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从众多画作中看到一幅发黄的长卷展开时,他异常兴奋,几乎是叫喊着说:“我就要这一幅!”他认出了这幅画是吴道子的真迹《八十七神仙图》。
唐代“画圣”吴道子在中国绘画史上久负盛名。他的作品以宗教题材为最多。他画的人物下笔有神、飘逸洒脱。他当年留下的画作相当多。但年代久远,再加上历代的天灾人祸,他的真迹早已难得一见。而这幅画正是世间罕见的真迹!
《八十七神仙图》是一幅白描人物长卷,由于年代久远,已呈褐色。它描绘的是一个道教传说。画中所表现的是东华帝君、南极帝君在侍者、仪杖、乐队的陪同下,率领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等神人前去朝谒道教三位天尊的情景:神将开道,压队;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贡品、乐器等,在帝君左右浩荡行进。队伍里,帝君、神仙形象端庄,神将威风凛凛,仙女轻盈秀丽。吴道子用遒劲潇洒的线条塑造出一个缥缈的神话世界。
世界最大玉雕——“大禹治水”玉山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世代传诵,家喻户晓。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我们的国宝——清朝玉雕“大禹治水”玉山。
目前为止,“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玉雕,也是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气魄最大的玉雕艺术品。这幅玉雕是根据宋代绘画《大禹治水图》雕琢而成的。背景有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古木苍松。无数民众在大禹的领导下,开山劈石,疏导水路,英勇地与洪水斗争。
“大禹治水”玉山是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和田玉雕成,重5350千克。玉师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灵活地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巅浮云处,还雕成一个金神带着几个雷公模样的鬼怪,仿佛在开山爆破,为整幅作品添加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玉禹山”工程浩大,费时费工。从玉样运来到大功告成花费了约12年的时间。
乾隆当年把“大禹治水”玉山视为至宝。“大禹治水”玉山的正面钤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方还有长篇御制诗及注文。乾隆甚至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总结。
“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的无与伦比的瑰宝。
酒器中的至尊——四羊方尊
在古代,尊是一种盛酒器,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方形较为少见,也很珍贵。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国宝“四羊方尊”便是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来展现酒器中的至尊气象。
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方尊四角是四只卷角山羊,以脚踏实地的有力形象承担着尊体的重量。四只山羊形象宁静、威严。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纹。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增强了造型的气势。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奇特,寓动于静。采用线雕、浮雕手法,将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个器物一气呵成,鬼斧神工,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青铜之冠——司母戊鼎
鼎本来是一种日常饮食器物,但是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成了贵族身份的代表和祭祀的“神器”。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四足的方鼎极为罕见。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的),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宋代定窑孩儿枕
宋代以后,孩儿枕很流行。据说,乾隆对孩儿枕情有独钟,有一次得到了一件孩儿枕后,兴奋之余,诗兴大发,并随口吟道:“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而在孩子枕中最出名的当属宋代定窑孩儿枕的原作。
这件宋代定窑孩儿枕原作一直被后世尊为国宝,它不仅工艺卓尔不凡,还有个动人的传说呢!
北宋时,有一对夫妻,同为烧窑能手,但结婚十年,却无子嗣。夫妻二人很着急,于是,就请了一个泥娃娃,供奉起来。
一年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孩子。丈夫一气之下将泥娃娃摔了个粉碎,但这一摔将妻子的心摔了个粉碎,她觉得一辈子都不会怀孕了,在哭泣中进入梦乡。睡梦中,她看见一个小娃娃在草地上欢笑着奔跑,还不住地叫她娘,跑累了,小娃娃头倚靠在胳膊上,笑盈盈地躺在了地上。
醒来之后,她把孩子的样子花在纸上,挑了一块上好的坯土,描摹出了一个小孩样的瓷枕头。丈夫见妻子如此这般,就将妻子所描绘的枕头精心烧制。这只孩儿枕就这样制成了。它精巧秀丽、栩栩如生,特别惹人喜爱,妻子枕着它睡觉,没想到过了半年,竟然怀孕了。夫妻二人认为这是孩儿枕的作用。于是,家里的孩儿枕便被供奉了起来。
民间传出这个故事后,宋代定窑纷纷模仿制作孩儿枕,一时间,流行成风。但无论怎样模仿,从来没有哪个的水平超出定窑孩儿枕原作。
栩栩如生的“马踏飞燕”
古丝绸之路上的稀世珍宝——“马踏飞燕”的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匹马?为何被雕塑得如此栩栩如生?
