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79400000002

第2章 留有余地是一种智慧

智慧有很多种,不管是哪一种都能够使人顺利地完成相应的目的。这些智慧中有很多都是隐蔽的,而留有余地就是其中很隐蔽的一种。适当地留有余地不但能使自己容易把事办成,还可以使对方心存感激,甚至可以化敌为友。可见,不把事情做绝是一种很高的智慧。

1.不把事情做绝是一种美德

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颗完全理智的心,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会割伤使用它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币一样具有它的两面性。这就告诫我们做人做事都不要太绝对,要给自己和他人留有余地。

民间俗话说得好:“内距宜小不宜大,切忌雕刻是减法”、“留的肥大能改小,唯愁瘠薄难厚加”。雕刻如此,做衣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不把事情做绝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是一份情怀。

铺筑路面,每到一定的距离,便要留下“余地”,以免路面发生膨胀;建筑楼群,要留有一些空地给绿树,给阳光,给花草,给空气;书面的“留白”,是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蓄表扬,是给人留下继续进取的余地;保护隐私,是给心灵留一份隐秘的田地;保守批评,是给人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而如何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使之有空间有时间让人去领悟、去思索、去创新,这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美德。

三国时期,蜀军大举南征,孔明问马谡怎样才能平定南蛮造反。马谡说蛮人反复无常,必须令其心服才行。孔明觉得这话很有道理。诸葛亮七次生擒孟获,最后却又放了他。有人会说,他傻,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抓到了他,最后却“放虎归山”!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就会觉得他并不傻。诸葛亮不仅给自己留下了余地,同时也给了孟获一条退路。深谙用人之道的孔明知道,要想让一个人才心甘情愿地为国效力,就要让他心悦诚服地降服。果然,在第八次擒住孟获后,他终于甘心归降,当最后一次诸葛亮要放孟获回去时,孟获便不肯走了,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样一来,不但南中叛乱被很快平定,而且诸葛亮不留一兵一卒,南中社会仍能保持安定。更有意思的是,孟获其人在后来也担任了蜀汉的御史中丞,孟获手下的一些将领还参加了诸葛亮领导的北伐。诸葛亮也留下了一段传世的佳话。

对此,著名作家刘墉曾在他的书中写道:“人们往往惊异于太阳的热力,而脚下的大地却有着更令人惊奇的热量。天没暖,大地先暖,所以许多花才能破冰雪绽放;人情不暖,内心先暖,所以我们能够在尘世做一剂清流。”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往往能替别人考虑,因此也时常为他人留下余地,也许他会因为这样而失去一些名利或财物,但他却获得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对方的感恩!

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太过理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生存于这个世界,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人生的价值、巨大的财富和美丽的容貌,还有更重要的家人、朋友和爱人。如果一个人总是过于理智地去处理他身边的每一件事,纵使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同时他也会失去更为重要的。后者的价值显然是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的。试着用感性一点的办法去对待身边的问题吧,这不会让你损失掉什么,相反地,你甚至有可能会收获一份巨大的幸福!

留有余地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往往能决定成败。汪中求在《细节的魅力》中写道:“一心渴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迹,而甘于平淡,认真地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给自己和别人留有一分余地吧,不要总把事情做得太绝。

人生在世,不要试图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该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地去判断可能要发生的一些事情,以便能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急措施。

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不论谁都不应该仅凭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见,自以为是地为某件事做出决定。即便是某些自以为拥有科学头脑的人,也应该为自己留下一片余地,以供自己有回旋的可能。如若不然,就非常容易使别人抓住自己的把柄。

18世纪90年代的一天,在法国的一个小城儒里亚克,一块巨石从天而降,巨大的响声把居住在这里的加斯可尼人吓了一大跳。尤其令人惊异的是,这块石头把加斯可尼人教堂旁边的屋子砸了一个大窟窿。市民们都认为这块来历不明的怪石破坏了他们的宁静。他们以为这块石头可能还会飞上天去,为了防止它“逃走”,就给巨石凿了个洞,用铁链锁起来,然后把铁链锁在教堂门口的大圆柱上。最后市民们又通过决议,要写一封信给法国科学院,请求派科学家来研究这块怪石。儒里亚克市市长证实了市民们在信上所写的事实,并且还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同时还派专人把这封信送往巴黎。

当在巴黎的法国科学院里宣读儒里亚克的这封来信的时候,突然在人群当中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有的人甚至笑得前仰后合,还有人连眼泪都笑出来了,有些科学家带着嘲笑的口气说:“哈哈,加斯可尼人是最爱吹牛皮的,今天他们向我们报告天上落下巨石,过几天他们还会来报告天上又掉下5吨牛奶,外加1000块美味的带血的牛排……”在笑够了之后,他们以科学院的名义做出了决定,对加斯可尼人的撒谎和儒里亚克市市长的愚蠢表示遗憾,同时号召所有有头脑的人,千万不要被这样荒诞不经的报告所迷惑。

后来,经过一些科学家们的认真而又谨慎的实地调查,最终确认那的确是一块从太空中掉下来的陨石碎块。

对于这样的事情,到底谁更有科学头脑,谁更愚蠢、可笑呢?历史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公正的答案。

对于那些不给自己留有余地的人在嘲笑够了别人之后,岂知也把自己的短见暴露给了别人——在伸手打了别人耳光的同时,也打了自己的耳光。

世上的事情总会有那么一点意外,要学会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去容纳这些所谓的“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去液体而溢流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人说话、做事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这样就能够使自己有回旋的机会。

总的来说,我们不论是说话还是办事都要做到留有余地,千万不要把事情做绝,这样自己才会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收放自如,以便日后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同时也要懂得给别人留有余地,不论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要把别人往绝路上推。如果能够做到如此,那么事情的结果对双方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米妮太太发现有3个人在后院里东张西望,她便毫不犹豫地拨通了报警电话,就在小偷被押上警车的一瞬间,米妮太太发现他们都还是孩子,最小的仅有l4岁!他们本应该被判半年监禁,米妮太太认为不该将他们关进监狱,便向法官求情:“法官大人,我请求您,让他们为我做半年的劳动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吧。”

经过米妮太太的再三请求,法官最后终于答应了她。米妮太太把他们领到了自己家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地对待他们,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还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半年后,3个孩子不仅学会了各种技能,而且个个身强体壮,他们已不愿离开米妮太太了。米妮太太说:“你们应该有更大的作为,而不是待在这儿,记住,孩子们,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吃饭。”

许多年后,3个孩子中一个成了一家工厂的主人,一个成了一家大公司的主管,而另一个则成了大学教授。每年的春天,他们都会从不同的地方赶来,与米妮太太相聚在一起。

《菜根谭》里说“路留一步,味让三分”,就是告诉我们: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要给人留有余地,多为他人想想,这是一种美德,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循的美德。

2.凡事要留有余地

“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这句老话所说的就是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留出一定的余地,以备不时之需。在这个充满风险、充满挑战的社会里,我们的生活、职业、娱乐、思维方式都将发生很大变化。要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好地生存下去,那么做事就必须要留有余地。其实,每个人在给他人留有余地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余地。

春秋时期,冯谖是齐国的孟尝君门下的一个食客,很懂得深谋远虑。一天,孟尝君命他到自己的封地薛去收税款。冯谖出发之前问孟尝君:“收了税款之后要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回答道:“看看家里缺什么随便带点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地以后,对于能够交得起税款的人就让其交,交不起税款的人就当场免去了他的税,借据也当场烧掉。老百姓非常高兴,齐呼“孟尝君万岁”,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效忠孟尝君。冯谖回来以后,把事情的经过向孟尝君如实禀报,并告诉孟尝君他收回来的是老百姓的心,比税款要高贵得多,希望孟尝君不要生气。孟尝君听了冯谖的话尽管十分的气愤,然而木已成舟,也只好作罢。

