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郑从未觉得自己是个被人支来支去的“小跑堂”。她觉得虽然杂事很多,但是得到锻炼的机会也多,比如,叫她去接触传媒、联系公司的广告业务、参与广告文案的写作、选择适合的传播渠道等,这都给了她学习的机会。
一直在暗中观察员工表现的老总暗暗点头。从此,小郑工作更忙了,而且忙的都是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去见公司的一些重要客户、去一些谈判的场合,老总都会带上小郑一起去。终于有一天,公司准备“上市”了,需要把公司彻底包装成一家公众公司,拟一份招股说明书,集团董事会希望小郑能做好准备,协助管理层完成公司历史上质的飞跃。
小郑不负众望,漂亮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理所当然地成为那家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秘书。后来,她又跃升至公司管理层成为高级管理人员,并且成为资本运营方面独当一面的大将。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并不是每个人的工作职责都能够清楚明确地划分出来,敬业的员工会在工作需要的时候,及时地补充到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去,保证整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而那些毫无敬业精神的员工往往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坐视不管。这些员工不但不能够承担那些没有准确定位的工作职责,甚至在自己的工作中也会缺位,从而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在任何企业中,不懂得及时补位的员工都不会受老板重视,也不会取得良好的个人发展。
全力以赴,将工作做到位
当前,不管是大中型企业还是成长中的小型企业,一方面对执行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却在执行的过程中越来越困惑。这种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巨大瓶颈。
一些企业界的有为之士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很多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重视不重视执行力的问题,而是执行能不能到位的问题。
一般来说,执行,特别是重要的执行,往往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做很多的准备,它的成败对整个事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考虑不周全、布置不周密,贸然行动,就很容易造成执行不到位,甚至带来比不执行更糟糕的影响,最终的结果是不如不执行。下面故事中王林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王林是南方某城市一家报社的执行总编,20 世纪80 年代末,时报社最缺乏的就是广告业务。
在一次私人聚会中,王林听说自己的一个老同学要到自己所在城市的开发区投资,并计划在当地媒体上投放价值百万元的广告。听到这个消息后,王林认为这是上天给了自己一个在报社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他积极地向那位老同学争取这个业务,最终如愿以偿。
因为业绩突出,报社准备提拔他为常务副社长。
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那天,王林带上了社里最优秀的记者和广告部成员,计划用大幅版面进行宣传。
奠基仪式结束后,有位老朋友邀请王林去吃饭。盛情难却,于是他向记者和相关广告人员交代好工作就去了。
那天,他玩到很晚才回家。但是第二天早上,他当副社长的梦就破灭了。原因很简单:这天他们出版的报纸犯了一个最不应该犯的错误。
原来,头版头条的新闻标题本来应该是:“某某开发区昨日奠基。”而摆在他面前的大标题却是:“某某开发区昨日奠墓。”
这对一向重视有个好“彩头”的南方企业来说,把“基”写成“墓”,是很晦气的,更何况这还是开发区项目正式启动的第一天。
结果可想而知,老同学一怒之下取消了百万元的广告订单。不仅如此,报社的声誉也因此受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准备在这家报纸上投放广告的客户,也取消了自己的投放计划。
这样大的失误到底是怎样造成的呢?
