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一听,虽然有些对不起张员外,可是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下人,如果真的可以也当当员外,那也知足了,于是就点头答应了。
善心的张员外却不知道大祸就要临头了,见还没有人来认领尸体,就对李风说:“那吊死之人一直无人来认领,我们也不可私自处置,你马上进城报官吧!”
这正和李风之意,哎,这正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啊!
那李梁见到梅儿,告诉她自己的计划,梅儿也是满心欢喜。于是便说:“我给你一百两,就说是员外给的,你转交给你父亲,就说这是张员外给的,让他隐瞒此事的好处,这一百两到时候也就是物证了!另外再给你三十两,让你父亲在衙门做下打点,以防万无一失。”李梁点头收下了。两人偷偷的亲热了一番后李梁走了。
李梁拿着梅儿给的一百两,去找父亲,然后对他说:“爹爹,这里有一百两,你收着,到时候就说这是张员外给你的,是让你隐瞒此事的,算是物证吧!另外还有五十两,给你做为在衙门通融用。”
李风一看,立刻追问:“臭小子,那里来的银子?你这次给我出的这个主意,对你有什么好处?”李风他太了解他的儿子了,没有好处的事情他是不会做的,他儿子还有个外号:宁死不吃亏。
李梁一看,他父亲怎么又不糊涂了,看来这次不和他说清楚,他是不能罢休的。于是他就把自己和梅儿私通的事情和父亲说了,并说,事成就想要梅儿。
李风一听,自己的儿子做下这样的事情,如果不除掉张员外,事发之日,自己的儿子的小命也就没有了。
一边哆嗦着说指着儿子李梁说:“你,你真是气死我了!”
李风本来因为张员外这么多年的恩情而犹豫的心听了儿子的事情后终于下定决心了。
然后对儿子说:“既然如此,也只好这样了。你的计策我想过,不如这样,我就说那孩子也是我的儿子,因为相貌俊美,被张员外的小姐看中,可是员外不依,于是被害,怕我怨恨,给了我一百两。”
李梁听了心想还是父亲思谋的好,于是就又哄了他父亲一番。
李风怀揣着儿子李梁给他的一百五十两,按着张员外的吩咐,大摇大摆的去了县城。到了县城,找人代书写了个状子,然后便直奔县衙了。
此县老爷姓王,在本地很有名。因为他只要收了礼,就会不问青红造白的判案。李风上堂前已经私下里送了礼了。
李风在衙门口击鼓明冤,王老爷升堂,并问:“何人在外喧哗?”,于是差役把李风拉了进来,李风跪下,递上状纸,衙差将状纸递给王老爷,王老爷展开细看就见状纸上写道:小民李风,自幼遭不幸父母双亡家道贫寒,现在张村张毓员外家当管家。小民有两子,小儿子被张员外的千金看中,张员外只有一女,视若珍宝,怎肯让他女和我儿在一起,就将我儿逼死在黑松林。张员外担心我心存怨恨报仇,暗地里送我一百两。小民我状告张员外以主欺奴,逼死人命,恳请青天大老爷替我伸冤做主。
那王老爷本身就收了礼,而且那李风许诺,如果得张员外的财产,给王老爷一半。于是也没有细问,李风呈上一百两证物,王老爷便当堂拔出竹签两根命衙差田栋带人速速去张庄捉拿张员外。
田栋带人奉命来到了张村找到了张员外府上,那员外正在中厅等候李风回来,听说差人来到急忙迎了进来。田栋等人也不由分说,上前就把张员外套上了枷锁,“并说,你就是张员外,跟我们走一趟吧!”
可怜张员外却不知道横祸已经临身,还大声问道:“为何拿我!”。
田栋等人说:“这我等人不知,我们也是奉命行事!”
张府已经乱成一团,张员外还对家人说:“想必是捉错人了,我跟他们去一趟就是了,你们不要慌张,等管家李风回来,让他去趟!”
张员外不知道正是自己一直深信不疑的管家给他带来的灾祸。
**********************
注解:大家看本篇一定会产生疑惑,李梁拿着一百两银子多重啊。其实不然,大家看下如下资料就会明白:
古人使用什么货币?读小说、看古装电视剧,我们知道古人使用的货币主要有两种:白银和铜钱。
白银属于贵金属。贵金属主要指黄金、白银,但历代黄金很少在市面上直接流通,一般都要换成银子使用。因此白银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贵金属货币。中国是使用白银最多的国家,尤其是晚明到清代,世界上的白银都集中出口到中国来,中国号称“世界白银的唧筒”,“唧筒”就是压水机,这是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一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发行“法币”,白银才正式退出金融舞台。
铜钱早在秦代就已流行,先有“秦半两”,后来又是“汉五铢钱”,都是扁圆形铜板,中间一个方孔,所以又有“孔方兄”的别号。铜钱的单位是“文”和“贯”,一个铜钱是一文钱,一千文是一贯。但是铜钱分量沉,价值低,携带不便。
从中国货币史中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从西周时就有类似纸币的货币,是皮革制成的。唐朝的纸币叫“飞钱”,宋代的纸币叫“交子”、“会子”。到了元朝,就几乎完全使用纸钞了。元代的纸钞号称“宝钞”,用一种特殊的纸印刷的,单位和铜钱一样,有“贯”有“文”,面值分十等,有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也有一贯、二贯等等。朝廷硬性规定:民间不准金银、铜钱流通,纸钞是当时唯一的法定货币。后来又发行一种“银钞”,单位和白银一样,也按“两”、“钱”、“分”、“毫”、“厘”等标志面额,由二厘至二两,共分十三等。———所以我们读元代文献,说到多少贯,多少文,或是几锭、几两、几钱,指的其实都是纸钞。(本资料来源网络)
因此,梅儿拿出一百两纸钞,李梁携带非常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