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案例】
小曹是2010年的安徽省考生,高考分数出来以后,全家人都很高兴,因为他超过重本线40多分,对安徽这样的教育大省来说,这的确是个好消息!
安徽省实行的是“平行志愿”,小曹没太留意,他听说平行志愿不分先后,他觉得凭自己的分数一定可以上一个好学校好专业,因为好的专业肯定录取的分数高,差一点的专业自然录取分数低嘛!
所以,在填写志愿的时候,小曹报考的是安徽大学,按照报考指南上的专业顺序填写几个自己觉得还不错的专业,而且在“是否服从调剂”一栏,他选择了“是”,他的想法是,凭自己的分数一定可以读比较“牛”的专业,因为几个志愿都是“平行志愿”,就不存在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的问题了。
但是最后的录取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他居然被历史系录取。虽然安徽大学的历史专业在全国来讲,也还说得过去,但是毕竟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且以后的就业也成问题啊!
但是没有办法,木已成舟,生米做成熟饭了,只好硬着头皮去读了!小曹很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研究一下招生政策,导致了今天这样一个局面。
【案例解析】
什么是平行志愿?
普通类考生可以在提前及本科各批次中分别填报A、B、C 三个平行院校志愿,在专科各批次中分别填报A、B、C、D、E 五个平行院校志愿。各院校志愿之间是平行关系。另外,每个院校志愿下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志愿。
投档时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投档。按普通类上线考生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由计算机对每个考生所填报的三个或五个平行院校志愿依次检索,首先将考生档案投给考生填报的A学校,如成绩不够,则投给B学校,如此类推,只要被检索的院校中一经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向该院校投档,档案投出则完成该考生投档过程,投档后由院校决定录取与否。如果经检索未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也完成了该考生的投档过程。
以往,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必修课”之一就是查询有意报考高校往年的录取情况,去年分数线高了,今年报考的人会少一些,分数就会降低。这种非正常现象又直接影响到下一年度考生的志愿填报,于是频频出现“大、小年”的现象,造成了恶性循环。
设置平行志愿增加了考生填报志愿的范围,减小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难度和风险,增加了考生被投档机会。变“志愿优先、分数从高到低”为“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体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从字面上看,似乎“分数优先、遵循志愿”模式更强调分数,对志愿尊重不够。但从深层次探究,原来的志愿优先只能选择一个志愿,尊重的是一个选择;而平行志愿可以选择三个第一志愿,给考生更充分的表达个人志愿的余地和空间,尊重的是三个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平行志愿的设置更能体现考生的意愿,更尊重考生的志愿。
虽然“平行志愿”的各个志愿之间是平行的,但是对考生个人来讲还是有差别的,因为计算机首先会检索考生第一个志愿,如果第一个志愿没有录取,再检索第二个志愿,如果说你的第一个志愿被录取了,那么你后面的志愿就不会再被检索了。
案例中小曹因为不了解什么是平行志愿,还以为平行志愿是各个学校各个专业之间都是平行的,结果导致最后上了一个很不理想的专业。
【专家建议】
设置院校平行志愿后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但并不能完全化解现行录取体制下填报高考志愿的所有风险。因为在现行录取体制下,院校调档数大于其招生计划数(高校调档比例在1∶12范围内),必然会有一定数量的考生自然落榜,因此考生填报志愿仍然要准确定位,统筹兼顾,慎重选择。
风险一:专业志愿不愿意调剂
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平行志愿就是“保险志愿”,只要考分考高了,学校可以随便挑,这是完全错误的。高分考生仍然存在落榜的可能。考生被高校退档,主要原因是考生填报专业不当,还有可能是考生自身的条件不符合专业录取要求的限制。因此,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正确评估自己的综合实力,合理搭配平行志愿。
风险二:定位不准,排序不慎重
虽然本科批次的四个志愿全是第一志愿,但是在操作上,A、B、C、D志愿是有顺序的。如某考生填报了A、B、C、D四所院校,投档时先看A志愿院校的投档情况,如果A院校额满,再向B志愿院校投档,如B院校额满,再投向C志愿院校,依次类推。有的考生不会准确定位,为提高命中率选择录取分远低于自己高考成绩的院校,或者选择自己高考成绩达不到录取分的院校,都会产生录取结果不理想的后果。
风险三:专业和院校难两全其美
在高考填报志愿中,究竟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是考生家长最难把握的。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在选专业还是选学校的博弈中,这一难题将更为显现。这是因为,院校的投档比例降低,专业的匹配率也会降低。由于在平行志愿中,一、二、三批次填报的志愿都是第一志愿,这样考生在填报前,要对每所院校各个专业的情况都有所了解,而且究竟是选专业还是选学校,在一、二、三批次志愿顺序的填报中也要体现出来。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前就应该有所规划。
风险四:志愿之间坡度不合理
若考生在填报时没有兼顾自身的实力,填报的志愿偏高,或没有梯度等,也可能出现高分落榜。因为各院校是同时投档并录取的,为增加录取机会,提高志愿的有效性,同一批次志愿中,院校之间要有坡度。要把握这一坡度,要清楚了解院校往年的录取平均分,它可以帮助考生大致了解该学校在考生中的定位并把自己的实际学业成绩与之相对应。
可以说,高考填报志愿就是一场通过分数改变命运的博弈,有人因为清楚高考政策,报考方法得当,虽然分数较低,但最后却上了一个好学校;而有些考生,虽然分数很高,但因为不了解高考政策,最后与理想院校失之交臂,只能扼腕叹息!
