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自北疆的奏折如火星溅入油桶,活死人军,针对北燕的毒计,铁血营损失惨重,这些可怕的事实让燕京朝堂习惯安逸的文武百官一夜之间嗅到保护伞外的腥风血雨。
永安帝端坐在高高在上的皇位,听着下面吵成菜市场的文武百官,一个个都义愤填膺,可没有一个敢主动请缨,脑仁一阵阵发疼,心里一股股寒凉。
“大胆蛮人,竟敢犯我燕国国土,欺我燕国人。”
“犯我燕国者,虽远必诛!”
“对,欺我北燕没人了吗!现在就去讨伐蛮人!”
可是扯到谁要去讨伐蛮族,无人应声了。也对,这种事一贯都是扔给镇北营来做的,现在镇北营都被打的跟西瓜炸裂一样稀里哗啦了,谁还敢提着自个的脑袋乖乖送人家的刀子上去?找死也没这么作的。
“够了!都给朕住口!”永安帝一拍龙椅,龙威一震,底下的文武百虾瞬间软了脚,立马把嘴缝上了。
一时间金銮大殿落针可闻。
半晌,永安帝平复了情绪,开口道:镇北军已经出动了铁血营去清扫蛮族流窜沙匪,初见成效,可是蛮族到现在还未发动大规模战争,莫卿上报,希望朝廷能在最短时间协助镇北军找到克制活死人的方法,避免战争的爆发。哪位爱卿对此有研究,可来说说。”
研究什么?研究一群行走的尸体?
屁勒!谁没事去看尸体怎么行走杀人,这是半夜躺在被窝里干的事吧!
还研究什么?打仗?
我的陛下哟,您不知道我们对没有硝烟的战争才最在行嘛?
以上,这是文武百虾一致的想法。
皇上把文武百虾缝嘴的线亲自拆开了,可是这群大虾还是又悄悄给缝上了。谁也不愿意坐出头小鸟,一个个鸵鸟似的脑袋埋在胸口。
皇帝在心里又一次唉声叹气,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爱卿都是一群溜嘴皮厉害动手就四肢不协调的,可是看到这一幕还是觉得内心悲凉。难道我整个大燕国只能靠莫家镇北军了吗?倘若有一天再发生当年之事,莫慕茗已经长大,这是更加强势的威胁,谁来牵制镇北军?
.......如果借蛮族之手,毁了镇北军........甚至镇北军与蛮族同归于尽.......可是朕培养的新生力量,却还没有完全长大........
永安帝居高临下,视线放在站立在最前方的周允珩,没有人能察觉到他的视线,自然不知道这目光里包含了多少心绪。他收回视线,蓦地看见默默站在周允珩身后的周允辞,他突然疑惑的发现,朕的这个四儿子,已经开府很久了,身量不比周允珩低,长身玉立,只是一直龟缩着站在后面,上朝也不发一言。这个儿子,除了多年前为了铲除皇后把守的兵部用上了一次,似乎朕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儿子了。
永安帝突然间不知怎么就想到一个从前从未细想的问题,以前为了不让皇后在朝堂一手独大,千方百计铲除她的爪牙,除了多年前与镇北军的一次合作,朕还没有和皇后握手言和的时候。可是周允珩已经长大,朕的江山,真的要交到他手上?交给周允珩,不就等于拱手让给皇后?如果不是周允珩,那么.......只有......
思绪万千,却只有一眨眼的功夫,没有人知道永安帝在此刻突然定了一个让北燕朝堂全局颠覆的想法。
“允珩,你怎么看?”被皇帝猝不及防点名,周允珩没有惊讶,他上前一步,行礼道:“回禀父皇,依儿臣见,首先应找到蛮族制造活死人的方法,是医是巫蛊,才能对症下药。”
“如何找?”
周允珩一顿,还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了:“自然是到北疆去找。”
二皇子请缨战场!
一道惊雷炸朝堂,大臣震惊过后纷纷出面,有道:“皇子安危为重。”有道:“不如派太医前去。”还有道:“不合皇家规矩。”不过另一方面,又暗自庆幸不是自己前去。
周允珩在心里嗤笑,太医?太医只会说偶感风寒,卧床静养,让他们去对付活死人,别自己需要卧床静养了。我的安危?你们这些人早就巴不得我死在北疆了吧?
其实周允珩想错了,文武大臣希望周允珩死的人甚之又少。皇后的人自然不希望他死,甚至都一心拥护他登基为帝。而皇上的人,因为摸不准皇帝心里对待这位能干的皇子是什么光景,皇帝表面上的器重,导致这些人也很尊敬这位唯一有望继承皇位的人。
不怪周允珩偏激,他游走在皇帝和皇后之间,又一心护着爹不亲娘不见的病弱的周允诺,自己的出身低下,如果不是皇后利用他为筹码,皇上器重他的能干,他恐怕早就被这个皇宫吞的一丝渣都不剩了。
他突然回头,看到身后从来没有存在感的四弟,心里没来由生出羡慕,他的四弟少年就失去了母妃,被疯疯癫癫的文妃遛狗一样养着,如果不是大哥,恐怕都不能平安活到现在,开府,做一个闲散自得的小王爷。
皇上又被吵的脑仁疼,用掌狠拍龙椅,吓得张得全纤腰一颤,花瓶做的身体都快被震碎了。
大虾们抖的比张得全还要厉害,一时间噤若寒蝉。
山呼海啸的朝堂,周允辞神游天际。
记得走的时候凌旋有跟我说她要做饭,我还是等一下下朝早点回去,至少来得及拯救一半厨房。如果又被炸了,又得连续几天啃馒头了。
做什么饭好呢?上次的清蒸鲈鱼,内脏都没去干净,不能在做了,炒青菜都焦了,也不能在做了,油焖大虾虾线没替.......
