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最好的服饰。
——都德
对内向型的鉴定
◆性格的特征
1.与人交往的方式
这种类型的人不擅长与人交往,交往时选择的对象有限。缺乏协调性,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内向型人对于人际关系在心理上会有抵抗力,喜欢接触小动物、养花养草,爱好自然、天文、艺术、机械等。
2.对事物的看法
这些人比任何性格类型的人更加理想化。从好的方面来说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偶尔会在理论与现实中游离,破坏现状,拒绝妥协,以自我为中心,独善其身。有时,他们也会产生为了新的方式而把旧的完全破坏的极端想法。
3.工作的态度
选择性强,喜欢的工作会尽力去做,不喜欢的工作则漠不关心。从着手工作到上轨道会费很多时间,一旦行动就会加速进行而欲罢不能。也就是说,想结束工作也没有办法停止。
4.感情
感情不会表露于外,别人很难判断他的感觉和想法。有时,他们会让人感觉有些异常。他们在人们都很欢乐时不会觉得喜悦,但在人们悲伤时却觉得好笑。
5.意志
对于喜欢的工作会提高士气而有非常强的意志,但对于不喜欢的工作,与其说意志薄弱或没有耐性,不如说根本就毫不关心。
◆处世方法
内向又自闭,不善与人交往而喜好孤独。感情封闭,意志因迷惑而难以坚持。
其实,这类型的人心中是双重结构,除了表面的“我”以外,内在还有“心”的存在。表面的“我”会观察、分析、批判内在的“心”。对应他人,则会加以掩饰内在的“我的心”。周围的人的眼光除了表面的“我”以外,偶尔也能见到其内在的“我的心”,因此常觉得他像是不同的两个人,即使交往多年也无法真正了解。
这类型的人以纤细、致密为特征,其弱点是寡言、缺乏生气。
下面介绍的是一位极端内向型性格的女学生。
她不爱说话而喜欢孤独,几乎没有朋友,对他人有强烈的抵抗感,所以上下学时为了不想和其他同学走一样的方向,宁愿走没有人经过的路。到了学校,她都是坐在最前面的位置而不会回头看后面,因为坐后面的位置会看见很多同学,那会让她有被压制的感觉。
她喜欢大自然的美好,最喜欢被风吹动的树叶,经常看着树叶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因为树叶的摇摆让她觉得快乐。
这个女学生当然是内向型人的极端代表,对于喜欢交际的人来说是无法想像的,但世界上确实有这类型的人存在。
◆极端关键词对号入座
·内向的
·一人独处时觉得很舒服
·比较消极
·因为困惑无法决定的事很多
·自己的心中还有另一个自己,而会和自己交往
·忧虑的
·很难交朋友
·感情容易受伤
·认为自己是孤独的
·置身于大自然觉得最轻松
·不想让人看出自己的真面目
·不喜欢外出
·觉得交际应酬很烦
·好恶强烈
内向型人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似乎可以用蜗牛来形容内向型人。他们腼腆、害羞,躲在一个看不见的壳里。他们觉得环境总是难以预测,且处处潜藏着威胁,只有在“壳”里这样安全的世界,他们才可以慢慢地向外窥视这个世界。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空虚和焦虑,但他们不相信任何人,为了避免被人伤害,他们必须采取一些防卫措施来保护自己。他们有能力把内心与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因为他们太过沉溺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导致他们不习惯于敞开自己与人沟通。他们只喜欢在孤独中思考、观察、并找寻生命的意义。
他们与朋友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喜欢被朋友或情感所控制,他们有时候也觉得交朋友太浪费时间,但他们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独处思考的话,就会变得疑惑而且无精打采。
他们非常不屑不合逻辑和不经分析的理解方式,习惯穿透事物的表面看问题,而且很快就能进入比较深的层次,所以他们喜欢重新定义一些东西,以求将事物看得更清楚明白。
由于他们总是不断地对事物作出探索,因此他们也开凿了自己智慧的泉源,而能随时发现有趣的事情,为平凡的生活增添颜色。
当他们内心空虚的时候,知识是填补他们内心的最佳食粮,所以他们收集了大量资料认真加以研究,并有条不紊地将资料分门别类,从而得到一个他们认为合乎逻辑的结论。因此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里,他们往往是专家。但是,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决策者,而只是把观察的结果陈述出来,并提出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用了非常多的时间与精力,把所有可能的状况都考虑进去,而且所有的细节都估算得很精确,以致别人不得不相信他们的看法。在处理工作时,他们对自己收集信息、分析知识以及创造的能力有十足的信心。
他们的最大障碍是人际关系上的困境,因为他们在知识的领域中十分自傲,常常闭门造车,因此他们的想法常跟别人的感受不一样,因而别人的计划与看法常被他们否定或批判。虽然他们只是基于对真理的认定及坚守自己的理念而已,但与他们共事的人经常为此责备他们损伤了自己的自尊心、自发性及创造力。
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通常是保持一种距离,因为这样就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他们认为距离是一种美,所以在人际关系上显得漫不经心,甚至没有什么社交活动。他们与人保持关系的方式多半是讨论一些问题,或从事一些寓教于乐的休闲活动。他们对于爱的感受比较迟钝,通常必须有共同经历的人,他们才能有所感觉。
他们活在一个理智、反思和灵感的世界里。他们不太爱开口讲话,而且觉得好话不要说第二遍,如果别人听不懂或不欣赏,他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别人太肤浅了!他们知道这种态度有些曲高和寡,会造成人缘不佳,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避免加入人多的场合,否则他们便保持沉默。别人总以为他们是故意制造一副“懂得多,说得少”的孤傲印象,跟他们在一起有如芒刺在背,但其实他们只想躲起来。他们也有害怕被拒绝的情绪,他们认为,请求别人的帮助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他们不想欠别人的人情,一向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来挣脱困境,但是他们的家人及好友,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忠诚及呵护之心。当家人及好友需要他们时,他们是全心全意地付出,不过他们用的方式是理性分析,而不是靠感觉来处理。
他们不太在乎物质环境,却比较重视心理环境,有时候当他们太专注于思考的乐趣时,就会废寝忘食、蓬头垢面,甚至付出其他生活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由于为他们是这样努力地探究学问,所以别人只要问起专业知识,他们的回答一定是非常具有魅力的。他们对知识的追求是不遗余力的,因为他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他们的安全感来自知识的拥有,他们讨厌被人所控制,如果他们的知识很丰富的话,当有权有势的人欺压他们时,他们知道如何来保护自己,并有能力揭发这些人的虚伪和腐败。其实他们的内心是有强烈的攻击冲动欲望的,尤其面对腐败分子,但他们的敌意表现方式不是用暴力,而是用尖锐的批评,有时候也用沉默的愤怒来发泄。由于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并不积极,所以物质生活上他们通常不太宽裕,因此在金钱的处理上,别人常会看到他们小气的一面。他们不太关心他们认为是一般的人,也不习惯记住别人的名字,但是自己对于喜爱的人,他们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有开放的胸襟,并谦虚地让他们尊重的人对自己提供宝贵的意见。
他们很怕自己有太多的情绪感受,也害怕对人太深情,因为他们往往拙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他们逃避与人交往,避免介入感情太深,就算对自己的亲人也常常如此。他们认为,最好的逃避方法就是将自己封闭在求知的世界里,在专注思考或自己玩智力游戏之时,会产生无尽的乐趣,同时会转移自己内心的空虚。他们认为投入思想世界是非常安全的,所以他们便让自己守着知识之光,忘掉一切情绪。
他们最缺乏的是安全感与信心。在爱情的关系中,如果彼此能够分享秘密与信任,他们便不再感到被侵犯或是充满失落的恐惧。而对他们而言,性关系是一种可分享秘密的、最极致的表现,那比口头的表达更让人有安全感。
“肉体的接触是最真实、最完整的,当彼此相互接触时,我们公开了彼此的秘密,我们完全地付出自己,没有保留,这种交流比言语更直接、更真实。”某位内向型的作家在小说中借主人公之口如是说。
所以我们会发现,平日沉醉于思考行为的人,他们在两性关系中却更着迷于肉体的接触,而非心灵的交流。因此,当你看到他们迷恋的对象是一个靓丽性感的美女而非一个知识性感的女人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身为一个内向型人物的伴侣应该了解到,抚摸(性与按摩)他的肉体,其实要比交谈更能抚慰他的心灵。
内向型人该学点什么
◆远离孤独心理
孤独并不单纯是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可能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
心理学家菲思认为,真正的孤独往往产生于那些虽有肉体接触,却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夫妇之间。事实上,不管你是已婚或是未婚,也不管你是置身于人群中,或者是独居一室,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和你周围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体会到孤独的滋味。
内向型的人大都心性极高,卓然傲世,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他们需要战胜孤独。那么战胜孤独的秘诀何在呢?
1.战胜自卑
