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保障金币的名义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相一致。自由铸造实际是确定了黄金的最低市价,即当市价低于实值时,黄金持有人会送生金到铸币厂去铸币;当市价超过实值时,金币持有人会把金币送到造币厂熔化为生金,所以,黄金的市价也不会高于实值。由此可以看出,黄金的最高市价和最低市价会趋于黄金实值,金币的面值与实值也能够保持一致。
2.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主币和具有有限法偿能力的价值符号(硬辅币和银行券)同时流通,各种价值符号能按其面值兑换金币,就能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流通,从而保证币值的稳定,使流通中的通货不致贬值。
3.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在实行金币本位制的国家之问,两国主币法定含金量的比值,即法定比价,通称“平价”、“金平价”或“铸币平价”。在金平价基础上,用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称为“外汇行市”。由于外汇供求关系的影响,外汇行市与金平价常常是不一致的,外汇行市有时高于金平价,有时低于金平价。但在金币本位制下,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外汇行市与金平价的不一致是有限的。
外汇行市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金平价加单位外币含金量的国际运送费(包括运费、保险费、包装费等)。如果外汇行市超过这个界限,就会导致黄金输出,所以这个界限叫“黄金输出点”。外汇行市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金平价减黄金运送费。如果外汇行市低于这个界限,就会导致黄金输入,所以这个界限叫“黄金输入点”。由于黄金运送费只占金价的极小部分,外汇行市只能在金平价的1%以下微小范围内波动,不会发生剧烈波动。因此,在金币本位制条件下,外汇行市比较平稳,市场外汇行市接近金平价。
(二)金币本位制的历史作用
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它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1.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金币本位制下有相对稳定的通货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便于精确地计算成本、价格、利润,计算投入和产出,评价生产经营效果,决定投资方向和规模。稳定的货币流通有利于商品流通的发展和扩大,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2.促进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货币制度的稳定对债权人或债务人来说都是有利的,使债权债务关系不受通货贬值的影响,从而保证了信用活动的正常发展,加速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与壮大。信用工具的产生,信用形式的多样化,金融市场的活跃,又促进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3.促进国际贸易与资本输出的发展。黄金的自由输出入便于各国间相互加强联系,自动调节国际收支,调节黄金在各国的分配,稳定各国物价。特别是相对稳定的汇价,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资本流动的加速创造了条件。同时,在稳定的货币制度下,对外贷款和对外投资的安全也都有了保障。
(三)金币本位制的稳定因素遭到破坏
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币本位制的稳定因素不断受到破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很难再维持下去了。其重要原因是:(1)黄金的自由流通遭到破坏。少数列强为了准备战争,需要大量的黄金储备来购置军火,而经济危机的严酷现实也迫使国家集中黄金来充实、巩固中央银行和国库,破坏了黄金的自由流动。1913年底世界黄金存量2/3以上集中于美、英、法、德、俄五国,而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因偿还战争欠债而锐减,削弱了这些国家货币制度的基础。金币的自由铸造、兑换、输出入都因为黄金匮乏而无法实现,国家只得宣布放弃金币本位制,或停止黄金兑换,禁止黄金输出。(2)银行券自由兑换遭到破坏。基于上述原因,加上各国滥发银行券,致使银行券无法自由兑换。(3)黄金自由输出入遭到破坏。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许多国家为防止黄金外流,纷纷限制黄金自由输出入,黄金不能在国际间自由移动。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金币本位制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四)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一些国家试图恢复金币本位制,但客观条件又不允许。这是因为,一方面,世界黄金存量的分布更加不平衡了,除美国未受战争影响外,其他国家的黄金存量锐减,根本无力恢复金币的流通。另一方面,世界黄金产量有限,经济发展对金币的需要与日俱增,矛盾极为突出,黄金被各国政府集中在中央银行,不再投入流通。20世纪20年代中期,残缺不全的、没有金币流通的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先后出台。
1.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它是不铸造成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国内只有纸币、银行券、辅币等流通,银行券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如英国,除英格兰银行外,任何人不得以生金申请代铸金币。货币单位虽仍是金英镑,还规定有含金量,但英格兰银行对其所发行的银行券不负兑换之责,即使兑换每次也不得少于400盎司,且只可兑换金块。美国则规定公民不再享有兑换或保存金币、金块的权利。国家定价购买黄金,由中央银行或政府集中存储。如英国政府自1928年起禁止私人窖藏,只供1万英镑以上工业或输出之用。英国在1925年5月首先推行金块本位制,以后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国也相继采用。但历时不久,在1929年经济危机冲击下,1931年英国首先放弃此制,到1936年其他国家也相继放弃。
2.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它是指国内没有金币流通,但将本国货币依附于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本位币(如英镑、美元或法郎),同时将黄金外汇储备存放在该国的货币制度,本国货币仍规定含金量,但国内流通的银行券不能兑换金币或金块,只能换成在外国兑取黄金的外币汇票。就是说,在本国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同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主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外汇黄金,以便随时出售外汇来稳定本国的外汇行市。金汇兑本位制最早实行于经济比较落后的殖民地国家,1877年荷兰首先在爪哇实行这种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为整理币制也推行了这种制度。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具体表现在:
