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1]
华夏划分九州,始于何时?传统说法,自黄帝、颛顼时;只有《尚书》记载,在尧帝之后。州,是水流周绕其旁之意,为两个“川”字重合,指水中可居、可耕、可以生活的地方。据《尚书·禹贡》所记,大禹治水,始有九州。九州,指大水中的九块陆地,泛指华夏九个大区,又称九有、九围、九域、九野、九垓等。
九州之序,依次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为什么这样排序呢?原来九州之序按五行排列。冀州为五帝之都,自然应排在首位;冀州居北,五行属水,水生木,与木对应的方位为东,故冀州之后,排列位于东方的兖州、青州、徐州;木生火,与火对应的是南,接着排列位于南方的扬州、荆州;火生土,土居五行之中,自然要排居于中部的豫州;土生金,与金对应方位为西,所以最后才排到西部的梁州和雍州。
徐州之徐,是何含意?据《尔雅释义》:徐州,徐,舒也,土气舒缓也,其气宽舒,禀性安徐。《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之界,东至大海,北到泰山,南达淮河。徐、兖二州,以济为界,济西为兖,济东为徐。
《尚书·禹贡》所载九州,有青州、徐州、梁州,而无幽州、并州、营州,是据夏朝制度;到周朝,把徐州并入青州,九州有青州、并州、幽州,而无徐州、梁州、营州,是据周朝制度;《尔雅》有徐州、幽州、营州,而独无梁州、并州,上与《禹贡》不同,下与《周礼》有异,可能是根据殷(商)朝制度。
禹鼎[2]
史载,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周朝得夏后氏之鼎,作为立国神器,藏之太庙,保存八百多年。
据《孙氏应瑞图》,周鼎为六神鼎,文饰、质量精美。此鼎能占吉凶,预卜存亡,可轻可重,能止能行,不生火自然沸腾,不汲水水自满盈。鼎中生有五味,可以调和鼎鼐。王业兴盛,鼎自出现;王业衰败,鼎自泯失。周威烈王时,九鼎剧烈颤动。据说,这是九鼎即将沉没的征兆。
东周都城洛邑坐落宋国境内。周朝衰落之时,宋国灭亡,九鼎运往齐国,途中没于彭城泗水。
秦始皇灭亡周朝、齐国后仅七天,即命万人泗水捞鼎,结果没有成功。
有人怀疑,说鼎沉泗水,或许是周人拒绝秦人问鼎的托词,正如当年楚王问鼎,王孙满回答要九九八十一万人才能移动一样。况且,鼎为何运往齐国,也是难解之谜。秦人志在得鼎,甚至下泗水打捞,未免荒唐。神鼎不愿归秦,才是要害。
《秦国史》记:“昭襄之世,九鼎入秦矣!”而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却记:“始皇二十八年,使千人没泗水,求周鼎而不获也。”所记不一。
彭祖
彭祖,姓篯名铿,颛顼大帝之玄孙,至商朝末年已七百六十七岁,却并无龙钟之态。
彭祖寡欲、恬静,不热衷官位权力,不追求虚名浮誉,也不讲究车服威仪,唯以养生治身为务。
彭祖擅长补气、导引之术,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以葆其青春容颜。他性情沉稳,终日不茍言笑,虽然身怀养生绝技,却唯愿深居无为,从不在人前卖弄。他常常独自一人踽踽独行,但很少远游。其行踪令人捉摸不定,口里说不出门,转眼工夫就不见踪影。他虽有车马,却不常乘坐,有时出门多日也不带干粮,回家后还同往常一样。老人家常常平心静气,从早至午,正襟危坐,然后揉拭眼睛,按摩身体,舐唇咽唾,细匀绵长地呼吸许久,再起身言笑。有时身体不适,他便行导引之术,闭目静心,不停地吸气运气,以意念送达至病患之处,丝丝气息,不绝如缕,可送达九窍、五脏、四肢、鼻、口、十指末端以至毛发,很快便全身柔和通畅了。[3]
谈到养生之道,彭祖说:“道理很简单,只要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善恶,不思荣辱,心无烦恼,活动适量,再加导引之术,让气在体中不停运行,就可以长寿。”[4]
《论语·述而》有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人们一直认为,这是孔子的话。清代严元照《娱亲雅言》写道,汉代博陵太守孔彪碑文中,有“述而不作,彭祖赋诗”之语。据清代学者钱大昕研究,古音“作”与“古”谐韵。[5]如此看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应该是彭祖的诗句。
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一书云:“彭祖八字,为壬子、辛亥、壬子、辛亥。”[6]
据《宣和书谱》一书,孙知微藏有“彭祖女礼北斗像”一幅,以是知彭祖不仅有五十四子,也有女儿。[7]
采女[8]
殷王仰慕彭祖之名,征召为大夫。可是,彭祖经常借口生病赋闲,不问政事。
殷王多次登门拜访,求教长生不老之方。彭祖总是不置一词。殷王送他许多珍玩,又馈送金钱无数。彭祖虽然没有拒绝,却全部拿来,救助贫穷困苦之人。
采女也从事养生,粗通道术,已二百七十岁,看模样只有五六十岁。殷王把采女请进宫中,赐以金玉堆砌的华屋紫阁,豪华名贵的辎之车,拜托她向彭祖讨教长生不老之术。
采女拜见彭祖,毕恭毕敬,再三施礼,请教延年益寿之方。彭祖察明来意,说道:“作为君王,若想白日升天,上补仙位,应该服用金丹,吸食紫气。这些,他难以做到,只有退而求其次,爱惜保养精神,服用药草,也能延年益寿。但是,不懂得男女交接之法,纵然服药,也无益处。养阴护阳,相当重要。其中奥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潜心领悟。”
彭祖说:“我没出生时,父亲就死了,三岁时又失去母亲,遭遇犬戎之乱,流离西域一百多年。少年历尽磨难,长大饱经忧患,我已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五十四个儿子,元气受伤,内脏受损,不知还能活多久,实在知识浅薄,不足为人师。大宛山青精先生一千岁了,面色还像童子一般,日行五百里,可以一年不吃东西,也可以一日九餐。学习养生,该去请教他。”
采女问:“青精先生是哪路仙人呢?”
