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19世纪80年代,沙皇控制下的俄国。此年代中,契科夫创作大多的是诙谐幽默的故事,其中有拙劣之作,也不乏缺少精品。
故事主线:一对好友在车站相遇,双方随着话题转变了对待彼此的态度。
总字数:1k上下
重点:瘦子心理转变的描写和过度——形成的对比
【在不知道身份之前】
外貌上的对比:
胖子:嘴唇油腻腻的,泛着油光、身上散发着赫烈斯酒和橙汁饮料的味道。
瘦子: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身上散发着火腿肠和咖啡渣的味道。
*瘦子一家人都比较瘦。在当时的年代,胖瘦是比较直观可以看出彼此在物质生存上的差距。这也可以说明,瘦子为什么在开始问的是“发财了吗?”
瘦子的问题:你发财了吗?你结婚了吗?
胖子的问题:你在哪儿供职?官职几级?
值得注意*:瘦子的炫耀是胖子话语的两倍。瘦子中间一直在讲话,他完全没有给胖子回答的时间和空隙。
契科夫的描写:胖子始终都没有回答瘦子的问题,他只是把自己的制帽摘下来。
瘦子回答胖子的问题时:“薪酬不高……哎,管它呢!我的妻子给人上音乐课……”并且将话题提到了自己做的烟盒上
提问:为什么瘦子要一直提起自己的妻子。
因为在当时的俄国,教师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多数是教导一些贵族和上层阶层的孩子。(可以看后面的一篇文章:《风波》)
【知道身份后的变化】
瘦子:之前强调了两次自己的妻子是新教徒(肯定句)。
在得知好友身份后,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新教徒。”
其次,文中在胖子表面身份后对瘦子的心理和外表上做了夸张描写。
先是从脸色开始变化:变白,呆若木鸡——堆满笑容,笑得脸都歪了——脸被火烫着了。(这是细节的描写,从局部开始推向整体)
他的身子好像在缩小,腰也弯下来……
接下来将瘦子周边的附带品也写出了详细的变化:他的那谢谢箱子、包裹和纸盒也在缩小……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了。
但很有趣,这个变化中唯有瘦子的儿子变得积极起来。
儿子的变化:
不知道时胖子身份时:犹豫一下躲在父亲的身后。
得知胖子身份后:站的笔挺,制服上的纽扣全被扣上了……敬了一个礼,鞋跟碰得生响,制帽也掉到了地上
仪式上的变化:
两个好友相互吻了三次,四目相对,眼泪泪汪汪。
瘦子只握了握他的三个指头,深深地鞠躬。
结局为什么一家人又惊又喜。
读者感觉到凄凉之处,但在他们一家人看起来这是瘦子飞腾发达的机遇。
例如:瘦子窃笑说,他似乎一下子变得更瘦了,并且在继续收缩,“还请阁下多多关照……您的关照犹如甘露……”
【思考】
典型的对比手法,在这一篇短篇小说中几乎将活在时代中的人用对比的手法讽刺到极致。我们可以看到,先是在外貌上做了一个对比,接着将两个人最擅长的东西拿出来做对比。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都会在自己过去的好友面前说自己好的一面,颇有要面子的风格。作为先叫住瘦子的胖子,让我们揣测一二,他是否是故意叫住好友(大可以是我想太多了)?但抛开这一点,在瘦子自言自语之后甚至将双方小时候的绰号叫出声后,胖子陷入陷入了一种轻微不悦和焦躁中。接着比较强硬地岔开了话题,将主线衔接到自己擅长的地方上:官职。
两者都在将话题引导自己比较擅长的方面上。这是我们在同学会上经常会见到的对话模式。关于瘦子的变化,虽然是从外貌和环境描写上入手,但我们却可以实际的感觉到心理描写。
从内到外,再从外到内,人类的情绪变化可以通过脸、动作的变化来阐述,更可以通过环境的变迁来抒情。俄国不少大师都擅长借景抒情这一手法。契科夫短短的一句“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仿佛也在缩小,皱起了眉头”我揣测除了描写环境在人心中的夸张变化,是否还代表了瘦子本人及其妻儿物化的隐喻。
人不再是人,东西也不是东西。
这篇是我在本书中比较喜欢的一篇,短小精悍,却字字如针。我们绝大数人被放置在胖子的角度,一边成为高高在上的人,一边渴求着正常的社交。同时我们也是瘦子,在面对自己不擅长之处,羞于启齿。
【练习】
1、练习关于对比的一篇1k字小说,内容自选。
2、体现人物身上的一种品格或者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