1.这两种货币制度都没有金币流通,黄金在流通中不再起自动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2.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削弱了货币制度的基础。
3.由于发行基金和外汇基金存放国外,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特别是在金汇兑本位制下,一旦英、美、法诸国货币动荡不安,国际金融形势不稳,停止黄金支付,依附国的外汇基金就必然蒙受损失,币制随之动摇。同时,依附国向保管国大量提取外汇存款,兑取黄金,也会引起保管国大量黄金的提取或流动。
4.金汇兑本位制对依附国和保管国的经济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因为依附国大多是资金匮乏的经济落后国家,为筹措存放国外的外汇基金势必造成沉重负担,若因此而向保管国借款,必然加深对保管国的依附,对保管国来讲也会造成假象或错觉。当他国的外汇基金流入时,若遇贸易入超,往往掩盖了黄金外流的严重现实,延缓调整经济的时机,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由于本身的不稳定性,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很快就崩溃了,各国纷纷将黄金集中于国家手中,停止银行券的兑现。
五、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都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这种信用货币制度主要有三个特点:
1.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现金体现着中央银行对通货持有者的负债,而银行存款则体现着存款货币银行对存款人的负债。
2.流通中的货币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的,如存款的存取、黄金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买卖、银行贷款的发放等进入到流通中去,而非金属货币通过自由铸造的渠道进入流通。
3.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信用货币是银行的债务凭证,本身没有实际价值;而信用货币又都是通过金融机构业务进入流通的,不具有自发调节机制。因此一旦信用货币现实流通数量与客观必要数量失去平衡,就很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是由中央银行来管理信用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运用货币政策来调控信用货币供求总量的平衡。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较为特殊,由于我国目前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1997年、1998年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后,继续实行原有的货币金融体制,从而形成了“一国三币”的特殊货币制度。目前规定三种货币各为不同的地区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是中国大陆地区的法定货币,港元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货币,澳门元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货币。三种货币限于本地区流通,人民币与港元、澳门元之间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决定的汇价进行兑换,澳门元与港元直接挂钩,而港元则实行与美元直接挂钩的联系汇率。
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这是新中国货币制度的开端。目前我国货币制度规定,人民币是信用货币,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实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总量和结构进行管理和调控。人民币主币的“元”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法定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人民币辅币的货币单位有“角”和“分”两种,分、角、元均为10进位制。人民币由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和管理。
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价(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后,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的汇率根据外汇市场的情况相机浮动。
六、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定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国际货币制度通常是由参与的各国政府磋商而定,一旦商定,各参与国都应自觉遵守。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国际储备资产的决定,即使用何种货币作为国际间的支付货币;哪些资产可用作国际间清算、国际收支逆差和维持汇率并为国际间普遍接受的国际储备资产;一国政府应持有何种国际储备资产用以维持和调节国际收支的需要。(2)汇率制度的安排,即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是否确定汇率波动的目标区,哪些货币为自由兑换货币。(3)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即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弥补,各国之间的政策揩施如何协调。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应该能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国际货币秩序的稳定,能够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够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
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思考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认识货币的本质特性?
2.货币有哪些职能?各有什么特点?
3.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4.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5.信用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6.什么是国际货币制度?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