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路去德国读研,夏云对这个消息不是很确切。但是,肯定的是夏建义和夏建宏的矛盾却因为夏云的学习教育问题变深了。
夏建宏曾经被学校公派到美国交流工作。他在夏家三子中最受宠爱。都是亲生的,有的孩子如夏建义,有娘生没娘养。有的孩子如夏建宏,在家完全不干活,不用操心家务事。用夏建义的话,长在新中国,身在旧社会。用来形容他悲惨的童年。独生女夏云是不能体会父亲的遭遇,但是,故事听多了。也会同仇敌忾般地看待夏家奶奶。
2000年左右,兄弟两家都将精力主要忙自己小家的事。一方面老二学校工作很稳定,不会面临调动。二方面老三在工厂扎下根,安心上班。
单位最后一次分配福利房,夏建义终于赶上了,急冲冲地报了名。拿的是候补号牌。就是有可能分不到。夏建义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投机倒把的事情见得多了,虽然,他自己没有成器,但是,与生俱来的精明是伴随他的。性格是一个人的保护色。他九头鸟那样不服输的火辣个性让他免于在权利交换中吃亏。
他跟人换了一个号,排名往前挪了挪,虽然还是候补中。这样选中“好”房子几率大一些。不管怎么样,让家人住大一点的房子有眉目了。夏建义精神逐渐爽朗了,幸福都写在脸上。夏云分配读上普通初中,片区里很一般的初中,离建国路两站路。读初中没有靠关系,也没有花钱进重点班。分配在平行班最后一个班初一13班。
初中三年过的很安逸。除了和学习较劲,外部没有大的变故。生活很好了。夏云喜欢自己学自己玩,成绩在初一那一年终合是班级第一。年级也是靠前。外校考试失利后,夏云也跟变了一个人似的。更沉默寡言了。她面对知识的海洋不自信,在试卷上就是怀疑答案,一遍又一遍复核答案,不交卷。随堂测验10分钟写完答案,和差等生一起的时间交卷。保证答案较准确。这样的小心让她成绩所向披靡。有的小男生会问她,是不是在外面补习。她说并没有,最后结下梁子。
初二是学习的关键期,因为分科学习,学校成立了偏文火箭班。一个教学差的平行班被打散。11班打散了,夏云所在的13班成了12班。夏云是偏文的,但是,不愿读文。90年代流行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读文是考学不行的不得已。数学、英语的客观题比例大,失分风险小。语文客观题少,要靠背诵默写储存知识储备,这个是儿时夏云所不屑的。她愿意像侦探一般解数学题,得满分,也不喜欢把玩耍的时间放在背课文上。
初二班里分来几个插班生,夏云第一把交椅第一次易位。第二名虽然也是够好的名次了,但是,她有些失望。初二一年月考就变成第一,第二偶尔第三这样的排名。反而,让她理解原来那个男同学私下问她补习的事。上课时,成绩好的同学都没有精神趴着,或讲小话,下课就去操场跑的汗流再喝汽水。这样让夏云诧异,不学习也会考试考好。那个时候,她不知道,用功分校内校外。课外学习的效率更高。
她自己不喜欢连续学习,更不耻花钱补课,把零用钱放在习题集上是对教育最深刻地投资。夏建义的钱在工资存折里攒下来,他心里是想存小云的嫁妆,存教育金的。4年读书可要好几万呢。夏建义偶尔盘算着。
初三,该学的课程都学完了,要备战中考。夏云又找回初一的感觉。对学习燃起了斗志。每个人都是同一起跑线,她等着和相处2年多的同学一起越线。目标变得较为清楚。初二的苦楚成了初三的内核力。初三4月调考,她考上重点高中分数线。像一雪3年前考外校的耻辱,在同级生中自己始终是5%最优秀的人群。
中考前填志愿时,有一个小故事。九大名高之一的11中计划线比全市其他重点高中低,但是,普高里也是很高的。片区里所有初中考生都是奔它而来。如果志愿填报拥挤会导致分数线水涨船高。除11中以外的普高又苦于没有优质生源,“妄图”筐下好学生的苗子。这个背景下,夏云有了一个意外的选择。17中给她“普惠”原则,如果放弃第一志愿调剂,第二志愿报考17中,免交择校费和减免办学学杂费等。让她第一次感受到教育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圆梦重点高中比金钱重要,夏云有些飘飘然,鬼使神差地拒绝这个交易。把第二志愿填上26中。16岁的她有些像“君子”。内心的君子约定使她不看重经济学里最优解。这样,让她和金钱隔了一条洪壑。
18岁之前是她人生中的正解。一切都是正向的。不努力会得不到报答。等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