一年之后,孟尝君被齐王罢免了职务,满怀失意地回到薛地。令孟尝君惊讶又感动的是,薛地的老百姓竟然夹道欢迎他回来,这使孟尝君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抚慰。他最后终于明白了当初冯谖的举动是多么的充满智慧。因此,他就把冯谖叫到跟前,想好好地赞扬他一番。冯谖说:“公子,不要高兴得太早。现在,薛地已经成了你的根据地,然而这远远不够。俗语说‘狡兔三窟’才能保全性命。公子现在只有一个巢穴,应该尽快挖掘出另外两个方可称得为上策。”

据说,那些狡猾的兔子总会准备三个洞窝。如果其中一个洞发生危险,那么它就立即栖身到另外的洞里去,这样它才能够活更长的时间。冯谖意在劝孟尝君做事时多准备几种方案,以防有意外不测。孟尝君深深地感觉到冯谖说的有理,因此也就派他去办这件事。

冯谖遂晋见了魏惠王,冯谖首先将孟尝君大肆吹嘘了一番:“如此杰出的人物,如果哪个国家能重用他,一定能够马上繁荣起来。”魏惠王相信了冯谖的话,决定任命孟尝君做大将军。齐王听到消息后,觉得不能让人才落到别国人的手里,便马上派使者把孟尝君重新请回来,任命他做宰相。

同时,冯谖还劝孟尝君:“现在请齐王把他祖先的宗庙建到薛地。”宗庙建好了之后,冯谖高兴地对孟尝君说:“公子现在拥有齐、魏、薛三个根据地,可以高枕无忧了。”后来,孟尝君果然一生都过着十分安定的生活。

冯谖替孟尝君所擘画的“狡兔三窟”之策,其实际上就是为孟尝君留了一条后路,也就是为孟尝君预留了余地。结果,孟尝君失势,但仍然可以退居封邑从而保住自己的财产性命。

冯谖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长远打算,要做到未雨绸缪。人们常说“有时常思无时”、“有备无患”,指的是这样的道理。我们仔细地想一想,你是否为自己的将来做过一些准备呢?如果你什么也不去做,只是一味地担忧、抱怨的话,那么可悲的命运就自然会降临到你的头顶上。相反,如果你一直在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做准备,做长远的打算,那么你就不会为以后的生活而感到害怕了,因为你早已经准备好了应对的方法。

未来的社会并不是没有机遇,也不是机遇变少了,而是人们对生活的品位提高了。过去,我们提倡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现在社会已经需要我们“干一行,爱两行,学三行”了。只有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著名生理学家弗里奇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你准备好了吗?当你选择了一条路的时候,你是否还在为第二条路、第三条路做准备?

给别人留有余地等于给自己留余地

清末时期的重臣曾国藩是一位十分善于包容别人的人。他主张为人处世要“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多为对方留出一点儿余地。

对于身处庙堂高位的曾国藩来说,其周围趋炎附势之徒一定不会少,也不乏有热衷于宦途却又故作清高的所谓“大儒”。然而曾国藩却依然将他们接纳下来倍加礼遇。

当时,许多人都对曾国藩如此的举动感到十分的不理解,其中便有一个叫李鸿裔的年轻人。虽然他多次向曾国藩谏言,曾国藩却依然如故,并不多加解释。一日,李鸿裔在曾国藩的文案上看到一名大儒写的一篇文章《不动心说》,文中为了标榜自己的清高,写了这么两句:“将吾置于二八佳人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动;又使吾置于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利禄之心否乎?曰:不动。”李鸿裔为了讥讽这个言不由衷的大儒,信笔在文章的后面题道:“二八佳人侧,红蓝大顶旁,知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题罢便扬长而去。

在当晚曾国藩就看到了这篇文章和李鸿裔所题的字,立刻命人将李鸿裔召来训之:“虽然这些人多为欺世盗名之徒,言行不能坦白如一,但他们之所以还能够获得丰厚的待遇,凭借的正是这些虚名。可是你一定要揭露他们,使他们失去了衣食的来源,那么他们对你的仇恨,绝不是言语之问就可以化解的,那么这不是自取祸端么?”李鸿裔闻听此言之后不禁汗颜,终于明白了曾国藩如此做的意图,从此之后便开始注重“内敛”。

人的脚所踩过的地方,不过几寸大小,可是在咫尺宽的山路上行走时,很容易跌落于山崖之下;从碗口粗细的独木桥上过河时,常常会坠入河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脚的旁边已经没有了余地。人若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就必须使自己的脚底下宽阔一些。

对于喜欢“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年轻人来说,谨言慎行,多为对方留下一些余地,于为人处世是很重要的。余地是相互的,留给别人的同时,也留给了自己。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身后有余望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意思是说人们风光时,凡事要留下余地,否则,一旦身陷困境,想回头就难了。

做事时给他人留下余地,这样不只是为他们留下了余地,更为自己留下了余地。相反,如果我们做事不留余地,那么以后遭灾的也许是我们自己。

每天上下班交通高峰时,公共汽车站总会出现混乱。车厢中间原本还有很大的空间,但先上车的人站在门口却没有为后面的人留下余地,不肯向里挪动一步,后面的人因为赶时间,紧抓车门,吃力地往里挤,结果,车门关不上,大家谁也走不了。如果前面的人多走一步,为后面的人留点余地,大家既可以很快地上车,也不会耽误时间,岂不皆大欢喜?

当然,留有余地也要讲究分寸,余地留得过多就是保守了。三国时的诸葛亮伐魏时,为了给自己万一兵败留下余地而取道祁山,结果六次皆败,最后饮恨五丈源。假如他能听取魏延的意见,冒一次险取道四川,也许历史上三国归晋的说法将会被改写。相反,秦朝末期项羽的楚军灭秦时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分余地,渡河后破釜沉舟,烧庐舍持三日粮。结果这正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大家奋力一搏,一举将当时不可一世的秦帝国打得一败涂地,最终宣布了秦朝残酷统治的结束,楚霸王也就一战成名。

由此可见,留有余地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伤敌,若失手则会伤己。这个分寸的拿捏需要我们自己掌握。我们应凡事多思考,留一些余地,这样不仅是为他人留下余地,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余地。

留有余地才会进退自如

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为自己留下一定的余地,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不留余地,很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却透露出了一种杀机。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居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狼是中间最狡猾的。在山脚下有个洞,各种动物都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到各种的猎物。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们来送死。第一天,有一只山羊经过,狼赶忙追上前去,山羊拼命逃窜。突然,山羊找到了一个可以逃生的小洞,从小洞仓皇逃窜。狼很生气地把小洞堵死了,心想,这下就再也不会功败垂成了!

第二天,有一只兔子路过,狼连忙起身奋力追捕,结果,兔子找到了更小一点儿的洞,并从洞口逃生。于是,狼又把类似大小的洞都堵上。还心想,这下可就万无一失了,别说羊,就是与兔子个头接近的狐狸、鸡、鸭等小动物也都跑不掉。

第三天,跑来了一只松鼠,狼马上飞奔过去,追得松鼠是上蹿下跳。最终,松鼠还是从洞顶上的一个通道跑掉了。狼为此非常气愤,于是它一气之下堵塞了山洞里的所有窟窿,把整个山洞堵得个水泄不通。干完后,还对自己实施的“绝妙”措施非常满意。

然而,第四天,突然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老虎穷追不舍。狼在山洞里面跑来跑去,可是苦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这只狼被老虎吃掉了。

对于这个例子,站在不同角度,说法却大体相同。

哲学上来说:绝对化意味着谬误。

宗教上来说:堵塞别人生路意味着自断退路。

环境上来说:破坏原生态及平衡者必将自食其果。

经济上来说:预算和计划都须要留有余地。

军事上来说:除非你是百兽之王,否则,休想占有整个森林。

法学上来说:犯规则皆有例外,恶法非法。

政治上来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的腐败必然导致彻底的失败。

渔民说:一网打尽,下一网打什么?