高校排名,仅供参考
【报考案例】
小陈打初中起就对法律很感兴趣,希望自己未来能做一个法官或者律师。高考结束后,到底是报考哪个学校的法律专业,让她和父母纠结了很久,一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个学校有开设法律专业,二是因为对这些高校的法律专业的好坏差异不甚了解。
后来,小陈通过一个网站的大学排名了解到,他们本省的一所高校在全国百强高校里面位列前二十,并且开设有法律专业。小陈看到这所高校在排行榜上的排名这么靠前,实力这么强,心想该校的法律专业应该也不错。加上本省招生的人数多,胜算会大一点,于是小陈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一栏填报了这所学校,并且第一志愿专业就是法律。
入学后,小陈才发现,原来法律专业并不是这个学校的强势专业,而且专业刚成立不久,许多专业课教师都是刚刚毕业或留校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很少,甚至有一些课程都是由其他专业的老师给上的,教学水平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法律专业在这个学校中完全处于边缘地位,不受到任何重视,毕业生就业也非常困难,许多单位甚至不知道这所高校有法律专业。小陈这才明白,悔不该自己当年只看学校排名,不重视专业本身的实力,学校排名虽较靠前,但一个排名靠前的高校不是所有的专业都好啊!
【案例解析】
全国一千多所院校,该报哪一所,家长一般没什么经验,除了向一些并不比自己多了解多少的亲朋好友和老师请教打听以外,就只能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参照信息就是高校排行榜。但排行榜只能说明这所学校的综合实力,并不能说明某个专业的实力。
无疑一个名校的背景,一个实力强劲的成长平台,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特别重要,但是如果所选专业不是强势专业,那么这个专业的学生能获得的资源会有多少呢?优秀的老师都在其他专业,而自己所选的专业的老师却都是一些半路出家或刚出校门只会照本宣科的年轻老师的话,这对孩子的信心的积累和未来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毕竟,更多的时候,名校只是穿在脚上的一双很光鲜的皮鞋,合不合脚,能不能让你走得更远,还得看你的专业,也就是你垫的鞋垫和穿的袜子。
【专家建议】
大学排名存在的问题
每年高考前,父母都和考生一样紧张。高考结束了,大部分学生就像战斗结束了松一口气。可家长们却更紧张了——因为要填报志愿了,他们都希望自家孩子可以上个好学校。
可是好学校都在哪?不知道。
所以很多家长最后只能借助各种各样的大学排名表。可是这些排名表的权威性有多高呢?家长们一般知道的也就是牢牢占据前两位的北大清华,对其他高校的认知,还是停留在“听说”的状态。因为排行榜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同一个学校在不同的榜单上的排位出入常常又很大。要是这时家长们再看到一些关于大学排行榜的“口水战”,就更迷惑了。
事实上,这些名目繁多的大学排行榜,几乎可以说都是“民间出台”的,并非官方的权威排名。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榜单上的院校名次来择校的话,有时将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些排行榜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比如,按照综合实力来排名,综合性大学占尽先机,总能排到一个至少高于其声誉的名次,而很多像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在专业领域内很是顶尖的高校基本是进不了前五十强的,进入前一百强的都少得可怜。
比如,按照科研实力排名,研究型大学一般排名就要靠前,而一般的教学型的大学就会吃亏点。当然现代大学同时肩负着教书育人和做好科研的任务,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学校能给自己提供润物细无声的教化,而不是向我们展示的一些我们只能在网站列表上看到的院士的花名册,也不是向我们显示的图书馆藏书量和古籍文献数目。院士很厉害,但是只是个传说;图书馆藏很多,但是我们能看的却不多。
再比如,并不是所有类别的院校都在排行榜的评比之内的。在很多榜单中,军事院校都是被排除在外的。很多打小就梦想加入国防队伍,戎马一生的学生,却因此找不到一个有效的指路牌,很难找到军事院校的信息或对一所军事院校作出比较合理的判断。像国防科技大学这样顶尖的国内高校,对考生和家长来说都处于隐身状态,更别说一些被各种各样的榜单离线的军事院校了。
如何利用大学排名
尽管名目繁多的排行榜单问题多多,但是也不是一无是处。对大部分对高校信息知之甚少的家长和考生来说,集纳了很多信息的综合榜单就是我们找到各所大学的一个导航网页。但我们如何利用各个导航页,去点开各所高校呢?
榜单排名当然可以看成判断院校层次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过分看重具体的名次,而应该适当地模糊掉这个具体排名。比如我们可以把“1到15”看成一个层次,“16到30”看成一个层次,以此类推。当然也不要把这个分层次的边界看得太重,还是应该适当地模糊化,分界附近的几所高校,如第15名跟17名,档次一般差不多。
高校的平台很重要,实力强的学校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但是对学生来说,更直接相关的还是专业,专业的学习对其以后的发展的影响往往比学校来得大。有些顶尖强校各个专业都是王牌专业,但是并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某一个考生。有些强校,大部分专业都很强,但也有并不敢让人恭维的专业。有些学校综合实力不强,但是某个专业在业内却可能是数一数二的。
学校和专业的排名,榜单都可以提供。但是学校所在地区的优势劣势在各种榜单上却是无法体现的。北京和上海的学校比同一档次的其他地区的学校的投档分数总是要高很多,有时甚至京沪两地的二本学校的投档分数线比其他地区的一本院校的投档线都要高。毕竟一线城市的魅力和在这落户的高校优势传统,也是会成为学生以后发展的财富之一。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