彭祖摇摇头,说:“他不是仙人,仅是得道之人。所谓仙人,或者耸身入云,无翅而飞;或者腾云驾雾,上达天庭;或者化为鸟兽,飞入云霄,潜行江海,啸聚名山;或者吸食元气,服食灵芝,出入人间而人不识,隐身化形而人不见,骨骼奇特,毛发异常。不过,仙人一般幽居深藏,不交俗流,远离世俗荣辱,无有常人之情,秉持奇异之气,失其本真之性。我虽然追求长生不老,却还不想像他们那样生活。”
“求道之人,应该同常人一样,顺应天地阴阳之道,融入到社会之中。一定要保持骨节硬朗,面色和润,耳聪目明,老而不衰,做到寒暑风湿不能伤害,鬼神妖怪不能侵犯,兵器毒虫不能近身,嗔喜毁誉不为所累,这才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般人虽不懂方术,但能合理运气,涵养得法,活到一百二十岁,应该没有问题。否则,一定是受到了伤害。多掌握些养生技巧,还可活到二百四十岁;再进一步,可活到四百八十岁。精通养生之道,便可长生不老。即便如此,也还称不上仙人。”
“什么是养生?说到底,不使身体受到伤害而已。不被美色、身姿、闲逸、玩乐所诱惑,可通天地神明;对车乘、服装、威权、仪表知足而不苛求,可助立志;八音五色,赏心悦目,虽可陶冶身心,但纵欲无度,有害无益。古代高人,唯恐才智低下之人不明事理,随波逐流,无有节制,所以想从源头上杜绝后患,提出‘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美妙音乐可以致人耳聋,美味佳肴可以倒人胃口,假如节制得当,把握分寸,不仅不能减寿,反而有益。这些就像水火一样,过犹不及,反而为害,造成经脉损伤,血气不足,内里空虚,髓脑不实,身体垮了还不知道,一旦受到外部伤害,就借着气、寒、酒、色发病了。如果本来充实,怎么会生病呢?过分用脑伤人,忧愁、悲哀伤人,过度喜乐、愤怒伤人,欲望过盛伤人,阴阳不调伤人,等等。能使人受伤的原因很多,偏偏只戒房中之事,岂不令人大惑不解吗?男人和女人若要成功,都离不开对方,就像天地结合才能生育万物一样。所以,以神、气导引之术养生,自然可促进身心和谐。天地按规律正确交接,故能天长地久,无有终极;人们不能正确交接,才会造成伤残恶果。如能避开伤害,掌握阴阳调和之法,不就可以长生不老吗?天地昼分夜合,一年三百六十次,精气和合,故能养育万物。人能像天地这样,也可长存,这是其一。其二,掌握服气的方法,使邪气不能侵入,这是治身的根本和要点。其余吐纳、导引之法,以及神游体外、四时律己、检讨过失、起居睡眠之法,不过是教初学者以正其身而已。”
人们吸纳天地精气,保养身体,服气运气,强健体魄,则精力自然旺盛。不如此,必然内脏干枯憔悴,精神全无,前景不妙。世俗追求长生之人,不相信简明扼要的至理名言,反而认为道理粗浅,不屑一顾,不愿深入体会,却舍本求末,对《太清》《北神》《中经》之类乐此不倦,至死不悟,岂不可悲吗?另外,有人苦于烦杂的世俗事务,能力不济,逃进深山洞穴,修炼养生之道,却又不依道行事,也有违初衷,难以成功。
“修炼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学会房中术、闭气术,节制用脑,注意饮食起居,就算初步掌握养生之术了。我的先师撰写《九节》《都解》,尤其是《开明》《四极》《九室》各经典,一万三千多言,可作为初学者启蒙之用。”
采女默记彭祖讲授要点,回去禀报殷王。殷王谨遵彭祖教诲,静心节欲,潜心修炼,确实收到明显效果。殷王尝到甜头,私心膨胀,一心想把彭祖养生之道变成独家秘传,就颁诏传令:“有传彭祖之道者,格杀勿论!”不仅如此,他还要斩草除根,谋害彭祖。彭祖听到风声,轻装简从,悄无声息地远走他乡了。七十多年后,有人在流沙(沙漠)之国西部见到过他。
殷王坚持养生,活了三百岁,还像个壮年人那样孔武有力。后来,他娶了妖艳淫荡的郑姬,荒淫无道,把彭祖的告诫抛到九霄云外,一命呜呼了。
彭祖走后,人们搜集他的养生言论,整理成文,成为《彭祖经》。
葬彭[9]
商贤大夫彭祖死于六月初三。发丧出棺那天,气温骤降,天气奇冷,同一村社的青少年冻死六十多人。
彭祖死后,葬在西山脚下。冻死的六十多位青少年埋在彭祖墓旁,人称社儿墩。墓前有薤林,春天不种而生,秋天不收而枯。
薤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可食。曾有人欲把墓旁的薤林耕掉,突然雷雨大作,似有神护。从此,再也无人动此念头。
彭冢
神州大地,有多处彭祖墓。
浙江临安有彭祖墓。《浙江通志》载:“彭祖墓在临安县东南十里。”明嘉靖年间《临安县志》记:“因彭祖寿年八百,故号其山为八百山,里曰八百里。”《名山胜概》一书说:“八百山逾横砧次,临安有孤冢如堂。或曰,是商大夫老彭墓也。旁有一碑仆且泐,不可读。据说,彭祖实有墓在临安矣。”[10]