农民说:不留种子就是绝种绝收。

总而言之,不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也将没有了出路。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凡事懂得留有余地。

做事为自己留点余地,也是解脱自己的一种方式。有些时候,为了一件毫无意义的小事,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人会解脱,说一句“开个玩笑嘛,何必当真?”这就完全可以熄灭“战火”,从进攻的路上撤退下来。最后,谁也不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大家依旧和以前一样友好。

留有余地也可称作是一种修养,是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把话讲得有些弹性,让别人听起来感到舒服。做起事来有一个灵活的安排,进退空间更大。如果能做到这些,大家心里面都不会为沉重的负担所累,从而轻轻松松地、坦诚地同别人相处。

面前横着一座大山,或是流着一条大河,阻挡了我们的路,只要退一步能够使自己更快地前进,那么就应该当机立断。如若碰到南墙也不回头,那只能算是愚蠢的执著,只能说是笨拙地执迷不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人注定是要走路的,路在哪个方向并不重要,只要能够灵活地使自己到达目的地就行了。

韩非子的《说林·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小不可大也,目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

此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工艺木雕所需要注意的要领,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如果一开始便给刻得小了,那么以后就没有什么办法补救了。同样的道理,初刻眼睛的时候要小,小了还可以加大。如果刚开始雕刻时,就把眼睛弄得很大,那么后面也就无法缩小了。为人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凡事要留有余地,留有后路。只有做到如此,才不至于使自己遭遇到大的失败。

书画家进行创作,必须要懂得“留白”;编辑进行版式设计,要懂得“留白”;印刷书籍,也要留有相应的空白。留白,也就是为后面的路留出点余地,给观赏者或者读者留“想象”的余地。

民间有很多俗语:养儿防老,囤谷防饥;晴带雨具,饱带干粮,等等。说的都是为明天留出一点后路,留出一些余地。闽南话中也有一句俗语: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处。意思是说与人相处,凡事不可做绝,要记得彼此留有余地,以后不管在什么场合见面,都不会难堪,不会陷入尴尬境地。

狡兔三窟,留有余地逃生;得势不忘失势,留有后退的余地。强盛而不忘衰败,富有而不忘破落。甚至人情世故,恩怨是非,都需要留有余地。树与树之间,留有间隔,才能长得茂盛粗壮;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避免双方之间的摩擦与纠纷。制定计划,须留出点余地;享受人生,也要留出点余地……还是俗话说得好:家有余粮,日子好过;日有余用,生活安逸。

人在社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留有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能做绝。留出一定的余地,才有足够的回旋空间。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是说上天都会为每个人留有一定的转机,留有选择的余地。

弹琴唱歌,余音绕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流水有回旋的余地,才会减少灾难;江河有涨落的余地,才不至泛滥成灾。

留有余地,才能万事做到均衡,对称与和谐。留有余地,才能做到进退自如,从容且任意。

3.做事恰如其分有好处

在人的一生当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是分寸。做人做事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人生的最大学问。看看我们周围的人们,因为有一个人生的分寸,才使我们的人生不仅有失败的懊恼,还有成功的欢欣。把握好人生的分寸,也就等于自己掌握了人生的命运。

做事恰到好处

无论做事还是做人,太刚则缺,太锐则折。因此,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做到恰如其分。把握好了做人做事的分寸,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做人做事像时钟一样,并非走得快就好,而在于走得是否准。

颛孙师和卜商君是子僵平时最敬重的人,有时竞分不出哪个更令自己敬佩一些。有一天,子僵向老师孔子求教,他问:“颛孙师和卜商君哪个更好些呢?”孔子说:“颛孙师做事好过分,卜商君做事常常达不到本来的要求。”子僵说:“您这么说,是颛孙师好些了?”孔子说:“过分和达不到是一样的。做事恰到好处,才是最好。”

做事情,不是做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到位,而且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其实,这里的全部奥妙就在一个“度”字上。“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内部规定性,人的想法只有符合了它的要求,才是正确的。

要达到“度”的要求并不是件难事,只要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反复实践,“度”也就在你的手中了。

古人说过一段话,译成现代语言是这样的: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为自己留下几分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这样造物主就不会嫉恨我,鬼神也不会伤害我;如果事业上过度要求完美,功业上要求登峰造极,那么即使不会发生内乱,也必然为此而招来祸患。

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三思而后行,考虑周全之后再行动。做到如此才算是恰如其分,否则就有可能引来麻烦或后患。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一个高潮的到来预示着一个低潮的即将开始,在追求事业与功业尽善完美的同时,你就有可能会发现许多不足与遗憾。从另一个角度讲,功业不求满盈,留有余地,也是一种处世的方法。比如钱财的积累,求多求尽,有可能使自己成为守财奴。对于名誉和地位求盛求高,不知急流勇退,有可能私欲膨胀或使自己遭受算计,最终落个身败名裂。因此我们在成功的面前千万不要忘记失败的教训,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莫忘记失意时的痛苦,做到时常能够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使自己少受损伤或者不受损伤,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一百多年以前,西方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带有几分幽默但给人以启示的故事。

一艘轮船触礁后在海上漂泊了很长一段时间,供给马上就要耗尽,仍然不见其他船只的踪影。眼看着得救无望,人们不免着急。这时一个悲观的船员陷人绝望之中,他惊恐万分,总是高声叫嚷:这一下子我们大家全完了,谁也活不成了,我们早晚都要被鱼吃掉。这样的话,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这个悲观者一天要唠叨好几次,终于引起了公愤,被惹怒的众船员七手八脚地把他丢进了大海,丢的时候还对他说,你先去被鱼吃掉吧!悲观者死后,这个面临危难的轮船并未得到预期的平静,这时又出现了一位乐观者,重拾起喋喋不休的鼓噪,只不过他叫嚷的全是乐观的话题,比如他说,我们一定会得救的,因为我们还有几十块饼干,而一块饼干可以维持一个人一周的生命……众船员发现,听这种乐观的鼓噪心情显得更加的糟糕,因此一起动手,把这位乐观者也同前一位一样丢进了大海。这样,轮船才恢复了宁静。没有了那两个讨厌的家伙,到了后来轮船终于得救了。

这个故事,睽隔了多年却仍然在人们的心中镌铭不灭,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故事通过幽默的夸张讲出一个听后人人皆能接受、而不听则很难诠察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生活中存在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处理得好,能使生活和谐圆融,处理得不好纵然不至于被“丢进大海”,也一定会导致不良的结果,轻则受到诮骂,重则自毁口碑或者使之功败垂成。寻求这方面的实例根本无须在纸堆中钩沉,在现实的社会当中这样的实例可谓数不胜数。

分寸,通常就是生命长河之中的一个分水岭。超越了它,好与坏、善与恶、爱与恨、喜剧与悲剧就自然发生一系列的转化。比如,酗酒能导致肝硬化,大块朵颐能导致为肠胃疾病,超强度体育运动能导致为筋骨损伤,民事纠纷能导致为刑事案件,狂欢能导致为灾祸……

“分寸”潜伏于如此一系列的“转化”之中,鬼使神差般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复杂的生活节奏。即便在琐碎的日常生活当中,“分寸”也是无所不在的。比如,炒菜,盐多了谓之咸,盐少了谓之淡;裁衣,尺寸大了谓之肥,尺寸小了谓之瘦;在工作方面,做得太少了谓之懒,做得太多了谓之“狂”;给孩子的爱,少了谓之无情,多了谓之溺爱……