如果让周允珩知道周允辞此时内心的想法,估计要从羡慕转为嫉妒恨了。
“允珩,你说去北疆,可是你亲自前去?”皇帝威严的声音,听不出是否有关心和焦急。
“一群蛮族鼠辈而已,难道真当我大燕国没人了吗?儿臣愿亲自前往,必护我大燕寸土河山!”说罢,一撩衣摆单膝跪地,一位顶天立地的好儿郎。
永安帝心里起了风浪,面上不动声色。如果让周允珩前去,万一立了军功又和镇北军勾结一团呢?
可是,除了朕的这位皇子,竟然无人请缨!
永安帝内心一阵酸疼,他看着跪的笔直的周允珩,恍惚中与记忆里那道同样顶天立地的身影重合,自己是真的老了吗?他想,为何现在越来越后悔当年的事,为何现在越来越舍不得自己膝下人丁凋零的几位好孩儿。
“启禀皇上,臣有奏。”乱糟糟的朝堂,一道年迈的身影站了出来。
那是多年风霜挺立如松的右相李旦。
“李爱卿,你有何奏?”对待这位看着自己登基的丞相,就连永安帝,心里也很敬畏。
“我大燕与蛮族的战争自从先帝时期就已经有了,镇北军是我大燕一把利剑,也是坚实的后盾,有镇北军镇守北疆,多年来蛮族一直安分。如今连镇北军也上报朝廷,铁血营损失惨重。可见蛮族必然倾尽全国之力要来一次大的战役。这是大燕与蛮族的决战之际,荡平蛮族,可保北疆几十年的太平,蛮族丰富的资源也能治愈战争创伤,容老臣之见,虽然皇子安危关乎社稷,可这就是保我们江山社稷永驻之时。”
决战蛮族,所有人都惊讶的看着撑着一副病骨半退隐的老头,这老头镇定自若,像是一定要把皇上最重视的儿子踢去前线刀山油锅里滚一圈。
“可是,可是二皇子从没有打过仗啊。”朝堂下不知谁嘟囔了一句。
永安帝也皱眉,自小熟读兵书毕竟和亲上战场是不一样的。
“李爱卿,你这是要允珩上战场了?”长耳朵的都听得出皇帝陛下有了不满。
“我朝太祖皇帝戎马一生,开创了大燕盛世,先帝也是跟着太祖皇东征西讨 才继承了皇位。皇上当初继位,也是因为平了八藩王之乱,如果皇子们不出去多加磨练,怎么撑起我大燕天下。”
这话如果有心人多想,都觉得触碰到了皇帝逆鳞,皇子夺嫡!
可是李旦一身正气,说话挑不出毛病,多想的人也不敢多想。
永安帝也不知多想了没,他长叹一声,对跪的笔直的周允珩道:“好孩子,你有这份心,朕心甚慰,可是北疆凶险,你从未上过战场,皇子安危关乎江山社稷,你且再想想。”永安帝难得放软了态度,可是听在周允珩耳里,却变了味,你到底对我什么想法?一方面派遣一些看似立功的活给我干,一方面又限制我去立真正的功。他甚至阴暗的想,难道你也要像除掉大哥那样除掉我?那你百年之后,让谁去继承你的皇位!
周允珩毕竟是个性子温和之人,这想法一出来,立马狠扇了自己一个耳光。
“退朝吧,各位爱卿回去好好想想,谁有退敌之策,朕必重赏。”
“退朝——”张得全站出来,尖细的嗓子开亮。随后扶着永安帝下朝去了。
“恭送皇上——”拜了大礼,文武百虾鱼贯而出,当了一早上非常好看的花瓶的周允辞打了一个小小哈欠,拉着还是一动不动的周允珩,小声道:“二皇兄,该吃午饭了。”
周允珩:“......”这么多年了,真没看出来你是个吃货!
两兄弟出了大殿门,大臣们已经走光了,两人闲庭信步,虽然周允辞内心十分想去拯救自己的厨房,可必须要陪着自己多愁善感的二皇兄感慨人生。
“你说父皇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这都什么关头了,还不下定决心去支援北疆。”
“是啊是啊。”
“如果父皇派我前去,允诺谁照顾,他到现在还是个孩子。”
“是啊是啊。”
“可父皇不派我去,北疆怎么办?现在镇北军都支不开锅了。我们总得带人去研究一下活死人是怎么造出来的。要不民间放榜,招募能人。毕竟这些类似巫蛊之术的民间更擅长。”
“是啊是啊。”
“如果父皇担心我和镇北军勾结,不愿我去北疆,那只有.......”
“是啊是啊。嗯,嗯?”周允辞点头附和着,突然感到一股灼热的视线钉在自己身上。后背发凉......
“允辞你不是一直和慕茗关系不错嘛?”
“......是啊是啊。”
“允辞,你怕不怕死?”
周允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