江苏徐州有彭祖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彭城(今徐州)有彭祖墓。苏东坡诗集有《彭祖庙》诗:“跨历商周看盛衰,欲将齿发斗蛇龟。空餐云母连山尽,不见蟠桃著子时。”苏辙亦有诗云:“猖狂战国古神仙,曳尾泥涂老更安。厌世乘云人不见,空坟聊复葬衣冠。”
四川彭山有彭祖冢。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条云,江水武阳东至彭亡聚,此地有彭冢,言彭祖冢焉。乐史《太平寰宇记》“彭山”条云,彭女山在县东北十里,彭祖冢及祠在此。《续汉国图志》引《益州记》注云,武阳彭亡聚亦有彭祖冢。[11]
陕西宜君有彭祖墓。据三秦出版社出版《宜君县志》载,宜君县东北十五里偏桥乡彭村有彭祖墓,1980年曾出土商代陶鬲。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明嘉靖年所立石碑,系彭祖墓前遗物。
河南鄢陵有彭祖墓。据《河南通志》:“彭祖墓在鄢陵县北。彭祖,商贤大夫。”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钱文选辑《钱氏家乘》卷十二“世系”记:“河南鄢陵县北二十里有彭祖岗,其上彭祖墓在焉。”[12]
浙江孝丰有彭祖墓。浙江《孝丰县志》记:“彭祖墓在(孝丰)县之广苕乡彭宅里。”彭宅里在今浙江安吉县报福镇。
山西长治有彭祖墓。长治市黎城西井镇,有村彭庄,相传为彭祖故居,有彭祖庙、彭祖墓。
山西沁县有彭祖墓。沁县南里乡石火村、侯家庄、上张庄村交界处,有彭祖洼,洼南有沟,传为彭祖故居处,山坡上有一大墓,即彭祖墓。墓前有残碑,碑上依稀可见“商大夫”字样。
山东临清有彭祖墓。清光绪《馆陶县乡土志》载:“彭祖墓在城东三十里彭祖店村。”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馆陶县志》载:“彭祖墓在县治东北三十里彭祖店村西南,高六七尺,占地二丈余。”馆陶县治,即今山东临清馆陶镇。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有彭祖墓。据《庆阳府志》:“商大夫彭祖墓在(真宁)县北十里。”彭祖墓即彭祖遗丘,在罗川城东南五十里的香初塬(今三嘉乡境内),名彭祖坳,墓址宽阔,墓前曾有石马。
湖北蕲春县有彭祖墓。蕲春漕河镇有彭祖村、彭祖湾、彭祖庙。离彭祖湾一公里,有累梨山,亦称彭祖山。山上有一孤墓,即彭祖墓。墓前有碑,现已风化,字迹斑驳。
江西南昌县有彭祖墓。据《南昌府志》载:“商彭祖墓在(进贤)县七都百家岭下。”进贤县明清属南昌府,今为南昌县进贤镇。[13]
华夏大地,何以有如此多彭祖墓?原因有二:一是大彭国首领世袭,代代均称彭祖。国家破灭时,人们四处逃散,各路首领亦称彭祖,其墓均称彭祖墓。二是彭祖德泽天下,子孙众多,几遍天下。他们各自把彭祖生前衣物冠履起土为冢,以便祭祀。
车神[14]
徐州东部与沂河相接处,沟渠中很多盘车。相传,这是奚仲当年试车的地方。
奚仲姓任,古薛国祖先,被大禹封为车服大夫,又称车正。奚仲发明马车,是华夏造车始祖,百姓奉之为车神。他的故里在今枣庄薛城。据记载,“徐州有奚仲墓,山上亦有试车处,石上辙深数尺”。
奚仲试车处,沟渠有水,水中有蛙,蛙大如五石陶坛,蛙眼有碗口大小。相传,有人曾从蛙脖上取药,服用后成仙升天而去。
《左传》“定公元年”记载:“奚仲迁于邳。”由此看来,奚仲试车的地方,很可能就在古下邳境内。今邳州有车辐山,不知是否为奚仲试车处。
又据明嘉靖《徐州志》卷十所记,奚仲的后代仲虺封于薛(今沛县、滕县一带),曾任商汤左丞相,圣贤之人。沛县古迹有虺城、仲虺墓。古沛八景之一有“虺城夜月”。
徐国[15]
徐国始于夏朝初年。
徐国始祖伯益为黄帝曾孙,亦称伯翳,又名大费,是地理专家、博物专家和生物学家。他曾协助大禹治水,著有《山海经》。舜为表彰其功,赐以玄玉,并赐姓嬴,以姚女许配,让其传授关于百物、鸟兽方面的知识。
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记载:“禹爱益,而任天下于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故传天下于益,而势重尽在启也。已而,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即是说,禹表面上把天下传给伯益,却又把儿子启及其党羽安插到要害岗位,纵容启向伯益夺权。
夏启当国后,把伯益之子若木封到徐国,称徐君,治理淮夷广大地区。
