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旅途感觉是那么的匆忙,我依旧珍惜曾经的情感和现在的拥有。太多难以预测的变故和身不由己的离合,一个不经意的转身,也许就已经一辈子错过,所有的爱也许都无法用语言去表达和感受,这大概是上帝捉弄人吧。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此生难有这样的洒脱了。
举目眺望,银河遥遥,未闻牛郎鸣箫,未见织女梳妆,是曲终人散,还是相顾无言?是前世凄离,还是今世无缘?银河中,虽然只有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牛郎织女却可以常相守;人世间,那些才子佳人能够常相依吗?于是,在吟咏牛郎织女的诗篇中,我最喜的还是《鹊桥仙》中的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种情趣与理趣的融合,大概是对爱情真诚的最高褒奖吧。
情人节来了,勿谓之没有情人,勿淡忘彼此人情。亲情、友情都是情,母爱、父爱都是爱。情人是有情之人,恋人、伴侣、朋友、亲眷,都是我们心存爱意的人,都是这个特别日子的美丽元素。在“七夕”这个中国式的浪漫节日里,给自己的亲人或友人送上一份真情的礼物和感恩的祝福,不也是一种情人间的流露与表白吗?
朋友
一直惦记着写一篇关于朋友的文章,几经提笔,又几经搁置。朋友,这个神圣的字眼,听起来悦耳,说起来轻松,写起来却如此沉重。我不敢亵渎它,担心我那单薄的文字无以承受“朋友”一词的力量,所以宁可撂下,也不肯草率。
生活在这个重人情的社会里,谁也不敢妄言不需要朋友。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呢?
真正的朋友是心里常想着能为你做些什么,却从不要求你为他做些什么的人;是在你无助的时候,默默地靠近你,与你有难同当的人;是在你风光的时候,远远地注视你,为你锦上添花的人。真正的朋友,是一把雨伞下的两颗心影,是一张桌子上的两对明眸,是两个月亮彼此照亮对方……
在我生命的旅程中,有幸结识过这样一个真朋友,他是我一生中难得的相遇,在我曾经低迷的日子里,默默地支持我,成全我,给我继续前行的力量。
高三那年,我对文学的爱好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所有的零用钱都用来买各种各样的中外文学书籍,贪婪的阅读和近乎疯狂的写作使我每次的作文练习都能得到老师的褒奖和点评。同学们厌倦和害怕的作文课,却成为我的节日。在文字是世界里,我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犹如一匹驰骋在草原上的野马,思想的自由让我无比自得,老师的赞赏,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常常让我有些飘飘然。
一天,班上转来一位新同学。个头不高,相貌平平,白净的小脸上架着一副深度眼镜,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印象。同学们都喜欢他,亲切地叫他“眼镜”。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饱含深情地读到了他写的一篇《师生情》的作文,行云流水的文字,流畅的笔锋,精彩的叙述,征服了所有的同学。那篇作文“眼镜”得到了98分,是我见过最高分的作文。在这以前,语文老师给我最好的分数也只有95分。
打那以后,他的作文就被列作范文,完全取代了我的位置。我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也暗暗地和他“叫劲”。出于对文学的共同爱好,我们经常在一起读书写作,交流心得,日子一长,便成了情同手足,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两个有共同志趣的人牵到一起,让两颗心走得更近,让朋友成为知己。