不敢跟别人接触,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种孤独状态。这就跟作茧自缚一样,要冲出这层包围着你的黑暗,你必须首先撕破自卑心理织成的茧。
其实,你大可不必为了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忧思重重,要知道人人都是既相同又不一样的。只要你自信一点,钻出自织的“茧”,你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同样存在弱点,完全不必自卑。你将发现,大胆地跟别人交往沟通并不是一件难事,那时你就不再孤独了。
2.与外界交流
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一个长年在山上工作的气象员说,他常常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可是他的身边却没有人可以倾诉,所以他就用打电话发邮件来满足自己的这一要求。
当你感觉到孤独的时候,翻一翻你的通讯录。也许你可以给某位久未见面的朋友写封信;或者是给哪一个朋友挂个电话,约他去看一场周末的电影;或者是请几位朋友来吃一顿饭,你亲自下厨,炒上几个香喷喷的菜,这都别有一番情趣。
跟朋友的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觉到孤独的时候。要知道,别人也都跟你一样,最渴望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3.为别人做点什么
同人们相处时所感到的孤独,有时候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这是因为你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好像跟你突然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度一样,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气氛里面,你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很孤单,而他们之中的那种热烈气氛更是衬托出你的冷落。要想消除这种孤独感,请为别人做点什么,这很有好处。记住:燃起一把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
4.爱自然,走入社会
一些习惯了孤独的人,很会充分地享受孤独提供给他的闲暇时光。但是他们却不知生活中有许多活动都是充满乐趣的,而孤独使你无法充分领略它们的美妙之处。
许多饱尝过孤独痛苦的人都说,当他们遭到厄运的袭击,而又不能够向人倾诉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走到江边去,让清爽的江风吹着自己,心情就会渐渐地开朗。有一个感情丰富的女孩子说,她常常跑到最热闹的街道上去,她觉得只要置身于川流不息的人流中,就会忘掉自己的寂寞。
5.确立人生目标
也许,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过惯了群居生活,所以现代社会才有了“孤独”这样一种世纪病。一个人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样,害怕被别人排斥,害怕在不幸的时候孤立无援,害怕自己的思想得不到旁人的理解……总之是一种内心的恐慌,似乎人类的精神越来越脆弱了。
要想从根本上克服内心的脆弱,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给自己确立一些目标,并且培养某种爱好。一个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的人是不会感到寂寞的,同样,一个活着而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也是不怕寂寞的。
当然,“孤独”本身是一个中性词,适度的孤独可以使人有机会深刻地思考,我们在此所说的“远离孤独”,是远离那种自我封闭的孤独。
◆花点心思提高交际水平
内向者是那种不善于搞人际关系的那一类,他们总不能大大方方地出现在社交场合,在众人面前或陌生人面前,他们显得腼腆、忸怩,缺乏自信,很不自然,他们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属于“见不得世面”和“成不了大事”的那类人。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公众的尊重和喜欢,也包括内向者在内,但是这种自尊的需要仅仅是自己的一种希冀,能否在事实上得到,则取决于公众对自己言语、举止、行动的评价和肯定。
正是因为内向者对自己在社交中的表现评价较低和害怕被别人小看、害被人审视的心理,故而在被观察时或在有可能受人关注的处境中产生不适当的焦虑。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引起内向者与社会的隔离。
所以,当内向者的目光直接与别人对视时,他们就会特别紧张,会有脸红、手抖的表现,于是,内向者就会有意识地回避社会交际。有时当无法回避时,即使处在社交场合时,内向者也不能完全参与其中。他们避免与人交谈,或坐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以此来回避与别人的接触。
人人都有自己不适应,甚至是想躲避的东西或事情,但像内向者这样惧怕交际,不会搞人际关系,特别是“见人便脸红,启齿更慌恐”,就已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其实是一种病态。
内向者的这样表现是各种因素在他身上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思想意识来说,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产生的“小农意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于是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内向者就是在这种失去常态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支配下,害怕这害怕那,平白无故地自寻烦恼!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环境愈是文明、开放,性格内向的人的生存空间就越狭小。
长期的历史积淀在人们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惰性,在行动上失去了机会,缩小了自己的社交圈。结果,清高者有之,谨小慎微者有之,夜郎自大者有之。久而久之,人们越不交往,便越没有交流和沟通,形成了一种“越怕……就越不敢……”的局面。
从心理上来说,内向者在社交中过分自尊的心理占据指导和支配地位,他就会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怕人们会小看自己,甚至有时会因为过分自尊的心理而不愿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如此思来想去,怕这怕那,时间一长,凡事还没做便失去了“勇气”,就会被沉重的顾虑担忧所左右。他们更怕人际交往中一旦出现了不得不应付的局面,便会出现令自己窘迫不已的情况。
另外,内向者常常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他们总是把别人看作是自己的法官。这样一来,他们跟其他人在一起时就会感到羞怯,畏首畏尾不自在。特别是和名人或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交往,这种“不自在”的感觉会更甚,恐怕自己在交往中的表现被人认为是小气或没见过世面,因而极力回避与人交往,这更促使内向者产生自卑。他们害怕在与别人在谈论中,会由于无知而“出丑”,所以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使他们在面对各种交际场合时,不可能不惧怕三分。
内向者应该积极拓展人际关系,想方设法为自己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其实只要你想多交朋友,你就一定会有很多朋友。有了朋友,你就能够推销自己,就能够更好地实现你心中的梦想。
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互相合作关系。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1.提高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强的人总是引人注目的,并且他们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兴趣,并进一步得到赏识。只有这样,个人的才能才有得以发挥的机会,个人的价值才有得以实现的可能。
进行社交的基础是掌握一定的表达能力,表达自己的真诚与友好是获得朋友和友谊的最佳途径。
2.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
情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个人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大方,自然就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只有人格的力量才能真正征服人的心灵。
人品高,朋友才会真,人缘才会好,人缘好则真朋友就会多,朋友多了办事就顺利得多。一个人若是口是心非、挑拨离间、利欲熏心、势利无比,正派的人不避而远之、嗤之以鼻才怪。而那些敢于坚持真理、伸张正义、凡事不斤斤计较的人,必然会得到人们的敬重。
3.训练应变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必须学会很好地控制自己,调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随时间、场合的变化出现的意外难题,就更要求你有一流的判断力和果断灵活的处理措施。一个人在交往中还要掌握与各阶层不同人物打交道的本领,这样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提高心理素质
怎样才能做到在与人交往中挥洒自如、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呢?