在人的一生当中所碰到的最多的问题恐怕就是“将事情做到何种程度”。然而人们却不一定能够自发性地产生一些高度重视“分寸”问题的自觉。在很多场合当中,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准则率性而为的,也由此而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想要改之也是非常难的。率性而为时,一般都只顾做,忽视了大脑应该适时发出中止命令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在生活中掌握分寸是一个自律问题。自律者,自我约束也。不善于自我约束的人一定是不懂生活的人,至少不懂生活的真谛。这样的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总是多多益善,完全由生理机制指挥与调节自己的生活,他们忘记了人是有意志与意识的,凭借意志与意识同样可以对生活进行自我调节。将生理调节与自我调节结合起来,才能构筑完美的人生,才能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爱因斯坦就是个自我意识极度强烈的人。他有利用科学成果与名望聚财的条件,然而却没有那样做。他说,人世间的每一件财富都是一个绊脚石。他被许多国民推荐为总统候选人,也许他真的有当选总统的机会,可是他却婉言拒绝了。他很好地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分寸,老老实实地蹲踞在“科学家”的角色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身生命的价值。

失意时不灰心气馁,得意时不忘形,不做过分之事情,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亦为之——这的确是一般人完全能够做到的。

把握尺寸,适度处事

这里说的度是指限度。做事情虽然要讲原则,要丁是丁卯是卯,但是太讲原则、太教条办起事来反而往往会碰钉子,而处事灵活一些、风趣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办成许多棘手的事情。如果做事不留几分余地,过为已甚,把事情做绝或者说超出一定限度,那么必然会适得其反,会遭到众口的谴责,严重者把人逼上绝路。

做人处事要掌握分寸,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许多事情事先没有标尺测定,都是凭着双方的接收能力、承受能力来把握的。一个人谨慎过了头就显得胆小;处事果断过了头就变得轻率;认真过了头就显得呆板;聪明过了头就显得油滑。对人做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就要在实践中多多磨炼,要下番工夫。

在科学史上有一个“黄金分割”定律,德国科学家科卜勒把它称之为“神圣的分割”,因为这是最具美学价值的比例。世间完美的事物都拥有其自身的分割率,我们人类的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生活之中的黄金分割,所具体表现出来的就是在做事的时候要做到恰如其分。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智慧。

人们对球星乔丹可以说是十分的熟悉,乔丹在小的时候就长得人高马大,身强体壮,他母亲害怕他成为学校的“小霸王”,便要求他与人为善,学会忍耐,而这却使他成为别的同学欺负的对象,他为此事感到十分的苦恼。最后他父亲教给了他一个方法,即让他不再如此去强忍耐,而是叫欺负他的同学停止,当对方仍然不听他的劝阻的时候,这时他就用他有力的双手将对方摁在地上,但并不击打对方。如此做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自尊,还给对方以警告,同时又不触犯纪律,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好办法。

其实这就是把握好分寸而达到完美效果的一种体现。从来就没有什么人会因此而怀疑乔丹的力量,却不会在他的忍让下,怀疑他的血性,从而肆意地欺负他。其父的一招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人与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忍让,不是争斗,重要的是维护双方利益的和谐。乔丹把欺负自己的人“摁倒在地”,也正是乔丹的父亲帮助他寻找到的那个人际关系的黄金分割点。

面对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对方,我们应该把握好自己的分寸,这样我们才能够赢得对方的尊重。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一定要有自己的优势。

清朝年间,曾国藩带领着他的湘军攻克了天京,因功勋卓著而被授予一等爵位。湘军,这一支完全听命于曾国藩的私人军队,在当时已发展到了30万人,这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可是一个功高震主的敏感数字。曾国藩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主动自削兵权,解除了清朝的顾虑,不仅逃脱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命运,还继续得到信任与重用。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他比功成引退的范蠡要更加高明一些,也比早年能受胯下之辱而后拥兵难保自身的韩信明智得多。曾国藩没有曹孟德的野心,他只想做个利国利民的好臣子。因此“自削兵权”也就成了他自身与皇帝之间的一个最佳分割点。

一些人的成功往往是因为黄金分割点把握得当,而失败也因为分割点的偏移。人们常说“真理与谬误之间,文明与野蛮之间,差距往往就是一步之遥”。每一个人都想追求成功的喜悦,那就让我们运用智慧、正确的心态去寻找这个“黄金点”吧。

在寻找分割点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借助于父母的帮助,像乔丹;也需要从书本和实践当中去学习通达的智慧,就像曾国藩。

做人做事的“分寸之间”

世间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之分,凡事只要能够把握好分寸,拿得起放得下就好,这是一种智慧。就如做人,赞美别人是美德,但是不恰当的赞美很容易成为阿谀,难免会遭人轻视;布施是善事,但是如果大肆喧嚷,以别人的苦难来凸显自己的善心,也会招惹出别人的非议。关于做人做事的“分寸之间”,有以下四点说明:

第一,赞美能赢得他人的友谊:赞美就如同花香,芬芳宜人。能以赞美之言予人者,必得人缘。所以我们和人相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赞美。基督教唱赞美诗、佛教唱炉香赞,说明佛、神也要人赞美,何况一般人更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欣赏。尤其当一个人灰心的时候,一句鼓励的话,能令人绝处逢生;当别人失望的时候,说出一句赞美的话,常常能使人重见光明。因此我们如果要想获得别人的友谊,那么就一定要做到诚心地去赞美别人。

第二,阿谀会遭人轻视:做人要“日行一善”。其实日行一善并不难,赞美别人也是一善。但赞美不同于阿谀,阿谀是一种虚伪的奉承。所以做人宁容谏诤之友,勿交阿谀之人。被人批评不可怕,受人阿谀才可畏。有的人赞美不当,成了逢迎拍马、阿谀奉承,也会受人轻视。因此做人不要学阿谀谄媚那一套,不当的赞美也要避免。

第三,快乐要懂得与别人一起分享:关于做人,有的人能同甘却不能共苦,有的人能共患难却不能共同去分享富贵。对于真正的好朋友,必须要做到同甘共苦,自己有了快乐,要懂得分享给对方,当对方获得了功名、财富、荣誉,成就了好事,我们也要真心地祝福,同享所获取的荣耀,千万不要去嫉妒、设置障碍。懂得分享才能够享受人间的快乐,才能感受到人生是何等的美好。

第四,报酬应藏于无形当中:古人曾有“为善不欲人知”的美德,其实做善事不必害怕别人知道,在我们的社会当中需要有很多的善行美事来带动社会的风气,因此对于那些真心“乐善好施”的人,不必刻意隐藏。怕的是有的人以伪善来沽名钓誉,例如捐了一点钱给慈善团体,自己马上大肆宣扬,要人感谢、回报,甚至讲话不当,让接受救济的人感觉尊严受损,这就失去了布施的美意。因此,报酬要用之于无形,能够“无相布施”,做到这样才可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慈善。

人世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做事风格与做人处世之道,做人一定要厚道,要给别人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这样才能让他人有转圜的余地。

世间万事做得适中,即能成功立业。物用之得适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适即人尽其才。时、地、人都恰到好处,即事事皆通,否则事事都障碍。世间事事物物皆须靠我们的智慧去运用。

4.不要聪明过头

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聪明也是如此。聪明过头反而成为一种愚蠢。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一句警世良言,它时刻告诫着人们:不要聪明过头。

往往过于聪明的人并非是快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同样的事情,这些人常常会考虑得更多一些。通常那些具有过目不忘本领的人,他们在做决定那一刻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因为在这个瞬间,他们脑子里至少已经考虑到了几十种不同的情况,然后又要同时在这几十种信息里权衡利弊以期望得到一个最佳方案,大脑不得不进行超负荷运转。这就好似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升级,相应软件消耗系统资源的本事也与日俱增。

聪明人之所以不快乐,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常常能够更加透彻地发现自身的缺点。虽然他们也毫不讳言自己的优点,但由于聪明人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他们倾向于更加苛刻地对待这些缺点。你想让聪明人打消这些念头,简直比登天还要难。

如此看来,掌握好聪明的限度(如果我们能够掌握的话)至关重要。

聪明过头就是愚蠢

苏轼是旷世奇才,学究无人,笔参造化。其文汪洋恣肆,如行云流水;其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其词雄浑豪放,开创北宋一代词风。他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大江东去”,气魄宏伟,成千古绝唱。至于琴棋书画,也无一不通,无一不精。以才气而论,誉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亦不为过。可是这位聪明绝顶的奇才,却终生坎坷,屡遭贬谪,平生抱负尽付东流。他的遭遇固然与其政见不合于当道有关,但何尝不是他聪明自误?

