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认为加法是简单运算就一味相加,其实数学就是寻找更简单、更有趣、更便捷的解题方法的一门功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捷径。
所以方法不对,没有捷径是算不快的根本原因。
2.知识脱节,口算不快是最直接原因
数学讲究逻辑性和系统性,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前提和基础,而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延伸,所以学习数学不能脱节,一旦脱节,后面的知识就无法掌握。
例如,乘法是加法的延伸,如果加法学不好,势必会影响乘法的学习。
整数的四则运算最基础的知识是百以内数的基本口算,其中尤以“九九表”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最为重要,它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因此,必须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
如果到了中高年级还停留在数手指、画杠杠、列竖式阶段,那就必然使运算速度大减。随着计算数字越来越大,计算步骤越来越繁杂,如果基本口算不熟,那便不能适应要求了。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掌握口算要领、提高口算速度、提高口算准确率,一般的口算题要能脱口而出。
3.常用数据未能牢记是主要原因
有些数据在运算中会被频繁使用,假如对这些数据能熟练掌握,那么在数学运算中就可以信手拈来,既准确又省时间。
4.概念模糊、法则不熟是最基本原因
数学中的概念是指:人们在认识数学的过程中,把数学的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来,形成的各种公式、定义等。数学是一种非常精密的科学,需要深刻、透彻的理解。而概念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掌握其他数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对概念似懂非懂、模模糊糊,便不能清晰地分析题目,更不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数学计算。
5.写得太慢
有些学生算不快,还与写字太慢有直接关系。两个具有同样计算速度的学生做同一张数学试卷,那个写字快的学生只用了30分钟,而另一个写字慢的学生却用了35分钟,这说明写字快,学习更高效,写字慢,即使计算速度快,学习也不能达到高效,所以要想算得快,学习更高效,就要在提高计算速度的同时提高写字速度。
另外,数学中的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等是进行具体计算的依据,只有熟练地掌握这些法则、定律等,才能下笔如有神、得心应手。
概念模糊、法则不熟是算不快、算不准的最基本原因。要想提高数学计算速度、迅速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清晰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要熟练掌握数学中的法则、性质、定律等。
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有简算的意识,能用简算的就不动笔演算,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我们的口算能力。
摘录,积累知识的有效手段
很多优等生,几乎都有每天积累一点知识的习惯。其中,进行摘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做摘录就是在提取知识中的精华,它不仅能深化我们的思维,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虽然不少同学喜欢大量的阅读,可是没有多少同学具有摘录的意识,学习时不善于将知识的重点和精华部分做成摘录,真的是一种遗憾。
面对大量的书籍、报纸、杂志,怎样才能有效地积累知识呢?
那就是通过摘录。
我们所阅读的教科书、报纸、杂志、或者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其中有些内容有价值,另一些内容可能没有太大的价值。对于前者,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摘抄下来,收集一起,便于更深刻、更全面地研究、掌握。如果每一次阅读都能摘录出其中的精华,那么,日积月累,我们就拥有了一笔可贵的财富,可以说是一座座没有杂质的、精华荟萃的宝藏,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写作有莫大的帮助。
学习摘录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还能深化我们的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对我们提高成绩提高写作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位在文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作家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最初的诗句都来自于我的摘录本。那里面收集了古今中外无数诗界大家最精彩的吟唱。”摘录不仅给这位作家带来了知识和快乐,更为人生事业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位语文老师,面对班上唯一一个害怕写作文的男生,想尽了一切办法去帮助他。最后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让这位男生一边阅读大量的书籍,一边作大量的摘录,每天对当日摘录的句子、文段仔细分析、深刻品味,并尝试模仿写作。后来,他的作文里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文采的句子,最后,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此喜爱上了写作,获得了快乐。
做好摘录就那么简单,你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有目标地进行定向积累,防止盲目摘抄
这里要说的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今后奋斗的目标,以及某学科的需要性等进行考虑,有目的地集中摘录有关的文献资料。不过,要切忌没有明确目标随意摘录,纵然摘录本子一大摞,但真正能用得上的却很少,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会影响摘录的情绪,久而久之,学习收获也甚微。
2.坚持下去,养成习惯
摘录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全靠点滴积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只有你不断地记,不要由于偷懒、忙碌和忘记而有一日的中断,这样的‘记事簿’,才能使你得到益处。”我们不要因为学习忙、时间紧,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只从兴趣出发,高兴则记,扫兴则弃,防止记记停停,知识的积累,就在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之中。
3.经常翻阅,善于运用,防止只摘不用
有句话叫:“摘而不看一阵风,摘而不用一场空。”意思是,经常翻阅、运用,才能巩固记忆,把摘录的知识不断化为己有;经常翻阅、运用,才能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学到更多的东西。
4.做好分类,便于查找和补充
如果你做的摘录时间久了,达到一定的字数之后,如果这些摘录不进行科学的分类,就会变成杂乱无章的资料堆。这时就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学习的内容以及主攻的方向等来确定分类。一般来讲,可先分若干大类,每一大类下,再分若干小类。每一小类再按时间和笔画顺序排列。这样既方便翻阅和查找,又方便今后的整理和补充。这样,每一类实际上就成了一个专题摘录数据库。
5.做制成卡片式的摘录
相比较而言,卡片式摘录比书本式方便。因为卡片式便于分类,便于翻阅,便于补充,便于整理,便于收藏。总之,一个勤于摘录的人,同样可以成为知识渊博而有所成就的优等生。我们一定要培养自己善于摘录知识重点和精华的好习惯。
最后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只是为摘录而摘录,如果对所摘录下来的内容很少去复习,甚至根本就没有再去理会。摘录的东西成为一堆毫无用处的废物。摘录的知识要化为己有,才是摘录的目的,所以摘录之后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温习、掌握。