首先,要认清自身的优势,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人生地不熟所产生的怯场感而自责,要知道那是人皆有之的感觉,也不要因面带严厉的人而过分紧张。
其次,多创造机会进行锻炼。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多与他人进行真诚的交流,广泛地与人接触,真诚地赞美别人,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
在实践与体验的基础上,经常进行总结,锤炼自己的意志,这样就能逐步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使自己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妄自菲薄走向乐观自信。要敢于毛遂自荐,并且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使自己在突遭变故时也能冷静清醒、保持常态,在社会交往中树立起自身的形象来。
◆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性格内向的人抱怨,说自己所处的环境没有为他的成功创造必要的条件。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认为是环境制约了我们。其实,真正制约我们的并非是环境,而是我们的心态。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直接影响着你对周围事物的理解。
心态的不同,情绪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同的人对同样事物有截然不同的认识和反应。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态下,对相同事物的认识和反应也有迥然不同的情况。
心理学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实验,实验的内容是看一张一群青少年正在沼泽地区挖地的图片。一位实验对象在心情愉悦时对这张图片是这样描述的:“看来一切都很有趣,这使我想起了夏天,在大自然中劳动,是生命的真正享受,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在泥沼中挖土、种植,然后看着植物发育成长,是对劳动者至高无上的奖赏。”
还是这张图片,还是这位实验对象,在他情绪忧郁的时候,他这样描述道:“生活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役。这么小的孩子就要承担如此又脏又重的体力活,这个世界没有一点人情味。他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干什么去了?这样年龄的孩子显然还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这真是一片可怕的黑色土地。”
还是这张图片,还是这位实验对象,在他情绪焦虑的时候,他这样描述道:“我真担心,这些孩子会弄伤他们的手脚,这种活应该让年纪大一些的人去干。一旦发生意外,真不知道会造成怎样的悲剧。瞧,沼泽地旁边的水恐怕不浅吧,万一孩子不小心滑下去……”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对同样一项事物,竟然有如此不同的反应,真是耐人寻味。其实,事物还是那个事物,所不同的是情绪和心态。由此说来,环境的意义不在于环境本身,而在于对环境的解读和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纯粹的物质环境中,而是生活在环境的意义中,这个意义是由我们自身建构的。明白这一点,我们对环境的适应和控制,便有了辽阔的空间。在很多情形下,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我们的心态、我们的视点,使它处于良好的状态,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环境感受。
事实上,心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败。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
我们在一项任务刚开始时的心态决定了最后有多大的成功,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
人们在某一组组织中地位越高,就越能找到最佳的心态。难怪有人说,我们的环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由我们自己的心态来创造。
心态可分为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积极心态能发挥潜能,能吸引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消极心态则排斥这些东西,夺走了生活中的一切,使人终身陷在谷底,即使爬到了巅峰,也会被它拖下来。
积极心态的特点是信心、希望、诚实、爱心和踏实,消极心态的特点是悲观、失望、自卑、虚伪和欺骗。
美国的世界冠军摩拉里就是一个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早在少年时代,他的心中就充满了梦想,梦想着即将到来的成功。1984年,机会出现了。他在自己擅长的游泳项目中,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游泳者,但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他却只拿了亚军,冠军的梦想并没有实现。
摩拉里重新回到梦想中,回到游泳池里,又开始投入到实际的训练中。这一次目标是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金牌。没成想,他的梦想在奥运预选赛时就烟消云散了,他竟然被淘汰了。
跟大多数人一样,摩拉里变得很沮丧。在这之后,他便把这份梦想深埋心中,到康乃尔去念律师学校。有三年的时间,他很少游泳,可是心中始终有股烈焰在燃烧,使他无法抑制对游泳的渴望。离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不到一年的时间,摩拉里决定再一次孤注一掷。在这项属于年轻人的游泳赛中,他算是高龄者,简直就像是拿着枪矛戳风车的现代堂吉诃德,他想赢得百米蝶泳冠军的想法,在别人看来简直愚不可及。
对摩拉里而言,这也是一段悲伤艰难的时期,因为在这时他的母亲因患癌症而离世了,她将无法和他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可是,追悼母亲的精神却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决心和意志。令人惊讶的是,摩拉里不仅成为美国代表队成员,还赢得了初赛。他的纪录比世界纪录只慢了一秒多,他决心在决赛中要创造一个奇迹。
加强想像,增加意象训练,他在心中仔细规划赛程,并不停地训练。他希望能超越所有竞争者,一路领先。
最终他成功了。那一天,他真的站在领奖台上,颈上挂着令人骄傲的金牌。凭着他的积极心态,摩拉里将梦想化为胜利,美梦成真。
史蒂芬·柯维曾告诫我们,心态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带着爱、希望和鼓励的积极心态,往往能将一个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反之,带着失望、怨恨和悲观的消极心态,则能毁灭一个人。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在于他拥有积极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在推销员中,广泛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穿皮鞋,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他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发了大财。
这就是一念之差导致的天壤之别。同样是非洲市场,同样面对打赤脚的非洲人,一个人灰心失望,不战而败;而另一个人满怀信心,大获全胜。
如何维持、保护、培养和强化积极的心态?我们应该从如下方面去努力。
1.改变习惯用语
不要说“我真累坏了”,而要说“忙了一天,现在心情真轻松”;不要说“他们怎么不想想办法”,而要说“我知道我将怎么办”;不要在团体中抱怨不休,而要试着去赞扬团体中的某个人;不要说“为什么偏偏找上我,上帝,”而要说“上帝,考验我吧”;不要说“这个世界乱七八糟”,而要说“我要先把自己家里弄好”。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
不用看早上的电视新闻,你只要瞄一眼权威性报纸的头版新闻就够了,它足以让你知道将会影响自己生活的国际或国内新闻。看看与你的职业及家庭生活有关的当地新闻,不要浪费时间去看别人悲惨的详细新闻。在开车上学或上班途中,可听听音乐。如果可能的话,和一位积极心态者共进早餐或午餐。晚上不要坐在电视机前,要把时间用来和你所爱的人谈谈天。
3.学会帮助别人,传递积极心态
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天里,写信、拜访或打电话给需要帮助的某些人,向某人显示你的积极心态,并把你的积极心态传递给别人。