苏轼在总结自己坎坷一生的教训时,很懊丧地叹息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轼不能不说是一个聪明的天才人物,曾被欧阳修称之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大文豪。他在诗词、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但是如果说他事事聪明、一生都聪明,却不敢苟同。特别是他在政治上、官场上的表现,不仅不能说是聪明,反而应该说是愚蠢。史书上记载,苏轼有一天下朝后,两手抚摸着自己的便便大腹问家人:这里面是什么呢?有的说是满腹文章,有的说是满腹机关,只有他的爱妾王朝云一语破的:“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长叹一声:“知我者,朝云也。”就是说,连他自己也明白,“不合时宜”是他一生坎坷的主要症结。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苏轼在政治上一辈子都不识时务,实在算不上聪明。且看他的表现:苏轼一贯自恃聪明,谁当权他就反对谁。不分主次,不分环境,不管上下,只要不符合他的意思,就坚决反对。王安石推行变法,他反对;司马光上台复旧,他也反对;程颐、程颢提出新的理学观念,他也反对……当然,他反对人家自有他的理由,有些意见也是正确的。然而,不分青红皂白,为表现自己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钻牛角尖,便积怨众多,四处树敌,一生多有波折和磨难。你能说,他的人生厄运与他处世方面过于自信没关系吗?尽管他为国为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因为方法上过于简单直白,则欲速不达,甚至适得其反。他后来遭人嫉妒、陷害,几度入朝,反复被贬,都与此很有关系。

由此可见,苏轼自誉为聪明一生,其实,他有时在具体事上是聪明的,而在一些原则上是糊涂的。古今中外一些有点才气的人物,所以怀才不遇,其志难展,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很大的因素在于其自身的问题。他们有的恃才傲物,唯我独尊;有的脱离实际,脱离人民,“世人皆醉我独醒”;有的自以为满腹才学,其实只会纸上谈兵。如果上述这些属有才可恃、使蛮耍傲有资本的话,值得警惕的倒是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胸无点墨,以敢于跟上司唱对台戏为荣,不管上头是对是错,是上就反,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目无领导,无法无天。让这类人逞一时之威,自然有碍实现社会和谐。

历史上,因为恃才傲物而断送性命的人并不罕见。更可悲的是这些人至死也不知道自己死在自己手里。才子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写了这样一个人物:此人读了一本兵法书,便以为自己能当将军,真叫他领兵去剿灭一股土匪时,却被土匪打得一败涂地;他又读了一本水利方面的书,便吹嘘自己是治水专家,当真叫他负责去治理洪水时,他自己差点被洪水淹死……后来上司震怒,绑赴法场,此人叹曰:“古人误我。”试看苏轼的自叹和这人是否相似?“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以说是对“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最佳写照。聪明人如果聪明过头了反而成了一种愚蠢。

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这样一个笑话:某吝啬鬼去酒吧喝酒,掏出事先准备好的钱叫了一杯啤酒。喝到一半,他觉得内急,想上洗手间,但是又怕酒被别人喝掉,于是,他向服务生借了笔和纸。在纸上写了:我在杯里吐了一口痰。然后,他放心地走了。一会儿,他回来,发现酒还在那里,他很高兴。但是,他又发现纸条上多了几个字:我也吐了一口!

知其可为而为之,是聪明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是愚蠢的。生活中一再重演的所谓机智悲剧,难道还少吗?

在古代历史中,很多聪明的人都是由于聪明过头而招来杀身之祸。他们共同其特点是:自恃聪明,又爱卖弄,且又执迷不悟。有才华的人有些爱显示自己有才华,越爱显示,结果往往就应了中国那句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比如说最后成为荒丘野鬼的汉末杨修,也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突出典型。

据史记载,杨修是曹操门下掌库的主簿。此人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博学能言,智慧过人。但他自恃其才,竞小觑天下之士。

有一次,曹操派人建一座花园。当快要完工时,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察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无论是好是坏,是褒还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见到这情形,每个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猜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就是一个“阔”字,丞相的意思是园门太阔了。”官员们觉得杨修说得非常有道理,就立即重建了园门。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明白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虽然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的聪明,但是其内心开始忌讳杨修了。

还有一次,塞北给曹操送来一盒酥,曹操没有吃,只是在礼盒上亲笔写了“一合酥”,然后把它放在案头上,自己径直出去了。屋里其他人有的没有理会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动。这时正好杨修进来看见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头,打开礼盒,把酥饼一人一口地分吃了。曹操进来见大家正在吃他案头的酥饼,脸色渐变,问:“为何吃掉了酥饼?”杨修上前答道:“我们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话怎讲?”曹操反问道。杨修从容地应道:“丞相在酥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赏给大家吃的,难道我们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吗?”曹操见又是这个杨修识破了他的心意,表面上乐哈哈地说:“讲得好,吃得对,吃得对!”其实内心对杨修早已产生厌恶之情。可杨修还以为曹操是真的欣赏他,因此,不但没有任何收敛,反而把心智都用在捉摸曹操的言行上,并不分场合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从而,不断地给自己埋下祸根。

最终,杨修在又一次的聪明中惹来了杀身之祸。在曹操自封为魏王后,曹操亲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曹操多次进攻蜀军总得不到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而且挫伤士气;如果撤兵无功而归,那么会遭人笑话。

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不知道是进还是退。就在这时,厨子呈进一碗鸡汤,曹操看到碗中的鸡肋就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惇走进帐里,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惇就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听见传“鸡肋”二字,就让随行的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夏侯惇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惇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吧又觉得它味道不错。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了又怕人笑话,但在这没有任何好处,还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朝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您可算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因此,寨中各位将领都在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作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召夏侯惇入帐,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回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意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曹操寻得这个机会,杀掉了杨修,杨修也结束了自己聪明的一生。

从上述三次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修是非常聪明的,聪明得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许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事情。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是十分愚蠢的,愚蠢到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地步。终于,他表面的聪明使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绝路。他到死都不明白,正是他的过分外露的聪明使他成了刀下鬼。虽然他的聪明使他招人喜欢,招人赞赏,但是他滥用了自己的聪明。最糟糕的是,他又特别自恃聪明,动不动就表现出来,终究被曹操抓住了把柄,杀了。处在一个明争暗斗的官场,这样的人是注定成不了大气候的,注定会被人扔弃在权力的道路上而成为一个“荒野孤魂”。

有句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你是真正的聪明,那么就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过于地“卖弄”聪明。那样,不但使你的聪明变得“廉价”,有时还会给你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耍小聪明的人头顶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剑”,而这把剑随时都会落到聪明者的头上,斩下他的头颅。因此说,过于耍小聪明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游戏。虽然说每个人都想表现得很聪明,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耍小聪明,那么就成了一种愚蠢的行为了。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经对他的朋友们说,分析研究笔迹是他的绝活儿,他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笔迹准确无误地判断他的性格特征。有一天,一位女士把一个男孩的笔迹交给巴尔扎克,想听听他对这个男孩的评价。巴尔扎克认真看过笔迹后,脸上露出奇怪的神情。女士告诉他,这个男孩与自己非亲非故,有什么话只管说。“那我就实话实说了。”巴尔扎克说,“这个孩子不仅粗心大意,做事马虎,而且好吃懒做,吊儿郎当。如果不严加管教,说不定将来会干出伤风败俗的事来,给家人和祖上丢脸。”女士听了大笑:“你知道这笔迹是哪儿来的吗?”巴尔扎克茫然地摇摇头。女士说:“这是从你小时候的作业本上弄来的。”