当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掌握了更多学习的技巧和方法,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之后,相信你的快乐也在成倍地增长,那么,你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优等生了。
(2)留意老师对知识点的概括和总结。 (2)
不感兴趣的科目由简单的知识学起
对于每一个学习者来说,每一学科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只有根据自身的情况,针对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才能各个击破。防止偏科是因为各门功课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偏废了哪一门学科都必然影响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只有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科目,实行合理安排,制定科学学习策略才会收到最优化的效果。
在我们身边,经常能听到有同学抱怨,要么不喜欢英语,要么对数学不感兴趣,要么讨厌死了历史课。
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他所学习的科目,同时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时候,在做这些科目作业的时候,心里一定也是不情愿的、不愉快的。但是,为了完成该学科的作业,还得逼着自己去做。因为没有激情和动力,做起来不仅效率不高,而起还会觉得更痛苦。
实际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现在或曾经不喜欢的科目,有些优等生也不例外,关键在于如何调节,转变对自己不感兴趣学科的态度,重新重视起来。
如果你不喜欢某一门学科,可能是因为你对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一个人充分认识到某一门学科对自己的重要性时,就会促使自己去努力地学习。
在这方面,哈佛优等生都有一个小小的窍门,即从该学科简单的知识学起,逐渐培养起对该学科的兴趣。
你可以抽一个充裕的时间,好好地分析和思考该学科,总结出该学科的重要性,以及自己不喜欢的原因,接着寻找突破口,培养自己的信心。
具体分析该门学科的时候,无比弄清楚你的学习目的。即该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学习该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最终目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在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时,可以看书上的绪言部分,听老师介绍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或从国家、社会的发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门学科。
比如,当你学习英语这门学科时,记外语单词和语法规则,常常是枯燥无味的。但记住以后,会给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考试中也会得高分。如果我们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就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各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之前,你还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你所确定的这个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
比如,你可以从你认为该学科最简单的题目和容易理解知识点开始学习,在潜心学习过程中,或许你会发现,原来这些知识点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原来里面的一些问题也并不是难题,只是你不想学,过于高估了它们的难度。
通过一点一滴的进步,会提高学习的信心。
另外,不要抱着在短期内将成绩迅速提高上去的急切愿望,有的同学往往努力学习一两周,结果发现成绩提高不大,就非常着急。
只有通过持之以恒地努力,一个一个小目标地实现,自然就培养起了对该学科的兴趣和信心,从而真正喜欢上该门课程。
在学习该门学科简单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让自己假装喜欢该学科。
有时候,我们的态度对学习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态度决定一切。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不感兴趣时,可以假装喜欢,告诉自己,其实我挺愿意去做这件事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你也许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对该门学科的态度,变得对课程感兴趣了。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你的成绩有所进步时,你的信心会因此得到增强,学习兴趣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高,那么这门课的学习对你来说也不是什么不能克服的事了。
啃透教科书是获得高分的基础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我们第一次从学校领到了崭新的教科书,表明我们正式成为了一名学生。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怎么学习教材,教材的重要性有多大,老师并没有专门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把教材当一回事,甚至,有不少同学抛开了书本,把课外习题作为学习的重点,以为做的题越多,考试越能得高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每到考试的时候,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情况,一道看上去有些面熟的题目,好像在教科书上出现过,但具体解答过程却记不起来了。
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课本看透学透。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是以课本为基础进行的,老师的职责就是把课本中的内容交给学生。不少人认为教材简单而不重视课本的学习,其实,弄懂了课本中的内容就等于学习成功。
我们常常忽略的一点是,课本中的知识点、黑体字、例题、习题都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内容,如果抛开课本盲目地去追求各种资料,那将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劳动,得不偿失。
即便你如何热爱教科书以外的东西,也不能不把教材当一回事,因为一门教材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编排而成的,这其中包括内容的深入浅出性,插图的生动形象性,习题难易的梯度性,思想方法的代表性等等都会慎重考虑。
教材的这些编排优点是任何一本资料都难以达到的地方。而我们手中的各种资料为什么不叫“课本”呢?那是因为我们手中的大多数资料是个别人或少数人东拼西凑而成,无法具备课本所拥有的优点,甚至有的资料对我们不仅没有正面作用,反而具有反作用,因为其中内容不具科学性,如果选择不当,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重点放在课本上。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做到对书本内容非常熟悉,课前要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不懂的地方要记下来,课后及时请教老师,课后抓紧时间进行复习。
自习时,你可以认真回忆老师在课上所讲的内容,还要思考其他同学提过什么问题,老师又是怎么回答的。
只要做到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学习课本,课后及时复习总结,啃透教科书,那么考试的时候就不会遇到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