“眼镜”平时话语不多,可谈到文学便眉飞色舞,散文、诗歌、小说,津津乐道,娓娓道来,似乎骨子里原本就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学情愫。我有一种感觉:对于文学,我只是“爱好”,而他有着“天赋”。在这个书写个性的舞台上,我不是他的竞争对手。
临近毕业时,母亲病危住院,我几乎整天往返于学校和医院之间,难得有心思写自己想写的文字。“眼镜”和班里的几位老师看到我的成绩下滑得厉害,非常担心,都用期许的眼光鼓励我,希望我能够尽快走出这段低谷。而我也深深明白,那一段时期,真的太需要一点自信来支撑我继续前行。
五月份,学校组织毕业班学生作文竞赛,体裁有散文和诗歌两类。优秀作文在全校毕业典礼上朗诵,一等奖作品将推荐给《长江文艺》刊载。我和“眼镜”的强项都是散文,尽管我渴望获得奖项,以此聊慰自己无比脆弱的心灵,可我心里明白,在全市各重点高中展示的平台上,我们学校的最高成果一等奖非“眼镜”莫属。
比赛当天,说不出是紧张、亢奋还是期待。我暗暗告诫自己,要坦然面对,要让自己多年来对文学的追求和积累在比赛中得以展示。“眼镜”也早早来到考场,神情显出几分自信和轻松。考试结束铃声响起的前几分钟,见他交卷了,离场前,他向我投来会心的一笑。那样的微笑是我平日不曾见过,是挑战?是鼓励?我不明白。
比赛结束后,他在学校操场边的那棵樟树下等我,没等我开口问“写得怎么样”,他就双手搂着我的脖子,眉宇间洋溢着善意和真诚:“这次你一定能行,一定能拿到一等奖……我们永远是朋友!”那一刻,我有些木然,又似乎从他含笑的眼眸里能够悟到一点什么。我搂着他的肩,默默地和他一起走出校园,走向那条我们彼此熟悉的小路。
比赛结果很快就公布了,获得全校散文组一等奖的竟然是我,作文也在《长江文艺》上刊载。让我没想到的是,“眼镜”没有参加散文组的比赛,而是打破常规,在他平时很少涉及也并不擅长的诗歌体裁中写出了长长的组诗,仅获得一个优秀奖。他是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成全我,通过我的获奖为我自己赢得信心和动力。
面对散文组一等奖这个荣誉,我内心有说不出的滋味。谁都有过青春年少的痴狂,谁都有过特殊时期的敏感而嫉妒的内心,谁都有过想在竞赛的最高奖台上的荣耀。难道“眼镜”是个例外?站在领奖台上,我感受到的不是自豪,透过“眼镜”坚定平静的目光,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毕业典礼的聚会上,我与“眼镜”谈及作文比赛的事,他淡然一笑:“没有什么,我也是在挑战自己,并没有什么呀。”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知道该责怪他的“自虐”,还是该感激他的“成全”。然而我欲言又止,所有的话都会显得苍白、多余。
岁月悠悠,有些人,有些事,总会不期相遇,又渐渐淡忘。然而,“眼镜”这位朋友却始终镶嵌在我记忆的深海里,经久不渝。“我们永远是朋友”,这些年我一直咀嚼着这句简单而平实的话,一直惦记着这位不常见面的朋友。他现在是全国一家知名杂志社的主编,功成名就,作品颇丰,而我还在公务员的行当里坚持着对文学的“爱好”。当年他的那句“我们永远是朋友”一直牵连着我们。一句话,一辈子,在时空的转换中演绎着生命的永恒。如今我们虽然天各一方,却彼此挂念,文字依然是我们交心的纽带。
这些年来,辗转红尘,我遇见过来自不同路径、不同性情的朋友。有时候,我为朋友如云而雀跃,有时候,我也为知己难觅而困顿。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轻视生命过往中的任何一个人,或许他今生就是你的朋友,或许他明天就是你的贵人。
朋友无价,真情隽永。常常为一首《朋友别哭》的歌曲所感动:“有没有一种爱,能让你不受伤,这些年,堆积多少对你的知心话,什么酒醒不了,什么痛忘不掉,向前走,就不可能回头望。朋友别哭,我依然是你心里的归宿,朋友别哭,我陪你就不孤独,红尘中难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这份情,请你不要不在乎……”每每唱及,总会百味杂陈,潸然泪下。