巴尔扎克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法国文学大师,怎么会和一个吊儿郎当的不良少年扯在一起呢?可话又说回来,这也怪不得别人,是巴尔扎克自己“招认”的。巴尔扎克是个聪明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聪明不是错误,但不能过头,免得被它所误。

学会把“聪明”转化成“智慧”

“知易行难”意思就是说懂得道理非常容易,付诸行动却十分困难。许多聪明人喜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潇洒,但是,他们通常只限于“头脑风暴”,而不善于与人打交道,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对于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来说,他会把“聪明”转化成“智慧”。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周瑜是非常聪明的,但却是以一个悲剧结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无数次商场上的起起落落,似乎都证明了这个普遍的真理:很多人,他们有着最聪明的头脑,有着最敏锐的商业嗅觉,一拍脑子,点子就来……但是,有了这样素质的人,却往往不是最后的成功者。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但事实确是如此。有人曾这么界定“聪明”的含义——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生活中我们常说的聪明人。但是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成功的企业家并不是那些聪明人,相反,他们有很多曾经还是一个差生。有个统计数字显示,他们中最多只有不超过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智商绝对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成功了。我们或许还能够回想起中国企业界一些流星般的人物,他们嗅觉灵敏,脑筋活络,甚至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企业界最聪明的一拨人,比如说,他们能够在美国的某种商口尚未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率先抢注中文商标并推出号称功能相似的产品,以此赢得市场轰动;他们能够迅速洞察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精心包装各种概念性的保健产品并迅速形成市场规模,然后又迅速消失;可今天他们这些人又在哪里呢?有的失败了,有的很失意。

虽然说聪明不是什么坏事情,但不会用、用不好,它也有可能变成坏事。一个人的聪明只是基础,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把聪明转变成智慧。在智慧的基础上行动,才能够事半功倍。转变的前提是,你必须身体力行,做最踏实的事情。

成功要有阿甘精神

有一个名叫阿甘的美国青年,他的智商仅有75,连上小学都显得十分困难。但是在平时,他可以说是做什么都成功:长跑、打乒乓球、捕虾,甚至爱情。最后,他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那些比他聪明的同学、战友却没有获得成功。这或许是对聪明的一种嘲弄。阿甘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我妈妈说,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这说明了一种成功的理念:成功就是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阿甘之所以会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拜赐于他的轻度弱智、不懂得计算输赢得失。他唯一做到的就是简单坚持,认真地做、傻傻地执行。比如说,一般情况下,企业里缺的不是“聪明人”,而是像阿甘那样的“傻子”。聪明人遇到问题总是怨公司、骂上司,算计着要有一分收获才肯一分耕耘,没多少收获便不肯耕耘了。每个决策,每个命令,都要看自己有多少得益,有多少损失,如果不划算,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殊不知,很多事情前期是十分耕耘,三分收获,后期才是三分耕耘,十分收获。阿甘并不是真的愚者,真的愚者是欺负他的人。他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计成本地努力。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的“单纯”或者说“执著”。

很多人往往以智商来决定一个人聪明与否,但再聪明的人也有其短处,再笨的人也有其特长。例如阿甘虽然智商低,可他跑得很快、会吹口琴、会打桌球、会养虾,可见凡事都是学习而来的,只要肯花工夫学,一定会在某一领域有所发挥。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到许多选择,我们在摸索中学习到许多可贵的经验,并且吸收了别人累积的智能。智能才是带领我们走向幸福人生的关键,这与智商似乎无关。我们或许都比阿甘聪明,可是我们却往往不能够专注于一件事上,虽然做了很多事,却常常失败。阿甘知道自己的不足,但是他比别人专心,因此他成功了。

话说回来,聪明不是错,更不是罪,关键是利用好自己的聪明。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而不会让它成为美丽的包袱。

聪明反被聪明误是一句金玉良言。谨慎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聪明人具有超人的智慧,但有时他们反而不能把握住事情的关键,其出现的许多失误往往应该是心智平庸的人犯的。聪明的人也应该重视常识,那些不在意的疏忽可能会造成大错。虽然聪明不错,但是不应该有书呆子气。不要进行过多的不必要的推理,因为这会引发大家的不同意见,只要能够做出正确的基本判断,就已经足够了。因此说,就算聪明也不要过头,如果把事情做得太绝,反而被聪明误。

5.吃亏也是种做事的智慧

有位哲人曾说过:“吃亏并非是损失,吃亏是一种谦让;吃亏是一种牺牲;吃亏是一种成全;吃亏更是一种人生的至高境界。”无数事实证明,吃亏是成大事者的处事智慧。

吃亏是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在人世间,往往会有那么一些人做事怕自己吃亏,因此他们总是喜欢和别人斤斤计较,处处较劲;即使是蝇头小利,也要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吵闹不休。他们若占了别人一点便宜,心里就会像吃了蜜一样格外舒服。其实,做人是不能怕吃亏的,更不能损人不利己。做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乐于亏己。事实就是这样,自己适当主动地吃点亏,就常常能够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够把很多困难的问题解决得妥妥当当。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以为吃亏的人是傻瓜笨蛋,不吃亏占了便宜的人就是聪明好汉。事实上,在许多事情上总会有人吃亏,总会有人占便宜。

有些人暂时是占了便宜,但是长久下去,最终还是会吃亏的;有些人暂时是吃了一些亏,但最终他却占了便宜。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

比如说:有些人上班时不好好工作,经常早退、迟到,工作也不努力,自认为是占了便宜,可是一旦进行按劳分配,进行严格管理时,他最终因业务不熟悉,或者表现不好而被排除出局。虽然从前面一段时间来看,他可能是占了便宜,少做了一些工作,也领到了与同事一样的工资,但是从长久发展的眼光想想,因为少做工作,而丢掉了饭碗,他就吃一大亏。

而他的同事们呢,虽说从前面一段时间来看,多做了一些工作,似乎是吃了亏,但因为工作表现出色,而一直继续在工作岗位上,从而却占了便宜。所以说,吃亏和占便宜并不是通过一件事两件事就能够得到证明的。对于前面一种人来说,是先占了便宜,后吃了亏,而且吃了大亏;但对于后一种人来说,原先是吃了亏但后来却占了便宜,而且是占了大便宜。

人们用“偷鸡蚀米”来说明偷鸡必定要付出的代价:要想偷鸡必须先给鸡吃米,然后再趁其不备逮住鸡。还有用“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样一句话来说明要想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果想不付出任何代价就干成事情那是不可能的。

在吃亏和占便宜方面,人们常用的一句话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也就是小亏可以吃,但是不能白吃,吃了亏以后的目的是为了赚取更大的便宜。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暂时的吃小亏是为了以后的大便宜。

某日,在一个自助餐厅里,那里的餐费是30元,甲君是一个不愿吃亏的人,在吃饭的时候也要进行计算是否吃亏了。在餐厅花了30元,就要吃回30元的本钱来,吃多了就等于是赚了,吃少了就认为是赔了。于是边吃边算,喝了多少瓶啤酒?吃了多少盘海鲜?为了不吃亏,一直到吃了50多元才放手,还美其名曰:今天赚了20元,让商家赔了20元,心里面特别的高兴,却不料肚子负担太重,回到家中又是吐又是泻,到最后又花了几十元医药费才了事。

商人最重利,商人靠进出商品的差价来赚取利润,赚取生活的资本,如果赔本吃亏,那么商人将无法生存。俗话说,赔本的买卖没有人做,也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现代的商场如同战场,有赚钱的人在,也有赔本的人在。对于一个商人来说,能否赚钱全靠眼力、智慧和运气。

我们平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与吃亏和占便宜的事情有关。比如说,有人骂人了,被骂的人为了不吃亏,进而回骂之,这样你来我往,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是为了不吃亏,互相骂,骂无尽头,到最后,骂赢了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骂输了也没有见到吃了多大亏。还有人不小心碰了其他人一下,被碰的人就认为自己吃了亏,非要还过来不可,这样,你来我往地吵或者打起来就会没完没了。到最后打伤了还要付医药费,反而得不偿失。