“马踏飞燕”出土于东汉晚期墓葬中,与它同时出土地还有其他一些文物,比如铜人、铜车、铜牛、陶器、大量钱币及不成形器物残件,其中它是最精致、最显眼的一件艺术品。
这匹铜马重715公斤,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样子很神气:头顶花缨微扬,昂首扬尾,尾打飘结,三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飞燕展翅,惊愕回首,充分展现了奔马如飞、神速超群的意境。这匹铜马的重心在那一只踩着飞燕着地的足上,既衬托了奔马超越飞燕的快速,又巧妙地以飞燕展开双翅的躯体冲着地平面,稳定重心。这样巧妙地造型使得这匹马静中有动,充满威武奋发、一跃千里之气势。
“马踏飞燕”堪称古代艺术登峰造极之作!它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卓越的艺术造诣、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典型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充分体现!
洛阳唐三彩
20世纪初,人们在洛阳发现了许多唐代精美的彩陶,人们为它们起了个名字——唐三彩!如今,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名字,并且很认同这个名字。这名字真的就那么合适吗?
“唐三彩”是唐代的彩陶,其实它的颜色远不止三种,但有三种基本颜色,即红色、绿色、白色,因此,人们用“三彩”来概括彩陶的色彩本质。
随着考古的深入发掘,又有许多其他颜色的唐三彩相继问世,唐三彩的基本颜色早已超过了三种,对此,又有人解释说,“三”在古汉语中表示“多”,所以唐三彩的“三”在这里是表示颜色很多的意思。
唐三彩的做工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五道工序:先雕出唐三彩原型,然后用原型翻出石膏模型,往模型里注入泥浆,对于一些大型的产品,不用注浆的方法,而是把泥料直接拍到模型当中。唐三彩要经过两次烧制,第一次叫素烧;素烧之后,给陶器涂上颜色,这就是施釉,然后就可以烧出很多种颜色了!
我国在1000多年以前的唐代,就已经具备了如此复杂的工艺,这令我们的古人赞叹不已,佩服至极!
神秘的埃及金字塔
埃及人有一句著名的谚语:“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的确如此,经历几千年岁月的洗礼,金字塔并没有多少变化。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它依然完好如初呢?
古埃及人有为国王和王后建金字塔陵墓的风俗,因此埃及的金字塔很多,素有金字塔之国的美称。其中最宏伟的当然是胡夫金字塔,现在,它已经成为埃及国家和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总共由大约230万块石灰石和花岗岩垒叠而成,中间没有用任何材料来粘固。但这些石块之间吻合得天衣无缝,尽管历经4000多年的风吹雨打,但金字塔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坚固了。石缝之间都插不进哪怕一把锋利的小刀。每一方石块平均有25吨,最重的达到100多吨。以当时的劳动条件,真是难以想象古埃及人是怎么把巨大的石块开采出来,并且运到这里,又如何把它们垒砌起来的。金字塔为何能抗拒时间的侵蚀?而且金字塔的底部四边几乎对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误差小于1°。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又是如何有如此精确的计算呢?
金字塔里迷雾重重,至今人们仍然没有能够破解它的全部谜团。
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古今中外的帝王将相中,不乏“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沙杰罕为宠妃建泰姬陵等,当然更有意思的是,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宠妃住得舒服,竟然建造了一个世界奇迹——空中花园!
相传,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一个名叫塞米拉米斯的宠妃。她生于长于米底——一个山峦叠嶂起伏的国度,与巴比伦尼亚的一马平川迥然不同。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公主总是思念自己的国家,每天郁郁寡欢。国王非常心疼她,于是,下令仿照王妃故乡的模样,在巴比伦宫的西北角建了一座阶梯花园。这便是“空中花园”的来历。
相传,“空中花园”的景致非常美丽,犹如人间仙境。如此美景,引得无数建筑大师和艺术巨匠为之神往。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安提巴特慕名来到巴比伦城,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空中花园”。但此时的“空中花园”早已花草凋零,蜂蝶散尽,只剩一副“骨架”悬在空中。但是,安提巴特忍不住地向世人宣告:“我找到了空中花园!”并且,给它戴上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桂冠。
从此,世界考古学界沸腾了。围绕“空中花园”的学术争论,纷纷扰扰,喋喋不休。
[BT2]印度的泰姬陵
现在,泰姬陵已经成为印度的标志,以至于有人说:“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过印度。”当然,泰姬陵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它还是爱情的丰碑。
泰戈尔说,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这个贴切恰当的比喻道