据干宝《搜神记》等书所记,周昭王三十六年冬,徐国第三十一代君主的宫女生下一个肉卵。宫中以为不祥,将之丢弃河边。孤独母有狗名鹄仓,来河边觅食,将肉卵衔回家中。主人感到奇怪,就用衣物把肉卵包裹起来,结果焐出一个男婴。因孩子仰卧,孤独母就名之为“偃”(一名诞)。此事神奇,流传甚广。徐君知道后,想方设法,把孩子要回宫中。
后来,鹄仓垂老,头上生角,臀生九尾。人说,此狗实为黄龙。
徐偃长大后,仁义而又智慧,二十岁继承君位,成为第三十二代徐君。徐偃为人有筋无骨,敢于冒险,爱潜深水捕鱼,常闯深山猎兽。传说他长相怪异,双目大如马眼,但只可看远不可看近,只可看大不能看小。
徐偃掌国后,大行仁政,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成有所用。他不修战备,不修城池,节省财力兴建学校,发展教育,改善民生,以仁义征服人心,以诚信取信于诸侯。人们把他比作圣明的尧、舜二帝。
周穆王六年,封徐偃为诸侯之伯,称徐伯,为东方首领。徐偃大修文德,人民安居乐业,五谷年年丰登,四方百姓来归。东方诸侯三十六国割地相献,拥戴徐伯为徐偃王,从而开创诸侯称王先河。徐国从一个百里小国,一跃而成为“地方五百里”的侯国。徐偃王便大兴土木,营建国都,方圆十二里,打破“诸侯之都九里”的旧制。
徐国日益强大,统辖今淮河、泗水流域广大地区,使周王朝感到威胁。周穆王遂令楚国讨伐徐国。楚国急欲争霸,携天子之命,乘徐国不修武备,秣马厉兵,杀奔前来。偃王闻讯,叹道:“圣人不以杀人满足私欲。君子不处危殆之邦。楚国所攻击者,在我一人。我离开徐国,即可平息这场刀兵之争。”徐偃王出走彭城,数万民众自愿相随。
关于徐偃王结局,有人说,楚兵进攻时,他弃城而走,为楚兵追杀。偃王临终感叹道说:“我依赖文德,不修武备,致有今日。”偃王死后,周天子封其子徐宗为君,再传十一世,为吴王阖庐所灭。自若木封徐,传到周敬王之时,共传四十多代,国存一千六百余年。
也有人说,徐偃王离开彭城后,自黄河造船入海,南浮吴越,定居舟山群岛,现岛上有徐偃王庙。据《宝庆四明志》记述,宋代曾在舟山群岛打捞出一尊无足实心铜鼎,为徐偃王遗物。舟山群岛上,诸多地名以“泗州”命名。
古徐国在今山东郯城之北,曾迁至古泗州(今安徽泗县),又迁彭城之东武原(今邳州境内)。邳州良城(亦称梁王城),即徐偃王北走彭城居处之所,称徐山。九女墩为古徐国君主墓地,近年曾出土编钟等文物。
徐鼎[16]
1961年冬,山西省发掘侯马上马村东周墓,出土诸多春秋中叶铜器,其中有铭文相同的两件大鼎,口径四十厘米,足高十六点五厘米,腹部有两层蟠螭文,中间以绹文相隔,耳部为蟠螭文,足部作饕餮文,鼎内三行二十九字铭文,笔势流畅,舒朗奔放,可知为徐国之器。因鼎为“徐王之子庚儿”所作,故命为“庚儿鼎”。其余铜器铭文,亦标明作器者为“徐王庚之淑子”“徐王季禀之孙”“徐迭于之孙”“徐义楚之良臣”等,可知徐人善于冶铸铜器。
淮河流域徐国与西土秦国,均为嬴姓,同有玄鸟降生始祖之说。徐国在西周时比较强大。周王室曾一再对其征伐。到了东周,南方的吴、楚等国日益强盛。徐国与吴、楚两国交往较多。徐鼎制作精良,享有盛名,往往被作为国家交往重器。《左传·昭公十六年》记:“齐侯伐徐……徐人行成……赂以甲父之鼎。”敌军大兵压境,国家安危之秋,徐人以一鼎相贿赂,便可退齐人之师,可知徐鼎价值连城!
除庚儿鼎外,国内还出土有徐王粮鼎。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书,著录徐器七件,其中徐王粮鼎的铭文风格与庚儿鼎相同,古意郁郁,如出一人。
范蠡[17]
范蠡,字少伯,徐人,曾随侍西周国师太公望,酷爱服食桂花和饮水养生,后为越国大夫。
越王勾践继位后,一次战争中打败吴军,射伤吴王阖庐。此后,吴王为报此仇,日夜操练兵马。越王勾践闻讯,要主动出击。范蠡极力劝阻。越王勾践不听,结果深陷敌围。勾践后悔未听范蠡之言,再次求教于范蠡。范蠡献计,要越王卑词厚礼,向吴王称臣,并私下贿赂吴太宰嚭,离间吴王同子胥的关系。之后,范蠡自愿到吴国做人质,换得越王归国。两年后,范蠡被放回。越王勾践在范蠡、文种的辅佐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二十二年后,越国国富兵强起来。范蠡认为时机成熟,遂带领数万甲兵,大举伐吴,迫使吴王夫差求和。越王勾践意欲答应,范蠡坚决不许。吴王夫差无奈,被迫自杀。
踏平吴国后,范蠡不辞而别,轻舟下海,去了齐国。他向文种大夫发信,认为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劝他赶快离开。文种见书,称病不朝,后受人谗言,自杀身死。
范蠡到齐国后,更名变姓,称鸱夷子,百余年后,居于定陶,称陶朱公,家财亿万。范蠡散尽钱财,又移居兰陵,以卖药为生,后不知所终。
观洪[18]
孔子带领弟子游学,来到吕梁洪畔。看到河水湍急,从二三十丈的高处飞流而下,雪白的浪花流沫三四十里,鼋鼍鱼鳖也难以悠游,师徒们惊呆了!
