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学习,不像高中,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自己学习,比如期末考试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力更生了。我下笔之前,想起当初高中的时候,大刘跟我说过,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她最喜欢柳永,而我最喜欢陶渊明。当时幼稚得不行,非要拿这两位诗人出来比较一番,看看谁更优秀。现在,我一个人坐在大学的自习室里,看着柳永和陶渊明的人物介绍,写下了两篇关于他们的诗歌。
“烟火味”诗人陶渊明
古往今来,陶渊明在无数文人骚客的诗文中都是以一种隐士形象出现,而陶渊明流传于世的一百多首作品当属田园诗最多,通过其作品我们从中了解到的不外乎诗人的乌托邦情怀,以及他所运用诗歌为自己勾勒的一个高度饱满的精神世界,现实生活的愁苦与失意在诗人的田园诗中已经不值一提,也正是由于这些自然纯朴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美好的意境,才使诗歌充满了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如痴如醉的魅力,而我们也确实被诗歌带入陶渊明的乌托邦国度中,似乎在眼前的就是那带月荷锄归,田边话桑麻的老翁。然而,这又不仅仅是全部的陶渊明,他也不仅仅是历史长河中为世人歌颂称赞的一位隐士。
首先,隐士在《现代汉语》的解释为“隐居不仕的人”,那么,若严格说来,陶渊明并不算是一名真正的隐士,我更喜欢用“烟火味”来概括陶渊明。之所以说陶渊明算不上是真正的隐士并非是我个人的主观臆测,陶渊明也曾在诗作《读山海经》(其十)当中表明自己的豪情壮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借以精卫填海,刑天复仇的典故阐明自己的少年壮志。除此之外,在他的另一篇诗作——《杂诗?忆我少壮时》,直接明确表示了自己少年时期的远大志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与以上所述《读山海经》中的两句诗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个时候,我们便对那个温和的、隐居的陶渊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开始有了积极向上,与世抗争的一面,在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摇身一变,从一个隐逸诗群的宗师成为了大济苍生、怀揣人世念想的守望者。这样的陶渊明是充满人世“烟火味”的,他不再把自己架空在逃离世俗的空间中,不再是世人所认为的远离烟火气息的逍遥隐士。他向世人表明心迹:在时事的发展过程中,我也曾企望通过入仕为官对现状做出改变。
其次,陶渊明的“烟火味”还体现在他同绝大多数文人骚客一样,也为“生与死”的问题思考过,也对时间匆匆消逝发出过感叹。他在《岁暮和张常侍》中说:“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诗人感慨人生易逝,朝代更迭,不免悲从中来,流露出淡淡的哀伤。另外,陶渊明在《饮酒》(其四)中也写到: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人生短暂,当生命到达尽头,一切就自然归于尘土。此时的陶渊明如常人那般,对生死、对时间都流露出了人之常情,不是一昧的无畏无惧。只是当诗人清楚的意识到生命受制于时间,生死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时,心境已由悲转达。对此,诗人为自己写下了三首挽歌表达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这样看来,陶渊明本身对于时间就极为敏感,他重视生命的价值,这一点是与世人无异的。
除此之外,尽管陶渊明做到了隐居避世,但是却还是无法摆脱世俗中的人理伦常,从陶渊明写给儿子的诗中便可以看出,这位归于田园的诗人也像中国几千年来的父母一样,期盼望子成龙。《命子》是陶渊明专门写给儿子的诗歌,诗中通过记述先祖功德,以此激励儿子继承祖辈光荣的家风,希望他们尽快成才,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期盼。事实上,当大儿子16岁时,陶渊明又写下了《责子》一诗,用戏谑的语气责备孩子们的无所作为。在书琴耕读中不忘对儿子敦敦教导,这难道不是陶渊明“烟火味”的表现吗?
