在意。他要求这些新任的刺史、郡守写出任期责任状,以便以后对他们的政绩进行考核,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循名责实”。他还制定了一套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并多次下诏对郡守级官吏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不定期派使者巡行郡国,对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根据考核结果,信赏必罚。他颁布诏令说:“有功不赏,有罪不课,虽唐虞犹不能化天下。”这套政策的实施奖励了一大批政绩突出的官员,有的公开表扬,增秩赐金,有的封爵关内侯,还有的直接升任九卿或三公。对那些不称职或有罪的官吏,则严惩不贷。
随着这些措施的推行,一大批工作认真负责的“吏治”被选拔出来,还有许多官吏是由低级郡吏察廉晋升而来。这些良吏执法公平,恩威并施,一致受到百姓的好评。
在人才选拔方面,宣帝继续推行武帝开创的举孝廉制度,大力推行德化与赏罚引导并举,教化百姓,尤其注重对百姓孝道观念的培养。“霸王道杂之”是宣帝的治国思想的简要概括,意指王道和霸道兼用,礼法并重,绝不单是柔仁好儒,反映了宣帝敢于突破陈规,博采众长,励精图治寻找治国道路的精神。
汉宣帝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对于有功劳的官吏,他向来都表现得很大方,一点也不吝啬。有一年,胶东相王成安抚流民有功,宣帝又是奖励财物又是封侯;后来,颍川太守有政绩,也是又奖励财物又封侯,就连身边的其他官员们也跟着沾了光。但是对于犯了事儿的官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决不姑息,毕竟汉宣帝从民间长大,深知百姓疾苦。
据说,为了打击官员的贪腐和豪强现象,他提倡严厉执法,大司农田延年在尊立汉宣帝时,“以决疑定策”被封为阳城侯,但因修建昭帝墓圹,趁雇佣牛车运沙之机,贪污账款三千万而被告发。有大臣为他说情,认为“春秋之义,以功覆过”,但汉宣帝没有同意,派使者抓了田延年去受审,准备重罚,结果田延年畏罪自杀。
汉宣帝虽然执法严厉,但为政宽简。由于汉武帝时多用酷法,以致奸吏玩弄法律条文,钻法律空子,操纵百姓生死,使很多人平白遭受了牢狱之灾。汉宣帝首先废除了武帝时的许多酷法,接着平理冤狱,甚至亲自参加了一些案件的审理。
公元前67年,增设四名廷尉平,作为廷尉审理案子的助手,把治狱的好坏作为考核官吏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前66年,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
公元前54年,他派人到全国各地巡查,平理冤狱,检举滥用刑罚的官员。
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先后颁布了十次大赦令……
在任用地方官时,汉宣帝注意选拔一些精明能干的官员对不法豪强实行镇压,同时还任用了一批循吏,说白了就是用好官去治理地方,从而改变了吏治苛严和破坏的现象,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政治局面。
在农业方面,汉宣帝时期设立“常平仓”来调控粮价,即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粮仓,用价值规律来协调粮食的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施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凭借政府掌握的大量资金,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边疆的粮食储备产生了有利影响。
而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为制止土地兼并,汉宣帝即位后,先后三次诏令把“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
在赋税方面,汉宣帝继续奉行昭帝时期的轻徭薄赋政策:
公元前73年,免除了当年租税。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
公元前67年,下令降低盐价,为老百姓减轻生活压力。同时宣布,当地政府要帮助返回家乡的逃荒人,要分给他们土地,还要免费发放给他们农作物种子和粮食,让他们开垦荒地。
公元前63年,由于这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一石谷才五吊钱,是汉朝有史以来的最低价。
公元前55年,下令减少天下口钱。
公元前52年,又下令减收全国百姓算赋钱。
公元前51年,再次诏令免除当年田租。
在徭役方面,汉宣帝也尽量减省。当时,漕运所消耗的人力很多,每年从关东向长安运谷需用六万人。汉宣帝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在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买粮,供给长安所用,减清了关东地区大半的漕卒。
汉宣帝的这些政治、经济措施的实行,使一度国力衰退的大汉王朝又慢慢恢复元气,开始变得繁华起来。由于汉昭帝在位时间比较短,历史上将汉昭帝与汉宣帝在位期间的统治并称为“昭宣中兴”,时间大约为公元前87年~前48年,大汉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景象。
卷土重来的战斗民族——匈奴
汉宣帝的皇位虽然来之不易,但他却是一个幸运的皇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民生富庶、四夷宾服的局面,史称“孝宣之治”,西汉进入极盛期。《汉书》赞曰:“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由此可见,汉宣帝除了在经济和社会稳定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平定边疆的问题上也作出了意义非凡的贡献。
汉宣帝刚即位时,早在武帝时期被狠狠收拾了一番的匈奴又死灰复燃,开始闹事。公元前72年,汉宣帝联合乌孙一起打击匈奴,汉发兵铁骑十六万余,分五路攻打匈奴,这不仅是武帝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出征,更是两汉四百年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军事活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大汉政府国库充盈。同时,汉宣帝派遣校尉常惠前往乌孙,节制乌孙骑兵五万余,与汉军东西并进,形成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夹击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