突然,夫子见汹涌澎湃的波涛中,有一男子时隐时现,心想,这人一定是跳河寻短见的,便吩咐弟子,想方设法营救,自己则目不转睛地盯住河中男子,唯恐出现意外。
想象不到,那男子在惊涛骇浪中却从容不迫,悠游数百步,潇洒地出水上岸,披散着头发,在河堤上一边走,一边唱。
孔子感到神奇,三步并作两步,追赶上那男子,问道:“吕梁洪这地方,浪高二三十丈,流沫三十多里,连鼋鼍鱼鳖都不能自在游动,太危险了!初看你在水中浮沉,我还以为你跳河寻死呢!本想让学生搭救于你,却看到你轻而易举地上得岸来,还引吭高歌,真是神出鬼没。请问,你能自由出没风波之中,是否身怀绝技呢?”
男子不以为然地答道:“有啥绝技?没有啊!我从小水里生,水里长,就这个命。我能驮东西下河,踩水行走,如履平地。我熟悉水性,依水性行事,一切从容自如,有啥稀罕的!”
孔子又说:“怎么解释从水里生,水里长,就这个命呢?”
那男子回答:“我若生在山区,就适应山区生活,是这理吧?我生在河边,不用说得熟悉水性,从小养成这种习惯。我能在激流中自由出入,不算啥,命呗!”
夫子闻听此言,若有所思,似有所悟。
吕梁在今徐州市新城区。历史上,泗水河流经徐州。吕梁洪、秦梁洪、百步洪为著名三洪,水流湍急,今已不存。
老子[19]
孔子五十一岁时,穷理问道,感到困惑,于是,自鲁南至沛,向老子请教。
老子很客气地说:“久闻你是北方贤者。请问,先生是否得道了?”孔子如实回答:“没有呢!”老子问:“你是怎样求道的呢?”孔子摇摇头,说:“先研究天命五年,没有结果。”老子又问:“然后呢?”孔子神情沮丧地回答:“研究阴阳五行十二年,还是没有结果,故来向先生求教。”
老子没有正面回答,说:“得道殊为不易啊!如果得道者能够把道给人,那么,人们都愿意奉献君主,敬送父母,告知兄弟,传承给后世子孙。然而,不能啊!求道在己,不在人。不向内求,难以得道;外行不端,也不能得道。”
老子畅谈对名、利、仁、义诸问题的认知,谦虚地说:“我谈这些,不过是有些心得与你分享,就像泉水干涸时,鱼儿彼此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一样。一旦得道,就像鱼儿入水,在水中自在悠游,彼此便可相忘于江湖了!”
孔子回到鲁国,一连三日,不言不语。弟子问:“夫子见到老子,也开导他吗?”孔子说:“我不过是条鱼,老子却是条龙啊!龙,耕云播雨,调和阴阳,其神通不可想象。我在老子面前张口结舌,目瞪口呆,何谈开导他呢!”
子贡不服气,私自跑去责问老子:“三皇五帝治天下各有千秋,但都不愧是贤明之主。我们夫子也是圣人。先生同夫子各有所长,为何要是己非人呢?”老子遂以三皇五帝为题,条分缕析,指斥子贡坐大实不可取,批得子贡坐立不安,铩羽而归。
未出三月,孔子再次赴沛,拜见老子,说:“我整理六经,研究历代君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曾周游列国,宣传我的政治主张。但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采纳。为此,我非常困惑,他们为何不为所动,那么不明事理呢?”
老子说:“幸亏你没遇到开明君主!六经不过是前人的脚印。脚印者,留下的痕迹而已。脚印难道就等于前人的鞋子吗?就可以拘泥吗?大凡事物,都有其自在属性。事物发展,也有其必然趋势。什么时候,发展到哪一步,都有规律可循。如果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自然一通百通;反之,就会一事无成。”
孔子听罢,豁然开朗,说:“啊,我想通了!长期以来,我一直固执己见,总认为自己看法正确,想让别人接受我的说教。今天才明白:既然别人改变不了我,我又怎么能改变别人呢!”
老子欣然一笑,夸赞道:“对,要顺其自然。祝贺你!你得道了。”
过宋[20]
鲁哀公三年(前492),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宋国首都彭城。
孔子是宋微子之后。宋元公年间,因元公之母诈杀诸公子,大夫华向氏作乱,孔子曾祖父孔防叔为避难离宋逃鲁。为此,宋人长期对孔氏衔恨在心。
孔子路经彭城北郊,看到宋国司马桓魋在为自己打造石椁,三年还没完工,累得工匠伤病缠身,便气愤地说:“如此费时费力,劳民伤财,为自己做棺材,还不如死后尸体赶快腐烂的好!”学生冉子一听,吓得跌倒在地,问道:“按照礼节,勿言不祥之事,老师何出此言呢?”夫子道:“身居高位者,死后才能议定谥号;谥号议定之后,才能卜地安葬;安葬之后,才能建祠祭祀。这都是事后下属官员之事。一个人生前怎么可以安排身后事呢?”
等待宋景公会见期间,孔子带弟子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节。司马桓魋气急败坏地赶来,蛮不讲理地要刨掉大树,逼迫孔子离开,并企图加害于他。弟子催促快走,孔子故作平静地说:“苍天保佑,司马桓魋能奈我何!”