◆消除厌倦情绪
厌倦的情绪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就像我们有时整天说“我很烦。我很烦!”不论出自真心与否,这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一般来说,厌倦情绪有很多表现。
工作与休息的关系没处理好。有些人工作时只知道拼命干,但除了工作,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这样时间长了,不免会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反感。
人际关系不良。有的人每天早晨一想到上班就害怕,部分原因是因为与周围同事相处不好,这时心里就会想:“这种看别人脸色的日子真让人厌倦。”
人们应该考虑清楚有关自己理想职业的每一件事——从工作形式到工作环境,然后确定自己所追求职业的标准或目的。如果目前从事的不是自己理想的职业,最直接的目标就是首先把与周围人的关系处好。否则,立刻“跳槽”没商量。
人们还可以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业余消遣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把自己的爱好和业余活动当作本职工作一样认真对待,并同样引以为豪。这不仅有利于拓宽视野,改善心情,排遣心中的不快,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如果你与周围同事相处不好的话,或者说不喜欢与他们一起工作,但最低限度也应该和他们积极相处。积极相处的原则之一就是克服自闭,主动交流,融入到工作环境中。比如当你在电梯里对人微笑时,别人也会对你报以微笑,在办公室也是如此,以礼相待是人的本性。假如对周围的一切都心存厌烦——厌烦你的工作、你的上司……那就更应该用一种积极的方式与人交谈。谈些大家都喜欢的事,至少有可能找到与同事的某些共同点。
有个诗人说过:“年岁只能在额头留下皱纹。但若是在生活中缺少热情,心灵也将布满皱纹。”
有一个曾经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个书生认为,只要有书读,有没有情感,有没有生活都无所谓。于是,一个富翁便和书生打赌,让这位书生单独在一间书房里读书,每天有人送饭,假如能坚持十年不离开这间书房的话,这位富翁将满足书生所有的要求。于是,这位书生开始了一个人在书房里的读书生涯。他与世隔绝,终日阅读各种书籍。
当十年期限快到的时候,富翁不愿履行诺言,准备杀了这位书生。谁知进书房一看,这位书生已越窗而逃。
我们生下来就面对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我们可以不爱金钱,可以不爱权力,可以不被各种各样的物欲所诱惑。不爱金钱,最多沦为穷人;不爱权力,最无奈也就是个平民;不被物欲所诱惑,最终将会心静如水。但我们不能没有感情,不与自己的亲人相互依伴,不与朋友真诚相待,心与心地合拍共鸣,我们的心很快就会被荒芜吞噬。
自闭的人需要改变自己,下面的方法可以尝试一下。
(1)乐于接受自己。有时不妨将成功归功于自己,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走自己的路”,乐于接受自己。
(2)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要想克服孤独感,就要把自己的心向交往对象开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这样才能在社会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
(3)精神转移法。将过分关注自我的那部分精力转移到其他可与他人交流的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可以练字、作画、唱歌、练琴等。
(4)系统脱敏法。自我封闭者要正视现实,要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外人。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摸索经验,扩大与外界的交往。这可以从最容易的事做起,然后逐步完成高难度的接触。
◆不要无端猜疑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疑人偷斧”的故事: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他自己又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这时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
由此看来,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上来,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恐怕就是上面这个例子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用封闭的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猜疑往往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像毫无逻辑地去推测、怀疑别人的言行。
有位伟人曾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猜疑之心令人迷惑,乱人心智,甚至有时使你辨不清敌与友的面孔,混淆了是与非的界线,使你的家庭和事业遭受损害和失败。
没有几个人愿意与一个好猜疑别人的人交往,故好猜疑者多为孤独者,这种孤独是处在得不到别人帮助的孤独。好猜疑者会处处行路难,其生命的能量无法施展,其智力和才华也无法展开,很难事业有成。
行动迟缓,遇事犹豫不决,经常使人陷在进退两难境地。
某大学曾对3200名男女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在生活中,你最害怕什么?”有2800多名学生回答是:“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如此高的比例说明了一个道理,大多数青年总是猜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反过来讲,就是青年人在社会交往中又总是对别人有疑心。
疑心,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多猜疑者由于其生理气质没有健康正常地发展,没有乐观通达的处世态度和坚强的自信心,因而一步一步地内向化,使自己经常处在自我封闭状态。他不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完整的个性世界,哪里会人人都有闲功夫专门搬弄你的是非呢?过于内向者总是用一己的狭隘偏见为尺度去衡量所有的人,即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其次是“心私则生疑”。这里的私主要是指自我意识太强,对周围人们的议论比较敏感,担心别人背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于是便疑神疑鬼的,陷于一种自我恐惧和自我防卫之中。再次是误会。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错综复杂,即使双方感情、友谊极其深厚,也难免有时会发生误解。于是错误地理解他人的言行,轻信流言蜚语,造成疑心,形成裂痕。
总之,不了解人,不了解世界,缺乏判断力,是造成好猜疑、神经过敏、判断错误、发生误会的主要原因。
想要克服多疑、神经过敏的心理缺陷,就得从走出以自我为中心开始。把自己从内向的趋势拉转到外向的趋势,勇敢地面向外部世界,面向他人,多去交往,多去了解,以获得对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
在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培养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能力,形成乐观通达的开朗个性。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不能理解的,没有一件事是不能理解的。
你如果怀疑某个人、某件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与那个人交谈,坦诚而友好地与他交流自己的看法,获得真实的认识,从而达到理解。一旦理解了,你就不会再挂在心中,不会再记恨那个人了。
消除误会的办法就是面对面地交流,这比任何旁敲侧击、迂回了解、道听途说都省事而见效。
相信别人,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界。走出神经质和绝对化的阴影,这样你才会拥有那份轻松快乐的心情,你才会拥有和谐完美的人生。
◆走出自私与狭隘的泥潭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这是一个中学生向老师提出的问题。
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了一个问题:“你个人的本性是否是自私的呢?”
