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齐起身,掀开被子,然后把手中的锦被一点点地从婴儿床的缝隙里挤出,作为等下落地时的缓冲物和吸音物。
做完这一切,刘齐双手高举,掌心对着斜上方的木制栏杆,小腿在床板上用力一蹬,抓稳栏杆,身体平趴,再熟练的把右腿跨到横栏上,借住这个支点,让身子整个翻过去。
挂在横栏,小腿在棉被上方左右抖动,朝下观察,等确定好距离后小手一松,完美地落到锦被上,由于质量不大,高度不高等原因,刘齐幸运地没有发出高于10分贝的声响。
这一连套的动作迅捷且熟练,声音更是接近于无,连浅睡在刘齐旁边的刘若余和女佣都没有醒来,可见刘齐为了这一刻,绝对是训练+蓄谋已久了!
四肢着地,刘齐回望仍处于熟睡的刘若余,发现她的确没有醒来的迹象后,深深的吁了一口气,暗道:“好,第一阶段完成。”
至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便是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到达早已准备好的轻生点和默默死去。
很简单,不是吗?
刘齐如履薄冰地从躺在交椅睡觉的女佣旁爬过,途经一个屏风和拐脚,耗时4分钟,才终于有惊无险地迈出这个房门。
至于惊险的理由,则是因为刘齐真的没有想到,这位女佣临睡之际,居然会在木制门口的横梁上系一个铃铛!
刘齐爬到门口,用头把木门顶开的瞬间,差点就因为用力过猛,把这位麻烦的女佣惊醒。
幸好刘齐当时精神足够集中,听到头顶有一丝轻微的异响后,及时刹住脚,才幸免于难。
或许她系这个铃铛的目的只是为了领导巡查工作时能及时醒来,但不得不说她这个细节,差点让刘齐前功尽弃。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女佣,居然也会有这么多小心眼!”刘齐捏了把汗道。
刘齐轻轻地把门顶开一个小小的,仅能供他游走的缝隙后,头探门外,开始查看是否有人经过。
外面很吵,因为这里属于刘家临时照看各种孩童的“托儿所”,高三层。
之所以选这个时间点动手,前文已经说过,现在处于调休期(调整休息),留在这里的佣人相对来说会大幅度减少,是刘齐用一个月的时间,整理出来的信息。
而且中午动手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房间内不会有多个佣人盯梢,变数大幅减少。
轻轻把门带上,刘齐这便开始朝选定的,附在房屋外围的三楼直达一楼的旋转楼梯爬去。
期间遇到了多个佣人和小孩,但在刘齐有心算无心下,倒是有惊无险地没被这群人发现,顺利地爬到目的地。
话说这条建在房屋外侧,颇具现代感的楼梯,功用很简单,就是作为佣人运输工具、餐具、食材或文件的一条多用道,但这个时间段,一般没人会选择走这条路。
“离地12米,折行单跑楼梯构造,通体由光滑的石英组成,完全不符合建筑的黄金比例,但却是最适合我们这群‘失足者’的场所。”刘齐思考着:“只要头先落地,应该足以让我在被人发现前无效身亡。”
没错,这一灵感来源于前一章的道观寻死,粗暴有效。
事实上自杀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这首先是对精神的一种折磨。
以心理学的范畴解释刘齐现在的精神状况,他此时处于一种严重的偏差认知和冲动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他已生病,如无外力干扰,恐怕很难在这种“天魔”的影响下恢复理智。
刘齐深吸口气,先把脑中对死亡的概念模糊化,确定自己不会因直面死亡而胆怯后,小手放到脑后抱紧,在第一道阶梯上坐下,转过身子,小腿在阶梯边缘用力一蹬,身子立马化作滚轮,咕噜咕噜地滚下去。
“咚,呼——砰。”
刘齐跳下去的那一刻,他都以为小眼一闭,一张,就又能看到黑老大那张臭脸了。
可谁知每当刘齐的身体即将触碰石英时,身旁就传来“呼”的一道风响,使他的身体如篮球触地般弹起弹落,降至地面的过程中,出现的最高高度为18米,是落地前的最后一个高弹。
降至地面,刘齐这次没再弹起,而是以液压机的形式把过程中出现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以波的形式打进地表,地面砰的一声皲裂,出现了一个直径半米的坑洞。
事情开始发酵,如此声如洪钟的异响当然吸引了某些在附近巡逻的护府武士,他们第一时间对视,然后朝声源匆匆跑去。
当这队武士赶到现场,附近已有几个佣人站在坑洞旁,武士里为首的姓文山急道:“汝等可知发生了何时?”
几佣人摇头,示意他们也是刚到现场,来时没在附近看到任何人影。
姓文山走近一看,发现坑洞以波纹的形式朝外扩张,左右观望,发现这里属于“托儿所”附近,再一抬头,惊愕于这里好像有条直达三楼的近道。
而三楼里的小孩都有谁?都特么是主家里的孩子。
脑内一个念头划过,坑中的两个由刘齐手掌无意间拍出的不规则图案,越发觉得是两个脚印,姓文山急道:“快,你们几个上去看看有没有哪个小孩丢了!”
姓文山一提醒,几武士就知道姓文山想表达什么,稍微反驳道:“可哪有歹人会选择太阳高挂的这个时候绑架孩童?”
不怪他们警戒心太低,实在是因为这群留守刘家的武士安逸太久,加上没有从外围的武士所听到有人入侵的报告,所以他们不称职的行为才显得这么突出。
但干武士这一行,第一准则就是听从上级命令,所以几人还是急忙进楼,开始挨房点人。
“你,去武士所找两队人过来,你,留在这里保护并勘查这道痕迹,剩余的人给我在附近找找有没有什么突兀的痕迹。”姓文山根据他以往对这些人的评价,安排工作,雷厉风行道。
希望这是我小题大做了,姓文山如此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