经报社仔细分析,结论如下:
第一,王林自以为派出的是报社最优秀的记者,因此非常放心。不仅如此,他离开之前,还特意请副总编一定对稿子严格把关。
第二,记者的稿子确实写得很好,但由于当时电脑还不普及,记者手写的稿件字迹很潦草,“基”和“墓”看起来非常相似。
第三,当时还是铅字排版,稿子到了排版人员那里,排版人员想当然地把“基”字当成了“墓”字。
第四,稿子排完版后,交到副总编那里,正赶上副总编家里有急事,于是他只匆匆看了一眼,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就签发了。
错误就这样造成了。
事后,报社对有关人员做出了这样的处理:记者和排版工人开除,副总编降半级。
当然,王林被提拔为副社长的事也泡汤了,原本想在那座城市大展宏图的他,梦想顿时化为泡影。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执行不到位,不如不执行!从表面上看,这件事情的前期工作王林做得很不错:和客户沟通得很好,报社对此也十分重视,派出的是最优秀的记者,而且从副总编到记者,再到广告人员,都做了安排和交代。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由于没执行到位,不仅给报社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且还使得自己的升职美梦化为泡影。
执行不到位,就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导致极大的浪费,甚至带来加倍的损失。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曾写专文强调:不到位,是中国许多单位工作的“病根子”。员工要更有竞争力,企业要更有竞争力,就必须在“到位”两个字上下工夫,否则很有可能会得不偿失。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好了,才叫“做了”。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人在执行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在执行时,只是满足于“做”,却不重视结果,不追求“好”,所以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却没忙出任何结果。
仔细想想,“做了”与“做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走过场乃至糊弄人,后者却是对组织的目标负责、对工作的品质负责。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敬业的人,关键就看他是重视“做了”还是重视“做好”;看一个人在执行时是不是抓住了关键,看他是不是把执行的重心放在了“到位”这两个字上。
创新思路,不找借口找方法
在工作中,许多员工因循守旧,缺少创新精神,认为创新是老板的事,与己无关,自己只要把分内的工作做好即可,舍此无他。这种思想实在要不得。要知道,谁也不比谁强,谁也不比谁差。如何能够突围而出,高人一筹? 就是要发挥自身创造力。发挥创新能力不仅对公司有利,也对员工本人的形象、声誉、能力和前途有利。
纵观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员工,他们不仅有敬业的可贵品质,而且能够站在创新的立场上考虑各种问题。
两个欧洲的推销员去非洲推销皮鞋。由于天气炎热,非洲人向来都赤着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此景立刻失望起来,并即刻打道回府。另一个推销员却惊喜万分:“这些人没有鞋穿,一定大有市场啊!”于是他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结果发大财而归。
同样是非洲市场,同样面对赤着脚的非洲人,由于观念上的差异,一个人因循守旧,不战而败;而另一个人信心满怀,敢于创新,大获全胜。这就是创新与守旧的天壤之别。创造性的眼光,可以使员工摆脱本行业的条条框框,接受其他领域中的优秀思想。当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时,创新的智慧常会让你得出独到的见解,再加上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必然令老板大为信服。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具备一种创新意识。
其实,创新也是敬业,敬业的员工就必然具备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的员工,是很难得到老板的提拔和重用的。
一个员工成功的最佳途径就是在工作中自己摸索着创新,如果一个公司所有的员工都用十几年前的方式工作,真的不敢想象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也许公司早倒闭了。一位优秀的员工不会总用一种方式工作,不管这个方式有多好,因为每一种技术和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变得落后,只有在工作中懂得不断创新的员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问题就是动力,方法决定出路。一个敬业的人,往往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他们相信凡事都会有方法解决,而且总会有更好的方法。
老板都是很精明的,谁都不愿意要一个时时刻刻找借口的员工。但事实上,遇到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借口推诿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而他们的命运也显而易见——在社会上绝对站不稳脚跟。
平庸的人之所以平庸,是因为他们总是拿出种种理由来“欺骗”自己。而敬业的人会想尽一切方法来解决困难,而绝不找半点借口让自己退缩。没有任何借口,是每个成功者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任何一个社会似乎都存在两种人:成功者和失败者。根据“二八法则”,20 %的人掌握着社会中80 %的财富。是什么原因让少数人比多数人更有力量? 因为多数人都在找借口。“20 ”和“80 ”的区别在于:一种是不找借口只找方法的人,另一种是不找方法只找借口的人,而前一种人往往是成功者,后一种人往往是失败者。
须知,成功也是一种态度,整日找借口的人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你尽可以悲伤、沮丧、失望、满腹牢骚,尽可以每天为自己的失意找到许多借口,但结果是你自己毫无幸福的感受可言。你需要找到方法走向成功,而不要总把失败归因于别人或外在的条件。成功的人永远在寻找方法,失败的人永远在寻找借口,而一旦你找了借口,就不会努力地去寻找方法了,而不找方法,你的困难也就会越来越多,你也就很难走向成功。
罗杰· 布莱克是体育界的一位成功人士,他曾获奥林匹克运动会400 米银牌和世界锦标赛400 米接力赛的金牌。他的出色和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令人瞩目的竞技成绩,更让人为之动容的是,他所有的成绩都是在他患心脏病的情况下取得的,他没有把患病当做自己的借口。
除了家人、医生和几个亲密的朋友,没有人知道他的病情,他也没向外界公布任何消息。当第一次获得银牌之后,他对自己并不满意,倘若他如实地告诉人们他的身体状况,即使他在运动生涯中半途而废,也同样会获得人们的理解与体谅,可罗杰并没有这样做,他说:“我不想强调我的疾病,即使我失败了,也不想以此为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