这个学生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说:“我有时有自私的表现,有时有无私的表现。我到底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呢?”他自己也被难住了。同学们为此展开了讨论,大家在讨论中都想起了自己有过无私帮助别人的行为,最后大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私的时候。但无私帮助别人也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每个人也都有过无私帮助别人的时候。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自私是人的本性’。”
“人有过自私”和“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一个人自私过,但并不等于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
任何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种道德和法律意识,这与保持自己的私心杂念是不矛盾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人性中全是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神;如果人心中全是私心杂念,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理念,人也就不再是人,而和动物也没什么区别。
不可否认,自私是~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它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正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的人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一味地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可是自己却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过于自私,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还觉得心安理得,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自私称为人格缺陷。
自私和无私之间仅是一线之隔。越过它,就可以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这是人生最大的喜悦。自私的人只能停留在狭小的自我束缚里,无法想像和体会无私助人的快乐。无私是所有崇高人物共同的特征之一。没有无私的付出,任何人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成就感,当然也成为不了崇高的人。如果行为是自私的,纵然读破万卷经书也是枉然。
有的人遇到一点点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有的学生听到老师或家长一两句批评的话就接受不了,有的人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一点小小的失误就认为是莫大的失败与挫折,长时间寝食不安,有的人人际交往面窄,只同与自己看法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
自私狭隘性格的产生往往同家庭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父母自私狭隘的心胸,为人处事的方法,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都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子女狭隘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另外,扭曲的生活环境、溺爱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形成子女任性、骄傲、利己主义等品质,使其受一点委屈便耿耿于怀,对“异己”不肯容纳与接受。尤其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阅历浅、社会经验少,遇到问题后,容易把事情想得过于困难、复杂,加之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对稍复杂一点的事情常感到无能为力,因而容易给人造成自私狭隘的印象。
狭隘的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而且这种人的知识面也往往非常狭窄,因此,开阔视野就显得很重要。要使自己时刻感受到生活、学习中的新鲜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陶冶性情、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增强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与人相处应热情、直率,善于团结互助,融“小我”于“大我”之中。只要交往增多了,就可加深彼此了解与沟通,就能更透彻地了解别人与自己,开阔心胸。
◆解放自己
你感到经常受到压制,被人欺负吗?人们是怎样对待你的?你是不是三番五次地被人利用和欺负?你是否觉得别人总占你的便宜或者不尊重你的人格?人们在订计划的时候是否不征求你的意见?你是否发现自己常常在扮演违心的角色?你想改变这种处境吗?
美国大律师韦恩·戴尔指出:“我在诉讼人和朋友们那儿最常听到的就是这些问题。他们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感到自己是受害者,我的反应总是同样的。‘是你自己教给别人这样对待你的。’”
中年妇女盖伊尔来找韦恩,因为她感到自己受到专横的丈夫冷酷无情的控制。她抱怨自己对丈夫的辱骂和操纵逆来顺受,她的三个孩子也没有一个对她表示尊重,她已经是走投无路了。
她对韦恩讲述了自己的身世。韦恩听到的是一个从小就容忍别人欺负的人的典型例子。从她性格形成的时期开始,直到结婚为止,她的行为一直受到她的极端霸道的父亲的监视。没想到她的丈夫“碰巧”也和她的父亲非常相像,因此婚姻又一次把她推入陷阱。
韦恩对盖伊尔指出,是她自己无意之中教会人们这样对待她的,这根本不是别人的过错。她不久就理解了,那么多年她一直是忍气吞声,实际上是自己害了自己。她的任务应当是从自己身上而不是从周围环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盖伊尔的新态度就是设法向她的丈夫及孩子们表明:她不再是任人摆布的了。她丈夫最拿手的一个伎俩就是向她发脾气,对她表示嫌弃,特别是当孩子们或者其他的成年人在场的时候。过去她不愿意当众大吵一场,因此对丈夫的挑衅总是毫无办法。现在,她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理直气壮地和她丈夫抗争,然后拂袖而去,当孩子们对她表现出不尊重的时候,她坚决地要求他们要有礼貌。
在采取这种有效的态度几个月之后,盖伊尔高兴地向韦恩汇报说:她的家庭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盖伊尔通过切身经历了解到,的的确确是自己教会别人怎样对待自己的。
盖伊尔还懂得了,自己解救自己的关键,是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去教育人。这就证明,你表明决心的行动胜过千百万句深思熟虑的言辞。
韦恩指出:“许多人以为斩钉截铁地说话意味着令人不快或者蓄意冒犯,其实不然。它意味着大胆而自信地表明你的权利,或者声明你不容侵害的立场。”
下面是一些策略,内向型人可以运用这些策略来告诉别人如何尊重自己。
1.尽可能多地用行动而不是用言辞做出反应
如果在家里有什么人逃避自己的责任,而你通常的反应就是抱怨几句然后自己去做,下一次就要用行动来表示。如果应当是你的儿子去倒垃圾而他经常忘记,就提醒他一次。如果他置之不理,就给他一个期限。如果他无视这一期限,那么你就不动声色地把垃圾倒在他的床头。一次这样的教训,要比千言万语更能让他明白你所说的“职责”是什么意思。
2.拒绝去做你最厌恶的、也未必是你的职责的事
两个星期不为别人收拾办公桌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一般来说,办公室里一切杂事都由你干,仅仅是说明,你已经向别人表明你会毫无怨言地干这些活。
3.斩钉截铁地说话
即使是在可能会显得有些唐突的场所,毫无拘束地对服务员、售货员、陌生人、秘书、出租司机说话。对蛮横无理的人以牙还牙。你必须在一段时期内克服你的胆怯心理。你必须心甘情愿地迈出这第一步,记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不再说那些招引别人欺负你的话
“我是无所谓的”,“我可能没什么能耐”,或者“我从来不懂那些法律方面的事”,诸如此类的推托之辞就像是为其他人利用你的弱点开了许可证。当服务员合计你的账单时,如果你告诉他你对计算一窍不通,那你就是暗示他,你不会挑出什么“错儿”的。
5.对盛气凌人者以牙还牙,冷静地指明他们的行为
当你碰到吹毛求疵的、好插嘴的、强词夺理的、夸夸其谈的、令人厌烦的以及其他类型的欺人者,冷静地指明他们的行为。你可以用诸如此类的话声明:“你刚刚打断了我的话”、或者“你埋怨的事永远也变不了”。这种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它告诉人们,他们的举止是不合情理的。你表现得越平静,对那些试探你的人越是直言不讳,你处于软弱可欺的地位上的时间就越少。
6.告诉人们,你有权利支配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愿意干的事
从繁忙的工作中或是热烈的场合中脱身休息一下是理所当然的,把你支配自己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视为是无可非议的,这是不容他人侵犯的正当权益。
7.敢于说“不!”
