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为了支持这个论点,对智力的发展做了描述。布氏的认知发展论,基本上是继承了皮亚杰学派的学说。不过,他在作了许多精巧的实验、又汲取了现代语言等学科的成果以后,提出他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是智慧发展的阶段是连续的、相继的,就性质而言,发展既有量的增长,亦有质的变化。一般由动作向意向再向符号不断的演变,第一阶段为动作式再现表象;第二阶段为肖像式再现表象;第三阶段为符号式再现表象阶段。布鲁纳承认发展阶段与年龄有关,但他也相信只要向儿童提供合适的机会,也可以引导智力发展。布鲁纳举例说,教小学一年级学生掌握微积分初步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在这里学过的微积分初步将是未来系统学习微积分的重要基础。
(二)学习行为
布鲁纳指出,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包含3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第一是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往往同一个人以前模模糊糊地或清清楚楚地知道的知识相违背,或者是它的一种替代。学习的第二个方面,可以叫做转换。这是处理知识使之适合新任务的过程。学习的第三个方面是评价。即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于这个任务。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常常有一连串的情节,每个情节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一个学习情节时间可长可短,包含的观念可多可少。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学习情节来安排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通常一个人越是具有学科结构的观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内容充实和时间较长的学习情节。布鲁纳认为,对于儿童,现在还没有适用的常模,特别是关于他们学习情节是如何形成的,也许有更多需要探讨之处。
(三)螺旋式课程
按照布鲁纳的设想,课程的编制方式应采取“螺旋式课程”。他认为,学科的教学应该尽可能早开始,并且要采用智育上正确的形式,还应同儿童的思想方式相适应。另外,还要让这些课题在以后各年级中扩展、再扩展。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及教材编排不仅要依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程序和特点,而且还要遵循每门学科基本概念或原理的连续性,使教材成为一套螺旋式的课程系统。这种课程,有利于儿童“循序渐进”的撑握知识。
四、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布鲁纳指出,相对而言,人们对直觉思维的了解较之分析思维要少得多。通常,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特征的,步骤是很明显的。在这种思维过程中,人们能比较充分地意识到所包含的知识和运算。
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迥然不同。它倾向于从事看来是以对整个问题的内隐的感知为基础的那些活动。思维者虽然得到答案,但他对其间的过程究竟如何,却很少知道,它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应该承认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相互补充的性质。一个人往往通过直觉思维解决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借助分析思维将无法解决,或者充其量也只能慢慢解决。
鉴于教学中忽视直觉能力培养的状况,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的,它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技术和技巧。布鲁纳虽然感到对如何培养直觉思维知道甚少,但他还是提出了几种培养途径:
第一,强调应给予直觉思维以适当的地位。建议学校教育应多鼓励培养直觉思维的学习方法,具体的措施有:(1)在自由的课堂学习气氛中,鼓励儿童多做推测问题,但不过份追究推理的理由;(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做冒险的直觉思维;(3)教师不必拘泥于儿童的成功与失败,外部的赏罚作用大都会阻碍直觉思维的形成。
第二,强调活用发现法。根据部分信息进行推测时,让儿童进一步训练运用发现技能,这有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但这些发现的技能不应作形式的训练,因为它反而会阻碍直觉思维的潜能的能动性。应让儿童在自发的思考中去获得或熟练,这才是增进直观思维的有效方法。
第三,提供教材的结构。因为直觉思维是事物构造的感知,学校教育应提供教材的结构,否则是不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
第四,描绘丰富的图象。提供了教材结构以后,在指导上应注意形成丰富的图象,并防止过早的语言化。因为直觉思维本质是形象,其过程是非语言的。
第五,鼓励有组织的推理。直觉思维就是一边组织部分材料,一边要活用材料,而在这种活动中去感知各种事物构造的全貌。从组织部分材料的推理到感知全貌的过程中的指导,每一步都是非常重要的。
五、唤起儿童学习动机
布鲁纳指出,在设计课程时,人们正确地区别所希望达到的长期目标和用以达到长期目标的某些短期步骤。
追求优异成绩包含着几件事情,这些事情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有关系。我们之中许多人所探求的是设计出一套即使优秀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而又不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的教材。关于培训教师,关于采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教学辅助工具的重要性,就是获得优异成绩的步骤。另一主要步骤,就是必须处理动机问题。
布鲁纳认为,学龄儿童中,多半常有混杂的学习动机。几个试验性的建议已经提出来了,其中主要的是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把我们必须要说的东西转化成为儿童思想的形式,等等。学习动机必须防止旁观者的被动状态,必须尽可能建立在唤起对所要学习的东西的兴趣与内在动机。
布鲁纳指出,能引起内在动机的刺激特点一般有“新奇”、“惊奇”、“复杂”、“趣味”和“矛盾”等等。它们一般可以唤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思考。
通常,内在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种:(1)好奇心。是内在动机的原型。即当我们接触到不明确事物或未完成的事态时,就会引起好奇心。这时受好奇心的驱使,探索未知的行为过程或结果,可使人获得满足感;(2)上进心。在很多情况下,儿童由于技能的进步或解出难题等而会产生喜悦之感;从而促其上进;(3)羡慕幢憬理想人物。儿童常以父母或教师为理想人物,常想长大以后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这种想提高自身,幢憬理想人物的愿望,也是学习的内在动力;(4)朋友之间的相互作用。布鲁纳所列举的第四种内在学习动机就是“相互作用”。即与朋友之间相互合作协助下完成自己的理想目标。
布鲁纳在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同时,批判了分数主义、竞赛主义。他还指山了奖优制度对进行教育的环境会发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像一个比较常见的后果,就是过份强调考试的成绩。
六、教学辅助工具的运用
布鲁纳感到,近年来,教育中讨论的一个热点就是议论如何利用装置来辅助教学过程。布鲁纳认为,可用的装置种类很多,但主要有三种:一是替代经验的装置;二是有利于掌握现象根本结构的装置;三是引导学生理解他所看到的事物的概念化结构的装置。另外,从另—个角度来看,如果把这三种类型范围内的辅助装置称之为模型装置的话,那么还有一种装置。布鲁纳称之为戏剧式装置。
诸如精神上忠实于主题的历史小说,戏剧式地表现物种在它的栖息地的斗争的科教影片,对于引导学生更密切地辨认现象或观念,都有戏剧般的效果。
在强调装置的重要性的同时,布鲁纳也看到,装置本身并不能决定自己的目的,而且如果好的装置不能同教学的其它技巧联系起来,就可能使人们陷入极端的被动局面。当然,如果仅仅把教学限制在一成不变的课堂讲述中,只辅以传统的教科书,就会把生动的学科弄得呆板沉闷。因此,布鲁纳十分强调教师与教学装置的密切结合。
现有各种装置帮助教师去扩大学生的经验范围,促使学生理解所学材料的根本结构,并主动地理解他所学的东西的意义。
布鲁纳指出,教师应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榜样和典型人物。为了做到这点,可以灵活地应用种种装置来支持;这些装置可以扩大经验,阐明经验,并使经验含有个人意义。教师和教学辅助工具不需要发生冲突。如果在发展辅助工具时考虑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便不会有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