在陶渊明长达二十余年的田园生活中,便注定了他将与人间“烟火”挂钩。长期的隐居状态导致家庭收入低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陶渊明已经不再是当初写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闲情轻快的诗人,他需要像个真正的农民一样担忧作物的长势,因此写下了“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的诗句。最终当简单的躬耕已经无法满足家庭的补给时,陶渊明只得依靠朋友的救助,或者向外人乞食。田间山头的劳作,贫寒的生活,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单纯是仕途失意的落魄文人,或是高风亮节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贴近农民形象,跟普通人一般无二的人物形象。
有人认为陶渊明是隐士,有人认为陶渊明是斗士、是贫士、是闲士、是情士,但是在我认为,陶渊明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带着烟火味的诗人,在艰难的现实中选择另一条从前不曾走过的道路,过着淡酒清粥的日子,偶尔用一两句笔墨记录自己平淡的日子,或者描绘一个美好幸福的理想世界满足内心的渴求,仅此而已。
离别诗里的白衣卿相——柳永
在宋代词坛上,不乏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伟气势,“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相思之情,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无畏无惧的人生姿态。但是,词人荟萃的那个年代里,柳永更像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
本出生于官宦人家柳永的却一生坎坷又放浪不羁,年少时也曾有过豪情壮志,也曾企图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出仕的机会一展抱负,又奈何文章辞藻过分“浮糜”而遗憾落第。以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抒发自己个人情感的郁闷失落,一句“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更是充分表现了词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然而,词中虽说“忍把浮名,换了低斟浅唱”,但是词人柳永自身却没有对科举出仕完全失望,但命运往往不遂人意,此后柳永又两次落第,且因为曾经的牢骚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成了自己“且填词去”的祸端。
此后柳永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留恋于烟花巷陌之地,为宋代词人开启了另一种出名模式——“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仕途不顺的柳永,却在倚红偎翠,低斟浅唱中找到了寄托。而当一往深情的柳永与红粉佳人也不得不面对离别的时候,离别诗就显得格外的伤神和动人。
在仕途失意,离开京都之前,柳永曾写下代表作《雨霖铃》充分表现了仕途的失意以及与情人分别的两种愁苦心理。上阙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已经让人为之动容,下阙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是把心中的无奈、凄苦和惆怅都写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之后也会暗自落泪。然而,这也是柳永与其它词人不同的一点,他将恋人之间的不舍与深情描绘得肝肠寸断,虽然是以词人的口吻讲述,却更像是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的口吻,把悲伤娓娓道来。
江淹在《别赋》中说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更是把这种黯然销魂体现在了他大部分离别词中。如《采莲令·月华收》也同样描写了恋人分别的场景。“翠娥执手送临歧,扎扎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作者先通过写女主人公在离别时的不舍表现来展开一幅悲凉的景象,随后,为了把别离的情绪推向高潮,作者又描写了自己分别后的感怀“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有声与无声共同构筑了一幅江边送别的悲凉画面,作者既把自己的悲伤融入了作品当中,深刻细致的描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离别中的黯然销魂。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可以说是互诉衷肠的佳句,而这佳句毫无例外出自柳永的离别诗中。《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一词较前两首而言偏口语化,没有直接把离别的场面铺开,而是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来抒发离别后的内心感受。当生计功名还没有得到实现的时候,一句“负你千行泪”道尽头了所有的深沉真挚和无奈。
在柳永的词中,离别时,人是伤感迷惘的,然而连景物也是一样。《彩云归·蘅皋向晚舣轻航》,苍茫凄美的景物环境描写,为离别增添了不少感伤的渲染。“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如同白昼的夜晚,和澄净的江水、皎白的月光,村庄里传来的羌笛声,面对平静安定的生活,词人却不得不漂泊远行,而这相思别离之情为谁而生,此人在下阙才道出了女主人公“算得伊、鸾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你此时一定坐在我们的床头,面对漫漫长夜,如同我一样在思念。情与景都透露着凄苦之意,词人一两个人的视角写离别,让人在语言中不禁自我代入,仿佛那离别的感伤就是读者的经历似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柳永的送别词中融入了自己深沉的思想感情,可以让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既有江湖流落的索寞,也有相思别离的悲凉,还有对待现实不得不分离的无奈痛苦。同时,其语言虽然也有采用俚语、俗语,却没有让人感觉到庸俗,反而还有另一种格调的高雅气息,富有音韵的美感。读柳永的离别诗,读出的是数不尽的悲欢离别。
我把我写的这两篇文章发给大刘的时候,大刘在手机屏幕那边回了我几个字:你瞧那些诗人,他们那么优秀。
是啊,你瞧这些诗人,他们那么优秀,用尽一生去写下了那么多优秀的诗篇,我们难道就不应该学习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