摒弃那种支支吾吾的态度,它容易给人造成对你的误解。和隐瞒自己真实感受绕圈子的话相比,人们更尊重那种毫不含糊的回绝。同时,你也会更加尊重你自己。
8.胸怀坦荡
不要为人所动,并因此对自己所采取的果断态度感到内疚。如果有人对你做出受了委屈的表情,向你说好话,许给你好处或是表示生气时,你不要感到不好受。
一般来说,你过去已经教会他人怎样欺负你,对这样的人这种做法你是不大知道该如何反应的。在这种时候,你要站稳脚跟。
记住:是你教会人们怎样对待你的。如果你把这一条当作指导你生活的原则的话,你就能够自己解放自己了。
◆主动向别人问好
常听到内向的人这么说:“我的生活里老是充满着无聊平淡的小事,让我觉得很乏味。人生就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别人都过得那么多姿多彩,只有我过得这么无聊无趣?我该怎么办?”
就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惯性让你苦闷,让你觉得生命的意义不大。许多自觉生命枯燥而自杀的人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他们不懂得去控制生命中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那一部分,反而让平凡无趣的那部分生活给局限住,到头来,禁锢式的生活也将他的心灵之门关闭。
当你有自己被他人忽略的感觉时,不要坐等,应该主动去与人交往。
如果你总是感到烦闷,先问问自己的人际关系出了什么问题。也许都是别人主动来找你,而你却老是被动地等待,次数多了,朋友心里有了一种想法。这时,主动给好久没联系的朋友打个电话,你不就重新建立起热络的情谊了?
想想别人到底都用些什么活动来装点生活,你虽无法完全炮制,但仍可以他人为师,设法改变你的现状。你首先需采取的步骤就是:敞开自己的心灵之门,主动向别人问好!
如果你平常很少主动与人交往,这可以说你有一种回避习惯。你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训练,尽可能在社交场合主动与人进行简短的交流。比如,你可以向公寓的保安问声好,在散步或遛狗的路上向邻居招招手,上班在电梯里跟同事相互道声问候,甚至只是笑着说一声:“哎,你好吗?”“今天怎么样?”“你知道今天下午有活动吗?”“周末愉快!”这些话可以增加你的社会交往,还会给你带来社交自信心。
如果你能开始主动向别人问好,那你就能获得令你满意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有利于事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内向的人应该明白,合作在人际关系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合作就是要与人打交道,这就要求在人际关系上要处理得当,也就是说合作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掌握了信息,就等于掌握了市场,掌握了成功。信息的闭塞可能使人贻误战机,遗憾终身。
广泛地结交朋友,妥善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使你及时获得不同的信息,你就可能在这些信息的协助下,处于领先地位,取得事业的成功。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具有以上几种作用,它更能使人摆脱孤独的窘境。
◆不妨发一次脾气
内向的人通常都不大好意思拒绝别人,觉得会伤别人的面子,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让对方得寸进尺,使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所以,内向的人不能太“温柔含蓄”,必要时要不妨发一次脾气。
小黄是一家小厂的会计,他们办公室只有他、女出纳员和仓库保管员三个人。小黄生性温和,不善争吵,很少发脾气,即使是在对方无理取闹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心平气和地解释、辩说、摆道理,再不奏效,便常以不屑与之多费口舌而告终。不少人称他“性情好”,他也从内心里引以为荣。
女出纳总觉得小黄好脾气,工作上的事情常常让小黄代劳,连填写领料单的事也要小黄代写。有一次,小黄拒绝了她两次.不料,女出纳第三次仍把领料单塞给了他。小黄一下子感到忍无可忍,一股热血直冲脑门,他脸涨得通红,大声说道:“你不会填写,那就拿回家叫你男人填好了!”小黄话一出口就后悔了,觉得口气太重了,不知对方受得了受不了。
果然,此话一出,女出纳员脸色大变。下班前,女保管员悄悄告诉小黄说,出纳员后来填写领料单时手都打颤了,字体参差不齐,大概是吓坏了。她还说:“我这是第一次见你发脾气。”
但令小黄最惊奇和欣慰的是,小黄发脾气后并未影响和那位女出纳员的融洽关系,他们之间反而比以前有更多的话题和开更多的玩笑了。
大胆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仅会使你赢得尊重,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利益,而且还会使你赢得机遇,不断地走向成功。
一个人若总是爱发脾气就显得急躁粗暴,当然不好,相反,一个人受了气却总是委曲求全,迁就了事,那不就是一个十足的“窝囊废”吗?而且,假如当你面对着一个无耻小人充满怒火的时候,仍然压抑自己,不让自己发脾气,不表露自己愤怒之情,那你简直就是一个胆怯之辈了。所以,发脾气并非都是坏事,发脾气要发得有理、适时、适度,这才是最要紧的。
适当地发一次脾气是内向的人保护自己的最佳武器。有人喜欢选择做好人,但同样有人喜欢做恶人!做好人有利也有弊,做恶人同样也有对自己好的或不好的地方。说到头来,做好人做恶人都不过是做人的技巧而已。
和做好人完全一样,发脾气同样可以因人而施,你可以有选择性地做恶人。比如,你可以对下属和同事发发脾气,但不可以对老板发脾气。总之,善于发脾气,你可以省去许多麻烦。
所以,内向的人不妨大胆地做一次恶人,勇敢地发一次脾气。
如何与内向型人打交道
与内向型人相处,应给予其温暖和体贴,让他们通过友谊体会到人间的温暖和生活的乐趣。因此,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上,我们要多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尤其是当他们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更应主动地站出来,帮助他们解决。实践说明,只有友谊的温暖,才能摧毁内向型人心中的壁垒。
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爱说话,有时候尽管他们对某一事情特别关心,通常也不愿主动开口。因此,我们与之相处时,交谈既要主动,还要善于选择话题。一般说,只要谈话的内容触到他们的兴奋点,他们是会开口的。
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会抓住谈话中的某些细微环节进行联想,胡乱猜疑。别人一句非常普通的话,有时也会引起他们的不高兴,并长久铭刻于心,以至产生很深的心理隔阂。对这种隔阂,他们不会直接表露,而是以一种微妙的形式作出反应,使当事人难以察觉。因此,我们与之交谈时,要特别留神,措辞、选句都要细加斟酌,不可疏忽大意。
在与性格内向的人有了初步的交往后,我们就应多引导他们读些有关书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正确的友谊观,逐步和他们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经验表明,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真正深入下去。
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多参加一些团体活动,促使他们从个人孤独的小圈子中解脱出来,投入社会和集体的怀抱,性情变得开朗起来。
内向的性格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有的人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生活方式,很难改变。你要同他们打交道,有时难免会遭到冷遇,甚至感到不愉快。所以,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当他的心锁逐渐被你启开后,你们的友谊就将与日俱增,他将成为你人际关系网中难得的挚友。
具体来说,在与内向型性格的人打交道时,若掌握以下六个方法,则关系会融洽得多。
(1)要亲切,但不要表现出过于依赖或有压力的亲密,因为他们喜欢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要尊重他们的生活和心理习惯。
(2)他们在面对人群表达自己时往往比较困难,所以不要在这方面给他们太大的压力,要表现出亲切的善意,以减轻他们的紧张和焦虑。
(3)当你请求他们做某件事时,记住你表达态度应该是一种请求而非要求。
(4)作为内向型的伴侣,要增加他们的信任感。减轻其焦虑最好的方法,是身体的接触(例如按摩),这对他们而言是胜于任何言语的沟通。
