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尝试错误”呢?伯格伦的解释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反馈)中认识自己的错误,然后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让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管理秘诀,伯格伦讲述了一件事:
有一次,伯格伦去国外的一家分公司视察工作。一天,他给分公司的秘书一叠文件,让秘书打印出来:“请把这些文件打一份,谢谢!”秘书接过文件之后,就把文件压在一大堆文件的下面。时间慢慢过去了,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一天过去了,伯格伦见秘书还没有把打印的文件送过来,就忍不住去问秘书。结果秘书告诉他:“我以为你不急着用这份文件,所以我先做比较急的工作了。”
听秘书这么说,伯格伦才明白原来分公司所在的国家的文化与总公司所在地的文化是不同的。在自己的国家,如果伯格伦把一份文件交给秘书,让秘书打印出来,秘书知道要立刻完成。但是,在分公司显然不是这样。因此,伯格伦没有任何生气,他笑着对秘书说:“对不起,这是我的错误,是我没有交代清楚,才让你那么认为。”秘书听到董事长这么说,顿时觉得不好意思,忙说:“对不起,董事长先生,是我没有及时完成你交代的工作,我现在马上去完成。”
这件事让伯格伦意识到,在交代任务的时候,一定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下属听懂了,而要站在下属的立场想一想:下属听到怎样的交代,才会明白上司的意图?从那以后,伯格伦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伯格伦以这种谦虚、诚恳、敢于认错的姿态,为自己树立了强大的人格魅力,深深赢得了员工的信任,大家有了什么想法,都愿意积极地与他分享;对公司有什么不满,也愿意坦诚地向他倾诉。而每次伯格伦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这很好地表达了对员工的尊重和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好。
安德斯·伯格伦为什么广受员工的好评呢?因为他善于换位思考、换位沟通,努力去理解员工的想法。当领导者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下属时,下属会感到遇见了知心人,下属就会亲近领导,就愿意与领导沟通。这样一来,领导就可以从与下属的沟通中感知下属的需求,了解公司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加以解决。
当然,领导者在理解下属的同时,也要让下属理解自己。经常有领导者抱怨:“下属不理解我的意图,我交代给他的任务,他不积极执行。”“下属执行不到位,做出的结果不是我想要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就在于下属没有理解领导者。因此,在下达任务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下属的角度,用下属听得懂的话语、用下属愿意听的语气去下达任务。这样才能赢得下属的积极配合、心甘情愿地服从和支持。
4跟员工沟通:多用建议,少用命令
在企业日常管理中,领导者与员工沟通是最常见的管理行为。那么,怎样与员工沟通呢?也许你会说:“这还不简单?不就是针对某些问题和员工交流想法吗?”话是这么说,但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吧:
某企业的生产车间里比较脏乱,原因是生产任务比较繁重,大家都忙着搞生产,无暇顾及卫生情况。这天,生产部门主管来到车间,见地上比较脏乱,非常不满意,他把车间主任叫到跟前,大声地说:“看看你的车间,又脏又乱,还不赶紧收拾一下!”
车间主任不高兴地说:“生产任务这么重,我们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哪还有时间收拾这些?”
生产部主任一听,觉得车间主任说的也有道理,于是闷声不响地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生产部经理来到车间,也发现车间比较脏乱。他先在车间里四处巡视一番,然后找到车间主任,关切地问:“最近忙坏了吧?”
车间主任说:“还好了,幸亏大部分已经完工了,剩下的任务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了。”
生产部经理说:“我在车间转了一圈,感觉里面有点乱啊,能不能抽个时间收拾一下?”
车间主任说:“我也注意到了,我马上安排人整理。”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生产部经理来到车间,发现里面已经井然有序,地上非常干净。
为什么生产部主任和生产部经理分别给车间主任下达了相同含义的命令,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呢?是因为生产部主任的职位比生产部经理的职位低、说话不管用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他们下达命令的方式不对,他们的不同在哪儿呢?
生产部主任说“还不赶紧收拾一下”,语气中带有责怪、硬性要求的含义,给人一种压迫感,让人觉得没有得到尊重,因此,容易激起车间主任的逆反,于是车间主任以顶撞来回应。而生产部经理说:“感觉里面有点乱啊,能不能抽个时间收拾一下?”语气中充满了协商的口吻,意思是:如果你有时间,就收拾一下,没有时间,推后收拾也无妨,你自己看着办!这种有弹性的命令,带有建议性的口吻,让车间主任感受到了一种平等感、被尊重感,因此,车间主任欣然应允,马上安排人收拾。
由此可见,同样的沟通,语气不同,沟通的效果却大相径庭。所以,不要以为自己是领导者,就表现得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就用强硬的命令压你的员工。要知道,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尊心,他们希望被领导者平等相待。如果你忽视员工的这层心理,采用命令的口气与他们沟通,要求他们去做事,他们最多只是把事情做完。但如果你采用商量的口气、建议的口吻与下属沟通,下属往往会把事情做好。
“做完”和“做好”,一字之差,执行效果也许相差甚远,做完只是基本的完成,充其量是合格。做好则是做到位、做圆满,让你无可挑剔,可以称得上是“优质”。试问,你希望下属给你怎样的执行效果呢?