话虽如此说,为防司马桓魋追杀,孔子还是在弟子的劝说和簇拥下,悄悄改变装束,仓促逃离彭城。
麟书[21]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孔子夜间做梦,看到丰、沛之地升起一片红色的烟云,便呼唤弟子颜回、子夏,一起前往观看。
他们驱车来到楚地西北的范氏街,远远看到,一个打草的孩子抽打麒麟,伤其左前脚,看到人来,忙用一捆柴草盖上。
孔子喊道:“孩子,过来,叫什么名字?”小孩蹭过来,回答说:“我姓赤松,叫时乔,字受纪。”孔子问:“你难道没看见什么东西吗?”小孩说:“我看到一个禽兽,像只獐子,长着羊头,头上有角,角端长个肉疙瘩,刚才往西跑了。”孔子说:“天下将有新的主人了。从红色烟云判断,当为火德刘氏。”
小孩这才把一捆柴草挪开,让孔子看麒麟。孔子恭恭敬敬地迈着小步,连忙赶上前去。麒麟见到孔子,垂下两耳,吐出三幅三寸宽、八寸长的手卷,每卷上写二十四字,大意是说,刘氏兴起,周朝灭亡。红云升天,火德辉耀,天命攸归,刘氏称帝。
尾生[22]
尾生与恋人相约,晚上在村外桥下见面。尾生守时守信,早早来到桥下等待。可姑娘因家人看管较严,迟迟未到。
天上下起大雨,河水飞速上涨,水流湍急。尾生坚信心爱的姑娘定会前来,为防被河水冲走,紧紧抱住桥柱,不离不弃地坚守。
天明雨停。尾生已经溺死,却仍然抱着桥柱不放。姑娘来到桥下,看到死去的尾生,抚尸大哭,之后抱着尾生,也投河而死。
后人根据这段故事,编成戏剧《水漫蓝桥》,在各地演出。
相传故事发生在丰县华山脚下。姑娘姓尹,为尹长庄人。乡人传诵至今。
闵子[23]
闵子名损,字子骞(前536—前487),春秋鲁国人,后迁居宋国相邑(今淮北)之埇桥。闵子骞秉性敦厚,孝敬父母,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
闵子少时丧母,父亲续娶姚氏,又生闵革、闵蒙。
一年隆冬季节,父亲带三子出行,命闵子驭车。行至萧县城西南象山脚下杜村时,朔风怒号,雪花纷飞。闵子瑟瑟发抖,连声叫冷,手中缰绳松弛,牛梭滑脱,牛鞭失落地上,而两个弟弟却嬉笑玩耍,泰然自若。
父亲嫌大儿子太没出息,捡起鞭子,向他抽去。鞭落处,闵子骞冬衣绽开,团团芦花飞扬而出。父亲撕开两个小儿的冬衣,里面却是厚厚的丝棉。父亲顿然醒悟:原来姚氏虐待子骞,竟以芦花为之套衣,岂能不寒!闵父果断掉转车头,回家休妻。
面对盛怒的父亲,深明大义的闵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苦苦央求道:“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父亲听儿子言之有理,长叹一声,方罢休妻之念。继母深受感动,从此痛改前非,成为慈母。
孔子闻知此事,高声赞美道:“孝哉,闵子骞!吾不如也。”此事传扬开来,人们尊闵子骞为孝圣。
后人为褒奖闵子骞孝行,将萧县杜村更名为“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村中立碑,上刻“鞭打芦花处”。此村所在乡,后更名为芦花乡。每逢闵子生辰——正月二十四日,此地例行古会,以志纪念。
姚氏当年采集芦花处,深感闵子孝行,亦以芦花套衣为耻,自此芦苇只抽穗不开花,成为奇观。
今萧县东南四十里骞山有闵子祠村。历代帝王嘉奖闵子骞的孝行,宋理宗绍定三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曾颁发圣旨旌表,康熙皇帝所颁圣旨为:“天经地义,孝哉闵骞!父母兄弟,莫间其言。大夫不仕,善为辞焉。置身德行,不亚颜渊。大哉贤矣!”雍正皇帝题词:“躬行至孝。”乾隆皇帝题词:“孝道永弘。”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为全国最长村名,2006年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生[24]
战国初期,魏国人杨朱又名阳子居,人称阳生、杨子。他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孔子的“仁人”思想,主张“贵生”“重己”,珍惜个人生命,反对别人侵夺,也反对侵夺别人。杨子言论流行当时,老子却不以为然。
一日,杨朱离开魏国,南行到沛,向老子请教。老子却计划西游秦国,出门不久。
杨子一路猛追,在一座桥上追上老子。老子很不高兴,站在路中,仰天叹气道:“我原以为你是可教之子,看来并非如此!”杨朱听了,默默不语。
老子到了住地,杨朱忙着为老师洗澡、漱口、擦脸、梳理头发,然后把鞋脱在门外,跪地膝行至老子面前,说:“弟子专程向老师请教,刚才老师忙着赶路,我不敢贸然打扰。现在老师有闲了,请指正一下弟子的过失吧!”
老子说:“你这个子居呀,一副飞扬跋扈的傲慢样子,谁能跟你相处呢?送你两句话: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意思是说,哪怕洁白如玉,也要像存在污点似的,谦虚谨慎;哪怕品德高尚,也要看到不足,做人低调而不张扬。
杨朱受到批评,心中十分不安,脸色也变了,恭恭敬敬地说:“弟子领教了!”