朋友易寻,知己难觅。人的一生,不在于拥有多少朋友,而在于善待知己的朋友。因为知己是一种美,一种了然于心的美,他们有如万顷碧波中的一汪清泉,茫茫大漠中的一片绿洲,皑皑白雪中的一抹霞光,漫漫黑夜里的一团篝火……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性情才得以矫正,我们的人格才得以升华,我们的生命才得以恢弘。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想对“眼镜”说,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我不会因为季节的变换而不想你,不会因为漫漫长路而不念你,不会因为工作忙碌而远离你,更不会因为时间的冲刷而淡忘你,因为你让我明白了“朋友”一词的真正含义。
生活不会为谁停留,也不会为谁等候。也许,我们真该对生命中所有的朋友道声感谢。
今晚月色如潮,繁星闪烁。遥望夜空,我的思绪开始驾着一叶扁舟,和所有的朋友聚集在一起,在银河里轻轻地漫游……
飘逝的岁月
曾经,我有过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知青”;曾经,我到过一个遥远的地方,叫“广阔天地”;曾经,我背负一个特殊时代的使命,叫“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4年,中国历史上那场空前的浩劫还没有结束。带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带着走向社会的渴望,带着失去母爱的悲痛,我和一群高中毕业生追赶着“上山下乡”的浪潮,来到湖北荆门烟墩一个丘陵地带的普通村落,成为一名知青。那一年,我18岁。
从中学校门走向社会,轻轻松松地拥有了一顶“知识青年”的桂冠,我不由在心里问自己:我学业有成了吗?我腹有诗书了吗?显然都没有。那会儿,我们还是一群懵懵懂懂、未涉世事的呆愣小伙,更多的只是怀有一种激情,一腔热血。
然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只是一句空话,不仅要用誓言和热情来改造主观世界,还要用锄头、镰刀、扁担去改造客观世界。用当时时髦的话说,就是要“滚一身泥巴,磨一手老茧,炼一颗红心,成为有用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这是农村的真实写照。刚开始,我们的劳动只是象征性的,因为去的时候是九月,农村一年最繁忙的农忙时节已经过去,我们12个知青被安排到大队林场种树,整天和水杉、银杏、橘树、梨树等树苗打交道,干一些比较轻松的活儿。这样的劳动,对于我们这样年轻人,显得有些精力过剩。于是乎,劳作之余,难免捣腾出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来。
农村的大米好吃,几天前还在田里的稻谷,不几天就成了我们碗里的白米饭。可每天的煮南瓜,煮红薯,煮土豆,着实让人吃腻了。实在吃不下了,就只能在香喷喷锅巴饭里埋入一勺从家里带来的猪油,再买来一瓶豆瓣酱,将就混一餐。时间一长,我们便开始想些“高招”改善伙食了。先是从集镇上买回一张鱼网,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溜到附近的养殖场,从鱼塘里网起几十斤青鱼,大伙连夜加班,男生剖鱼,女生掌勺,两大脸盆连汤带水的鲜鱼,足足让我们享用了两天……后来,我们又从武汉买来一种专门用来炸狗的土炸弹,炸弹表面裹着香油,狗咬入时即会爆炸,迅即丧命。冰天雪地的夜晚,我们将准备好的炸弹放在宿舍屋檐下的雪地上,听见炸弹响声,便冲出门去,将炸得血淋淋的狗装入塑料袋,第二天拿去请附近的农户帮忙加工,十几个人围在一起“打牙祭”……还有的时候,睡到半夜饥肠饿得直响,几个人在一堆燃烧后的柴火里埋进几个红苕,烤熟以后剥开柔软的一层皮,香喷喷诱人,吃得心里热乎乎的。窗外是呼呼的北风,肚里是刚刚下去的热红薯。缺盐少油的日子里,一个热热的红薯,人生最大的享受也莫过如此。