人是情感动物,而不是机器,人会有情绪、有感受、有自尊心,而机器没有。当你向机器下达命令时,你要做的就是用力地按下某个按钮,而当你向员工下达命令时,如果你语气“重”了,就容易使员工感受到压迫感,他们会本能地抗拒。如果你轻声一点,多一点协商,多一点建议,他们就会舒服地接受命令,做到你想要的效果。
美国管理专家帕特里克·兰西奥尼曾说过:“企业中无穷无尽的管理危机,往往并不是表面上的战略失误、营销不利、竞争威胁、技术开发上的不智决策等等所致,而是管理者犯了一些基本的但是又没有引起正视的错误,才导致危机的爆发。”其实,命令性的口吻和语气,就是一个基本的但是又没有被引起正视的错误,它是造成管理危机的一个导火索。
这是发生在某大型企业的一件事:
一天,总裁先生回办公室取东西,走到门口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有带钥匙。这个时候,他的秘书早已下班。他给秘书打电话,但是秘书没有及时接听。他感到非常气愤,于是不停地拨打对方的电话,终于,秘书接听电话了。
在电话中,总裁带着满腔的怒火斥责对方,并命令道:“你给我马上来公司,我在这里等你开门。”
面对总裁的要求,秘书当即反驳道:“我凭什么去公司?我已经下班了,我不再受你的指使,你没有资格对我吼叫……”
第二天,秘书来到公司人事部,要求办理离职手续。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表示:“不论是企业或团体的领导者,要使属下高高兴兴,自动自发地做事,我认为最重要的,要在用人和被用人之间,建立双向的,也就是精神与精神,心与心的契合、沟通。”在他看来,精神与精神、心与心的平等沟通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最好就是用建议和商量的口吻和下属沟通。
一般来说,在与员工沟通时,有这样几个细节值得领导者注意:
(1)放平语气,不要颐指气使。有些领导者有事就扯着大嗓门儿对下属吼,自认为这是雷厉风行的表现,能产生好的效果,其实恰恰相反,这样非常令人反感。
(2)在沟通中,多用“请”。请是一种温和的要求,作为领导者,原本要求下属做某件事实属正常,但若领导者懂得用“请”字,那么下属会受宠若惊,会感到尊重。比如,你让下属收拾办公桌,说:“请大家把办公桌收拾一下。”这样效果就比“把办公桌收拾一下”的效果好。
(3)沟通中,询问下属的看法:“你有怎样的想法呢?”所谓沟通,讲究的是相互,当你说出想法之后,下属不一定会认同你,因为他们可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你不妨用征询的口吻问他:“你有什么想法呢?”引导他说出来,便于你们更好地沟通。
(4)用建议的口吻下命令。下达命令是很常见的管理行为,但你要知道:没有谁喜欢被呼来唤去,因此,当你向下属下达命令时,不妨建议道:“你是否可以抽个时间,把车间收拾一下呢?”这样下属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议。
5循循善诱,才能有力说服下属
在管理中,领导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服工作。要知道,无论是决策的制定,还是决策的执行和监督,任何一个阶段都少不了说服工作。领导者要做的,就是说服下属坚决贯彻执行公司的决策。
也许有人会说:“领导者可以通过下命令迫使下属服从,无所谓说服和不说服的问题。”其实,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说服,不能让下属认同,再强硬的命令,也没有实质的意义。因为当下属不理解、不认同你时,在执行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偏差、发生错误。况且,下属也有自尊心,需要被尊重,他们需要获得平等的对待。所以,说服是领导者管理团队的唯一手段。
说服是一种高超的语言技巧,需要良好的语言素质、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说服时还要针对不同的说服对象,细心地琢磨对方的心理,灵活地把握原则,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循循善诱,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说服。在这方面,《战国策》里《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循循善诱说服他人”的范本,对领导者说服下属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故事的大意是:
秦国攻打赵国,处于危难之际的赵国向齐国求救。但齐国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把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留在齐国,他们才肯出兵。赵太后十分溺爱长安君,所以坚决不同意。大臣们纷纷劝谏,但是没有说服赵太后,反而惹恼赵太后。在这种情况下,左师触龙出面去劝说赵太后。
触龙蹒跚地来到赵太后面前,先是问长问短,和赵太后拉家常。赵太后原以为触龙是来说服自己的,没想到触龙并未提及长安君的事,也就放下了抵触情绪,怒气也消退了很多。随后,触龙循循善诱,说父母都疼爱孩子,但真正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得到锻炼,而不应该溺爱孩子,这样的话引起了赵太后的强烈共鸣。
最后,触龙转入正题,对赵太后说,只有让长安君为国建功立业,才能巩固他将来的地位。怎样才能让长安君为国建功立业呢?很明显,触龙的意思是:让长安君出使齐国为人质,保赵国安危。
尽管在整个说服过程中,触龙只字未提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但是赵太后不知不觉间,已经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主张,并付诸了行动。最后,赵国的危机得以化解。
在这个故事里,触龙循循善诱的说服技巧体现得淋漓尽致,对领导者说服下属,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其参考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度褒扬,顺水推舟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身为领导者,在劝说下属之前,不妨先适度褒扬下属,引导他顺水推舟,对你产生好感和认同。比如,当下属找借口拖延执行时,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你可以这么劝说他:“我知道你很忙,抽不开身,但这件事非常重要,只有你能胜任,我对其他人能否做好这件事没把握,思前想后,觉得你才是最佳人选。”下属听了这话,明显地感受到你对他的高度认可,怎么还会拒绝呢?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的过程中也有体现,触龙高度认可赵太后对长安君的疼爱,表达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情怀,很好地赢得了赵太后的认同,淡化了她的抗拒心理。
(2)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很多领导者在说服下属的过程中失败了,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把道理讲清楚,而是由于他们没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下属着想。如果换个位置,多站在下属的立场进行说服,沟通起来就会容易许多。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的过程中也有体现,触龙和赵太后寒暄时,也表达了自己作为父亲对孩子的疼爱。这就非常契合赵太后当时的心理,很容易赢得赵太后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