(5)要求他们做决定时,尽量留给他们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6)聊他们擅长的领域,问他们精通的专业问题,然后夸赞他们。他们会为此很高兴,甚至引你为知己。
代表人物: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日本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性格内向,是一个虚无缥渺的唯美主义者,拥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却于鲜花与掌声中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川端康成的内向,可能与其家庭环境有关。他于1899年6月14日出生在大阪一个医生家庭里。在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荣吉便因病而离开了人间。母亲阿玄拖儿带女回到了丰田村娘家的第二年,也溘然长逝。祖父母同康成一起回到阔别了15年的故里丰川村宿久庄东村,姐姐芳子则寄养在秋风义姨父家。两位老人对孙子十分溺爱,担心康成出门惹事,寸步不许离开自己的身边。川端康成与外界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接触,“变成一个固执的扭曲了的人”,“把自己胆怯的心闭锁在一个渺小的躯壳里,为此而感到忧郁与苦恼。”康成7岁时,他的祖母也弃他而去。刚过3年,又传来了姐姐芳子的噩耗。
亲人相继作古,使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悲哀之中。从此他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两人常常相对无言。他常常长久的直勾勾的绷着脸,简直就像凝视祖父的相片或画像一样,尔后养成瞪大眼睛直勾勾地盯视他人的习惯。这种凄怆而单调的氛围,在他稚幼的心灵里投下了寂寞的阴影。每逢不上学的时候,他就坐在祖父的病榻旁,挑灯夜读岛崎藤村的诗集,任凭诗中的各种像生命呼喊的哭声在他心中旋荡。有时也诵读《源氏物语》中那些感伤事,以此驱遣自己的感伤。当康成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下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康成痛苦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里的诗情,这同时也显露了康成创作才华的端倪。在康成来说,他接连为亲人奔丧,参加了无数葬礼,人们戏称他是“参加葬礼的名人”。他的童年没有幸福,没有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相反的,他的童年、少年生活,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与悲哀,内心不断涌现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这种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是形成川端康成比较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气质的重要原因。
康成在1906年4月人丰川普通小学就读,由于长期幽闭家中,一旦来到学校,第一次碰到这样一派喧腾、热闹的人群,他感到简直就像巨大的兽群在严重威胁着他似的,惶恐不已。由于他怯于见人,非常害怕上学。很长一个时期都是由亲戚接送,并且让亲戚在教室门口守候他下课。上小学之前,康成已经认识不少字,读了不少书。加上祖父和父亲遗下许多名画,引起了康成对绘画的极大兴趣,自己也很会作画,曾暗自立下当画家这个志向。他聪颖过人,学校的功课他都熟习了,由于对课堂的学习不太感兴趣,便大量地阅读。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他一本也不落潜心地统统借阅过,这时候,他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憧憬。
那时候,川端家中经济十分拮据,生活相当清苦。康成为了得到更多的文学滋养,还利用当时乡村书店可以半年一结账的赊销办法,赊购了所有有价值的文学书籍。这笔16岁以前欠下乡村书店的书款,他是到了18岁成人以后,把祖屋卖掉才还清的。
在茨木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但石沉大海,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文学家。但在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学生,他第一次在茨木这小镇唯一的一份小报《京阪新闻》投稿,被采用了四、五首诗歌和9篇散文,其中有《H中尉》、《淡雪之夜》、《电报》、《紫色茶碗》等。同年,他在大阪《团栾》杂志上发表了《肩扛老师的灵柩》。这一年,他还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短篇小说。《文章世界》举办投标选举“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11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
转年,1917年3月,川端康成在茨木中学毕业后,到了东京报考尖子学校——第一高等学校。从他的中学成绩来看,这个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茨木中学校长好心地劝他要认真考虑。康成经过三个月日日夜夜的紧张复习,他终于考取第一高等学校,选读英语文学专业。他的同窗也有许多是志向文学的,同康成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白桦派”、“新思潮派”的作家及作品,一起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罗斯文学。这一切使来自农村的他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这期间,他在校友会文艺部发表了第一篇可以称作小说的作品《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作者把这篇作品同《十六岁的日记》及其后发表的《招魂节一景》,并列称为处女作。
大学时代的生活也没能改变川端康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不过大学时代是他正式登上文坛的开始。
1920年7月至1924年3月,是川端康成的大学时代。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之初,选择了文学系英国文学专业,但他对英文并不感兴趣,对学业很不重视,上课时还是经常偷偷地把小说放在书桌底下翻阅。第一学年他没有参加过一次考试,没有取得一个学分,翌年便转入国文学专业。作为大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平平,但作为新进作家,他的文学业绩却是光彩夺目的。
天生内向的川端康成,在感情上又遭受了挫折,在他发表《招魂第一景》后,未婚妻伊藤初代与他解除了婚约。如此重大的变故,更让他感到了幸福的幻灭,从此变得更忧郁。在此期间,他写了未定稿的《汤岛的回忆》。此后一年多时间没有动笔,成为作家创作生活的一个空白。到了1923年1月《文艺春秋》杂志创刊后,他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心头的积郁,才又借助于自己手中的笔,为杂志写了短篇小说《林金花的忧郁》和《参加葬礼的名人》。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非常》、《南方的火》、《处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的事件为素材直接写就,有的则加以虚构化。川端康成本人的孤僻怪异在作品中也有显现。他的作品归纳起来,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描写自己的爱情波折,叙述自己失意的烦恼和哀怨。这些小说构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的一个鲜明的特征。这些作品表现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
由于不懂生活,不善经营,川端康成一贫如洗,加之性格的孤僻怪异,周围没有太多的朋友。他常常买不起墨水,最后只能将手表典当了才买来墨水和稿纸。有时一收到刊登自己文章的杂志,就拿到收购旧报刊的书店去卖掉,换取一两毛钱买香烟抽。有时在报刊上连载小说,他就向报刊预支稿酬,或者将连载小说的约稿合同作抵押,向高利贷借款,以维持生计。所以,他经常拖欠煤电气费用。煤气公司曾对他停止了供应,电力公司也声言要采取断电的措施,米铺还把他的购米证取走。甚至由于交不起房租,他曾多次被迫搬出公寓,乃至发生过税务局通知查封他家中的物品要进行拍卖事件。他一度连桌子也没有一张,只好伏在空啤酒箱上写作。1926年,他的第一部创作集《感情装饰》出版后,出版社举办祝贺会,他连一套比较像样的礼服也没有,就借了他的友人池谷信三郎的唯一一套礼服穿上出席了这个祝贺会。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开始了文学创新生活。