有些人非常要强,为了不吃亏,永远保持着一颗戒心,什么时候都算计着,什么时候都生怕吃亏,这样的人活得很累。为了不吃亏,今天和张三斗,明天和李四斗,斗来斗去,把自己的情绪斗坏了,把自己的身体斗坏了,到最后表面上来看是没有吃亏,但是实际上把本钱都给斗完了,最后还是吃了大亏。

古人对于吃亏的理解,很让我们回味,那就是“吃亏是福”。能够做到“吃亏是福”那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境界,是一种处事的智慧。这种不在乎一时一刻的吃亏,着眼长远,正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

吃亏是福

对于“吃亏是福”这句话,如今许多人认为已经过时了,有点不合时宜的感觉。在他们看来,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为某事而吃亏,无论是吃小亏或是吃大亏。其实,小亏者,眼前只是一时的失去,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的损失;而大亏者,乃是长远的,在今后的发展中会慢慢凸显的,或许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小亏,我们往往能一目了然;大亏,如果不是静下心来我们常常就不能够看到。因此“吃亏是福”里面所说的亏指的就是小亏,眼前的一点点小损失,小代价。虽然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不付出是绝对不会有回报的。在有些时候,有些收获似乎从天而降,但如果仔细想想,其实是以前付出的一种回报。相对于那种从收获中得到的从天而降的喜悦,对于眼前的付出,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西汉时期,有一次在快要过年的时候,皇帝一高兴,便下令赏赐给每位大臣一头羊。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一名负责分羊的大臣看着这群羊不由得犯了难,不知道如何去分才能让每一位都满意。正在他束手无策的时候,其中的一名大臣从人群里走了出来,说:“这批羊很好分。”说完,他就牵了一只瘦羊,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众位大臣见了,也都纷纷仿效,不加挑剔地牵了一头羊就走,摆在大臣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这名大臣不仅得到了众大臣的尊敬,同时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对于这名大臣来说,吃亏难道不正是福吗?

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年轻的时候在一家汽水厂当勤杂工。除了洗瓶子外,老板还要他擦地板,搞厂里清洁卫生。鲍威尔干这些活时十分认真,也十分爽快,从不出差错,从不发牢骚。一次,有人在搬运产品时打碎了50瓶汽水,弄得车间一地都是玻璃碎片和团团泡沫。按照常规,老板应让打碎瓶子的工人把这块地打扫干净。为了节省人工,老板却指令干活麻利的鲍威尔去清扫。鲍威尔本可申述理由加以拒绝,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尽心尽力地把满地的脏物抹得干干净净,弄得浑身是汗。过了两天,厂负责人便晋升他为厂装瓶部主管。这一切对鲍威尔来说,吃亏难道不是种福气吗?

亏己者,能够让人们觉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做到如此,亏己者的人际关系自然就比别人好。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乐于向他伸出援救之手;当他干事业之时,别人也愿意给予支持,给予更多的帮助。他的事业自然就容易获得成功。只要我们留心一下历史和身边的人,就不难发现,大凡那些取得了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胸怀宽广又能亏己的人。与此相反,再看看我们周围的那些一生无所作为、无所建树的人,哪一个不是心胸狭窄、爱计较、不肯亏己之辈?

吃亏是一种风度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的好朋友,或者事业上的合作伙伴,到后来却反目成仇了,双方搞得很不愉快。起初相互你好我好大家好地走到一起,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结果是大打出手地分手,前后的反差实在太大了。

有个人却不一样,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几年后一笔生意让他们所赚的钱又赔了进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设备,他对朋友说,全归你吧,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留下这句话后,他就与朋友分手了。显得极有风度啊,没有相互埋怨,这叫“好合好散”,生意没了,人情还在。

有人曾这样问小巨人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父亲什么赚钱的方法也没有教,只教了我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是这样跟李泽楷说的,和别人合作,假如自己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自己拿六分就行了。

李嘉诚的意思就是,他吃亏可以争取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100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100个人会变成5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吃亏。这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气量。其实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风度与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因此对于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恰到好处的处世交友之经验。

吃亏是福,这是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是生意场上的伙伴也罢,手下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跟着你干,因为他知道老板生意好了他也会好。生意场上的伙伴同你做生意不能赚钱,才会朝三暮四。好分好合,你要让他人觉得你是个值得共事的人,这才是真正成功的处世。

有的人一旦与朋友分手之后,就会翻脸不认人,一点亏也不肯吃,这种人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他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让步、吃亏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朋友交往中的必要前提。为什么呢?在生活中,人们对处处抢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亏,因为他处处抢先,从来就不会为别人考虑,眼睛总是盯着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想跳出来占有它。他周围的人对他很反感,合作几个来回就不想再与他合作下去了。合作伙伴一个个离他而去,他难以再找到愿意与他重新合作的人,最后他自己还不是吃了个大亏?

分手,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路转,也许以后还会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如果你与人分手时,狠狠地捞一把,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东西,拿上手就是自己的东西,那么就是忘恩负义,不仁不义。

从心态发展上来看,如果你老不愿吃亏,老占别人的便宜,那么会把自己弄得很猥琐。因为当便宜被你占尽的时候,你也就会觉得自己总在吃亏,心中就会积存不满和愤怒,这对自己也是很大的伤害。再者,捞朋友东西的人绝不会有什么出息,因为,他的眼光都集中到收集和占有眼前的每一点微小的利益上,势必影响自己的境界,缺乏向远处、高处看的意识和能力。“戴盆何以望天”说的就是这种人。这种人除非是摸彩票中了奖,否则是很难获得很大的成功和利益的。

吃明亏是福

世界上通常来说有三种人一点亏也不肯吃。一种人度量太差,吃了亏就要想不开,茶不思饭不想,好像被剜了肉一样;一种人火气太大,吃了亏就要双脚跳,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大打出手,从而把事情弄得一发不可收拾;还有一种人心眼太小,吃了亏就要睚眦必报,常常让别人怨声载道,让自己因小失大。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还能经常地、平心静气地吃那么一点亏,那么至少能够说明这个人的度量不算太差、火气也不算太大、心眼也不算太小,如果能够做到如此的话,那么他的人际关系一定处得不错,朋友不少、心情也不坏,这其实就是福气。

我们并不去讲所谓的因果报应之佛家思想,也不去谈祸福相倚的道家思想,仅仅用辩证法把“吃亏”这件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就会发现“吃亏”总是局限于某一阶段、某一方面讲的。比如“千金买骨”的故事,涓人用千金买千里马而不可得,竟然花五百金买了千里马的骨头,可是不满一年,天下罕见的“千里之马至者三”。这是先吃小亏,再得大便宜的例子。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也时有所闻。可见只要平心静气、全面地考虑问题,我们就不难发现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白吃的亏,所有的付出总会有一天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但是,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大声张扬的时代,所以吃了亏也不必“打落牙齿和血吞”,吃闷亏、吃暗亏只有自己甘认倒霉。吃亏应吃在明处,大家都心知肚明,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通常我们所讲的“吃亏是福”是指“吃明亏是福”。

古人曾经说过: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应有的满足;然而如果用让步的办法,你非常容易就能够得到比期盼的更多的东西。换句话说:吃亏是福!