从此,杨子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好像变了个人。以往外出归来,家人恭迎,父母铺席,妻子递手巾梳子,全体都起身让座,厨子战战兢兢地离开灶台。从沛邑回来后,杨朱便同家人打成一片。他进家门,家人不仅不再让座,反而同他争抢座位了。
丑女[25]
杨朱带弟子游学,路过彭城,住进城东旅店。店主人有两位小妾,其中一位长得漂亮,一位长得丑陋。但是,很奇怪,长得丑的那位颇受人尊重,而长得漂亮的那位却被人看不起。
杨朱对这种现象很不理解,向店主人请教。店主人回答道:“长得漂亮的自以为美,但其言行举止,让人看不出美在哪里;而长得丑的那位,虽然长相欠佳,其说话行事,却让人看不出哪里不好。两相比较,人们当然还是喜爱长得丑的那位了。”
杨朱听了,很受启发,告诫弟子说:“记住: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事,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如果言行美好,不管到哪里,还怕没人爱吗?”
萧人[26]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楚国趁势而起。东周初年,楚君熊通向周桓王讨要爵位未允,擅自称王,史称楚武王。
楚国真正强大,自楚庄王熊侣(?—前591)继位(前613)始。楚庄王十七年(前597),楚为称霸中原,包围郑国,逼迫交出郑公子去疾做人质。之后,楚军同前来救郑的晋军大战于泌水,把晋军打得大败,继而又挥师东下,以破竹之势攻打萧国。
萧国子姓,建国于宋湣公十一年(前681),附属于宋国。宋国曾攻打鲁国,将军南宫万被俘,经交涉才放回。次年秋,一次外出打猎,宋湣公戏侮南宫万曾为俘虏。南宫万恼羞成怒,杀死宋湣公,立公子游为君。其余诸公子逃到萧邑。萧邑大夫大心兴师讨逆,当年冬天,推翻南宫万扶持的政权,立御说为君,即宋桓公。大心因平乱有功,称萧叔大心,受封萧地,建立萧国。
在楚兵进攻面前,萧人奋起自卫,逮住楚国宰相宜僚和公子丙,囚禁起来,扣作人质。楚庄王为保人质安全,郑重告诫萧国说:“只要不杀人质,楚国可以退兵。”萧人傲慢,不理睬楚庄王的告诫,毅然把人质残忍处死。
楚庄王被激怒,遂发兵大举进攻。弹丸之地的萧国,哪是楚国的对手?一旦兵临城下,顷刻土崩瓦解。
历史上,人们提到楚萧之争,一则赞叹萧人不畏强暴,二则讥笑萧人不自量力。
萧国灭亡之后,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城邑。到了秦朝,实行郡县制,在此设置萧县,直到如今。
挂剑[27]
延陵季子受国君派遣,西行出访晋国,途经徐国,顺便看望徐君。
徐君以礼相待。他看到季子所佩吴剑,便借来把玩,左看右看,连连赞叹,爱不释手。他想张口索要,可话到嘴边,又难以启齿。季子看在眼里,有心相赠,却碍于使命在身,不能献上。他决定回程时,再相奉送。
天有不测风云。季子没料到,出使晋国回来,徐君却已死于楚国战事。季子怅然若失,要解下佩剑,交徐君之子。随从提醒说:“吴国珍宝岂可轻易送人!”季子曰:“我并非轻易送人。日前路经徐国时,徐君酷爱此剑,口虽未言,我已会意。当时,我因有使命在身,没有即时献上。但我心里已经承诺。本想当面相赠,可与徐君已天人两隔。如不奉献宝剑,是欺自心。因爱宝剑而欺心,君子不为也。”
季子摘下宝剑,交给徐君之子。徐君之子却婉言谢绝,说:“吴剑虽好,但先父生前没有交代,我不敢贸然接受。”
无奈之下,季子思考再三,把此剑挂在徐君墓前树上,便返回吴国了。
季子挂剑之事不胫而走。徐国百姓深受感动,编出歌谣,颂扬季子的高风亮节:“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琴高[28]
楚人琴高,住沛县泗水之中,因善于弹琴,曾为宋国康王的舍人。
琴高修彭祖、涓子养生术,漫游砀山一带,长达二百多年。后来,他为娶小龙女为妻,潜入砀水之中。下水前,他与弟子约定,自己某日某时出水,嘱咐弟子届时洒扫,在河边守候。
至约定之日,弟子们谨遵师父所嘱,在河边搭建祠屋恭候。时辰一到,琴高果然骑乘一条红色鲤鱼,跃出水面。弟子山呼地动。
琴高上岸入祠,和弟子见面,举杯庆祝。砀山百姓成千上万,目睹了这一盛况。
一个月后,琴高又潜回砀水之中,此后便以水为家了。
南华[29]
灵璧县北,有潼山。此地居住庄周后人二百多家,两千余人。历朝历代,庄姓子孙都有人讲授《庄子》。因《庄子》又称《南华真经》,故此地称南华观。
南华观首领,是二十九个老人。官府发给拐杖、印信,委托他们调解矛盾,主持公道,解决纷争。多年来,这里民风淳厚,一片祥和。
介休乌元章曾来南华观考察,赋诗一首:“试拈真理问南华,生死元如觉梦何。昼夜曾停觉梦否,古今还续死生么。潼山岁岁生春草,睢水年年有绿波。子逝于今已千岁,觉时何少梦时多!”
