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不可事事较真,应该学会糊涂一些,以一颗宽容的心看待芸芸众生,万事都有其运行的轨迹,不强求,也许会得到真圆满。
该糊涂时不妨糊涂一下吧
《红楼梦》中的凤姐才智过人,手腕灵活,权术机变,口才出众,大权独揽,营私舞弊,并且纵欲、自恃与狠毒,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送上了卿卿性命。观古可以鉴今。到头来感伤嗟叹,恨“才”“误”身,那份欲说还休的复杂心绪,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
还是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活得聪明,看得通透,“难得糊涂”一经写下,便成了至理名言。其实仔细想想,人生真的不必太计较,太过斤斤计较的人,人们往往对其敬而远之,自然他做事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反而是那些难得糊涂的人,因为忠厚而受人欢迎,做事一般也比较容易成功。下面的这个事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某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有两个豆腐摊,一位是中年妇女,很精明的样子,斤斤计较,不肯吃一点亏,少一分钱也不卖;隔着不远,另一位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副憨厚、朴实、傻傻的样子,他的豆腐不论斤,一元钱一块,用刀切一块就行了,而且保证比那位女摊主的一元二角一斤的豆腐分量足,既利索,又实在。于是人们都喜欢买小伙子的豆腐,一天能卖好多屉,而那位精明的女摊主一天最多卖一屉,有时还得剩下……
一个人如果过分较真,就会像那个精明的妇女一样,终究难以招徕顾客,难以成功。在待人处世中,许多时候装得迟钝一点、傻一点、糊涂一点,往往比过于敏感更有利。
北宋名将狄青和猛士刘易之间有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年,狄青要出守边塞,他的好朋友韩将军向他推荐了一名猛士,这名猛士叫刘易。刘易熟知兵法,善打恶仗,对狄青守卫的那段边境的情况非常熟悉,狄青带他一起到边境去十分必要。但是刘易有个很不好的嗜好,就是特别爱吃苦荬菜,一顿饭吃不到苦荬菜就会呼天喊地,骂不绝口,甚至还会动手打人,士兵、将领都有点怕他。
刘易和狄青一起到边塞后,忙于军务,每天早起晚睡,从内地带的苦荬菜很快就吃完了,而边塞又见不到这种野菜。这天,士兵送来的菜里缺少了苦荬菜,刘易便把盛饭菜的器皿扔到地上,并在军营中大闹不止。士兵将此事情报告给狄青,狄青听了非常生气。
发生这种事,刘易是绝不能留在戍边军队中的,但刘易又确实与众不同。狄青考虑,与这种性格刚烈的人发生正面冲突,不仅破坏了自己与韩将军的朋友关系,还会影响刘易的情绪;如果放任不管,势必会动摇其他士兵的军心,影响戍边大业。
于是,狄青出面好言安抚刘易,并立即派人回内地去取苦荬菜。一部分将领见这种情况,非常不服气,说狄将军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而刘易何德何能,却要狄将军放下军务派人去给他弄苦荬菜吃。特别气盛的将领还想去与刘易比一比武艺,杀一杀刘易的威风。狄将军急忙劝阻众将说:“刘易原来不是我的部下,如果你们与他计较,争强斗胜,传出去势必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我们现在要加强团结,绝不能争一时之短长。”
当这些话传到刘易的耳中时,他非常感动。狄将军派人专程去弄苦荬菜,刘易觉得自己得到了狄将军的同情和理解;狄将军劝阻将领勿争强斗胜,刘易觉得是狄将军真正顾全大局,宽宏大量。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该再给非常忙碌的狄将军添麻烦。
过了几天,刘易懊悔地去找狄青,说:“狄将军,您治军严整,我在韩将军手下时就有耳闻。这次我因这么点小事就大闹,您不仅不责怪我,还原谅了我,我一定会报答您。”从此,刘易再也没为苦荬菜闹过事,并且逢人便夸狄将军的宽阔胸怀。
其实,这也正是狄青为人处世的高明之处。假如他要与刘易斤斤计较的话,在刘易大闹军营时处治他,不但很难收到最终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到自己负责的边防事业。他现在这样做,不仅仅收服了刘易,而且收服了其他将领、士兵。不管是谁,都会被狄青宽容的胸怀所折服的。
糊涂是一种心态、一种做人的智慧。既然世上许多事,分清对错不容易,或者说根本没有搞清楚的必要,那么还是得过且过、难得糊涂比较明智。
综观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可以用“返璞归真”一词来形容。从糊涂开始,又归于糊涂,只是中间经历了数字和精确。总之,从最终的意义上来看,人类还是处于糊涂之中为好。
所以,该糊涂时不妨糊涂一下吧!
守得“大愚”才是“大智”
在一座深山里,有一群猴子,相处得非常和睦,好像大家庭一般。其中有只猴子特别精灵,什么事都想带头当领导,于是,其他猴子都离它远远的。这只猴子想:“我比你们聪明、精灵,为什么大家都排斥我?好吧!没有你们,我也能生活得很好。”它依然我行我素,非常骄傲。
一天,猎人来到山上,远远地看到了猴群,于是走上前去。所有的猴子都吓得一哄而散,赶紧躲起来,只有那只精灵的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逗弄猎人,卖弄它的聪明。
猎人张开弓箭向它射去,但射了好几箭都射不着。其实猎人原本无意射杀猴子,谁知猴子却调皮地一直捉弄他。猎人被气得怒火中烧,于是邀集了一群猎人,说:“来,我们同时把箭射过去!”尽管那只猴子非常精灵,仍逃不过众人同时射出的箭,结果身中好几支箭,死了。
这就是卖弄聪明的下场,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大智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智若愚,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
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可比。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