川端康成虽然孤僻怪异,但始终没怀疑过自己,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有好多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而创作的,或者是其中的主人公也是作者所知晓的生活中的原型,而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能反应作者的思想。
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初,是自发表《千代》后,经过整整8个春秋的酝酿、构思,不断加工提炼,精雕细琢而成的。川端常常受人怜悯,处在“受恩惠”的不平等地位,他的性情被孤独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他去伊豆旅行,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平等待己,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了。
《雪国》从1934年12月动笔,创作到1948年12月完成定稿本,前后整整花了14年的工夫。川端在这部8万字的小说上所花时间最多,所费精力最大,恐怕在日本文学创作史上是空前的。它描写主人公驹子沦为艺妓,在屈辱的环境下成长,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技艺,挣扎着生活下来。譬如,她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记日记、学歌谣、习书法、读小说、练三弦琴,为的是追求一个普通女子的正常权利。但是,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她追求的实际是一种理想的、极致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哀伤虚幻的爱。男主人公岛村却把她这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从某种意义说,这个故事是当时日本社会世相的相当精确的艺术概括。
《伊豆的舞女》、《雪国》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路。川端从事文学创作伊始就富于探索精神,尽管他在一生的创作道路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尝试,走过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习作之初,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传统小说的性质,多少留下自然主义的痕迹,情调比较低沉、哀伤。新感学派时期,他又全盘否定传统,盲目追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文体上或在内容上,都很少找到日本传统的气质。但他并没有放弃艺术上的追求,且不断总结经验,重又回归到对传统艺术进行探索。他的《伊豆的舞女》在吸收西方文学优点的基础上,力图保持日本文学的传统色彩,而《雪国》则使两者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作家在《伊豆的舞女》中所表现出来的物质的风格的升华,它赋予作品更浓厚的日本色彩。其二,从《雪国》开始,川端的创作无论从内容或从形式来说,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川端早期的作品多半表现“孤儿的感情”,但还不能说已形成了自己的鲜明艺术个性。经过不断的实践,创作经验不断丰富,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其创作个性得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鲜明的表现。他善于以抒情笔墨刻画下层少女的性格和命运,并在抒情的画面中贯穿着对纯真爱情热烈的赞颂,对美与爱的理想表示朦胧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无常和徒劳毫不掩饰的渲染。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更加细腻和丰富,更突出作家饱含热情的创作个性。
也许是没有个性的艺术家成不了大师,也许是艺术大师都很有性格,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小说、小小说、散文、杂文、文艺评论等。在整整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超过500部(篇)小说(含140多篇短篇小说),在《川端康成全集》37卷中占去了25卷,这些小说,除了《东京人》、《女人的悲哀》比较长以外,中长篇小说一般都在八万至十二、三万字之内,小小说短者仅有数百字。川端的小说不仅数量甚丰,在艺术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川端康成的小说在创作初期,十分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并逐步形成他的独特风格。在创作实践的全过程中,他的风格虽然还有发展,其作品的色调也有少许改变,或浓或淡,但并没有断层、没有根本变化,他创作初、中期所奠定和完成的基本基调是:孤独的主观感情色彩、忧郁的感情情调、人情与人道主义精神,以及虚无与颓废思想等。但是,后期的作品呈现更复杂和多样化的倾向,贯穿着双重或多重意识。比如以《名人》、《古都》为代表,主要表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对传统的执著,作家在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作了亲身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以《千只鹤》、《山音》、《睡美人》、《一只胳膊》为代表,一方面深入挖掘人的感情的正常与反常;另一方面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渲染病态的性爱,或多或少染上了颓伤色彩。因此,它们在表现人生主旋律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生的变奏一面。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天,川端吃罢晚餐,刚站起来,就接到一家外国通讯社的记者挂来的电话,传达了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信息。不久,上百名日本记者和外国记者闻讯蜂拥赶到镰仓长谷的川端宅邸进行采访。以文化厅长官今日出海为首的文艺界人士也源源而至,送来了一束束鲜花和热烈的祝贺。直到半夜,川端宅邸大院仍然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之中。1968年10月19日上午,瑞典驻日本大使亲自造访川端家,正式传达授奖的决定,并当面呈递了邀请川端参加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的请柬。来采访的新闻记者,来祝贺的客人,来看热闹的普通群众越来越多,人流把川端宅邸包围得水泄不通,平时幽静的小巷沸腾起来!警察局不得不派出数名警察来整理交通,维持秩序。这天,川端不时反复唠叨:“可不得了啦!”,“太麻烦了!”有时又喃喃自语地说:“今天没办法啦。今天不能不见啊!恐怕也不能拒绝拍照了吧。”于是,他一批又一批地接见来客,一次又一次地站在麦克风前回答记者的采访和接受记者的拍照。11月29日,由日本笔会主持,举办了盛大的祝贺会,热烈庆祝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夫妇、瑞典驻日本大使夫妇也亲临道贺。川端康成平素以个性孤僻、沉默寡言著称,这一切弄得他心力交瘁。在众多的贵宾面前,他站在讲坛上只说了一句:“我妻子在场我可讲不出话来哟!”略去了致辞,便走下讲坛,混人人丛之中。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多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以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川端康成的性格和别人不一样,就连死也和别人不一样,真可谓怪异之极。
川端康成的内向型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并因此而陷入颓废唯美主义里面不能自拔,这本人生的悲喜剧,其实是他性格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