灵璧县曾隶属徐州。潼山在灵璧北四十里,大致在今灵璧、邳州和铜山接壤处。
注释:
[1]此文据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卷一《禹治水》、明代朱国祯著《湧幢小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5月出版《笔记小说大观》第六册)卷十五及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之《释地》整理。
[2]此文据上海进步书局印行宋朝赵彦卫著《云麓漫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5月出版《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卷四、明代张和仲纂《千百年眼》(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5月出版《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五册)之《九鼎不为秦用》、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之卷二百二十九《汉武帝》(出自《小说》)等文献资料整理。
[3]据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之卷二《彭祖》(出自《神仙传》)整理。
[4]据明代郑瑄著《昨非庵日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5月出版《笔记小说大观》第七册)卷七。
[5]据清代俞樾撰《茶香室续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5月出版《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六册)卷十二《述而不作二句为彭祖诗》。
[6]据清代俞樾撰《茶香室三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5月出版《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六册)卷二十一《彭祖八字》。
[7]据清代俞樾撰《茶香室三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5月出版《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六册)卷七《彭祖有女》。
[8]此文据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之卷二《彭祖》(出自《神仙传》)等资料整理。
[9]此文据明朱国祯著《湧幢小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5月出版《笔记小说大观》第六册)卷六整理。
[10]据清代钱泳辑《履园丛话》(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5月出版《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二册)卷十九《商大夫彭祖墓》。
[11]见拙著《彭祖·胜迹杂考》之《域中彭祖古冢考》。
[12]据钱大方、钱勇《彭祖杂谈》,2006年世界彭氏宗亲联谊会交流论文。
[13]凡未注明出处者,皆参考各地政府相关资料整理。
[14]此文据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卷四百七十九《水蛙》(出自《玉堂闲话》)等资料整理。
[15]此文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王国维校《水经注校》)、清代徐时栋《徐偃王志》、仁义老人《仁义失国徐偃王》、卢若腾《岛居随录》、惠康野叟撰《识余》(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5月出版《笔记小说大观》第六册)卷三《国初宫禁》等文献资料整理。
[16]此文据《张颔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5年3月出版)之《庚儿鼎解》等文章整理。
[17]此文据明万历二十八刊本王世贞辑《有像列仙全传》卷一、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整理。
[18]此文据列御寇撰《列子》之《黄帝第二》、庄周撰《庄子南华真经》之《达生第十九》整理。二书均见岳麓书社1993年9月出版《百子全书》第五册。
[19]此文据庄周撰《庄子南华真经》(岳麓书社1993年9月出版《百子全书》第五册)之《天运第十四》等文献资料整理。
[20]此文据《孔子家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之《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及司马迁《史记》(清乾隆十二御制重刻《二十一史》)之《宋微子世家》《孔子世家》等文献整理。
[21]此文据东晋干宝撰《搜神记》(岳麓书社1993年9月出版《百子全书》)卷八整理。
[22]此文据《庄子·盗跖》(岳麓书社1993年9月出版《百子全书》)、《战国策·燕策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钱超尘著《战国策译注》)及丰沛民间传说编写。
[23]此文据清代俞樾撰《茶香室续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5月出版《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六册)卷三《闵子骞或言宿州人》、王晓辉撰《全国最长的村名——鞭打芦花车牛返》(《中国地名》杂志1993年第5期)、闵小行撰《中国最长最古老的村名——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山东人大工作》2001年第3期)及萧县车牛返村杜铭钧口述等资料整理。
[24]此文据庄周著《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二十二子》)卷九《寓言第二十七》、列御寇撰《列子》(岳麓书社1993年9月出版《百子全书》)之《黄帝第二》整理。
[25]此文据列御寇撰《列子》(岳麓书社1993年9月出版《百子全书》)之《黄帝第二》整理。
[26]此文据宋朝洪迈《容斋续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卷四《弱小不量力》等文献资料整理。
[27]此文据刘向《新序》(岳麓书社1993年9月出版《百子全书》第一册)卷七《节士》整理。季子挂剑事,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和刘向《新序》。关于季子挂剑时间,司马迁记,发生于季札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之时,刘向记为季札“将西聘晋时”。考季札出使五国,在吴王余祭四年(前544);而出使晋国却有两次,一次是在吴王余祭四年,一次是在吴王僚十三年(前514)春。笔者认为,应采司马迁说。因季子第一次出使属正式访问,须讲究身份和佩剑;第二次属非正式访问,则不必太拘礼节。且季札第一次出使时间较长,第二次使晋时间较短,则前次发生徐君亡故的可能性较大。关于徐君,应为徐国第四十三代君主徐亘(桓)。徐国建于夏朝。黄帝后裔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于公元前2158年受封于徐,食邑东海,都东海颍川(今山东郯城一带),原嬴姓,后以国为姓。以故,徐氏为“东海堂”,郡望东海。徐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费县、郯城、临沂、枣庄和江苏赣榆、邳县、东海、宿迁、灌南一带。历史上,徐国两次大迁徙,一次从颍川迁至泗州徐城(今泗县),一次从泗州迁彭城东武原徐城(今邳州北良城)。春秋晚期,周敬王八年(前512),吴王阖闾南侵灭越,北犯寻衅,借执钟吾子为名,消灭徐国。徐国历经夏、商、周三代,至公元前512年灭国,国存一千六百四十六年,共传四十四人。其中夏朝十二位,商朝十六位,周朝十六位。公元前544年在位徐君,则为徐亘。关于挂剑台,《唐书·地理志》说在濠州钟离郡。《括地志》说在泗州徐城县西南一里。郦道元《水经注》记:“今徐城外有徐君墓。”《元和郡县志》载:“徐君墓在徐城县北三十二里,季子挂剑处。”古彭城南郊有挂剑台,在户部山之西,华佗墓之北。据徐清义《徐氏源流考》,徐州知州宋诚在明代天顺二年(1458)建有“挂剑台”,台高二米,长宽各三米,树有“剑台事实碑”,两侧刻有“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碑上刻“践信泉台”四字。
[28]此文据北魏郦道元著、王国维校《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卷二十三、明嘉靖《徐州志》之《人事志》整理。
[29]此文据金元裕之著《续夷坚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5月出版《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卷三之《潼山庄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