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典示意大家不要太大声,以免惊动了巨型虎蠕虫,然后叫唐彬和沈寒准备好相机,说道:“巨型虎蠕虫是生活在深海里的一种软体动物,主要靠沉落在海底的腐肉为食,但也会主动捕获猎物,它喜欢的食物除了腐肉外还有甲壳类动物,别看它是软体动物而且行动迟缓,但它有一排锋利的牙齿,浑身还可以分泌出一种毒液,所以成年虎蠕虫几乎没有天敌。现在的水深是3540米,正是它生活和出现的深度”。
“这种深海动物有那么厉害?怎么看都只不过像一只大蜗牛”。岳华似乎不敢相信这种巨型虎蠕虫也算得上是深海怪兽。
“呵呵,你可别小看它,海洋里有很多食肉动物都是软体动物,别被它迟缓的动作和笨重的体形给欺骗了,只可惜很少有人能发现它们,更别说看见它们捕猎了,如果你要能目睹它们捕猎,就会立刻打消你的怀疑了。好了,先别说了,这种动物非常罕见,我们得赶紧把它拍下来,最好能取一点样本,据我所知,目前全世界都还没有它的活体样本……”。
杨典还没说完,却听见刘苍小声的急呼道:“先不要说了,它朝我们这边来了”。
大家连忙闭上嘴巴,透过舷窗盯着那只虎蠕虫。只见它缓缓地蠕动着身躯,朝着飞隼号而来。
或许是车身上的灯光吸引了虎蠕虫的注意,罗起忙说道:“我们得把灯熄灭,这么大个的一个怪兽,不知会不会对飞隼号造成威胁”。
杨典摇头反对道:“不能熄灯,一旦熄了就无法进行拍摄了,这种巨型虎蠕虫太稀有了,能拍到它们的画面非常珍贵。在深海昏暗的环境里它基本上没有视觉感官,所以看不到我们,它所有的感官都集中在两条触角上,就算它能靠近我们,但却嗅不到食物的气味,只要我们保持飞隼号不动,它就不会对我们造成威胁”。
此时巨型虎蠕虫离飞隼号越来越近了,在灯光的映衬下,虎蠕虫庞大暗红的身躯好比一只蜗牛一样慢慢向飞隼号移过来。这只虎蠕虫的体积相当于一头牛,在微小的飞隼号面前简直就如同一座扑面而来的肉山。唐彬和沈寒将相机对准了它,心想这画面可没有之前那些要么风景好,要么够震撼,估计看过的人只会觉得一阵恶心。
巨型虎蠕虫已经行进到飞隼号的面前,灯光打在它那丑陋的躯体上,大家只看到一层粗糙但比较光滑的暗红色皮肤,整个蠕虫就是一个大肉球,如果不是看到它的一排牙齿,你根本就分辨不出哪是它的头。
它几乎没有完整的头型,大家只看到一排牙齿,那一口的细齿非常锋利,虽然很细小,但颗颗如针一般,而且异常密集。所有人一看到这排牙齿,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它用这嘴尖牙碾碎甲壳类动物硬壳时的景象。
虎蠕虫伸出它的两条触角在飞隼号的机身上扫了几下,似乎没有嗅到食物和敌人的味道,便慢慢收起触角,但如此笨重的动物是很难掉头的,所以它没有回头,而是直接向前,巨大的身躯一下将飞隼号包裹在里面。它打算就从飞隼号的上方爬过,它把飞隼号当成是一块会发光的石块了。
飞隼号的灯光顿时暗了下来,整个机身都被巨型虎蠕虫给包进去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只听见它的身体同机身磨擦时产生的“沙沙”声。还有一些余光没被全给覆盖住,通过余光大家只能看到一大团暗红色的肉贴着舷窗滑过,那场面着实令人作呕之极。
这种场面真的是怪异之极,可能从没有人能和这种动物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等虎蠕虫掠过飞隼号的机身时,杨典才如梦方醒,连忙招呼刘苍放出软索,要从它的身体上取些样本,以便进行研究。
取样的过程既短暂又安静,大家都以为软索取样器打在虎蠕虫身上时可能会让它反应激烈,哪知它只是肌肉抖动了一下,竟没有作出其它的任何反应,着实让提心掉胆的众人长舒了一口气。
虎蠕虫消失在黑暗中后,飞隼号也未作停留,刘苍启动机身,翻过平台,然后继续保持自由落体,向着更深的海底潜去。
经过和虎蠕虫的这番遭遇之后,大家以为和怪兽面对面就这样过去了,所有人都重新坐回座位上,可当心情都还没有完全平复时,只行进了不到十分钟,大家忽视间都感到外面的水中有一丝异样。
飞隼号是自由落体的方式下潜,在这样深度的海水里既没有成群的鱼群,也没有湍急的洋流,飞隼号本应该平平稳稳地向海底落去,但突然大家都感到机身有一阵阵轻微的振动,这种振动不是发自内部的,也不象刚才停在峭壁平台上那样碰触到岩石或其它的物体造成的,而是好象一股巨大的水流经过时引起的振动。
机警的刘苍最先反应过来,他连忙再次调整灯光,本来呈固定角度照射的灯光立马向四周移动开来,将刚才照射不到的地方也光映出来。
天啦!当移动的灯柱下,一条巨大的触腕状的东西闪现在众人眼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那的确是一条触腕,只不过大得惊人,跟一棵大树的树干差不多粗,灯光只照射到这一处,其它方位还处于黑暗中,也不知这样粗大的触腕究竟有多长,只看见触腕如火车般从舷窗前滑过,半晌不见它的未端,触腕上还布满了吸盘,也不知是什么动物的,但此时大家心里都明白,能长着这样吸盘的深海怪兽极有可能就是一只巨型章鱼,或者会是另一种神秘的深海怪兽,就是那种传说中的——大王乌贼。
就在大家惊魂未定的时候,一侧的舷窗突然出现了一只巨大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飞隼号舱内。
“是大王乌贼,深海中的凶猛巨兽,那就是它的眼睛”。杨典失声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