第二年春耕,我们主动要求下到生产队和农民做一样的农活。犁田、耕地这样的“技术活”还轮不到我们,我们就主动承担起半夜起来扯秧的活。清晨四点多钟,队长一声吆喝:“出工了,都起来出工了!”有时来不及洗脸漱口,就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水田里,晕晕乎乎地坐在秧马上,双手不停的扯秧。秧马是扯秧时的座凳,只要屁股稍往前一耸动,就能前行。本来就扯的很慢,有时屁股一耸,秧马未动,人却“咚”的一声坐到水里去了。四月春寒,赤脚泡在水田中,全身都感到冰凉。刚开始一两天还好,扯到第四五天的时候,大拇指被田地中冒出来的枝丫扎得流脓,双手肿的像个包子,连捧碗饭的力气也没有,不能合拢。
有时是清晨扯秧,白天和晚上栽秧。栽秧时双手不停的分秧,最受罪的还是腰杆,除了受到蚂蟥吸血之苦外,从早到晚都是保持一个90度弯腰的姿势,极度的虔诚,好像一直在向眼前的泥土致敬。三寸左右长的秧苗捏在左手,右手平均分苗往泥土中插。手重了,把秧苗全插进泥里了,手轻了,秧苗又立不住。记得栽秧的第一天,我头戴斗笠,身披尼龙布,卷起裤脚,挽起手袖,很有点劳动的架势。田地是油菜刚刚收割后的泥田,有些还没有腐烂的油菜烂蔸横七竖八的歪斜在泥田里,右手每往泥土中下一次就仿佛在扎针,有时条件反射似的干脆轻轻按在泥土中。头上是淅淅沥沥的冷雨,腿上时而受到蚂蟥的袭击,身上溅了不少的泥水,汗珠子顺着眼睛留下来,滴在水田里,有时连眼睛都睁不开,只好用沾有泥水的手揉捏,那种滋味真是难受。忙完了一天,吃过晚饭,倒在床上就睡着了,第二天起床,腰杆像要断了一样。
“双抢”季节,是我们最辛苦的时候,也是我们最盼望的时候。因为这个季节我们能够挨家挨户的在农民家吃饭。尽管当时农民兄弟生活还很困难,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待我们知青却格外热情。无论家境如何,每一餐饭都是拿出了“最高规格”的。他们把一年中最好的“存货”拿出来,把那些糊满泥巴,挂在土坯墙上的老腊肉和腌鱼摆放在我们的饭桌前。腊肉有巴掌宽一指厚,放在嘴里一咬,腊肉油就满口钻。那个时候,能够吃上肉简直就是天大的恩赐。可是,当我们看到他们自家的孩子只能在堂屋外眼馋的看着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我想,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农民兄弟的这份情意。
春耕的苦日子过去两个多月,又到了夏收的季节。二十多天内要抢收早稻抢插晚稻,在我们看来是难以想象的。炎炎酷暑下挑草头是纯粹的体力活,正是我们这些年轻小伙子展示实力的机会,吼一声将铳担插进稻捆,再吼一声就举上了肩膀。每每这个时候,队长就眉笑眼开,还会伸出拇指夸奖我们。听着这样的表扬,一个下午在稻田里来回小跑二三十次。虽然手上打起了泡,肩上磨破了泡,身上晒脱了皮,没有人吭一声。
入秋后的一天,漳河水库突涨大水,大队砖瓦厂堆放河边的几十吨煤渣眼看就要被河水淹没。队长叫上我和另外两个知青,与村里十几个壮劳力一起下水库抢运煤渣。经河水浸泡过的煤渣,一担约有一百六七十斤重,要经过一段十米长的河坡转运到岸上,挑起来实在有点吃力。为了不给知青丢脸,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我咬牙在齐大腿深的水库里坚持了八个多小时,直到累瘫在河堤上。几天后,经县巡回医疗队检查,确诊为急性腰肌劳损,建议我立即回武汉治疗。我没有回去,那个时候,我是知青组长,我是共产党员,我要和我的知青战友在一起。
农忙过后,挨到可以稍微放松的季节了。乡村冬天的夜晚特别漫长,几乎没有任何娱乐,几个知青聚在一起,吹着口琴,弹着吉他,自娱自乐。《在那遥远的地方》、《红河谷》、《山楂树》、《喀秋莎》……一首首经典歌曲抒发着我们内心的情感,见证着我们青春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