虽然从表面来看吃亏意味着舍弃与牺牲,然而也不失为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更何况,一个人如果不择手段地敛钱财,追名逐利,他在失去了做人的从容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人格与尊严给失去了。

贪心的人,总是费尽心机去算计别人,在其热情、仗义与关切的伪装之下,其更多的是肆无忌惮地对别人进行攻击与伤害。

那些不害怕吃亏的人,往往是把别人往好的地方去想,在其天真甚至是迂腐、软弱的背后,是一个阔大、宽容的不设防的世界。

也正因为这样,许多时候好人斗不过坏人,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坏人的算计与偷袭。尽管这样,贪图蝇头小利者最终将“聪明反被聪明误”,必然吃大亏。不怕吃亏的人,不但不会真的吃亏,反而还会换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结果,并且还会生活在轻松、自在、愉快之中。

世上无论是哪个人都不愿意选择那些斤斤计较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没有人愿意与唯利是图的人共事。只有不怕吃亏的人,才能够在一种平和而自由的心境当中去感受人生的幸福。吃亏就是一种放弃的艺术,是一种大智慧。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他的行为在外人看来是吃亏了,然而对于他本人来说却没有这种感觉,很有可能他还沉浸在意外的收获之中!吃亏是一种做事的智慧,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吃亏”的处事智慧。

同类推荐
  • 我们现代人

    我们现代人

    本书讨论更复杂的现代人生问题,当你一脚踏入社会,你要改换步伐,调整重心,才能立定脚跟。手握“人生三书”,我们如果也像鼎公一样,肯不停地思索人生,阅读人生,就能逐渐成为有智慧的人。人有智慧,才会产生信心。有了信心,我们才能服务人群,享受生命带来的喜悦!鼎公是荷光的人。透过“人生三书”,他把光分给我们,让我们在黑暗中可以摸索前进。
  • 凤鸣篇:福州一中学生演讲选集

    凤鸣篇:福州一中学生演讲选集

    为彰显文化之精华,弘扬仁爱之情怀,值此庆典之际,我们编辑了三本文集,以资纪念,以为策励。其一,是2007至2016年十年间福州一中“鸣阳讲坛”选集。“鸣阳讲坛”系福州一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能,邀请院士、大学教授、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精英人士到校开设的学术讲座,取名《经谭篇》,谭同“谈”,做经验之谈解。其二,是福州一中学生演讲选集,名为《凤鸣篇》,“口者,心之门户也”。福州一中历来重视创设平台,提升学生演讲能力。本书是部分学生在校内外大型集会上的演讲选集。其三,是福州一中教书育人选集。福州一中良师云集,名师荟萃。本书是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的心得与感悟,取名《闻铎篇》,借“木铎”以喻宣扬教化之人。《论语·八佾》有:“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出口即“铎声”;学生听从教导,可谓之“闻铎”。
  • 禅与明智行动的艺术

    禅与明智行动的艺术

    一念忘机:抛弃心中多余杂念,把一切交给身体;脚下照顾:关注此刻与当下,现在该做的、能做的,尽管去做;饮茶吃饭:喝茶之时全身心地喝茶,用餐之时全身心地用餐,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禅即行动。抛开杂念,正定清心,在思考前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日日持续的修行之中。行,是动态的禅;禅,是生死以之的行动之道。本书从禅的角度出发,围绕工作和生活,介绍了明智行动起来的方法诀窍,以及提升行动力的禅的56种习惯。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点点的改变和努力,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天生的性格,人生也将会有所不同。行动起来!坚持行动下去!只有行动才有力量!禅与明智行动的艺术。
  • 成为老板

    成为老板

    商场上风险无法规避。风险越高,获利越大;风险越低,获利就小,这是投资的“铁律”。合理投资与适当风险,将为你赢得丰厚回报。成功的观念=冒险+奋斗。必须尽快树立起合理的投资和风险意识,让银行的钱动起来。投资有何诀窍?如何寻找有发展的投资领域?只有小钱怎样投资?快测测你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分析你投资的实力。当然,我们可以先用小钱赚经验,在实战中提高投资能力和风险承受力。
  • 做人还是轻松一点好

    做人还是轻松一点好

    在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若能找到一个做人处世的最佳方式,也就找到了一条通向成功人生的捷径。其实,做人轻松一点,就是当今社会快乐做人,明智处世的一种方式,一种成事手段,更是现代人享受美好生活的诀窍。人的一生如此的苦短,然而却总有那么多责任、使命,生存的压力像大山一样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何苦为一些不乐意的事而踌躇不前呢?耿直固然显得鲁莽,但往往有时却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可以帮你摘掉那层早就不应戴的、伪善的、令自己总是难以快乐地生活的假面具。从这以后,你就自然可以轻松地做人,洒脱地处世。本书从待人处世的多个方面进行入手,谈到了人品、心态、胸襟、见识等做人的素质和原则问题,做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一个永远的难题。希望能给那些在生活中抱怨的,为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而烦恼的,不能够满足于本可以改善的不理想现状等的人们一些帮助。做人需要修身立德在人生的关键点上能够举足轻重,轻松地做人处世。让内心真正地开始一次轻松愉快地旅行,经历一次充实精神开阔思路的过程,让自己的心灵接受一次升华的洗礼吧!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沈流苏之玉花传奇

    沈流苏之玉花传奇

    月明如水子夜,海风清凉,海面上停着一艘大船。船上站着一个人,衣着华贵,面色冷峻,猛地用力将手砸在了一张象牙雕琢成的桌上,嘴上用力道:“怎的都快子夜了,他怎么还不来?”一张脸歪曲着,有些气急败坏。这男人穿着华贵,最显眼的当属手上的红色宝石戒指,月光辉映下闪出奇异的光芒。他的身旁坐着一名同伴,面色沉重,站立远眺,望着海面的白银银的海水,脑海中不知在想什么。五张花雕的椅子,一张古铜色方桌子,一叶孤舟停在湖面上,这就是全部。
  • 灵异记事薄

    灵异记事薄

    “有些东西是存在着的,而我们是看不到的……因为脆弱的心无力去承受太多未知的恐惧……”――林威。
  • 奇国逸事

    奇国逸事

    本书是一个关于奇幻大陆的国家兴衰的故事,主角兰锡尼原本是个铁匠铺的小学徒,通过自己的实力,继承庄园主的遗志,经过战斗,利用自己的谋略,政治手腕,当然包括各种魔法,最终称霸大陆一国,控制国会,操纵王子,开辟疆域,直至统一大半个大陆。
  • 应该读点经济学

    应该读点经济学

    即使你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你也大可以放心,只要你有一颗好奇心就能够读懂本书,因为这本书正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讲述经济学的故事。为什么商家不仅向穷人发打折券,还向富人发涨价券?为什么荷兰有一种拍卖是从高往低报价,而且这样看似更为有效?奥林匹克公园边的居民凭什么不交“景观税”?罗纳尔多是曼联的员工还是奴隶?如果你也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的话,不妨看看这本书。作者通过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把自身领悟的极其重要又晦涩难懂的经济学概念掰开揉碎,并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编织起来,没有公式和图表。读完你就能够理解每个面包从烤箱出来的原因,每笔商品交易背后的真相;走进超市,你会发现各种促销手段其实都是商家诱使你多花钱的花招;拿起报纸,你会发现经济新闻原来比娱乐新闻更加有趣;无论是投资股票、基金还是不动产,你都会更加游刃有余。
  • 少傅不容易

    少傅不容易

    嗯,我就是北域少帝——宋陌琰,,,的太傅沈亦安。集才华与美貌一身的北域美男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明星妈妈

    明星妈妈

    “妈妈!”苏夏低头看到抱着自己大腿的萌正太,皱眉:“这是谁家熊孩子。”“既然林弘毅选择了你,那你就是他妈妈。”某男一脸认真,表情坦然。喂,你们有问问我的意见吗?我不想带着这么大个绯闻重新进入娱乐圈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太监的婚后生活

    太监的婚后生活

    超级管家穆青云一不小心穿越成了太监,赶紧打开裤裆一看,还好他的老二完整无缺。什么,皇帝要把他指给惜月公主,搞没有搞错,他头上可是顶着个太监的名义。难道被人发现了。皇帝:朕要的就是太监,朕要她永生得不到心爱的人这皇帝真毒,自己得不到也不用塞个太监给人家守活寡吧!还好,超级管家什么都不怕,看你异世再无敌,我照样闲云野鹤自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